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张锡泽教授从医执教六十周年庆典活动在沪隆重举行

吴正一;郑家伟

关键词:执教, 六十周年, 口腔颌面外科, 医科大学, 上海市, 医学院, 人民医院, 专业委员会, 人民共和国, 教研室主任, 专家, 医院院长, 铁道, 庆典活动, 附属, 大学校长, 医学会, 学者, 学界, 人参
摘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从医执教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1999年9月16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邱蔚六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范关荣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口腔医学院院长张志愿教授,上海铁道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石四箴教授,上海铁道大学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主任,<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周正炎教授,以及口腔医学界知名学者、专家近3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正颌手术前后舌骨位置和咽下气道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了解颌骨后退与前徙对舌骨位置及咽下气道变化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数.方法下颌前突患者23例与小颌畸形患者9例,分别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或前徙下颌,手术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项目13项,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并将下颌后退距离与各测量项目变化值作相关分析.结果各测量项目显著差异的有:(1) 下颌前突组,下咽腔矢状面积(PSA),舌骨垂直向变化,舌根后缘至咽后壁距离(TB-PW),舌背高点至FH平面距离(DT-FH),会厌谷至咽后壁距离(V-PW),悬雍垂尖点至后咽壁距离(U-PW),下颌颏部水平、垂直向变化(Pog-PTV,Me-FH).舌骨垂直向变化与下颌颏部垂直向变化显著相关.(2) 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变化显著.结论下颌前突组,(1) 舌骨向下移位,舌背上抬,舌根向后移动.(2) 咽腔气道空间缩小可表现为永久性,但后气道间隙接近正常人,不会发生通气阻塞,更未出现OSAS.舌骨与下颌前部垂直向变化呈负相关.(3) 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显著变化,舌骨因颏舌骨肌牵拉而上移.舌骨水平向无显著移位.除会厌谷前移外,舌体无显著移位,说明颌骨前徙对舌体形态没有大的影响.颌骨前徙对后气道无明显影响.从临床病例来看,小颌畸形愈重,前徙颌骨手术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影响愈大.

    作者:张林;顾晓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的长期效果观察

    笔者自1980年起根据错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错位牙移位移植术、原位旋转术、截骨正牙术和综合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病人151例、错位牙332颗,取得满意效果.为观察外科手术矫正错位牙长期疗效,我们对所有手术病人进行随访复查,1~6年手术优良率达96.7%,术后6~15年随访复查31人,86颗错位牙,优良率达91.94%,现报告如下.

    作者:贺储兴;肖卡诺;徐珉华;金叶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评估及处理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头颈部肿瘤患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因而必须强调颈部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颈部N+的患者公认应行联合根治术,对淋巴结阴性(N0)者或同侧N+、对侧N0颈淋巴的处理一直分歧较大.本文就头颈部癌颈部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评估及处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袁玉刚;韩德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断根上颌窦内窥镜取出法

    断根进入上颌窦是牙和牙槽外科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采用扩大牙槽窝或尖牙窝开窗后,用温热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来处理,以上方法存在着创伤大、盲目性强、成功率低的缺点.笔者应用鼻腔内窥镜取出6例上颌窦内断根.现将方法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波;朱从月;王从跃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γ对Tca8113细胞维甲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已证实,全反式维甲酸(All trans retinoic acid,ATRA)联合γ-干扰素(Interferon-γ,γ-IFN)对舌鳞癌细胞系(Tca 8113)细胞有协同抗增殖和诱导调亡作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s-β,RARβ)是介导维甲酸对鳞癌细胞起作用的关键基因.为了明确ATRA联合IFNγ对Tca 8113细胞协同抗增殖作用机理,我们对RAR β-mRNA表达进行了研究.方法在该研究中采用了RT-PCR半定量检测方法检测RAR β表达水平;活细胞计数法用来进行观察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结果 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和1000μ/ml IFN γ单独应用时对Tca 8113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9.2%和44.4%.该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明显协同抗增殖作用(86.7%),并且发现IFN γ与低于有效药物浓度的ATRA (0.1μmol/L)共同作用时亦能产生协同抗增殖效果.ATRA (1μmol/L)、FIN γ(1000μ/ml)分别处理Tca 8113细胞后其RAR β转录水平分别提高4倍和3倍,以上浓度的ATRA和IFN γ共同处理后,细胞RAR β转录水平增高12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IFN γ与ATRA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其对Tca 8113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而且证明IFN γ协同ATRA上调RAR β基因转录表达是其对Tca 8113细胞产生协同抗增殖作用的关键机理所在.

    作者:陈万涛;何荣根;刘兴坤;周晓健;林李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口腔颌面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s)是一种临床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预后差等特点[1].文献报道常见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肾上腺和交感神经节,而位于口腔颌面部者则未见报道.本文通过6例临床病例的治疗总结,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同时为改善预后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明耀;叶炳飞;胡黎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外科修复腭裂的模式与方法

    修复腭裂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正常语音功能,同时必须考虑到手术可能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1].除术前后配以多科的综合序列治疗来预防和减轻腭裂本身和手术的不利影响之外,通过开展不同的外科修复模式或程序,也是有效减轻和避免消极因素,达到治疗目的的有效手段,并且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总结[2],其中不乏成功之典范.现结合本单位之经验,作一归纳与总结,以期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研究兴趣,积极探索提高腭裂整体治疗水平的方法.

    作者:石冰;王晴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是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规律的重要手段,同时应用于颅颌面各类先天及后天畸形的定量诊断,手术设计,手术模拟以及术后评价.自1931年Broabent首创头颅定位X线头影测量技术以来,这种孤立地以正或侧位X片作为测量分析的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从单纯手工测量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人机交互方式的半自动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自动分析[11].但随着正颌外科及整复外科手术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各类三维方向上复杂颅颌面发育及缺损畸形的矫治,常规正位或侧位X片二维分析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该类畸形的特征,因而不能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设计与模拟.因此如何实现颅颌面结构三维立体诊断分析与治疗设计,逐渐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关注的一个比较热门课题,尤其是近年来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图像数字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CAD、CAM技术的开发应用,为颅颌面三维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便利条件[16].现就近十多年来颅颌面结构三维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魏明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在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是对已侵犯到颅底或颅骨的原发于颌面部的晚期恶性肿瘤,以及原发于颅底下组织的癌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30多年前,Ketcham和Terz就分别进行了颅前凹、颅中凹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并作出了初步评价.以后被推广用于临床,促成了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在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发展[1,2].

    作者:吴正一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左颌下腺嗜酸细胞瘤恶变1例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发生恶变更是极其少见.近我科收治1例嗜酸细胞瘤恶变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锡玲;李坚;刘流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鳃裂囊肿和瘘术后复发的原因和处理

    鳃裂囊肿和瘘属于鳃裂畸形之一种,多数认为系由胚胎鳃裂残余组织所形成[1],临床上第二鳃裂多见,其次是第一鳃裂.因其位于颌颈部、位置深在,且与颈动脉鞘、面神经、副神经、处耳道等重要结构联系密切,术中易遗留残存组织,导致鳃裂囊肿和瘘的复发.本文搜集我科1970年1月至1997年12月有病历记载的因鳃裂囊肿或瘘复发行手术治疗的病人9例,通过复习病历,现将复发原因和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孟海峰;舒明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舌肌上皮癌1例

    肌上皮癌又称恶性肌上皮瘤,肌上皮瘤属少见肿瘤,约占所有涎腺的1%,而肌上皮癌则属罕见肿癌.发病部位以腮腺为常见,以往文献报告的病例几乎均位于腮腺,王洁等报告的12例中,腮腺7例,腭部3例,颌下腺2例.我科收治的一例舌肌上皮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糜华泰;吴家末;朱明月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淋巴上皮病的诊治体会(附9例)

    淋巴上皮病是淋巴细胞浸润涎腺,以致腺泡组织被淋巴细胞破坏或代替的一种疾病,好发于腮腺.目前认为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从1977年10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淋巴上皮病9例,其中2例恶性变.其诊断均为病理证实.9例均行肿块切除术,经随诊效果满意.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王秦;郑葆春;陈力;孟昭业;寿柏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全国第四届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美容外科学术研讨会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颌面部软组织局灶性肌炎误诊1例

    局灶性肌类多发生在下肢,颌面部罕见,笔者1998年收治1例,误诊为颌面部软组织纤维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光宇;王迎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的临床应用

    口腔上颌窦瘘多见于拔牙术后和上颌骨囊肿术后.用常规手术方法关闭大的瘘口,修复较困难.笔者1994~1998年,利用颊脂垫瓣对11例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人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洪瑜;曾金表;黄婉灵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张锡泽教授从医执教六十周年庆典活动在沪隆重举行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从医执教六十周年的喜庆日子.1999年9月16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上海市教委主任张伟江教授,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邱蔚六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范关荣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口腔医学院院长张志愿教授,上海铁道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石四箴教授,上海铁道大学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主任,<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周正炎教授,以及口腔医学界知名学者、专家近300余人参加了庆祝活动.

    作者:吴正一;郑家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LeFort Ⅰ型截骨术250例的体会

    由于颌骨发育畸形或外伤等原因所致面中1/3颌骨后缩,常伴反异常,不仅影响外貌还可引起咀嚼、言语、颞颌关节紊乱等功能障碍和严重的心理负担,应及时治疗[1~3].我科自1979年12月至1997年12月共完成型截骨250例治疗面中1/3颌骨畸形,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宋九余;陈志洪;王玉琴;胡欣;张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蛋白激酶C对肿瘤细胞粘附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行为之一,是成功治疗肿瘤的大障碍.粘附是肿瘤细胞侵袭的第一步,是调节某些肿瘤细胞转移的重要步骤,这种行为可能会影响转移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作者:孙长伏;郝永强;于秉治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36例颌面颈部淋巴结核误诊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颈部淋巴结核常与其它疾病相混淆,误诊率高.自1977年至1996年我科收治病理确诊的颌面颈部淋巴结核58例,其中误诊36例,误诊率62.1%.为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时有效治疗,现就36例颌面颈部淋巴结核误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侯文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