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五味子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含量测定

万志强;严铭铭;展月;邵帅;于雷;于红威;赵大庆

关键词:五味子, 蛋白, 氨基酸, 含量测定
摘要:目的:采用3种方法对五味子进行蛋白质提取,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五味子蛋白提取方法.方法: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蛋白提取物进行分析,同时依据Lowry法对五味子总蛋白含量进行测定,HPLC测定五味子蛋白提取物中氨基酸的含量.结果:3种方法提取总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58.44%,19.21%,26.18%,其所含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7.46%,15.41%,23.14%.结论:采用脱脂硫酸铵沉降法提取所得总蛋白及其所含氨基酸含量较高、纯度较合理,方法较可行.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半夏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建立半夏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Mn2+-CH3COCH3-BrO-3为振荡体系,以中草药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化学振荡体系中的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获得中药电化学指纹图谱.结果:半夏与水半夏的电化学指纹图谱各具特色,差异明显.结论:可以利用此方法鉴别半夏,该方法经济、简便、易行.

    作者:邹桂华;李守君;沈广志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化瘀丸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及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以益气活血解毒为治法的化瘀丸对肿瘤生长及血栓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Lewis肺癌动物模型,造模后24 h随机分组并开始给药,实验分为5组:模型组(无菌水10 mL·kg-1 ig,0.9% NaC1 10 mL·kg-1 ip,1次/d)、低分子肝素组(无菌水10 mL·kg-1 ig,低分子肝素注射液100 u·kg-1,ip)、环磷酰胺(CTX)组[无菌水10 mL·kg-1 ig,CTX50 mg· kg-(1,6,11,16 d)ip,1次/d]、化瘀丸组(化瘀丸4 g·kg-1 ig,0.9% NaCl10 mL·kg-1ip,1次/d)、空白对照组(无菌水10 mL·kg-1 ig,0.9% NaCl 10 mL·kg-1 ip,1次/d),给药12d或19d.定期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及肿瘤生长情况,接种后13,20 d处死小鼠,检测瘤重、肺转移数,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 F-a)、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1( ET-1)水平.结果:化瘀丸组小鼠瘤重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抑瘤率分别为34.97%(13 d)和31.52%(20 d),肺转移抑制率为83.25%(20 d).20 d化瘀丸组小鼠血清ET-1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P-selectin,ET-1水平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并显著低于CTX组(P<0.01).结论:化瘀丸作用于Lewis肺癌荷瘤小鼠,具有一定抗肿瘤生长的作用,并能降低荷瘤小鼠异常升高的血栓形成相关因子水平.

    作者:于明薇;杨国旺;王笑民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超声波辅助提取槐角总黄酮的工艺优选

    目的:以槐角为原料,研究槐角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以总黄酮的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槐角黄酮的佳工艺条件.结果:选用8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 g∶50mL,温度50℃,超声提取时间45 min,超声功率为250 ×70%W,总黄酮提取效果佳,黄酮的得率为3.04%.结论: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提取槐角总黄酮时间短、效率高、无需加热,可推广至大生产.

    作者:倪帆呈;刘增辉;于楠楠;杨停;周安祥;黄荣峰;徐燕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桑椹籽油提取工艺优选

    目的:确定正己烷索氏提取桑籽油的佳工艺.方法:将桑籽粉碎,用正己烷对桑籽油进行提取.以桑籽油提取率为指标,分别考察了浸提溶剂、回流温度、提取时间、溶剂倍量等因素对桑籽油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工艺优化的正交设计,确定了桑籽油提取的佳工艺.结果:对提取率影响主次次序为回流温度、提取时间、溶剂倍量.提取桑籽油佳提取工艺为回流温度80℃,提取时间4h,溶剂倍量(g:mL)1∶24.桑籽油的提取率32.33%.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节能,生产周期短,提取效率高,适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吕志强;李乔;巩丽丽;陈智;王超;田景振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制附子对类风湿关节炎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制附子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从60只大鼠中随机选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50只注射弗氏完全佐剂造模后分为附子4周组、4周模型组、附子2周组及2周模型组,治疗组按0.2g·kg-1剂量给予制附子ig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2周和4周,观察用药组2周和4周时大鼠足肿胀率,血清一氧化氮(NO)、白介素-1β( IL-1β)水平及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附子用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足肿胀率明显降低(P<0.05);滑膜组织病理结构显著改善(P<0.05);用药2周时,血清NO,IL-1β水平较模型组显著性降低(P<0.05),用药4周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制附子可能通过降低血清NO、IL-1β水平、从而调控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起到抗炎和消除关节肿胀的作用,改善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作者:刘建磊;李宝丽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柴胡皂苷对肝脏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介绍柴胡皂苷对肝脏功效与肝毒性的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对柴胡皂苷近5 ~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21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研究认为柴胡皂苷是柴胡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过程中亦逐渐认识到柴胡皂苷具有肝脏毒性,其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柴胡的毒性研究及毒性物质的安全控制需在其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分离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才能提出切合柴胡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科学应对国内外有关柴胡毒性的相关问题.

    作者:黄幼异;黄伟;孙蓉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腰痛宁贴膏中士的宁及马钱子碱含量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腰痛宁贴膏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方法:色谱柱lntersil Cs-3( 4.6mm × 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乙酸(20∶ 96∶7,用三乙胺调pH为3.10),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结果:士的宁在0.020 6~0.123 4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测得平均加样回收率(n=9)为100.28%,RSD1.33%;马钱子碱在0.013 8 ~0.083 0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测得平均加样回收率(n=9)为99.82%,RSD 0.84%.结论: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腰痛宁贴膏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质量控制.

    作者:秦婷;李平;郑艳春;王春民;张瑞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黄萸巴布剂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目的:观察黄萸巴布剂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干酵母、牛奶和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法观察黄萸巴布剂对3种致热原所致动物发热的影响;采用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黄萸巴布剂的镇痛作用;采用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法观察黄萸巴布剂的抗炎作用.结果:黄萸巴布剂可显著抑制干酵母、牛奶、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致发热反应;对醋酸和热板诱发的小鼠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轻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结论:黄萸巴布剂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作者:石强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外源生长素对黄芩悬浮细胞有效成分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外源生长素对黄芩悬浮细胞有效成分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稳定继代的黄芩愈伤组织在含有不同浓度NAA或KT的MS液体培养基悬浮震荡培养,光照16 h黑暗8h进行培养18d后,采用HPLC的方法,测定黄芩苷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内源激素的含量,以黑暗条件为对照.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分别加入0.2 mg· L-1NAA后,黄芩苷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为未加入NAA时的2.56%,3.36%.②黑暗条件下,加入外源NAA后,ZR含量显著降低,但IAA,ABA和GAs含量变化不明显.③0.2 mg·L-1 NAA和不同浓度KT的协同作用对黄芩苷的含量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0 mg·L-1的KT作用下黄芩苷含量高,且黑暗条件下显著高于光照条件,达到2.13μg·L-1.结论:外源生长素不利于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的积累,0.2 mg·L-1 NAA+ 1.0 mg·L-1 KT的组合对黄芩苷的积累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国强;陈顺钦;袁媛;伍翀;林淑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目前疾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探明的口腔黏膜常见病,具有慢性迁延、糜烂反复发作的特点;糜烂状病损处表现为上皮萎缩变薄,脱落形成不规则形状的表浅糜烂,有黄色渗出物覆盖表面,多伴有自发性疼痛、灼热、吃饭说话受限.我科在近2年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糜烂型OLP患者46例,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牛秀艳;曹丽梅;樊丽萍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肠胃散片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

    目的:考察肠胃散片中佛手、高良姜、肉桂、荜拨、木香等药材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和β-环糊精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及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挥发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肠胃散片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选β-环糊精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佳提取工艺为加水12倍量,浸泡1.0h,提取2.5h;挥发油的佳包合工艺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60 min.结论:所选提取工艺提取率高,包合工艺合理,节约成本.

    作者:张海英;陈良;薛洁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大黄各炮制品提取物泻下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和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提取物的泻下作用异同.方法:昆明小鼠单次给药,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提取物泻下效应的ED50及观察各组小鼠服药后首次泻下时间、5h内泻下次数及总排便次数;用炭末推进法比较大黄各炮制品提取物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大鼠给药5d后测定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的活性.结果:生大黄与酒大黄ED50相当,熟大黄和大黄炭即使在生大黄全致泻量(2ED50)的20倍下也无致泻作用.生大黄和酒大黄两者均在给药后3h左右产生泻下作用,但酒大黄从泻下时间和泻下次数上都较生大黄有所延迟和减少.生大黄高剂量、酒大黄的高、低剂量组以及大黄炭的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而熟大黄的高、低剂量组及大黄炭的低剂量组能降低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但与空白组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对大鼠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的活性,各炮制品都对其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生大黄的酶抑制作用强于其他.结论:大黄4种炮制品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泻下作用强度有所不同.生大黄泻下效力强,酒大黄次之,而熟大黄和大黄炭作用弱.

    作者:李燕;隋峰;刘亮亮;林娜;肖永庆;李丽;马超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软肝解毒煎对大鼠酒精性肝纤维化的防治研究

    目的:观察软肝解毒煎预防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阻断肝组织硬化,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方法:选用纯系Wisar 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软肝解毒煎组3组.以正常组和模型组为对照,采用白酒ig造模,同时预防给予软肝解毒煎剂,剂量为21 g·kg-1,12周后,各组大鼠肝脏取材,应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及超微结构,并测定血清单胺氧化酶(MAO)、羟脯氨酸(HP)含量.结果:软肝解毒煎组MAO,H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均P<0.01,模型组肝组织大量胶原纤维增生,脂肪变性严重;软肝解毒煎组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肝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损伤显著减轻.结论:软肝解毒煎能有效预防酒精性肝纤维化.

    作者:刘声;杨长福;张明雪;李彦军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肠激安提取物对小肠吸收功能及推进运动的影响

    目的:研究肠激安提取物对大鼠D-木糖吸收和小鼠肠推进运动的影响.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组、盐酸小檗碱片组、肠激安提取物高、中、低(按生药量计为2.812,1.406,0.703 g·kg-1)剂量组,ig给药7 d;NIH小鼠154只,分组情况同大鼠,肠激安提取物高、中、低(4.062,2.031,1.016 g·kg-1)剂量组,ig给药7d.通过测定血清D-木糖含量研究肠激安提取物对番泻叶1 g·kg-1致泻大鼠D-木糖吸收的影响,以及通过测定炭末推进率研究肠激安提取物对新斯的明致小鼠肠推进亢进的影响和该药对阿托品致小鼠肠推进抑制的影响.结果:肠激安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的血清D-木糖含量明显高于ig番泻叶模型组(P<0.05);炭末推进率均明显低于新斯的明致小鼠肠推进亢进组和阿托品致小鼠肠推进抑制组(P<0.01).结论:肠激安提取物具有增强小肠吸收功能和抑制肠推进运动的作用.

    作者:唐洪梅;何嘉仑;廖小红;李得堂;闫雪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坎离颗粒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坎离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以提取液中黄芪甲苷、芍药苷、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含量为综合评分指标,多指标成分优选坎离颗粒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工艺条件为坎离颗粒处方量加水10倍,提取3次,每次45 min,提取前浸泡45 min.结论:该提取工艺条件稳定,重现性好.

    作者:文小燕;刘力;徐德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酒制对菟丝子中槲皮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对不同炮制程度的菟丝子酒制品中槲皮素含量进行检测,研究酒制炮制对槲皮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加酒量、不同温度、不同时间酒制样品,高效液相法测定槲皮素含量.结果:生品中几乎不含槲皮素,炮制后含量显著增高,并且不同烘制温度、不同烘制时间、不同闷润时间、不同黄酒用量对菟丝子中槲皮素含量均有影响.结论:酒制炮制提高菟丝子槲皮素含量,不同炮制工艺水平对菟丝子槲皮素含量影响不同.

    作者:谢新年;刘艳芳;吕鹏;张振凌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舒郁胶囊对抑郁情绪模型大鼠海马和下丘脑内5-羟色胺3B受体分布与表达的影响

    目的:检测抑郁情绪模塑大鼠海马、下丘脑内5-羟色胺3B受体(5-HT3BR)蛋白分布、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舒郁胶囊对抑郁情绪的干预机制.方法:筛选大鼠进入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舒郁胶囊组(0.4 g·kg-1)、氟西汀组(0.002 g·kg-1),采用慢性温和性刺激法(chronic mild stress,CMS)制备抑郁情绪大鼠模型,以造模前后体重及糖水偏好值评价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和下丘脑内5-HT3BR的表达分布,以平均荧光强度(MFI)为指标对各组大鼠海马和下丘脑内5-HT3BR进行定量.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减轻(P<0.01),糖水摄入量也显著减少(P<0.01),5-HT3BR蛋白在海马和下丘脑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舒郁胶囊组和氟西汀组大鼠体重增长显著(P<0.01),糖水摄入量显著增加(P<0.01),5-HT3BR蛋白在海马和下丘脑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5-HT3BR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与抑郁情绪的产生关系密切;舒郁胶囊可对抑郁情绪模型大鼠海马、下丘脑5-HT38R表达水平的变化起到纠正作用.

    作者:谭倩;张惠云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以黄芩苷溶出量探讨黄芩与半夏配伍药性变化

    目的:通过HPLC测定黄芩和半夏不同配伍比例后黄芩苷溶出量的变化,以探讨中药药性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2)柱(4.6 mm ×250 mm,5μm),乙腈-0.4%磷酸溶液(26∶7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建立黄芩与半夏配伍[以寒为主(9∶6);寒热各半(9∶9);以热为主(6∶9)]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配伍后黄芩苷溶出量的大小.结果:黄芩苷质量浓度在0.010 25 ~0.102 5 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99.21%(n =9),RSD 2.0%;黄芩配伍半夏后[以寒为主(9∶6)、寒热各半(9∶9)、以热为主(6∶9)]和黄芩单煎后黄芩苷平均含量分别为64.018,63.680,50.581,62.529 mg·g-1.结论:黄芩配伍半夏后黄芩苷的HPLC检测方法可靠、稳定、重复性好.不同比例配伍后黄芩苷的溶出量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以热为主配伍(6∶9)对黄芩苷的溶出影响大,溶出低,体现了中药药性配伍中以半夏的温热之性抑制黄芩之寒凉之性的科学内涵.

    作者:李平;杨应勇;李江;肖书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二氢槲皮素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二氢槲皮素对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对冠心病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奥心血康42 mg·kg-1)、二氢槲皮素高、中、低剂量组(6.4,3.2,1.6mg·kg-1).皮下注射5 mg·kg-1异丙肾上腺素( ISO)造成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后观察心电图(ECG)的变化,检测血清和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变化,并对大鼠心肌组织进行了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二氢槲皮素能改善大鼠ECG的J点位移,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大鼠血清中CK,CK-MB,LDH的含量,升高心肌组织匀浆中SOD活力,降低心肌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的含量.结论:二氢槲皮素能有效抑制ISO所致心肌组织缺血,保护心肌细胞免受损伤,从而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作者:王秋红;匡海学;吴伦;李阳;王知斌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LTB4测定的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破坏肺的结构和(或)促进炎症反应,白三烯B4( LTB4)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使中性粒细胞在气道组织聚集[2-4].本文检测血LTB4在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的变化,探讨LTB4在COPD病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董亚琼;杜娟;龙启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