学术投稿

咳欣康片质量标准研究

党晓伟;李君;毛洪雨;商春丽

关键词:咳欣康片, 薄层色谱鉴别,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质量标准
摘要:目的:建立咳欣康片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咳欣康片处方中桔梗、黄芩、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测定制剂中苦杏仁苷的含量.资生堂CAPCELL PAK C18MG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甲醇-水-醋酸(7∶7∶86∶ 0.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5 nm,流速1 mL· min-1.结果:桔梗、黄芩、甘草的TLC鉴别法专属性强,简单可行.HPLC含量测定,苦杏仁苷在0.044 ~0.327 g·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n=7),苦杏仁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8.9%,RSD 1.2%.结论:该试验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好,能更为有效的控制咳欣康片的质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HPLC测定复方肝炎颗粒中槲皮素和山奈素的含量

    目的:高效液相法测定复方肝炎颗粒中槲皮素和山奈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样品经80%甲醇超声、酸水解后,采用色谱柱C18(4.6 mm×250 mm,5μm),甲醇-0.4%磷酸(50∶ 5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槲皮素在0.050 1 ~0.501 μg(r =0.999 9)和山奈素在0.024 2 ~0.242 μg(r =0.999 5)均呈良好线性关系;槲皮素和山奈素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9%(RSD 0.22%),99.30%(RSD 0.82%)(n=9).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复方肝炎颗粒的质量控制要求.

    作者:梁国华;梁晓琪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付罐疗法对延胡索乙素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

    目的:考察付罐疗法对延胡索乙素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以AUC0-t,Tmax,Cmax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罐法、压力、罐疗时间3个因素对延胡索乙素贴剂透皮吸收的影响.采用UPLC-MS/MS测定延胡索乙素贴剂的血药浓度变化,流动相乙腈-水(70∶ 30),流速0.3 mL·min-,自动进样器温度30℃,柱温30℃,进样量3μL,电喷雾电离源(ESI+),质荷比(m/z)356.27,毛细管电压3.38 kV,锥孔电压38 V,离子源温度150℃,脱溶剂气温度350℃,锥孔反吹气流量50 L·h-1,脱溶剂气流量650 L·h-1,碰撞气流量0.16 mL·min-1.结果:佳付罐疗法条件为刮罐,压力-0.02 MPa,时间15 min.结论:付罐能显著提高延胡索乙素贴剂的透皮吸收,付罐疗法可作为一种新的物理促渗方法.

    作者:徐剑;张永萍;谢伟杰;赵占利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扶正化毒消癌方干预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36例

    目的:探讨扶正化毒消癌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中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7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联苯双酯片50mg/次,3次/d,连续使用3个月;人血白蛋白,50 mL/次,1次/d,必要时连续使用7~10 d;盐酸曲马多缓释片,0.1g/次,口服,必要时服用,一次不超0.4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扶正化毒消癌方,1剂/d,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疗程为3个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监测肝功能(ALT,AST,TBIL);记录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生活质量变化(KPS评分)及生存率(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价有效率(增加+稳定)为86.1%,优于对照组的58.3%;观察组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AST及TBIL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F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疲劳、恶心与呕吐、疼痛、失眠、纳食、腹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VEGF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CD3+,CD4+和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 <0.05或P<0.01).结论:扶正化毒消癌方用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能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外周血AFP,VEGF和MMP9水平,并延长患者生存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何仁强;李配富;张宁;龚昌奇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复方降脂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降脂胶囊(Fufang Jiangzhi capsule,FFJZ)对颈动脉内膜损伤后高脂诱导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右侧颈总动脉损伤、予高脂饮食、维生素D3肌肉注射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洛伐他汀组(7.48 mg·kg-1)、FFJZ高、中、低(按生药量计为53.34,26.67,13.33 g·kg-1)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生理盐水),予普通饲料饲养.每天灌胃1次,给药容积为10 mL·kg-1.给药12周后取血及右侧颈总动脉标本,检测血液中血脂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作病理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动脉壁变化情况.结果:造模12周后,模型组动物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L-6,TNF-α的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L-10的含量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FFJZ干预治疗可降低实验动物血液中TG,TC,LDL-C,IL-6,TNF-α的含量,升高血液中HDL-C,IL-10,的含量,并减少动脉管壁斑块的生成,降低内膜中泡沫细胞与脂质的沉积,减少AS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FFJZ可降低实验动物血液中脂质含量,减轻动脉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血管的炎性反应,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静;王晓宇;曾小兰;方泰惠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黄白甘草洗剂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黄白甘草洗剂的HPLC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检测波长237 nm,对10批黄白甘草洗剂进行HPLC指纹图谱检测,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系统2004年A版”进行评价.结果:黄白甘草洗剂采用该方法分离效果好,确定了20个共有峰,10批洗剂的相似度均>0.9.结论:该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好,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为黄白甘草洗剂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作者:段渠;林俊芝;张定堃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西黄滴丸成型工艺优选

    目的:优选西黄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外观质量及丸重差异为综合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滴制温度、冷却剂温度、滴距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西黄滴丸的成型工艺.结果:佳成型工艺条件为以PEG8000-PEG10000(1∶1)为基质,药物-基质(1:1.5),冷却剂为二甲基硅油100,药液温度75℃,冷却剂温度采用梯度冷却方式(上部温度30℃,下部温度0~5℃),滴速20 ~ 25滴/min,滴距4 cm.结论:优选的西黄滴丸成型工艺合理、稳定可行,为西黄滴丸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

    作者:朱晓静;李峰;吴超;丛晓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双花清胃汤治疗慢性牙周炎6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双花清胃汤治疗慢性牙周炎(CP)的临床疗效及对牙齿沟液中炎性因子和病原菌的影响.方法:将96例CP患者随机分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对患牙作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罗红霉素胶囊,0.15g,bid;替硝唑片,1.0g,q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花清胃汤,1剂/d,含漱及口服,bid,疗程均为7d.观察治疗前后牙周局部症状,包括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牙周袋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检测治疗前后牙齿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E2(PGE2)及白细胞介数-6(IL-6)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牙齿沟液中病原菌,包括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及福赛类杆菌(Tf).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对照组的75.0%(P<0.05);观察组SBI,PLI,GI及P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牙齿沟液中TNF-α,PGE2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牙齿沟液中病原菌Aa,Pg及Tf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双花清胃汤口服和含漱能控制CP患者炎症水平,抑制齿沟液中牙周致病菌含量,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疗效,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刘东辉;曹阳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正交试验优选蛇黄凝胶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蛇黄凝胶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三羽新月蕨苷A、大黄素和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综合评分优选蛇黄凝胶的提取工艺.采用HPLC测定三羽新月蕨苷A、大黄素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B)-水(C)梯度洗脱(0 ~ 40 min,10% ~ 70%A,10%B,80%~20% C),检测波长226 nm.结果: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14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30 min;大黄素、三羽新月蕨苷A平均提取量依次为0.37,0.76 mg·g-1.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对蛇黄凝胶的生产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作者:汪亚飞;钟希文;梅全喜;张文霞;王贤儿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解郁化浊汤防治2型糖尿病前期56例

    目的:探讨解郁化浊汤对2型糖尿病前期(气滞痰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均采用基础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健康教育、运动等一般治疗,观察组加服解郁化浊汤,1剂/d,疗程均为12周.检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 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测量患者体重、腰围和臀围及记录中医证候积分,并随访患者的转归.结果:治疗后观察组15例(26.78%)糖代谢正常,优于对照组的6例(10.91%)(P<0.05),观察组为7例(12.5%)转为T2 DM,少于对照组的17例(30.91%)(P<0.05);对照组治疗后FBG,2 hPBG,HbA1c,FINS,2 hINS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以上指标则明显下降(P<0.05,P<0.01),观察组FBG,2 hPBG,HbA1c、FINS,2 h INS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MI、体重、腰围及WHR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HD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形体肥胖、脘腹胀闷、心烦、大便干结及口苦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基础干预的基础上,解郁化浊汤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对防止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化为T2 DM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袁艺;赵波;陈劲秋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3种重金属对欧洲花楸悬浮细胞生物量的影响

    目的:以欧洲花楸悬浮培养细胞(SASC)为材料,研究非生物诱导子-重金属对SASC生物量的影响.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镧、硝酸铜、硝酸铅溶液对SASC进行处理,用电子天平进行SASC生物量测定.结果:低浓度氯化镧刺激细胞生长而高浓度则抑制细胞生长,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表现为Hormesis现象,适刺激质量浓度为0.01 mg·L-1;低浓度硝酸铜抑制细胞生长,高浓度刺激细胞生长,0.05 mg·L-1硝酸铜处理后细胞生物量低;基本所有浓度的硝酸铅都表现为刺激细胞生长,适刺激质量浓度为0.5 mg·L-1.结论:重金属诱导子影响了SASC的生物量,且其作用程度和方式与氯化镧、硝酸铜、硝酸铅3种诱导子种类及浓度相关.

    作者:黄蕾;肖文娟;刘超;杨光;郝庆秀;吴志刚;郭兰萍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连翘酯苷对PC12细胞增殖及其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连翘酯苷对PC12细胞增殖及其损伤模型的影响.方法:应用谷氨酸(20 mmol· L-1)、低糖低血清培养基及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10 μmol·L-1)建立谷氨酸、低糖低血清及Aβ25~35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观察连翘酯苷低、中、高浓度(0.1,1,5μmol·L-1)剂量对上述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同时观察连翘酯苷低、中剂量对Aβ25-35致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连翘酯苷可提高PC12细胞存活率,提高谷氨酸、低糖低血清及Aβ25~35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存活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现一定量效关系.连翘酯苷(0.1,1μmol·L-1)可降低Aβ25 ~ 35引起PC12细胞凋亡率(P <0.05,P<0.01).结论:连翘酯苷在体外实验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孙秀萍;王忆杭;王立为;秦川;刘新民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猫爪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目的:分离、鉴定猫爪草Ranunculus ternatus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制备HPLC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猫爪草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氧代-5-(O-β-D-葡萄糖基)-戊酸(1),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2),腺苷(3),3-[(3-羟基)-(4-β-D-葡萄糖基)-苯基]-2-丙烯酸(4),5-羟甲基糠酸(5),3,4-二羟基苯甲醛(6),邻羟基苯甲酸(7),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8).结论:化合物1~3,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邓可众;熊英;周斌;罗永明;李汉兴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姜黄素Pluronic F127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其胶束化行为的NMR分析

    目的:以姜黄素为模型药物,制备Pluronic F127聚合物的载药胶束并阐明Pluronic F127在水中的胶束化过程.方法:采用HPLC测定姜黄素含量,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甲醇(30∶70),检测波长420 nm.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姜黄素Pluronic F127胶束,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姜黄素-Pluronic F127质量比、水相用量、水相pH和水化时间对载药共聚物胶束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利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胶束粒径,动态透析法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并通过1H-NMR分析PluronicF127在水中的胶束化行为.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姜黄素-Pluronic F127(1∶15),水相用量10 mL,水相pH 5.0,水化时间1.0h.姜黄素Pluronic F127胶束的平均粒径约30 nm,平均包封率64.5%,平均载药量4.1%,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在水中随着Pluronic F127质量浓度的增高,质子的NMR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且信号变宽.结论:Pluronic F127在水中已形成了可载药的疏水性胶束内核,Pluronic F127具有优良的载药及缓释能力.

    作者:张峻颖;余霜;张雷;徐雪;朱孝云;吴春勇;黄罗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水石榴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桑科榕属植物瘦柄榕Ficus ischnopod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水石榴茎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儿茶素(1),表儿茶素(2),芹菜素(3),licoflavone C(4),6-prenylapigenin (5),槲皮素(6),木犀草素(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莨菪亭)(8),3-O-trans-p-Coumaroyltormentic Acid(9),N-trans-feruloyltyramine(10),N-trans-3,4-O-dimethylcaffeoyl dopamine(11),氧化前胡素水合物(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为新天然产物.

    作者:许赞杉;李思蒙;俞桂新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降糖消脂片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降糖消脂片改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降脂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1个月,建立IR大鼠模型.70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吡格咧酮组5 mg·kg-1、阳性药辛伐他汀组4 mg·kg-、降糖消脂片剂量分别为生药8,4,2 g·kg-,10只/组,连续灌胃给药(ig)2个月,同时继续高脂饲料喂养,普通饲料组为正常对照组.分批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正糖钳实验).实验结束后,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等指标.取肝和胰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低于正常组,显示模型组大鼠存在明显的IR;降糖消脂片高、中剂量组的GIR比模型组明显增加,IR明显改善;降糖消脂片各剂量组TG下降极其明显;高剂量组TC比模型组明显降低、HDL-C明显增高、LDL-C明显降低;降糖消脂片各剂量组SOD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高剂量组肝脏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降糖消脂片各剂量组肝脏、胰腺的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结论:降糖消脂片具有明显的改善IR及降脂作用.

    作者:葛争艳;金龙;郭宇洁;杨斌;董小霞;李宏坤;任烨;刘建勋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加味五子衍宗方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加味五子衍宗方(MWP)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V-2小胶质细胞系,用LPS(1 mg·L-1)诱导炎症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炎症模型组和MWP药物组,药物组MWP设置50,100,200 mg·L-13个质量浓度.LPS和药物处理细胞后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的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核转录因子-κB(NF-κB)核转位以及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ROS)的表达.结果:MWP可剂量依赖性降低LPS激活的BV-2小胶质细胞内iNOS,COX-2的蛋白表达和NO的释放,抑制NF-κB的核转位,此外还可剂量依赖性降低NADPH氧化酶活性并明显降低ROS的产生.结论:MWP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以及NADPH氧化酶介导的氧化应激实现的.

    作者:宋芳娇;宋宜祥;曾克武;屠鹏飞;王学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血府逐瘀汤联合越鞠丸加减治疗稳定性心绞痛43例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越鞠丸加减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合越鞠丸加减治疗,1剂/d.疗程均为12周.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记录痰浊血瘀证证候积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脂联素(AP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每周监测心电图.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93.0%,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观察组降脂疗效总有效率95.3%,优于对照组的79.1%(P<0.05);两组治疗后血脂(TC,TG,LDL-C,HDL-C)均明显改善,观察组TC,TG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第8,12周,观察组痰浊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APN水平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vWF,hs-CRP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越鞠丸加减能减少SAP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降低痰浊血瘀证积分,调节脂代谢,改善心电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APN,vWF,hs-CRP水平以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作者:周靖;江玉;邓志;叶多超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痹证治疗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痹证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痹证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痹证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筛选出94个具有痹证典型症状的处方,并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25个,核心组合40个,演化新处方9个.结论:明确《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痹证方剂的组方规律.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可实现方剂数据的录入、管理、查询和分析,是一个有价值的中医药研究辅助工具.

    作者:韩锋;刘国伟;刘超;季旭明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目的:制备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处方配伍试验及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辅料种类及用量,通过比较不同处方自微乳外观、粒径及乳化时间优选处方工艺,确定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载药量并评价其体外释放情况和稳定性.结果: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佳处方为m穗花杉双黄酮∶m聚氧乙烯蓖麻油∶m油酸乙酯∶m1,2-丙二醇=5.0∶47.5∶19.0∶28.5,乳滴呈圆球性,粒径(15.37±0.09) nm,Zeta电位(-17.1±0.24)mV,在不同pH介质中自微乳制剂均能快速完全释放药物.结论: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可显著提高穗花杉双黄酮的体外溶出度,且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

    作者:任秋霞;王亚男;曲新艳;郑冰清;洪婷;周喆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一测多评”法测定甘草中6种有效成分含量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甘草中6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测定甘草中6种成分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20 min,90%~68%B;20 ~ 45 min,68% ~ 30%B;45 ~ 75 min,30% ~ 5%B),检测波长(0 min,275 nm;32 min,250 nm;33.5 min,300 nm;34.5 min,360 nm;53 min,280 nm;55 min,270 nm;57.5 min,265 nm).以甘草酸为内标物,测定与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次酸、甘草查尔酮A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甘草中6种成分含量,并比较“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的相似度.结果:“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得的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及甘草次酸的含量相似度均为0.999 9,“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的实测值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建立的“一测多评”法适用于甘草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相对校正因子可信.

    作者:刘香南;李明珠;尚晓娜;宋平顺;赵建邦 刊期: 2013年第24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