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管琰;陈勇军
患者,男,38岁.体检:血清总胆固醇8.48mmol/L,三酰甘油3.35mmol/L,低密度脂蛋白4.30mmol/L,高密度脂蛋白0.45mmol/L.诊断为高脂血症.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每晚1次,每次20mg.用药第4天患者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第6天晨起后头痛加重,并出现腰腿肌肉酸痛、僵硬,双膝关节疼痛,下蹲后站起困难.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血压110/70mm Hg(1mm Hg=0.133kPa),心率72次/min.查血清肌酸激酶(CK)3752U/L(男性正常值为25~200U/L).诊断为辛伐他汀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症.立即停药,给予大量补液,并静脉滴注甘露醇和呋塞米以利尿并快速清除肾中的肌血球素,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给予前列地尔20mg,静脉滴注,改善肾脏血液循环;静脉滴注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肝脏;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经上述治疗2d后,患者头痛消失,腰腿痛有所减轻.4d后腰腿痛消失,可站立行走,复查CK降至369U/L,患者病情好转出院.20d后复查CK 68U/L
作者:张志辉;时新超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神经外科手术是对人体神经系统及其附属结构损伤、炎症、肿瘤等病因采取的诊断与治疗,其中颅脑手术较常见,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其病死率和致残率都高.因此术后严格的临床观察,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做出对策,找到有效解决方法,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1].
作者:李保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理机能减退,出现低血糖反应时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而延误抢救时机.如不及时诊治,脑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形态学改变,遗留痴呆等症状,甚至死亡.我院从2008年1月-2010年10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反应4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李顺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健康干预对哮喘患者吸入激素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长期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哮喘患者1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方法,干预组80例采用定期举办讲座、咨询及定期随访等健康干预措施,并均于1年后随访,比较2组吸入激素治疗依从性及哮喘复发率.结果 干预组治疗依从率为62.5%高于对照组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哮喘复发率为35.0%低于对照组为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哮喘患者进行健康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其吸入激素治疗的依存性,减少复发,保持病情相对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罗玉霞;石菊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评估缬沙坦联合多种传统降血压药物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寻找佳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31例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2例和试验组119例.2组起始治疗时均口服缬沙坦80mg/d,1周后对照组随机加用氢氯噻嗪25mg/d(HCT亚组,n=55)或贝那普利5mg/d(ACEI亚组,n=57);而试验组1周后开始加用氨氯地平5mg/d.记录患者入组前与随访1年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min步行试验距离,同时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CVE)发生情况.结果 各组随防1年后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入组前(P<0.05或P<0.01);试验组LVEF水平、6min步行距离及CVE发生率均优于ACEI亚组和HCT亚组(P<0.05).各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辅治高血压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效果确切,预后良好.
作者:杨永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高龄初产妇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高龄初产妇85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同龄经产妇8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剖宫产的新生儿窒息率为6.67%(3/45)高于阴道产的5.00%(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率为5.88%(5/85)高于对照组的5.62%(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剖宫产率为52.94%(45/89)高于对照组的49.44%(4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初产妇选择阴道分娩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龄初产不能成为剖宫产的惟一指征.
作者:李庆梅;肖相云;李氏天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的常见急症,起病急、病死率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AMI早期应用溶栓疗法,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从而改善预后[1].正确及有效的护理是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符合溶栓标准的62例患者进行早期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周俊英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胆结石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350例胆结石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种族及发病时间进行统计,探讨其与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女性患者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46~65岁发病率高,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发病率高于干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9月发病率高,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结石发病率与性别、年龄、职业及发病时间有关.
作者:杨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该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方法 随机抽查2010年该院儿科门诊处方696张.按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线使用状况及不合理使用等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46%(386/696),其中治疗用药占86.01%(332/386),预防用药占13.99%(54/386).一线用药占53.89%(208/386),二线用药占46.11%(178/386),无三线用药和一线+二线用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6.75%(47/696),依次为用药指征不明确、给药途径不合理、疗程不合理、给药次数不合理.结论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二线用药、预防用药和指征不明确用药较高,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指导与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张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随着现代科技电脑办公的进步,颈部长时间置于一个姿势,导致颈椎生理弧度丧失,椎管容积缩小,脊髓血管、神经受累,促使颈椎病发生,并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成为一种常见的职业病.
作者:张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在临床工作中,各种手术患者因病情危重收治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尽管监护病房拥有完善的设备、高素质的医疗护理人员、严密的监测、整体化的治疗护理,仍有患者在监护期间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称之为ICU综合征.因此,医护人员在密切关注危重病情变化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其心理状态,随时对其不良心理反应进行有效的干预[1].本文就ICU综合征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芬 刊期: 2011年第19期
患者,男,34岁.因身体检查肝功能示谷氨酸氨基转移酶247.3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92.5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腹部彩色多谱勒超声示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给予肝络欣丸12g口服,每天3次保肝治疗.患者服药后1h出现全身皮肤潮红,皮温升高,躯干出现片状红色小丘疹,眼结膜充血,声音轻微沙哑.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口服抗阻胺药后皮疹慢慢消退,皮温降低,嘱停用肝络欣丸,改用其他保肝药物治疗,继续服用抗阻胺药,未再出现任何不适.
作者:吴义森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阴道分娩,对照组采用常规阴道分娩方式.观察2组第二产程时间、宫口开全开始使用腹压至胎头拨露时间、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和分娩结局.结果 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使用腹压至胎头拨露时间、胎头拨露至胎儿娩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完整率高于对照组,会阴裂伤、侧切及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在减少了阴道分娩产妇的体力消耗,有利于产后的体力恢复,有利于母婴健康.
作者:唐凤琼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巴曲酶辅治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 将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血栓通、葛根素、舒血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巴曲酶静脉滴注.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2h及1周时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皮下瘀斑2例,均未影响治疗.结论 早期使用巴曲酶配合护理措施辅治进展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康复.
作者:张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异丙嗪注射液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固定相(4.6mm×250mm,5μm)、甲醇-0.02mol/L磷酸二氢铵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流速为1.0ml/min、色谱柱柱温30℃,测定异丙嗪注射液的含量.结果 异丙嗪进样量在4.02~79.9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03.76X+49.66(r=0.9997);平均回收率为100.2%;样品的含量测定为25.03mg/ml.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准确、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用于控制异丙嗪注射液的含量可信度高.
作者:周新娣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该区传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 疫情资料来自该区2010年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该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8种5086例,死亡16例,发病率为1539.50/10万,死亡率为4.84/10万,病死率为0.31%,与2009年相比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上升5.48%、218.42%、201.82%.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2种3455例,丙类传染病报告6种1631例,居前5位的病种为乙型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丙型肝炎、梅毒,其中7月发病数相对较多,0~9岁组发病数高.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与2009年相比上升37.66%;肠道传染病下降20.43%;呼吸道传染病下降16.10%.结论 病毒性肝炎仍为该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加大重点人群监测;继续开展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发热患者的管理和监测,加强肺结核的归口管理工作.
作者:马丽平;张勇;曹洁;何军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是发生于关节滑囊、腱鞘的滑膜增生、伴有色素沉着的疾病,以滑膜高度增生、绒毛及结节形成和棕色含铁血黄素沉着为其特点.其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是类脂质代谢引起,也有学者认为是滑膜增生和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所致.现在一般认为是介于炎性和良性肿瘤之间的病变[1].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其次是关节镜,MRI对其诊断也有帮助.现统计2006-2010年我院对经病理证实的膝关节PVNS患者10例经关节镜手术治疗,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德举;王远清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尿激酶辅治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脑血栓形成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患者均给予脱水控制颅内压、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控制血压血糖、给予脑保护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14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0.5万U/k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30min内滴注完毕,连续应用14d.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联合尿激酶能够显著改善脑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来云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临床药学是研究临床使用药物及其制剂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核心是合理用药,目的是使药物的应用达到合理、有效、安全,而且要低消耗.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抓住当前医改和医院药学转型的机遇,加大临床药学工作力度,本文就既往工作的回顾和现状,探讨临床医学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期引起同行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作者:李小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处方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查该院12 000张处方,对其书写、用法、用量及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统计处方基本指标、处方书写错误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人均用药2.3种,人均药费为70.84元.使用了抗菌药物2813张(23.44%),国家基本药物10 334张(86.12%),使用药品通用名11 934(99.45%).不合格处方729张,其中书写错误处方318张(2.65%),不合理用药处方411张(3.42%).结论 执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加强处方管理,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芝莲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