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参芎化瘀胶囊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斌;蔡梅芝;李爱华;王新宇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水肿, 参芎化瘀胶囊, 大鼠模型
摘要:目的:观察参芎化瘀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含量及形态结构改变的影响,探讨参芎化瘀胶囊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参芎化瘀胶囊高、中、低剂量治疗组( 480,240,120 mg·kg-1).ig给药7d,每天1次,第7天ig2 h后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染色法观测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水含量,光镜和电镜观察脑形态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大,脑组织含水量升高,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芎化瘀胶囊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有不同程度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0.01),其中以高剂量组 效果为显著.光镜和电镜下,参芎化瘀胶囊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为明显.结论:参芎化瘀胶囊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RP-HPLC同时测定茅莓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

    目的:建立茅莓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 ×250mm,5μm),流动相甲醇-1.0%磷酸溶液(90∶1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结果:齐墩果酸、熊果酸分别在0.136 8~1.368 0,0.212 8~2.218 0 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5%( RSD 1.6%)和96.9% (RSD1.4%).结论:方法准确,操作简便,数据可靠,可用于茅莓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邹盛勤;黄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百令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管内皮功能、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百令胶囊的免疫干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百令胶囊治疗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仅予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百令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5粒/次,3次/日,共服用8周;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DN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受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血内皮素-1(ET-1)水平,同时利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DN组外周血CD4+,CD4/CD8比值,sICAM-1,ET-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N组CD8+,CD3+T细胞亚群数、FMD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百令胶囊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4/CD8,sICAM-1,ET-1[ CD4+( 37.5.±3.1)%,CD4/CD8(1.56±0.16),slCAM-1 (476±94)μg·L-1,ET-1 (167±9.9)ng· L-1]较常规治疗组[(41.3±2.8)%,(2.07±0.17),(509±89)μg·L-1,(201±13.7) ng,L-1]下降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CD3+T细胞亚群数.FMD升高更明显[CD8+( 24.1±2.98)%vs(20.8±1.8)%,CD3+( 68.4±3.6)%vs(62.1±4.7)%,FMD(9.25±1.18)%vs(7.98±1.2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令胶囊能有效的调节糖尿病肾病患者细胞免疫,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李舒敏;杨丕坚;吕以培;黄中莹;黄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不同板蓝根制剂腺苷含量测定及其抗炎作用比较

    目的:研究板蓝根不同剂型中腺苷的含量,并比较不同制剂间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HPLC测定板蓝根糖浆、板蓝根颗粒、板蓝根软胶囊、板蓝根片、板蓝根滴丸等剂型中腺苷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 mm×200 mm,5 μm),检测波长260 nm,流动相甲醇-水(10∶90),流速1.0 mL·min-1,柱温30℃.另将给药后的小鼠,耳廓涂二甲苯致肿胀,比较各组肿胀度差异.结果:腺苷在0.016 0 ~0.160 0 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8.7%,RSD 0.79%(n=9).其中板蓝根软胶囊中腺苷含量高,其他依次为板蓝根颗粒、板蓝根片、板蓝根滴丸、板蓝根糖浆.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抗炎模型中,板蓝根颗粒抗炎效果好,其他依次为板蓝根软胶囊、板蓝根滴丸、板蓝根片、板蓝根糖浆.结论:所用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结果准确,腺苷含量与药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绝对,可能制剂中其他抗炎成分产生了协同作用,应采用多成分指标加以测定或以药效学指标加以控制更为合理.

    作者:令红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南蛇簕的研究进展

    南蛇簕为广西常见的药用植物之一,民间用于治疗流感与带状疱疹,作者对南蛇簕的本草考证以及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对记载南蛇簕的相关书籍,以及国内外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南蛇簕的种子、茎、根、嫩苗的功效相似,种子具有显著抗流感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呋喃型二萜类成分,且多数为自然界首次发现的新化合物.目前对于南蛇簕种子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但其药源有限,建议研究该植物其他药用部位,扩大药源,为今后合理开发该植物的药用价值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作者:陈庆淑;袁经权;黄柳娜;庄彦;刘华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药新药现行法规临床有效性技术要求相关背景与理解

    从中药有效性临床研究的意义谈起,梳理了中药有效性评价的相关技术要求以及目前新药有效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现行技术要求对中药有效性评价的特点:强调立题背景,符合研发规律;强调临床价值,突出中医特色:强调分类管理,厘清技术要求;结合研发实际,提高技术要求.

    作者:程龙;刘炳林;吕佳康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点地梅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主要从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方面对国内外点地梅属植物研究概况进行整理,希望能够有助于点地梅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借助CNKI数据库以题名或关键词为“点地梅”,PubMed以及Science Direct数据库系统以题名或关键词为“Androsace”经行检索,整理了近年来有关点地梅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成果.点地梅属植物是报春花科( Primulaceae)植物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100种,医药前景良好.目前,已经从点地梅属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30多种化合物,其中黄酮和三萜皂苷类为主要含有成分.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点地梅属药用植物的粗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在抗肿瘤、抗早孕和抗病毒方面效果显著.

    作者:何希瑞;魏桂芳;姚宏;常育;徐磊;张春玲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指导临床获得更好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按Cochrane标准,运用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检索图书馆PubMed(1966 - 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7 - 2011年11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 - 2011年11月)等数据库,收集以金水宝胶囊为干预措施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2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进行资料提取,并进行研究方法的质量评估和对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个试验,共710例CRF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金水宝胶囊治疗CRF能更好改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改善指标数据如下:血尿素氮[ MD-2.23,95% CI(-2.60,-1.85),P<0.000 01];血肌酐[MD-40.71,95%CI(-45.68,-35.75),P<0.000 01];24 h尿蛋白定量[ MD-0.17,95%CI(-0.31,-0.03),P=0.02];内生肌酐清除率[MD-25.71,95% CI(- 26.36,- 25.06),P<0.000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金水宝胶囊可有效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的进展且副作用较小.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又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实验,故对金水宝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全面肯定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聂玲辉;孙升云;伍志勇;徐梅;颜显欣;黄少君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精葚果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精葚果颗粒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加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按血糖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精葚果颗粒低(L,1.0g·kg-1),高剂量组(H,3.0g·kg-1),盐酸二甲双胍组(0.3 g·kg-1).各组均ig给药14d.观察精葚果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 HDL-C)、血清胰岛素(Ins)的影响.结果:精葚果颗粒低、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FBG,给药14 d后较模型对照组FBG明显下降(P <0.05);TC及TG均显著降低(P<0.05) HDL-C及Ins的含量升高(P<0.05).精葚果高剂量组的降糖效果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精葚果颗粒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质代谢有关.

    作者:张晓鹏;吕建东;喇孝瑾;王亚;白素芬;陈贵良;喇万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苦参素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MMP-1,TI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苦参素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抑制剂(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SD雄性大鼠4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1 mg·kg-1)和苦参素组(60 mg· kg-1),ip,1次/d,连续8周.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1,TIMP-1在各组大鼠中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素组MMP-1表达为(3.42±0.53)%,高于模型组的(2.81±0.53)%,(P<0.05);苦参索组TIMP-1表达水平为(30.62士3.18)%,明显低于模型组的(41.64±4.51)%,(P<0.01);苦参素组TIMP-1/MMP-1比值也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苦参素能增加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MMP-1的表达,抑制TIMP-1表达,调节TIMP-1/MMP-1比值,通过对细胞外基质(ECM)的调节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张知贵;杨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虫草胶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

    目的:观察虫草胶囊联合依那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2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依那普利)和治疗组34例(依那普利联合虫草胶囊).疗程均为12周.观察UAER,24 h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UAER、24h尿蛋白定量、尿α1-MG、尿β2-MG分别为( 167.4±19.2) mg·d-1,(89.1±15.0)mg,(19.1±8.1)mg·L-1,(331.5±36.5)μg·L-1,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分别为(115.2±16.3) mg·d-1,(58.9±18.6) mg,(15.2±7.9)mg·L-1,(272.3±33.8) μg· L-1,也较治疗前降低,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HbAlc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虫草胶囊联合依那普利能明显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水平,使肾脏损伤程度减低,较单用依那普利作用明显.

    作者:李海剑;刘慧;李玉东;陶雅非;任东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肺部吸入制剂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对肺部吸入制剂的评价方法进行介绍,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通过中国知网,PubMed,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对近12年来27篇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将各种肺部吸入剂的评价方法按其特点进行分类.肺部吸入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惯性撞击器法、现代光学仪器法、药效学评价、药动学评价、肺内沉积评价法等.肺部吸入剂评价方法存在体内、外评价相关性不强,药动学、药效学评价方法单一,动物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安全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待于逐步改进和完善.

    作者:韩飞;赵志冬;王跃生;王金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加味藿香正气滴丸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化加味藿香正气滴丸提取工艺参数,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加味藿香正气滴丸进行提取工艺研究.结果:广藿香等5味药挥发油提取的佳工艺为用10倍水浸泡0.5h后加热蒸馏6h;厚朴的佳工艺为用8倍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半夏等7味药与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混匀进行提取,佳工艺为加6倍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1h.结论:该优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重复性好.

    作者:王凌;周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茵芩清肝汤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清NO,GSH-Px的影响

    目的:研究茵芩清肝汤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0)、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方法:按每天8~12 mL·kg-1ig 52度白酒(随时间延长而递增,第1周为8 mL·kg-1,第2周10 mL-kg-1,第3周起12 mL·kg-1,以后继续维持此量,直至实验结束)配合高脂肪饲料喂养,造成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组、茵芩清肝汤(20 9·kg-1 ig)组,硫普罗宁(5 mg· kg-1ig)组、水飞蓟宾(5 mg·kg-1ig)组进行比较.每组30只,分别于实验第4周、第8周、第12周每组各取大鼠10只,称重后以乙醚麻醉动物,迅速断头取血,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测量NO,GSH-Px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NO各阶段水平较正常组(15.36±7.2) μmol· L-1明显升高(P<0.01),第12周达到(40.8±7.5)μmol· L-(P <0.01),GSH-Px各阶段水平较正常组(146.3±51.9) U·mg-1明显降低(P<0.01),第12周达到(86.4±6.4) U·mg-1 (P <0.01).各治疗组大鼠血清NO各阶段水平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菌芩清肝汤组第12周达到(31.12±4.7)μmol·L-1(P <0.01);GSH-Px水平(107.7±31.1) U·mg-1较模型组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茵芩清肝汤可降低血清NO含量、提高GSH-Px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这可能是它防治酒精性肝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压西;石松;向婷婷;于慧杰;叶之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气相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藏茴香中葛缕酮和柠檬烯含量

    目的:建立方法同时测定藏茴香中葛缕酮和柠檬烯的含量,研究不同产地的藏茴香中葛缕酮和柠檬烯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气相法,色谱柱为HP-FFAP(聚乙二醇20000,柱长25 m,内径0.20 mm,膜厚度0.33 μm),柱温65 ~115℃;载气N2,流速1.0 mL·min-1,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样口及检测器温度均为250℃.结果:5批不同产地藏茴香药材中葛缕酮和柠檬烯质量分数在50% ~60%及35%-42%.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藏茴香中葛缕酮和柠檬烯含量的测定.不同产地藏茴香中葛缕酮和柠檬烯含量差异不大.

    作者:阎卉;靳文仙;王成港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木香生品与麸煨品的药效研究

    目的:研究木香生品和麸煨品不同极性部位的药理作用.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h后,各组口服给予生理盐水、木香生品水煎液(2,6 g·kg-1)、麦麸制木香水煎液(2,6 g·kg-1)、木香生品挥发油(2,6 g·kg-1)、麦麸制木香挥发油(2,6 g·kg-1),1h后采用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急性损伤模型,考察木香及其麸制品对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木香生品及其麸制品的挥发油(2,6 g·kg-1)均可显著降低盐酸-乙醇所致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P<0.01),而且木香麸煨品的高剂量挥发油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强于生品(P<0.05).木香麸制前后(2,6 g·kg-1)对盐酸-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的胃泌素分泌量影响较小,只有木香生品(2 9·kg“)有增加胃泌素含量作用(P<0.01).结论:木香麸煨后对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增强.

    作者:许枬;陈懿竹;战宏利;张宏达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刺人参改善睡眠的有效部位筛选

    目的:筛选刺人参改善睡眠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选用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地西泮组及7个给药组:刺人参水提液组、刺人参醇提液组、上清液组、沉淀物组、10%乙醇洗脱组、30%乙醇洗脱组、60%乙醇洗脱组.空白对照组和地西泮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给予相应药液,各给药组剂量(生药)均为64 g·kg-1,每天ig 1次,ig体积为20 mL· kg-1,连续7d,采用戊巴比妥钠协同小鼠睡眠实验方法,记录各组小鼠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结果:①刺人参水提液协同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潜伏期为(2.82±0.47) min,睡眠时间为(44.5±4.23) min;醇提液协同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潜伏期为(2.87±0.51) min,睡眠时间为(45.24±4.74)min,且与空白对照组睡眠潜伏期(4.63 +0.62) min,睡眠时间(21.47±3.79) min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刺人参水提液经过醇沉后,其上清液与空白组比较明显缩短了睡眠潜伏期(2.85±0.43) min和延长睡眠时间(46.25±5.4) min,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沉淀物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③60%乙醇洗脱部位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明显的缩短睡眠潜伏期(3.14±0.46) min和延长睡眠时间(45.37±5.22)min,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刺人参改善睡眠作用的有效部位是刺人参水提液经醇沉后的上清液60%乙醇洗脱部位.

    作者:辛静;许雷;李廷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

    目的:探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疗小儿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美敏伪麻溶液加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组采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疗程10~14 d.观察两组的咳嗽症状计分、咳嗽缓解时间、证候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日间和夜间咳嗽症状评分、咳嗽症状总分[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为(0.98±0.77),(1.95±0.94)分]、咳嗽缓解率及缓解时间[治疗组(7.95±1.82)d,对照组(9.63±2.45)d]、中医证候评分[治疗组(3.67±1.93)分,对照组(5.85±2.18)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优于对照组的74.46% (P <0.05);治疗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对小儿感冒后咳嗽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等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张鸿宇;黄茂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正交试验优选蜂病康合剂壳聚糖纯化工艺

    目的:探讨壳聚糖澄清剂用于蜂病康提取液的纯化工艺.方法:以纯化后药液中黄芩苷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絮凝澄清条件,并与传统醇沉工艺比较.结果:正交优选工艺优于醇沉工艺,佳絮凝澄清条件为水提液浓缩到1∶8,壳聚糖用量15%,温度50℃.结论:壳聚糖澄清剂可用于蜂病康合剂的精制.

    作者:贾永艳;祝侠丽;陈波;田效志;苗明三;樊静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中药辅助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辅助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64例非严重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治疗组于术后不同阶段加用中药内服治疗.观察术后7d伤肢肿痛情况及术后骨性愈合时间,采用ELISA法检测0,14,36,90 d TGF-β1水平.结果:术后7d,治疗组疼痛、肿胀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骨性愈合时间为(15.7±3.1)d,短于对照组的(19.2±4.5)d(P<0.05);治疗组优良率为93.93%,优于对照组的74.19% (P <0.05);治疗组14,30,90 d TGF-β1分别为[(412.6±45.4),(285.5±27.6),(215.6±30.4)μg·L-1],均高于对照组[(375.2±42.2),(239.5±25.5),(195.5±29.3)μg·L-1],(P<0.01).结论:胫腓骨骨折在锁髓内钉固定的基础上,不同阶段加服中药,能改善患者肿痛等症状,促进骨折的骨性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忠伦;王昌刚 刊期: 2012年第11期

  • 复方益糖康对糖尿病大鼠Nav1·7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益糖康对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1.7( Nav1.7)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益糖康组,其中,模型组和益糖康组采用STZ 55 mg· kg -1 ip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给予安慰剂和益糖康(4g.kg-)5 mL·d-1 ig.每周测血糖1次,随时剔除血糖低于16.7 mmol∶L-1的大鼠.6周后,采集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标本,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其钠离子通道Nav1.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动物给药6周后处死前血糖:空白对照组(6.73±0.9) mmol·L-1,模型组(20.12±1.3) mmol· L-1,益糖康组( 19.34±1.2)mmol·L-1,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益糖康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Nav1.7蛋白表达的灰度值:空白对照组149.41±5.71,模型组104.53 ±9.02,益精康组132.57±6.13,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益糖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Nav1.7 mRNA表达的积分吸光度比值:空f对照组0.114±0.018,模型组0.215±0.043,益糖康组0.128±0.02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益糖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中药复方益糖康可能对Nav1.7通道有阻断作用,是其改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症状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鹏;马贤德;石岩 刊期: 2012年第11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