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余正文;王伯初;杨占南;祝连彩

关键词:青蒿素及其类似物, 溶剂提取法, 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 综述
摘要:目的:介绍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的提取及分析检测方法,为青蒿的深度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青蒿素及其类似物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方面的文献33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关于青蒿素及其类似物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有机溶剂回流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提取法;含量分析方法主要有质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质谱法、氢火焰离子化法),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视差检测法、蒸发光散射检测法、质谱法、电化学检测法及毛细管电泳法),核磁共振波谱法、伏安法及生物学方法.结论:各种提取及分析方法均有其优缺点,需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灵活运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水蒲桃种子总多酚提取工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

    目的:确定水蒲桃种子总多酚超声提取的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总多酚含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回归模型.结果:当提取溶剂乙醇的体积分数38%,提取时间32 min,液料比47∶1时,在此工艺条件下的总多酚提取率为16.32%.结论:响应面分析法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7%,该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

    作者:郑妮;张生潭;汪铁山;林敬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医外治辨证分型疗泄泻

    腹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婴幼儿居多.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四季皆发,笔者于2002年至2007年期间,应用辨证分型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泄泻3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l临床资料362人均为门诊病例,成人9例,小儿353例.年龄大50岁,小20d,病程短ld,长48 d,其中风寒型87例,脾虚型199例,脾肾阳虚型14例,此3型病例共计226例集中在寒露至小雪发病,占75.33%,伤食型28例,为散发病例.

    作者:吕沛宛;禄保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三七粉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

    目的:观察蜂蜜调和三七粉局敷方法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可能药物.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90例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采用蜂蜜调和三七粉局敷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0.5%强的松龙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主观和客观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主观和客观指标疗效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7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蜜调和三七粉局敷方法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短期有效,对于长期疗效,还需进行纵向观察.

    作者:潘茜;秦扬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肠激安提取物对小肠吸收功能及推进运动的影响

    目的:研究肠激安提取物对大鼠D-木糖吸收和小鼠肠推进运动的影响.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组、盐酸小檗碱片组、肠激安提取物高、中、低(按生药量计为2.812,1.406,0.703 g·kg-1)剂量组,ig给药7 d;NIH小鼠154只,分组情况同大鼠,肠激安提取物高、中、低(4.062,2.031,1.016 g·kg-1)剂量组,ig给药7d.通过测定血清D-木糖含量研究肠激安提取物对番泻叶1 g·kg-1致泻大鼠D-木糖吸收的影响,以及通过测定炭末推进率研究肠激安提取物对新斯的明致小鼠肠推进亢进的影响和该药对阿托品致小鼠肠推进抑制的影响.结果:肠激安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的血清D-木糖含量明显高于ig番泻叶模型组(P<0.05);炭末推进率均明显低于新斯的明致小鼠肠推进亢进组和阿托品致小鼠肠推进抑制组(P<0.01).结论:肠激安提取物具有增强小肠吸收功能和抑制肠推进运动的作用.

    作者:唐洪梅;何嘉仑;廖小红;李得堂;闫雪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2种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模拟气阴两虚证临床指征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钠石灰和低压氧仪2种不同缺氧方式诱导的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的整体行为变化,为进一步构建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氧分压从21%逐渐降至6%,平均下降速度为0.5%/min ~ 1%/min的钠石灰缺氧法和氧分压在短时间内骤降后维持在7% ~8%的低压氧仪缺氧法,考察2种缺氧模式对小鼠体重,摄食量,自发活动以及心率、T波等气阴两虚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钠石灰和低压氧仪2种不同的缺氧方式均能够导致小鼠体重下降;摄食量减少;行走格数减少,直立次数增加等自发活动改变;心率加快,T波持续抬高等心电图变化,二者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呈基本一致的趋势,其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钠石灰和低压氧仪2种缺氧方式诱导的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模型均能够模拟形体消瘦,食欲不振,体倦乏力,烦躁,心悸,脉细数等气阴两虚证的主要临床特征.

    作者:王文萍;柴程芝;寇俊萍;余伯阳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五味子蛋白的提取纯化及含量测定

    目的:采用3种方法对五味子进行蛋白质提取,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五味子蛋白提取方法.方法: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蛋白提取物进行分析,同时依据Lowry法对五味子总蛋白含量进行测定,HPLC测定五味子蛋白提取物中氨基酸的含量.结果:3种方法提取总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58.44%,19.21%,26.18%,其所含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7.46%,15.41%,23.14%.结论:采用脱脂硫酸铵沉降法提取所得总蛋白及其所含氨基酸含量较高、纯度较合理,方法较可行.

    作者:万志强;严铭铭;展月;邵帅;于雷;于红威;赵大庆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大黄各炮制品提取物泻下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和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提取物的泻下作用异同.方法:昆明小鼠单次给药,比较大黄4种炮制品提取物泻下效应的ED50及观察各组小鼠服药后首次泻下时间、5h内泻下次数及总排便次数;用炭末推进法比较大黄各炮制品提取物对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大鼠给药5d后测定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的活性.结果:生大黄与酒大黄ED50相当,熟大黄和大黄炭即使在生大黄全致泻量(2ED50)的20倍下也无致泻作用.生大黄和酒大黄两者均在给药后3h左右产生泻下作用,但酒大黄从泻下时间和泻下次数上都较生大黄有所延迟和减少.生大黄高剂量、酒大黄的高、低剂量组以及大黄炭的低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而熟大黄的高、低剂量组及大黄炭的低剂量组能降低小鼠的小肠炭末推进率,但与空白组比较均未见显著差异.对大鼠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的活性,各炮制品都对其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生大黄的酶抑制作用强于其他.结论:大黄4种炮制品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泻下作用强度有所不同.生大黄泻下效力强,酒大黄次之,而熟大黄和大黄炭作用弱.

    作者:李燕;隋峰;刘亮亮;林娜;肖永庆;李丽;马超英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坎离颗粒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坎离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以提取液中黄芪甲苷、芍药苷、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含量为综合评分指标,多指标成分优选坎离颗粒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工艺条件为坎离颗粒处方量加水10倍,提取3次,每次45 min,提取前浸泡45 min.结论:该提取工艺条件稳定,重现性好.

    作者:文小燕;刘力;徐德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不同产地和来源冬凌草药材的质量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冬凌草药材的质量,为冬凌草的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产地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迷迭香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中测定法对冬凌草中水溶性浸出物和醚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综合分析评价各冬凌草样品间的差异.结果:不同产地、不同变异类型冬凌草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迷迭香酸是造成不同地区冬凌草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相比较而言醚溶性漫出物对冬凌草质量差异的影响要大于水溶性浸出物;而冬凌草变异类型的质量差异主要是由冬凌草甲素和乙素的含量变化造成的.结论:不同产地和不同变异类型来源的冬凌草在质量上有所不同,应用时应加以区别.

    作者:陈随清;崔璨;裴莉昕;董诚明;冯卫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黄萸巴布剂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目的:观察黄萸巴布剂的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干酵母、牛奶和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法观察黄萸巴布剂对3种致热原所致动物发热的影响;采用扭体法和热板法观察黄萸巴布剂的镇痛作用;采用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法观察黄萸巴布剂的抗炎作用.结果:黄萸巴布剂可显著抑制干酵母、牛奶、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致发热反应;对醋酸和热板诱发的小鼠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轻蛋清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度;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结论:黄萸巴布剂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作者:石强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溃疡平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血流量及血清ET-1,NO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溃疡平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血流量(GMBF)及血清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Okabe法制备大鼠慢性乙酸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溃疡平低、中、高剂量组(1.40,2.80,5.60 g·kg-1,ig)和盐酸雷尼替丁组(2.83 ×10-2g·kg-1,ig)6组.给药14 d后,运用MP150多道生理记录系统中的LDF100C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模块测定溃疡周边部的GMBF;ELISA法检测血清ET-1的含量;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溃疡平高剂量组GMBF明显增多(P<0.05),血清ET-1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盐酸雷尼替丁组相比,溃疡平高剂量组GMBF明显增多(P<0.05),血清ET-1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NO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溃疡平刺激NO的合成和释放,反馈性抑制ET-1的释放,从而增加GMBF,这可能是其加速胃溃疡愈合和改善溃疡愈合质量( QOUH)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赵红晔;曹军;王月飞;赫灵菊;周丽;卢长柱;王滨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清宫胶囊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组织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宫胶囊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组织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将早孕雌性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妊娠组、模型对照组、益母草颗粒冲剂组、清宫胶囊低、高剂量组,采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造成流产模型后,分别ig生理盐水、益母草颗粒混悬液(14 g·kg-1·d-1),清宫胶囊内容物混悬液(1.9,3.8 g·kg-1·d-1),连续7d,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和比较药物流产后各组大鼠子官匀浆中ET含量,观察清宫胶囊对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作用;显微镜下观察子宫、宫腔残留组织情况.结果:清宫胶囊可促进药流后宫腔内胚囊和残留组织的排出;清宫胶囊组子宫组织匀浆中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清宫胶囊治疗药流后阴道出血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升高大鼠子宫组织匀浆中ET水平,加快了子宫内膜、子宫肌组织及血管的收缩修复,达到止血、促进子宫复旧的目的.

    作者:李晖;陈建设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超声波辅助提取槐角总黄酮的工艺优选

    目的:以槐角为原料,研究槐角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以总黄酮的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槐角黄酮的佳工艺条件.结果:选用8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 g∶50mL,温度50℃,超声提取时间45 min,超声功率为250 ×70%W,总黄酮提取效果佳,黄酮的得率为3.04%.结论: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提取槐角总黄酮时间短、效率高、无需加热,可推广至大生产.

    作者:倪帆呈;刘增辉;于楠楠;杨停;周安祥;黄荣峰;徐燕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肠胃散片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

    目的:考察肠胃散片中佛手、高良姜、肉桂、荜拨、木香等药材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和β-环糊精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及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挥发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肠胃散片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选β-环糊精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佳提取工艺为加水12倍量,浸泡1.0h,提取2.5h;挥发油的佳包合工艺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60 min.结论:所选提取工艺提取率高,包合工艺合理,节约成本.

    作者:张海英;陈良;薛洁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构树叶中总黄酮微波提取工艺优化

    目的:优化构树叶总黄酮(TFBP)的微波辅助提取佳工艺.方法:运用微波辅助提取构树叶总黄酮,以芦丁为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总黄酮吸光度进行指标控制,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筛选佳提取工艺.结果:微波辅助提取构树叶总黄酮的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350 W,温度45℃,微波时间15 min,料液比1∶10.结论:提取工艺方法简单、合理、稳定且可行.

    作者:朱开梅;刘建楠;顾生玖;唐世锭;欧奕;赵磊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LTB4测定的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破坏肺的结构和(或)促进炎症反应,白三烯B4( LTB4)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使中性粒细胞在气道组织聚集[2-4].本文检测血LTB4在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的变化,探讨LTB4在COPD病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董亚琼;杜娟;龙启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以黄芩苷溶出量探讨黄芩与半夏配伍药性变化

    目的:通过HPLC测定黄芩和半夏不同配伍比例后黄芩苷溶出量的变化,以探讨中药药性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2)柱(4.6 mm ×250 mm,5μm),乙腈-0.4%磷酸溶液(26∶7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建立黄芩与半夏配伍[以寒为主(9∶6);寒热各半(9∶9);以热为主(6∶9)]后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不同配伍后黄芩苷溶出量的大小.结果:黄芩苷质量浓度在0.010 25 ~0.102 5 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99.21%(n =9),RSD 2.0%;黄芩配伍半夏后[以寒为主(9∶6)、寒热各半(9∶9)、以热为主(6∶9)]和黄芩单煎后黄芩苷平均含量分别为64.018,63.680,50.581,62.529 mg·g-1.结论:黄芩配伍半夏后黄芩苷的HPLC检测方法可靠、稳定、重复性好.不同比例配伍后黄芩苷的溶出量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以热为主配伍(6∶9)对黄芩苷的溶出影响大,溶出低,体现了中药药性配伍中以半夏的温热之性抑制黄芩之寒凉之性的科学内涵.

    作者:李平;杨应勇;李江;肖书伟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中药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主要就中药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前体细胞,可参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同时作用于疾病发生的不同环节,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疾病的进程.一些中药能有效调节EPCs的功能,如影响其动员、分化、归巢、黏附等.全文从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3个方面综述了中药对内皮祖细胞的有效影响,同时探讨了中药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机制及目前研究存在问题,以期为心血管领域的中药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中药调节EPCs的数量和功能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药结合材料学、生物医学等学科,有可能为终打破重大疾病防治的瓶颈做出贡献.

    作者:邬伟魁;张海燕;宋伟;贺娅;郑琴;朱根华;杨明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血必净合蒲公英外敷治疗急性蜂窝组织炎58例

    目的:观察血必净联合自制蒲公英软膏外敷治疗急性蜂窝组织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人选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8例.两组均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血必净静脉滴注及自制蒲公英软膏外敷.两组患者者均6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60.00%,总有效率为78.33%;治疗组治愈率为83.33%,总有效率为96.67%,治愈率、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慢反应物质(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以上检测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自制蒲公英软膏外敷治疗急性蜂窝组织炎临床疗效显著,可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调节炎症因子.

    作者:郭晓波;赵桂香;王毅 刊期: 2011年第17期

  • HPLC测定柴芍丸中芍药苷、栀子苷及丹皮酚的含量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柴芍丸中芍药苷、栀子苷及丹皮酚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 mL·min-1.结果:芍药苷在0.494 4~12.36 μg(r=1)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77%,RSD 2.1%;栀子苷在0.492 2~12.305 μg(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101.64%,RSD 1.9%;丹皮酚在0.2602 ~6.505 μg,(r=0.999 9)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100.92%,RSD1.7%.结论: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柴芍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孟宪波;郑晖 刊期: 2011年第17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