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瑞芬太尼在儿童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刘艳辉;邝小华;谢观土

关键词:瑞芬太尼, 儿童, 肠镜检查
摘要:目的 分析瑞芬太尼在儿童无痛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 组),另一组为芬太尼+丙泊酚组(F组).R组:予以瑞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2mg/kg 60s内缓慢推注诱导,术中以瑞芬太尼0.05~0.1μg·kg-1·min-1和丙泊酚5mg·kg-1·h-1持续微泵输注,必要时追加丙泊酚1~2mg/kg;F组:予以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mg/kg推注诱导,术中以丙泊酚8mg·kg-1·h-1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必要时追加丙泊酚1~2mg/kg,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肠镜检查操作.监测操作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 值、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患儿的体动率.结果 R组在睫毛反射消失和操作时SpO2下降较F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镜操作检查时,F组血压、心率升高较R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F组诱导时间和术中体动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F组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两组相比较,R组比F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微泵输入可安全应用于儿童肠镜检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肾康注射液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于优质低蛋白、低盐、低磷、高热量饮食,严格控制高血压,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肾康注射液10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1次/d,并中药灌肠2次/d,28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及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及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均<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康注射液联合中药灌肠能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的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燕晖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手术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手术治疗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46例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3例.分别采用非手术和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B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手术方法对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周礼进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门诊患者静脉输液方法的应用体会及改进

    目的 分析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方法 对我科2010年5-7月10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常规要求进行输液,观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改进的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完成输液,但部分患者输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患者或技术问题等血管一次穿刺不成功;穿刺部疼痛、肿胀,拔针后皮下淤血;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药量;微量空气进入静脉.通过输液方法的改进,问题均得到解决.结论 临床输液技术虽然容易掌握,但仍有许多细节值得不断探索和改进.

    作者:刘冬秀;熊华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

    对异位妊娠未破裂患者制订了中西医结合护理计划,采用中西医理论和实际操作互相结合方法,既应用了中医传统方法,又结合了现代化护理手段.使计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并增加了患者对本病的相关知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痛苦,避免手术创伤.

    作者:于爱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与各自单一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合理性.方法 将2008年8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46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划分为贝那普利组,氯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对3组患者治疗后的尿蛋白下降程度予以对比研究.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其他两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联合治疗组血压下降明显.结论 贝拉普利和氯沙坦联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不但减少蛋白尿、并且控制血压较理想,疗效比单一用药显著.

    作者:夏庆丽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分析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拾4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塞用综合方法,如出血、补充血能力量、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维持水电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治愈38例,死亡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青美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综合治疗预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迟发性脑病是ACMP经抢救治疗意识清醒以后的一段时间(2~60d)即假愈期,又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临床状态,发生率可达20%.此病一旦发生治疗较为困难,所需疗程长、费用高,且大多恢复不佳或(和)遗留后遗症,因此,强调预防为主,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共收治ACMP患者78例,采取综合治疗后,与2008年1月之前未采取此法治疗的64例患者相比,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极大降低,特将诊治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邓华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我院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院门诊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 对2009年3月-2011年上6月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1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占5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静脉注射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47.67%.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安尼瓦尔·艾山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临床合理用药审核咨询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的重要举措.除了执行国家药物政策、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药学服务等措施之外,在医院信息系统中通过临床合理用药审核、咨询系统来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也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探讨如何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及应用合理用药审核咨询系统,达到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减少用药差错、提高医嘱效率、提高医院整体药学水平的目的.

    作者:旃志勇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噻托溴铵联合福莫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噻托溴铵联合福莫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单药噻托溴铵治疗,治疗组采用噻托溴铵联合福莫特罗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福莫特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田佳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两种材料充填治疗后牙邻面洞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3M Filtek Z350与3M Filtek P60直接修复后牙邻面洞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146例后牙邻面洞,随机采用3M Filtek Z350和3M Filtek P60修复充填,并于术后1、2、3年复查,评估充填体情况.结果 术后第1年复查了140颗牙,复查率为94.59%;第2年复查了134颗牙,复查率为91.78%;第3年复查了128颗牙,复查率为86.49%.结论 3M Filtek Z350与3M Filtek P60都是良好的后牙邻面洞修复材料,在控制充填物边缘着色方面Z350纳米树脂优于P60树脂.

    作者:严森;王亚林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一次性头皮针用于婴幼儿药物保留灌肠

    目的 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的婴幼儿药物保留灌肠方法.方法 先将药物用热盐水(37~38℃)稀释,戴手套,用剪刀剪去头皮针头成斜面,保留导管部分,润滑头皮针前端导管,用注射器(去针)抽吸药液、排气,将头皮针导管轻轻插入18~22cm固定,缓缓注入药物,注药完毕,注入3~5ml温盐水冲管,拔出导管,协助家属给患儿取舒适体位.结果 一次性头皮针(去针头部分)用于婴幼儿(0~3岁)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痢疾300余例,一般灌肠4~6次即可治愈,婴幼儿发热260余例,灌肠后30~60min即可达到降温效果.结论 一次性头皮针用于婴幼儿药物保留灌肠操作方便、刺激小、痛苦小,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在肠道充分吸收,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裴晶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性膀胱炎伴尿道融合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70例腺性膀胱炎合并尿道融合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 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治疗腺性膀胱炎伴尿道融合症的患者,经5~48个月随访,治愈率为87%.结论 对合并尿道融合症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应采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尿道外口整形术,该术式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及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正林;朱喜山;孙柳静;王科峰;李文坚;戴晓农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麝香保心丸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加服麝香保心丸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治疗组给予麝香保心丸2丸/次(22.5mg/丸),3次/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防治心绞痛发作、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麝香保心丸有效安全,可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作为辅助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付艳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患者的护理

    目的 分析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我科105例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病人的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总结在心理、术前准备、术后恢复方面的护理经验.结果 经严密护理,患者术后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对护理工作满意.结论 认为术前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加强管道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是病人顺利康复的保证.本组105例病人均无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谢宁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分组救护在成批烧伤病人救护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分组救护管理模式在成批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烧伤科2008-2010年收治成批烧伤患者,共5批36例.采用了分组救护的护理模式,经过分流、防错、集中等模式后,在统一安排、分组管理的救护中,使患者获得了及时的救治.结果 34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在1周后死亡,平均抢救成功率为94.4%.结论 分组救护模式能够优化管理,加强救护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是成功的护理模式.

    作者:潘凌燕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急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救治分析

    目的 总结11例急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患者诊治的临床经验,提高急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急性阑尾炎3675例中并发门静脉炎11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 11例急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的病人术后经放置腹腔引流管、应用广谱抗生素、抗休克、保肝及支持治疗,平均治疗时间10d,全部治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手术和早期诊断是治疗急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的关键,是提高急性阑尾炎并发门静脉炎治愈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赵玉杰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全麻用于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ASAII~III级年龄在78~92岁患者30例,每组各15例,随机分成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RF组)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F组),术前检查基本正常.RF组采用雷米芬太尼1.5~2.0μg/kg诱导后插管,维持以雷米芬太尼0.1~0.2μg·kg-1·min-1,异丙酚0.1mg·kg-1·min-1及合适的肌松(万可松).F组将雷米芬太尼改为芬太尼3~4μg/kg诱导插管,维持以0.05~0.08μg·kg-1·min-1其他不变.观察患者诱导插管时,插管后1min、3min、5min,切皮时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脏指数(CI),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苏醒,拔管情况及术后镇痛和不良及应等情况.结果 在诱导切皮到期间RF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显著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基本相同(P>0.05),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到呼吸睁眼和拔管时间,RF组显著小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但RF组术后疼痛早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雷米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高龄患者麻醉可使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长时间静脉输注无蓄积作用,苏醒快,是适合高龄手术患者的麻醉方法.

    作者:陈建江;邓余湖;左恒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疗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炎性细胞浸润从局限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向深处发展累及腺体区,进一步发展到腺体破坏、萎缩、消失及黏膜变薄,导致上皮细胞失去分泌黏液能力;导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而中度及中度以上的不典型增生目前被医学界认为是癌前病变,需积极治疗.

    作者:孔文霞 刊期: 2011年第33期

  • 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及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研究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及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在开颅手术中即应用尼莫地平,术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20mg 24h微泵维持匀速静脉注射,疗程14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60mg,4次/d,疗程7d,并于术后第3天开始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除未给予尼莫地平及行腰大池引流外其他治疗相同.记录两组入院后14d GCS 评分及监测7d 的颅内压变化,以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4个月时对两组GOS 评分及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7d内颅内压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院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为 (6.5±2.5)d,对照组为 (14.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迟发性出血例数略多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个月GOS 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及脑梗死发生率为4.5%,对照组为25.4%(P<0.05).结论 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及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马书伟;郑广顺 刊期: 2011年第33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