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波;夏晨辉;刘风云;郭景阳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按照这个要求,如何做好老干部工作,切实落实好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让老干部晚年安康幸福,是我们老干部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全党和社会共同所承担的责任.下面结合实际浅谈做好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
作者:石燕燕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院门诊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 对2009年3月-2011年上6月86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15种,以抗生素类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占54%;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4%;静脉注射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系统损害为主,占47.67%.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强调合理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安尼瓦尔·艾山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的婴幼儿药物保留灌肠方法.方法 先将药物用热盐水(37~38℃)稀释,戴手套,用剪刀剪去头皮针头成斜面,保留导管部分,润滑头皮针前端导管,用注射器(去针)抽吸药液、排气,将头皮针导管轻轻插入18~22cm固定,缓缓注入药物,注药完毕,注入3~5ml温盐水冲管,拔出导管,协助家属给患儿取舒适体位.结果 一次性头皮针(去针头部分)用于婴幼儿(0~3岁)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痢疾300余例,一般灌肠4~6次即可治愈,婴幼儿发热260余例,灌肠后30~60min即可达到降温效果.结论 一次性头皮针用于婴幼儿药物保留灌肠操作方便、刺激小、痛苦小,药物保留时间延长,在肠道充分吸收,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裴晶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方法 对我科2010年5-7月1000例静脉输液患者按常规要求进行输液,观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改进的方法.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完成输液,但部分患者输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患者或技术问题等血管一次穿刺不成功;穿刺部疼痛、肿胀,拔针后皮下淤血;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药量;微量空气进入静脉.通过输液方法的改进,问题均得到解决.结论 临床输液技术虽然容易掌握,但仍有许多细节值得不断探索和改进.
作者:刘冬秀;熊华 刊期: 2011年第33期
偏头痛是儿童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单侧,有报道6~12岁儿童偏头痛发病率约2%~5%[1],主要表现为严重或频繁的头痛发作,本病多发生于学龄期,能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目前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儿童偏头痛本身的特点、患者及家属的忽视易造成漏诊及误诊,导致治疗不当及疗效欠佳,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我科2007年5月-2010年5月门诊治疗偏头痛患儿3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国焕 刊期: 2011年第33期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老年患者的住院人数逐年提高,由于老年人各种生理功能衰退,各种脏器结构发生变化.为提高老年患者住院效果,使疾病迅速康复,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闫亮爱 刊期: 2011年第33期
临床合理用药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的重要举措.除了执行国家药物政策、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药学服务等措施之外,在医院信息系统中通过临床合理用药审核、咨询系统来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也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探讨如何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及应用合理用药审核咨询系统,达到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减少用药差错、提高医嘱效率、提高医院整体药学水平的目的.
作者:旃志勇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及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在开颅手术中即应用尼莫地平,术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20mg 24h微泵维持匀速静脉注射,疗程14d,后改为尼莫地平片60mg,4次/d,疗程7d,并于术后第3天开始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除未给予尼莫地平及行腰大池引流外其他治疗相同.记录两组入院后14d GCS 评分及监测7d 的颅内压变化,以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4个月时对两组GOS 评分及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7d内颅内压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入院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为 (6.5±2.5)d,对照组为 (14.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迟发性出血例数略多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个月GOS 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及脑梗死发生率为4.5%,对照组为25.4%(P<0.05).结论 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及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马书伟;郑广顺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应用简便、无创性的心电图探讨Q波型心机梗死(MI)后T波动态变化对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住院80例有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观察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彩色心室壁动力分析(CK)和超声学定量(AQ)技术检测心室壁和左心室功能.结果 T波由倒置转为直立,即T正常化组的血浆CK峰值和心室壁运动得分指数(WMSI)明显低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排空率(PFR)和射血分数(EF)显著高于T波持续倒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波正常化越早左心功能趋向于恢复越好.结论 心电图AMI异常Q波导联T波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评价左心功能和心肌损害程度的指标,对判定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庞春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方法 将140例慢性咳嗽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征;何挺;陈乐坤;甘凯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老年社区性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35例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情轻重、病情预后等过程.结果 35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7例,占77.1%,死亡8例,占22.9%.结论 老年人获得性肺炎起病隐匿、病程进展快,症状多变,病情重,容易恶化甚至危及生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缩短治疗时间与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有显著帮助.
作者:邹美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HBeAg阴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大蛋白(HBV-LHBS)和前S1(PreS1)抗原,探讨HBV-LHBS和PreS1在反映HB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经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120份HBeAg阴性HBV病毒感染者血清,将这些标本按DNA拷贝数分为3组(≥106copies/ml、103~105 copies/ml、≤103 copies/ml),每组各40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LHBS和PreS1抗原.结果 ≥106 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分别为95.0%和(92.12±29.38)ng/ml,103~105 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72.5%和(33.26±19.44)ng/ml,≤103copies/ml组,LHBS阳性率和定量检测结果为37.5%和(15.02±11.10)ng/ml,3组标本PreS1抗原阳性率依次为80.0%、42.5%、20.0%;LHBS总阳性率为61.6%,PreS1抗原阳性率为38.1%.结论 与PreS1抗原比较,LHBS的测定结果与HBV DNA载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更能准确地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程度,因此LHBS定量可能成为判断HBV活动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杨晋荣;杨栋梁 刊期: 2011年第33期
高血压为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终身患病而不能治愈,需坚持服药,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随着发病的年轻化及我国的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人民健康意识及教育的不足,老年患者多进展为高危、顽固性高血压,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上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可使患者终身受益.
作者:曹冬梅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分析益肾祛湿方对阴虚湿热型IgA肾病的作用.方法 将60例中医辨证为阴虚湿热型的IgA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以益肾祛湿方加西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西药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肾功能、血尿、蛋白尿、血清IgA、尿IL-6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明显优于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降低血尿、蛋白尿、血清IgA、尿IL-6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祛湿方能有效治疗IgA肾病.
作者:刘奔流;杨同广;杨剑;梁一鸣;郑宝林;余俊文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心律失常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普罗帕酮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结果 观察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0%优于对照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患者能明显调整心肌功能,改善心律失常.
作者:郭彦平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探讨骨科老年患者术中的风险因素,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参考.方法 对我院骨科2006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经过中等以上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骨科老年患者术中的风险因素.结果 骨科老年患者术后与死亡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有心功能、肺功能、体能、肾功能、意识;骨科老年患者术后与并发症密切相关的风险因素有心功能、肺功能、高血压、饮食情况、手术大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结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患者接受骨科手术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高了,但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科学地对待这些风险因素,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赵洪波 刊期: 2011年第33期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为其组织创伤小、术后疼痛轻、住院期短等优点已非常普及.然而,腹腔镜手术时二氧化碳气腹可能引起一系列有害的生理变化,如气道压增高、高碳酸血症、心指数的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增高等[1].同时,实验研究表明,腹内压增高可引起内脏血流的下降.内脏区域灌注的下降,可引起组织低氧,出现无氧代谢和组织酸中毒[2].资料表明内脏区域长时间的低灌注与细菌转位、院内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密切相关[3-5].本研究采用空气法胃张力测定以评估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中内脏灌注的变化.
作者:陈日亮 刊期: 2011年第33期
术后的护理可以分为3个阶段:(1)术后3d以内;(2)术后2~3d至拆线(术后7~10d);(3)恢复期:拆线后至出院.1 术后3d内的护理,此期护理重点是观察病情,预防合并症.具体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1 卧位 患者的术后卧位应按医嘱执行.一般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椎管内麻醉术后平卧6h.在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颈、胸手术术后的患者用高坡半卧位,腹部手术术后的患者采用低坡半卧位,脑部手术术后的患者抬头高度15°~30°,肥胖患者侧卧位更有利于呼吸和血液回流.总之,任何卧位都应使患者感到舒适,并经常纠正患者的卧位,做好皮肤护理.术后还要注意保暖,但不要贴身放热水袋,且热水袋温度不超过50℃.
作者:李树香 刊期: 2011年第33期
卫生部2006年颁布实施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各级人民政府对血液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加大了血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广大人民群众对血液安全日益关注,血站开展采供血业务应当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我站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主框架,将两个规范的要素和条款融汇到体系内,完善血站质量体系文件,并建立日常质量监控、内审、外审、管理评审等各种方式的监督机制,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保障各级质量目标的实现,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及时、有效.
作者:李天官 刊期: 2011年第33期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急诊的52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泮托拉唑;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法莫替丁.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672,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早期应用泮托拉唑,可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了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健民 刊期: 2011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