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堂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量大的操作项目,开展优质护理以来,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我科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输液规范化培训和输液各环节管理来提高输液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碧秀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压疮是机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致使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而形成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伤残、急危重症及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人群.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受神经支配的皮肤能忍受5h或更长时间的缺血,在69.75mm Hg(1mm Hg=0.133kPa)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产生不可逆损害[1],有些复杂外科手术需要时间长,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种体位,致使皮肤压疮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因此,有些如脊髓损伤的手术、神经血管外科手术及较长时间俯卧位、侧卧位手术患者是压疮好发的高危人群,麻醉状态下的患者,身体全部或部分知觉已消失,肌肉失去自主调节能力,摆置手术体位后负重点和支点发生变化,导致皮肤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损伤[2],患者一旦术中发生压疮,将给患者已受到手术创伤的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延长术后康复的时间,引起术后并发症,因此术中预防压疮是很重要的.
作者:胡小琴;张金莲 刊期: 2011年第32期
临床护理工作中,医嘱的处理与执行,都离不开执行单,常用的有护理单、治疗单、服药单、输液单.在多年的护理实践中发现医嘱的处理繁琐、查对差错率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治疗项目了解单一,在病房工作中不能很快告知患者当天的治疗项目.本表格设计以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为原则,经临床验证,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冉红;王婷婷;周莹莹;李晓玲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极其少见,往往在尸检时偶然发现;后者远较原发性常见,并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发病率逐渐增多.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少见但重要的原因,能引起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作者:闫文静 刊期: 2011年第32期
我院于2008年1~12月共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76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0例,分裂样精神病20例,精神发育迟滞9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行为障碍9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例,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6例.
作者:任晓红;蒋春晖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30例.西医组采用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复方氢氧化铝治疗;中西医组服用上述西药基础上,并按中医证型联用中药方剂.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耐信量表评分(RDQ)及胃镜积分的变化,评价GERD治疗效果及停药后4周随访症状复发情况.结果 2组症状总有效率及胃镜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中西医组胃部不适积分及总积分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症状积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中西医组复发率为16.7%低于西医组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停药后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麦冠梁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准确快速的交叉配血是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保证,临床输血完全依赖配血试验结果的正确性,但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的现实决定了配血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因此我们采用了EDTAK2抗凝管与干燥管做了对照性试验.
作者:于芳;蒋乃;刘丽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百草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除草剂.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解毒剂,且明确有效的救治措施较少.早期积极反复洗胃,血液灌流,促进毒物排泄,大剂量使用抗氧化剂,减少毒物吸收和对肌体的损害,同时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有效可行.我们对收治的百草枯中毒1例患者行血液灌流,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马珊 刊期: 2011年第32期
胃管置入是基础护理中常见的技术操作之一,虽大部分护士都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但临床置管困难、置管异常的现象在临床上常见.现就不同患者留置胃管方法、留置胃管应重视的问题进行综述.1 胃管改进硅胶胃管与橡胶胃管相比优点较多,与组织相容性大.
作者:张世娟 刊期: 2011年第32期
产程图就是将分娩过程中的一些指标信息记录在一张图纸上,它是产程监护人员对产妇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依据和手段[1].下面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50例产妇产程图分析,将其临床应用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产妇350例,排除不能正常分娩和极力要求剖宫产的初产妇,孕周37~41周,年龄<33岁,对其产程图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靳李芳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医疗器械的清洗工作是消毒和灭菌前重要的一环[1],是影响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彻底清洗污染器械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2],若手术器械清洗后仍残留血迹、污垢等,形成细菌或芽孢的保护膜,即使进行了正确的消毒灭菌程序,仍有致病微生物存在的可能.
作者:戴小凤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186例胸腔积液患者分为结核组75例和非结核组111例,分别进行血浆和胸腔积液LDH和ADA检测.结果 结核组血浆和胸腔积液LDH及ADA水平均高于非结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和胸腔积液LDH、ADA联合检测,对临床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蒋鹏 刊期: 2011年第32期
应激性溃疡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应激反应.脑出血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在临床上较常见,多发生在发病后2~3d,短者可在数小时内出现,病死率甚高[1].现就近年有关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陆仁凤 刊期: 2011年第32期
护理科学迅速发展,护理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基础护理发展尤为突出.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中基本、贴近患者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医患关系有重要作用.然而基础护理工作还有一些瓶颈问题没解决[1].
作者:潘铮;徐锦 刊期: 2011年第32期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创伤成为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多发性损伤简称多发伤,是指由一个机械因素作用下引起人体≥2个部位的创伤.根据AIS-90版所指的9个部位,其中ISS评分>16的为严重多发伤.多发性创伤通常伤情复杂,损伤头、胸、腹部等脏器,由于急性血容量减少引起组织低灌注状态及缺氧,伴随全身应激反应,常迅速发生一系列并发症而危及生命,ICU监护及治疗在救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向东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分析和评价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5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50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96%,其中无指征用药占22.1%;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为: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使用单一抗菌药物215例(89.6%),联合用药25例(10.4%);用药疗程1~30d,平均(5.63±3.46)d,56.3%的病例术后用药时间超72h;用药时机:术前2h内用药占51.1%,48.9%的病例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合理.结论 250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种类选择欠妥、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时机不当等问题,需加强规范管理.
作者:郭永谊;冷薇 刊期: 2011年第32期
胫腓骨骨折是四肢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类,其特点是下肢开放性外伤所占比例较高,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发生的同时,常伴有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挫裂伤,肌肉、血管、神经断裂或缺损,并有严重感染[1].特别是由于胫腓骨解剖、血供特殊,其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并发感染等十分常见.近年来外固定支架治疗各种骨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主要用于胫腓骨骨折、开放性骨折、创口条件不好、不能I期手术的以及多段骨折伴有骨缺损、内固定困难的骨折,都可以考虑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
作者:穆海林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的1200张处方,统计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联合用药等情况.结果 在调查12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642张占53.5%.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91张占14.2%.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处方117张占18.2%,其中二联用药占16.2%,三联及以上用药占2.0%.结论 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但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用药,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合理和有效.
作者:罗晓辉;张成湘 刊期: 2011年第32期
肺癌是肺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首选手术切除.但当患者合并重度肺功能不全时,比较公认的治疗方法是积极创造条件实施手术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53~72岁,中位年龄66岁.
作者:夏晓琨 刊期: 2011年第32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心功能不全、低血压、梗死范围大等使PCI手术风险加大,若不及时纠正,进展至泵功能衰竭时,患者往往预后不良.早期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有助于稳定此类患者的病情,使患者终有可能通过PCI手术获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来改善预后.我们观察PCI术中使用IABP患者18例,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庭梅 刊期: 201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