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置胎盘56例临床诊治

龙芳

关键词:前置胎盘, 新生儿结局,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56例前置胎盘新生儿合并症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56例前置胎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0例非前置胎盘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前置胎盘组新生儿低体质量为13例(23.2%),胎儿窘迫为31例(55.4%),新生儿窒息15例(26.8%),三项指标与非前置胎盘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盘前置组死亡1例(1.8%),与非胎盘前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置胎盘的胎儿易发生新生儿低体质量、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早期诊断及适当处置能够减少前置胎盘新生儿的并发症,是降低胎儿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调脂治疗应重视东方人群循证医学证据

    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紧密关系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调脂干预已经成为冠心病防治的主要策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的制定,掀起了强化降脂治疗的热潮,对冠心病的防治起到了推动作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得越低,患者受益越大,冠心病高危患者应LDL-C<70 mg/dl,甚至更低;另外认为需要选用大剂量的他汀药物,以实现LDL-C大幅下降带来的临床益处.上述观点尚存在较多争议,值得进一步思考.

    作者:陆宗良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多民族地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结核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

    目的 通过对多民族地区结核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健康教育等督导方法,使患者能有规律、全程、联合、适量的用药,正确掌握结核用药的方法、剂量、注意事项、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4月护理人员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改变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发放相关疾病的双语健康宣教资料,利用药物指导卡,定期进行电话随访等方式对结核患者的用药进行全程的督导和帮助,有效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结果 加深了患者防病、治病的意识,增强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坚持规律、规范的服药,从而提高了结核病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服药的依从性,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传染性,确保了患者用药的安全和全程化疗的疗效.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加强了对结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减少患者服药错误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降低患者服药的风险性,终完成全程治疗.

    作者:孟桂云;孟桂玲;陈慧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围生儿死亡原因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围生儿死亡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 对2007-2011年在钦北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围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3年的围生儿死亡率为25.02‰,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209例围生儿死亡中,死胎150例,死产12例,治疗性引产27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0例;多胎的孕产妇围生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围生儿死亡率.结论 出生缺陷是我区围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围生儿死亡数的62.12%,加强孕产期保健,开展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尤其是对农村孕产妇的管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而减少围生儿死亡的发生.

    作者:黄春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2000-2008年河北省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河北省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状况、PKU发病率及治疗情况,总结经验,促进新生儿筛查工作.方法 以2000年1月-2008年9月在河北省11所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筛中心)进行PKU筛查的218万例新生儿作为分析对象,在出生后72 h采足跟血,分别采用细菌抑制法(BIA)、荧光法、定量酶法测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结果 218万例新生儿中,确诊PKU 249例,发病率为1:8 757,其中男婴145例,女婴104例,男女之比约为1.39:1,各年度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市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的138例PKU患儿接受正规治疗,治疗率为55.4%.结论 河北省是PKU高发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PKU的重要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提高治疗率,使PKU患儿的智力和体格发育达到正常标准,减少残疾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马书军;赵庆伟;崔炳元;闫承生;钱立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表达的研究

    目的 了解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创伤性骨关节病髁状突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4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另3组建立创伤模型.切取TMJ行HE、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评分采用改良的Mankin′s方法.采用SABC法检测TIMP-1在不同观察时限髁状突原位表达情况.结果 TIMP-1细胞分数在正常对照组、1周组和4周组、8周组软骨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P-1在创伤性骨关节病的病理过程中是否发挥增生修复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作者:闫春歌;景向东;王改玲;蒋柳宏;刘艳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外伤性动眼神经损伤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减少漏诊,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47例外伤性动眼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28例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余19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漏诊.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所合并的视神经损伤极易被漏诊、误诊,掌握其观察要领及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电生理学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棋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后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每年近500万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9%为出生时窒息(世界卫生组织1995).约有1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约有1%需要使用各种复苏手段才能存活.

    作者:罗悦虹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碘酚冲洗瘘道型根尖周炎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经碘酚冲洗根管和瘘道的132例瘘道型根尖周炎患牙疗效的观察,探索瘘道型根尖周炎治疗的有效方法,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碘酚冲洗根管和瘘道后,常规根管治疗.结果 经碘酚冲洗根管和瘘道后,瘘道型根尖周炎的治疗成功率达到83%.结论 碘酚冲洗根管和瘘道是一种治疗瘘道型根尖周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章石焰;曹博玮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小儿创伤性脑梗死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小儿创伤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通过回顾我科2003-2010年收治的35例小儿创伤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探讨治疗方案.结果 治愈24例,轻残6例,重残4例,死亡1例.结论 对于儿童颅脑外伤患者应警惕创伤性脑梗死发生可能,早期规范治疗,效果良好,能够减少后遗症.

    作者:沈清芳;谢泽峰;陈文杰;陈建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1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组72例行PCI治疗,对照组82例非PCI治疗.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更短,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更低,疗效优于非急诊PCI治疗.结论 急诊PCI有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高、死亡率低、再闭塞率低、出血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能同时处理梗死部位的残余狭窄、缩短住院时间等很多优势,值得大力进行推广.

    作者:陆金帅;李楠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精神科抗焦虑药物处方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精神科患者抗焦虑药的使用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0年5月期间368例患者的1682张处方抗焦虑药物的使用频度、日均剂量、用药时间.结果 抗焦虑药物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主.处方原因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和抗焦虑.结论 三级精神专科医院抗焦虑药物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但不宜长期使用,避免造成医源性依赖.

    作者:杨琳;郭凤霞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手术治疗高龄患者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48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48例左半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行一期切除吻合,8例行一期切除二期吻合,4例姑息治疗仅行结肠造瘘.48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结论 高龄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临床常见,但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并积极防治并发症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申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及颅脑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诊断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且均作颅脑CT检查.结果 均有引起脑血管相关疾病史;颅脑CT均表现有基底核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结论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直接病因是基底核区缺血性改变,对于有脑血管病史患者出现小碎步态、肌强直,结合颅脑CT影像改变可考虑本病诊断及时给予治疗,可改善症状.

    作者:刘莲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氟伐他汀钠胶囊防治颈动脉支架植入后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钠胶囊对颈动脉支架植入后患者脑梗死的干预效果.方法 3年间对我院接诊的颈动脉支架患者,给予氟伐他汀钠胶囊口服干预,对完成随访的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65例患者支架处均未发生再狭窄,5例支架植入后发生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均非支架血管,患者总体不稳定斑块明显减少,部分患者斑块回缩.结论 氟伐他汀钠胶囊稳定斑块作用明确,在颈动脉支架术后应常规加用他汀类药物以稳定斑块,防止支架以外不稳定斑块造成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

    作者:张东亚;胡亚妮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中的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2型糖尿病随机分成胰岛素泵组(实验组)和胰岛素笔组(对照组);胰岛素泵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降糖治疗,胰岛素笔组患者采用胰岛素笔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降糖治疗.结果 胰岛素泵组与胰岛素笔组相比,在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和胰岛素笔对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均有效,但胰岛素泵降糖效果优于胰岛素笔,安全性更强.

    作者:凌世英;何积源;莫权秀;陈文凤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婴幼儿喘息及预防喘息复发的疗效分析与评价

    目的 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感染所致婴幼儿喘息及预防喘息复发.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4月我院住院喘息患儿(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哮喘、支原体肺炎)1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常规使用激素、布地奈德、异丙托溴胺、沙丁胺溶液雾化吸入,治疗组同时给予孟鲁司特口服,连用4周并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喘憋缓解、咳嗽及肺部啰音(喘鸣音及湿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两组患儿血清IgE水平,并于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喘息再发作情况.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喘息患儿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疗程并预防喘息再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建荣;沈秋燕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注射联合钛夹止血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疗效观察

    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内科常见急危重症.治疗除了常规内科用药外,有效、疗效快、直接的方法是胃镜下止血.常用的有:局部喷洒止血、注射止血、电凝止血、生物蛋白胶止血、微波止血、金属夹止血等.对于出血量小的可能单纯应用其中一种就能达到止血效果,对于出血量较大患者,可采用多种止血方法联合止血.本文就注射联合钛夹止血治疗消化道大出血做一经验总结.

    作者:徐柏兴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碳酸锂合并电痉挛治疗对血锂浓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碳酸锂合并电痉挛治疗时对血锂浓度的影响.方法 对36例碳酸锂合并电痉挛治疗的患者采用XD684电解质分析仪监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锂浓度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 总体治疗前血锂浓度(0.652±0.225)mmol/L,治疗后血锂浓度(0.697±0.182)mmol/L;男组治疗前血锂浓度(0.623 ±0.233)mmol/L,治疗后血锂浓度(0.699±0.211)mmol/L;女组治疗前血锂浓度(0.679±0.236)mmol/L,治疗后血锂浓度(0.693±0.232)mmol/L;总体治疗前后血锂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组治疗前后血锂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组治疗前后血锂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碳酸锂合并电痉挛治疗对血锂浓度无明显影响.

    作者:韦虎;杜卫涛;李元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本院儿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标本经分离培养,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在1 015份痰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355株,阳性率34.98%.其中革兰阴性菌247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06株)和大肠埃希菌(72株),28.30%的肺炎克雷伯菌和47.22%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阳性菌92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25.80%.致病菌对大部分抗生素有耐药性.结论 本院儿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且呈多重耐药性,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陶兴和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分析与评价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中药丹红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DN) 的疗效.方法 60例糖尿病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 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用前列地尔治疗,治疗组应用前列地尔加丹红治疗.两组糖尿病患者,于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并测定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膀胱残余尿量治疗过程中观察,疗程3周,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除血细胞比容外均有明显改善,而以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组HbA1c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两组均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膀胱残余尿量,而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 丹红可以加强前列地尔的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两药合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英;王伟;谢晓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