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探讨

孟召华

关键词:糖尿病, 出院指导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住院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但出院后仍需遵循长期、综合治疗.为此,做好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是预防或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维持健康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对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进行了探讨,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安全管理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公田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当今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所以如何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术前30min给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目的是预防术后感染,由于抗感染效果确切,目前被大多数医院采用,但由于各种新药临床应用广泛、药物来源不一造成护士工作混乱等都是造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安全隐患.我院从2010年开始普遍执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制度,手术室认真做好术前用药的管理,以确保抗菌药物合理正确地使用.

    作者:荆会玲;杜巧红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临床护士压疮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提高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降低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方法 建立压疮护理小组及压疮护理培训基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用理论授课、现场指导、个案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结果 与培训前比较,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知识得到更新,护理技能明显提高;培训后90名小组成员的知识问卷得分和操作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压疮护理小组和压疮护理培训基地对临床护士压疮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切实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率.

    作者:周庆茹;李来友;李欣;王娇兰;康琳;宿桂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小儿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体会

    小儿患者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小儿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小儿手术的复杂性、风险性远远高于一般成人患者.如何大限度地帮助患儿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现将小儿患者围手术期的生理、心理状况及护理措施分析如下.

    作者:张彤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纳洛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CHF患者102例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纳洛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2周后比较2组血浆BNP水平及6min步行距离.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NP水平低于治疗前,6min步行距离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纳洛酮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可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有效降低血浆BNP水平.

    作者:周月涛;张爱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我院2007-2009年抗肿瘤药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盐城市第一医院2007-2009年抗肿瘤药使用情况,了解临床抗肿瘤药的用药特点.方法 对该院2007-2009年抗肿瘤药的品种数、消耗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抗肿瘤药物品种基本固定;抗肿瘤药年销售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他抗肿瘤药及抗肿瘤辅助药所占比例较大;天然来源抗肿瘤药在临床上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结论 该院抗肿瘤药的用药现状符合当前国内该类药品消耗的总趋势,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作者:凌柏;成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焦虑抑郁心理与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心理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对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心理测评,同时检测其HRV时域分析指标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焦虑自评和抑郁自评分值与其HRV各时域分析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焦虑抑郁心理可能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紊乱,HRV随之减低.

    作者:陈振强;笱晓葵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中医院校开展临床病理讨论课程的实践

    病理学是中医专业教学中重要的西医基础学科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中医课程,又要学习西医课程,其课程设置多,但课时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中医院校学生应用病理学思维去分析临床现象,培养科学的逻辑分析能力,满足后续课程和临床实践的需要,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本教研室把临床病理讨论(CPC)课程引入到病理试验教学中,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CPC是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共同对死亡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明确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是否相符、治疗措施是否合适、诊疗错误造成的后果是否涉及医务人员的责任,分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和机制[1].在病理实习课中开展CPC,将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病例,将枯燥、呆板的书本内容与生动、变化的现实情境结合在一起,对初步接触临床知识的医学生有很大帮助,是病理学教学中十分有益和重要的环节.

    作者:刘湘花;周浩;李建国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分阶段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早期分阶段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指导,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观察2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和肢体功能(Fugl Meyen积分).结果 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 Meyer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指导,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郑凤霄;李来有;韩颖;李欣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依沙吖啶凝胶皮肤局部给药毒性研究

    目的 了解依沙吖啶凝胶对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依沙吖啶凝胶用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产生的急性毒性情况;采用致敏与激发接触依沙吖啶凝胶,观察动物过敏情况;以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方法,将依沙吖啶凝胶外涂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皮肤刺激性反应.结果 依沙吖啶凝胶小剂量(0.05g/cm2)和大剂量(0.2g/cm2)外用时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不产生过敏反应;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结论 外用依沙吖啶凝胶未产生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对豚鼠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48h或72h,这种刺激性消失.

    作者:于葆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捏脊疗法加中频脉冲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捏脊疗法加中频脉冲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秋季腹泻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捏脊疗法.观察2组临床疗效加中频脉冲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33%、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67%、73 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捏脊疗法加中频脉冲辅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著,且安全,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占杰;史湘舟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 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62例、B组62例、C组63例、D组61例,4组阿司匹林口服剂量分别为每天50mg、100mg、200mg、300mg,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 用药前后相比,4组不同剂量阿司匹林(50,100,200,300mg)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组对PAG的抑制作用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对PAG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但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阿司匹林每天200mg可能是一个较合理的治疗剂量.

    作者:郭新胜;王艳丽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 13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采用后踝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80.3%高于对照组的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优于外固定.

    作者:王卫军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门急诊药房退药情况分析与建议

    目的 分析该院2008-2010年门急诊药房退药情况.方法 对退药处方进行回顾性统计,并对退药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年度总退药率为0.53%,每年处方退药率呈总体下降趋势,分别为0.27%、0.17%、0.09%.由药物因素引起退药占首位;由医师因素引起的退药占其次,且逐渐下降;由患者因素引起的退药变化不大,在5%上下波动;因药房或收费因素(收费错误、药房缺药、处方录入有误、药房发药错误)导致退药的比例有所增加.结论 医院应加强管理、规范退药程序,开展用药宣传,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以降低退药率.

    作者:李芳;陈敏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颅脑损伤后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安全防护

    在脑外科护理工作中,常常遇到躁动不安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神志不清,无行为自控能力,如果护理安全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误伤、坠床、拔管等,为加强对躁动患者的护理,现将患者躁动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安全防护措施.我科2010年5月-2011年4月收治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159例,现对躁动原因及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回顾性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雪晴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射频热凝靶点联合硬膜外腔置管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自2007年我科开展射频热凝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取得了很好成效.但对于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内粘连的患者单一方法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对椎管内的炎症粘连和黄韧带肥厚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部分患者疗效不能持久,易反复.我科在原来的射频热凝的基础上联合硬膜外腔松解后置管持续消炎镇痛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文华;覃德荣;敖云华;张琚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门诊输液室患者不满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门诊输液室患者不满意的原因,以提高患者对输液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 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对1200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输液室护理工作不满意的原因.结果 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护士服务态度生硬、不主动和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其次是巡回护士巡视不及时主动、输液等候时间过长及护士未交代清楚输液的注意事项等.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平均为95.6%.结论改善护士的服务态度,加强技术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优化输液流程,主动巡回,积极与患者沟通有助于提高其满意度.

    作者:岳亚琴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重组人凋亡素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与护理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已占癌症病死率之首.其65%~70%的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不宜手术的Ⅲ~Ⅳ期,而Ⅲb~Ⅳ期以化疗为主.标准的一线化疗方案是以顺铂为主的联合方案(吉西他滨、多西他赛、紫杉醇、长春瑞滨),一线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有效率仅30%~40%,中位生存期约10个月,因此对复发或初治无效患者的治疗,需引入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重组人凋亡素是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Apo2L/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员之一,能迅速诱导一系列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1].目前临床为Ⅲ期临床研究.本文通过对该药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和护理,以总结防治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作者:黄彩萍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各35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前白蛋白(PA)、血淋巴细胞数(LYM)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结果 营养治疗后(术后第8天)E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EN+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与(EN+PN)组相比,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促进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张元红;符永斌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儿科门诊护患纠纷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为了治疗性的共同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这表明护士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护患关系的好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及患儿家属维权意识的增强,人民对身体健康与与之密切相关的护理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护士稍有不留意,就会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和投诉.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儿科医院,每天有3000~4000例患儿来门诊就医,如何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良好沟通,达到患儿家属满意的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是儿科护理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护患关系的重要性,常见的护患纠纷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珍 刊期: 2011年第26期

  • 电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电针拔罐治疗不同椎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 125例患者分为A组67例和B组58例,A组为L3~4间盘突出,B组为L4~5与L5~S1混合突出,均用SDZ Ⅱ电针仪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3.13%、95.51%高于B组的18.97%、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且治疗单纯L3~4间盘突出效果优于L4~5与L5~S1混合突出.

    作者:马俊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