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高护理素质做合格护理人员

周新颖

关键词:护理, 素质, 合格
摘要: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向社会发展,护士做为医疗工作中的一种角色,也将有很大的扩展,护士不仅是一名护理者,也是一名教育者、决策者、管理者、协调者、研究者.因此,护理工作从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都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护士素质,才能成为高水准的护理人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血压测量方法的再探讨

    目的 探讨袖带内、袖带外血压测量方法对血压值的影响.方法 1800例患者分为正常血压组1000例,高血压1级组200例,高血压2级组320例,高血压3级组280例.对3组采用听诊器胸件分别放置于血压计袖带内和袖带外不同方法测量血压并记录.结果 正常血压组、高血压1级组和高血压2级组患者袖带外法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均高于袖带内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而高血压3级组2种方法所测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袖带外法所测血压高于袖带内法,测量方法不同,对不同血压患者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

    作者:郭新胜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高频超声应用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儿科较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常由感染后并发或继发.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或腹痛间歇性发作.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是一种方便、无痛、廉价,而又敏感的检查手段.笔者对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患儿45例声像图作回顾性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志华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2例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给予芬太尼麻醉.观察2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结果 观察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OA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

    作者:陈日亮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纠正病案书写缺陷,提高病案质量

    我们在对2010年出院病历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将发现的病案缺陷以各种方式进行纠正,结果病案质量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历资料 2010年4~12月全部共6699份出院病案.1.2 检查方法

    作者:李奕;钟在英;唐存贵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动脉血乳酸浓度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浓度动态变化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将其中死亡患者15例作为死亡组,其余25例作为存活组,比较其在入院时、入院6h和入院24h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入院时、入院6h、入院24h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和24h乳酸清除率均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持续增高或6h乳酸清除率低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差,6h乳酸清除率较24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早期预后评估作用.

    作者:沙玉霞;李学莉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我院1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探讨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收集整理的15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多,共69例占43.40%;静脉滴注方式引起ADR 99例占62.2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普遍,共81例占50.94%.结论 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特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过程,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作者:王俊山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护理体会

    老年人多患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可导致骨质进行性脱钙和骨结构异常.因此,老年人的脊椎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而又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为常见[1].临床多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是绝对卧床休息、垫枕疗法、合理的饮食、正确指导功能锻炼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许爱平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多媒体课件在护理实践教学中使用问题分析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已为广大教师所熟悉,所接受,并且在护理理论教学中广为应用,并在护理实践教学中配合多媒体课件也有人尝试[1,2].然而,要让多媒体课件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认为要处理好3个问题.

    作者:裘璘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硫酸镁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注意事项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疾病,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硫酸镁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但临床应用时存在诸多不良反应,重视用药过程有关问题,有利于提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疗效,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胡晓芹;欧阳兆兰;周瑾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联合检测乳酸脱氢酶和腺苷脱氨酶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腺苷脱氨酶(ADA)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186例胸腔积液患者分为结核组75例和非结核组111例,分别进行血浆和胸腔积液LDH和ADA检测.结果 结核组血浆和胸腔积液LDH及ADA水平均高于非结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和胸腔积液LDH、ADA联合检测,对临床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蒋鹏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补阳还五汤加味配合针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配合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进行补阳还五汤加味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志堂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冠状动脉夹层诊治进展

    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极其少见,往往在尸检时偶然发现;后者远较原发性常见,并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发病率逐渐增多.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少见但重要的原因,能引起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作者:闫文静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我院2011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的1200张处方,统计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联合用药等情况.结果 在调查12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642张占53.5%.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91张占14.2%.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处方117张占18.2%,其中二联用药占16.2%,三联及以上用药占2.0%.结论 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但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用药,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合理和有效.

    作者:罗晓辉;张成湘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护理对策

    脊髓栓系综合征(TCS)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脊髓牵拉、圆锥底位、脊髓病理改变而引起的一组神经损害征候群,包括多系统畸形、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MRI检查是诊断TCS的首选方法.治疗TCS唯一有效的手段是手术,目的是松解脊髓粘连,解除对脊髓的牵拉,恢复受损部位的循环,大限度地恢复受损神经功能.

    作者:陈凯琪;周土芬;李清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舒芬太尼与地佐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的对比观察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与地佐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早期妊振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的孕妇随机分为舒芬太尼+丙泊酚组和地佐辛+丙泊酚组各40例.记录麻醉前即刻、术中、苏醒后的MAP、HR、RR、SpO2;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呼吸抑制情况;观察术后清醒时间、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前MAP、HR、RR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丙泊酚组术中各观察指标均低于麻醉前,且RR和SpO2低于地佐辛+丙泊酚组,苏醒后MAP、HR及SpO2低于麻醉前(P<0.05).地佐辛+丙泊酚组术中RR及SpO2均低于麻醉前(P<0.05),苏醒后各观察指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丙泊酚组和地佐辛+丙泊酚组麻醉镇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地佐辛+丙泊酚组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短于舒芬太尼+丙泊酚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与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效果相似,但地佐辛术后清醒较快,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效果满意..

    作者:卢丽雅;岑燕遗;麦冠梁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护理行政查房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护理行政查房是护理管理基本、重要的活动之一,护理管理的核心是护理质量,通过护理行政查房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点、疑点问题,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提高护士长管理水平、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改进的有效途径.我院在分管护理副院长领导下,对各临床科室实施了护理行政查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辛红梅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复方阿胶浆治疗癌性恶病质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阿胶浆治疗癌性恶病质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不宜接受放化疗的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阿胶浆20ml,每天3次,连服2个月.比较2组体质量、Karnofsky评分、血常规及免疫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体质量改善30例(75.0%)高于对照组的12例(33.3%),治疗组Karnofsky评分改善29例(72.5%)高于对照组的15例(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Hb、WBC、PLT均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免疫指标变化优于治疗前,且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水肿、血压和血糖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阿胶浆能有效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恶病质症状.

    作者:张洪珍;尤金花;段昕波;郑振茹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不完全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增高,尤其是不完全KD发病有增加趋势.本文对我院不完全KD 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其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霞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Ⅰ类切口手术250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 分析和评价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5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250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96%,其中无指征用药占22.1%;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为:头孢替安、头孢唑啉和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使用单一抗菌药物215例(89.6%),联合用药25例(10.4%);用药疗程1~30d,平均(5.63±3.46)d,56.3%的病例术后用药时间超72h;用药时机:术前2h内用药占51.1%,48.9%的病例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不合理.结论 250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种类选择欠妥、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时机不当等问题,需加强规范管理.

    作者:郭永谊;冷薇 刊期: 2011年第32期

  •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2组均接受冠心病的相应治疗措施的同时,观察组对患者加以支持性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以及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和疾病认识程度SAQ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提高其临床疗效.

    作者:李欢 刊期: 2011年第3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