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陈敏
白内障为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白内障手术尤其是超声乳化术(PHACO)的开展更加广泛,PHACO为现有白内障手术的主导(占85%),是利用超声波能量将硬的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通过小切口将之吸出,保留后囊膜.因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不需缝合、炎性反应轻、术后散光小等优点而被临床医师所选择[1].我科近年来采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给予精细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锦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全胃切除胃癌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0例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EN+PN)组各35例.比较2组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血前白蛋白(PA)、血淋巴细胞数(LYM)及血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结果 营养治疗后(术后第8天)E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EN+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与(EN+PN)组相比,EE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减少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促进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张元红;符永斌 刊期: 2011年第26期
危重新生儿治疗的主要途径是静脉输液,其头皮及四肢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嫩,管腔窄,缺乏软组织保护,容易发生血管损伤.我科对60例危重新生儿采用深静脉置管,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粟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依沙吖啶凝胶对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依沙吖啶凝胶用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产生的急性毒性情况;采用致敏与激发接触依沙吖啶凝胶,观察动物过敏情况;以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方法,将依沙吖啶凝胶外涂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皮肤刺激性反应.结果 依沙吖啶凝胶小剂量(0.05g/cm2)和大剂量(0.2g/cm2)外用时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不产生过敏反应;对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结论 外用依沙吖啶凝胶未产生急性毒性和过敏反应,对豚鼠正常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48h或72h,这种刺激性消失.
作者:于葆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脂肪肝患者遵医行为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脂肪肝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出院后在强化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药物治疗、戒烟限酒、定期复诊、按时服药、家庭配合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指导.分别于3、6、12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3、6、12个月后观察组TG与B型超声的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大大提高脂肪肝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古力·艾麦特;张莲;谢党恩 刊期: 2011年第26期
尖锐湿疣为好发于生殖器的传染病,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好发于外生殖器及肛门皮肤的黏膜交界处,初起时为淡红色小丘疹,可融合成乳头状、菜花状增生物,根部可有蒂,表面潮湿柔软而有臭味.尖锐湿疣的传播方式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母婴传播,>60%病例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此类患者常有不洁性行为史.
作者:陈芝翠 刊期: 2011年第26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多,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其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其突出优点是创伤小、低风险、疗效显著[1、2].我院2002年10月-2007年3月完成心脏介入手术4967例,经护理人员的严密观察和护理,均康复出院.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周林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沧州市公共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5-2009年对公共场所女性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公共场所女性从业人员对艾滋病认知率逐年提高,但也存在着对日常生活不传播艾滋病的认识误区.结论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有助于提高从业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水平.
作者:李晓梅;阎瑞霞;王金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细胞免疫状况,为防治婴幼儿RV肠炎开辟新思路.方法 RV肠炎患儿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婴幼儿1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观察组CD3+、CD4+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观察组重型患儿CD3+、CD4+低于轻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比值下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因此,测定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对肠炎的预后、疗效和转归有辅助指导意义.
作者:张学军;尹显贵 刊期: 2011年第26期
有效识别风险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风险可能存在于包括管理在内的各个环节[1].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护士与患者接触机会多,也是医疗行为终实施者,故出现护理风险概率相对较高[2].呼吸内科患者多以老年患者为主,其各个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复合病多,病情重,变化快,突发事件多,猝死率高,使其成为风险管理高危人群.自2009年以来我科尝试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有效护理风险管理,完善和制定相应管理对策,加大了护理安全管理.
作者:李光华;秦立玲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电针拔罐治疗不同椎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 125例患者分为A组67例和B组58例,A组为L3~4间盘突出,B组为L4~5与L5~S1混合突出,均用SDZ Ⅱ电针仪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3.13%、95.51%高于B组的18.97%、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且治疗单纯L3~4间盘突出效果优于L4~5与L5~S1混合突出.
作者:马俊飞 刊期: 2011年第26期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其中输卵管因素是引起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不孕症25%~50%[1].对不孕症患者实施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有10%~20%的患者存在输卵管近端阻塞,对此类患者进行输卵管的插管疏通是首选治疗方法[2].宫腔镜技术是用宫腔内镜直接观察宫腔内部结构和病变,并进行宫腔内治疗的一门技术.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宫腔镜在妇科检查和治疗中应用日益广泛.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对60例不孕症患者进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绝大多数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一旦破裂出血,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往往危及生命,病死率达40%.三腔二囊管压迫是控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抢救生命的一种治疗手段.心理护理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护理目的.我科通过对25例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减轻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了插管成功率,提高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救治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桂红 刊期: 2011年第26期
随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医疗质量已得到不断地提高.作为患者用药依据的处方,其质量水平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好处方的质量是促进合理用药的保障.自2010年2月10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实施以来,我院对处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规定和新要求进行了实施.现对自<规范>实施后的2010年3个季度的处方进行质量抽查分析.
作者:林王椿;张妙英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研究爱宝疗治疗不同程度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89例慢性宫颈糜烂患者按糜烂程度分为轻度组66例,中度组81例,重度组42例,均采用爱宝疗治疗,观察3组疗效.结果 轻度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中度组及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糜烂应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黄成蓉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住院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但出院后仍需遵循长期、综合治疗.为此,做好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是预防或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和维持健康的重要措施.多年来,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对糖尿病患者出院指导进行了探讨,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实施如下.
作者:孟召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监狱服刑人员HIV感染情况.方法 对服刑人员2090名进行HIV 抗体筛查.结果 筛查出HIV感染者23例,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以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为主要传播途径.结论 监狱服刑人员构成复杂,应积极防治艾滋病,以便有效遏制其传播.
作者:尤宜刚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及手法扩张宫颈促进产程进展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儿情况的影响.方法 240例初产孕妇随机分为A、B组和对照组各80例,A组采用山莨菪碱配合手法扩张宫颈,B组单用山莨菪碱,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比较3组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宫颈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 A、B组活跃期、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A组活跃期,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A、B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山莨菪碱及手法扩张宫颈缩短了产程,降低了因产程延长对新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使自然分娩率提高,且安全、方便、经济、有效.
作者:丁玉华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随机抽查2011年3~5月门诊处方21450张,筛选出含抗菌药物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处方进行分类、统计及分析.结果 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0.5%,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处方236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3.61%.结论 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偏高,须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
作者:陈楚雄;罗嘉玲;刘超平 刊期: 2011年第26期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特别是乙型肝炎一直危害着人类健康,在乙型肝炎的诊断中,习惯以HBeAg是否阳性来判断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及传染性的强弱.但随着HBeAg变异株的出现,乙型肝炎前S1抗原(Pre S1 Ag)成为HBV感染、复制和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探讨Pre S1 Ag与乙型肝炎标志物(HBV M)、HBV DNA的关系,现就25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Pre S1 Ag、HBV M和HBV DNA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阙钦中 刊期: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