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娟;马慧娟;胡盼盼;陈先文;汪凯
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包括行为(心理)生理学、行为(心理)解剖学、行为(心理)病理学、行为毒理学(药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免疫学、行为遗传学等。主要选题如下:1.学习记忆、睡眠、应激、疼痛的心理、生理、神经机制的研究。2.内脏机能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机能塑造、通过“学习”改变不良机能状态,如胃肠蠕动、心脏节律、激素分泌节律的调整)。
作者:冯学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杨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本栏目主要刊登心理行为评估、各种心理行为治疗方法的研究:1.心理、行为测量及诊断方法、技术的研究(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学检查等)。2.行为医学常用评定工具(量表编制)的理论研究(评估内容、手段、形式;编制方法、常模、信度、效度、标准化问题等)。
作者:张作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记忆提取消退范式是基于传统恐惧消退训练范式,改变无关刺激的恐惧效价,改写再巩固时间窗内的恐惧记忆,从而消除恐惧反应。吸毒成瘾者戒毒后复吸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为,急性戒毒后的稽延性症状带来的痛苦体验会给人留下强烈而持久的记忆。本文以定性系统综述记忆提取消退范式及其在毒品成瘾者中的应用,提出降低毒品相关记忆的敏感性,即改变毒品相关线索所引发的记忆是戒毒治疗中的关键。记忆提取消退范式是一种无需药物治疗和侵入性技术治疗的行为学方法,为降低毒品复吸率、提高戒毒者生存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未来可使用记忆提取消退范式对毒品成瘾者进行实证研究。
作者:唐浩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广西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对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 HIV 感染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法招募295名大学生MSM,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特征、对 PrEP 的接受意愿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295名大学生MSM中共有58(19.7%)人听说过PrEP,有265(89.8%)人表示愿意接受 PrEP。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朋友介绍性伴( OR=11.419,95%CI:1.363~95.641)、如PrEP有效,会建议朋友使用( OR=87.946,95%CI:13.660~566.222),关心PrEP 获得的方便性( OR=119.652,95%CI:3.765~3802.184),表示会坚持每天服药( OR=88.245,95%CI:10.237~760.696)是大学生MSM接受PrEP 的促进因素;坚持使用安全套对方会生气( OR=0.106,95%CI:0.019~0.606),表示关心PrEP的效果( OR=0.010,95%CI:0.001~0.112)是大学生MSM接受PrEP的限制因素。结论大学生MSM对PrEP的接受意愿较高,药物的安全性及服药的方便性是影响其接受PrEP的主要因素,应加强PrEP在大学生MSM中的宣传力度。
作者:韦所苏;韦挥德;黄晓红;潘洪平;谭毅;杨光和;刘京虹;吕文娟;韦颖;蓝斯琪;刘慧;吴腾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摘要应具有自明性和独立性,并拥有与一次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通常中文摘要以不超过400字为宜。不要使用“本文”、“作者”、“我们”等作为陈述的主语,应以第三人称的语气书写。结构式摘要包含:①目的: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说明提出问题的缘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②方法: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使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及精确程度,数据是如何取得的,经何种统计学方法处理。③结果:简要列出研究主要结果和数据,有什么新发现,说明其价值及局限。叙述要具体、准确。并需给出结果的置信值、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④结论:简要说明经验证、论证取得的正确观点、其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可推荐或推广等。
作者:冯学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点线面训练法对脑损伤早产儿发育商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174例早产儿脑损伤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89例和对照组8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和Vojta传统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点线面训练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2个和3个疗程后,采用首都儿研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发育商( 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DQ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研究组治疗第1,2,3疗程的DQ分别为(82.71±12.28)分,(89.65±10.02)分,(95.26±8.87)分;对照组第1,2,3疗程的DQ分别为(81.17±9.63)分,(87.02±7.39)分,(91.31±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95, 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第1,2个疗程后研究组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9, P>0.05;t=1.747, P>0.05),第3个疗程后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5, P=0.004)。结论点线面训练法对脑损伤早产儿临床康复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嫣然;周瑞刚;赵平平;邓继红;梁英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能药物对早期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模糊风险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 Iowa gambling task,IGT)对24例早期未用药原发性PD患者( Hoehn-Yabr分级≤Ⅱ级)、24例早期规律口服多巴胺能药物的原发性PD患者以及24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模糊风险决策能力的测试。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未用药PD组不仅存在数字广度及词汇流畅性障碍,还存在决策功能障碍。三组在博弈任务中总净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24, P=0.004),未用药 PD组的总净剩值[(-4.50±22.19)分]低于用药 PD 组[(8.83±23.24)分]及正常对照组[(15.92±15.77)分](P<0.05)。未用药PD组与用药PD组在5个block中的净剩值两两比较显示,从block1至block5两组净剩值间的差异逐渐增加,并且在block5的净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PD组在5个block的净剩值及总净剩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博弈任务卡片选择次数的增多,用药PD组有利选择次数逐渐增加;而未用药PD组有利选择次数未见明显增加趋势,倾向风险选项。研究还表明,未用药PD组的总净剩值与MoCA得分有相关性( r=0.614, P=0.001)。结论早期原发性PD患者在风险概率不明确条件下存在决策能力受损,偏爱选择风险大的选项。当规律的外源性的补充多巴胺能药物3到12个月,帕金森病患者的模糊风险决策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方娟;马慧娟;胡盼盼;陈先文;汪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激活剂异海松酸( ISO)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向4月龄雄性APP/PS1小鼠和相匹配的野生型( WT)小鼠左侧侧脑室植入连接Alzet微量渗透压泵的套管,通过微量渗透压泵持续性注射ISO或DMSO治疗。治疗第3周开始在体进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之后制备海马脑片,记录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给予双脉冲刺激检测海马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给予高频强直电刺激检测海马的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结果在旷场实验中,各组小鼠30 min内自发活动总数及垂直运动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PS1+DMSO组小鼠水平方向运动距离显著长于WT+DMSO组(P<0.05)。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第3~5天APP/PS1+DMSO组与WT+DMSO组比较显著延长(P<0.05);第4~5天APP/PS1+ISO组较APP/PS1+DMSO组显著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APP/PS1+DMSO组小鼠穿越平台区时间百分比和穿越平台次数[(34.19±2.56)%,(1.93±0.33)次]较WT+DMSO组[(43.27±3.24)%,(4.25±0.66)次]显著降低(P<0.05),APP/PS1+ISO组小鼠穿越平台区时间百分比[(46.16±3.51)%]和穿越平台次数[(3.41±0.34)次]较APP/PS1+DMSO组显著增加(P<0.05)。双脉冲间隔为30、40、和50 ms时,APP/PS1+DMSO组海马CA1区的双脉冲易化较WT+DMSO组显著下降(P<0.05),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受损。双脉冲间隔为40 ms时APP/PS1+ISO组海马CA1区的双脉冲比值[(224.50±13.79)%]与APP/PS1+DMSO组[(174.99±6.68)%]相比显著升高(P<0.05),说明ISO促进APP/PS1小鼠海马双脉冲易化作用,有助于恢复海马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与WT+DMSO组[TBS后60 min,LTP=(172.17±4.15)%]相比,APP/PS1+DMSO组[TBS后60 min,LTP=(135.19±1.32)%]海马CA1区的长时程增强(LTP)显著下降(P<0.01);APP/PS1+ISO组[TBS后60 min,LTP=(160.48±1.19)%]海马 CA1区 LTP 与APP/PS1+DMSO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说明ISO对APP/PS1小鼠海马CA1区LTP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恢复海马的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结论 BKCa通道激活剂ISO通过促进双脉冲易化( PPF)及提高海马LTP恢复APP/PS1小鼠的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
作者:王丽;唐佐青;贾军;焦劲松;刘尊敬;李旭东;段晓慧;董明睿;夏启胜;王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杨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一、指示性摘要适用范围指示性摘要为介绍论文主题范围与内容梗概的一种摘要,用于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指出(说明)论文的主要议题和结果(结论)。2016年本刊理论类研究论文或非研究原著类论文,如专题述评、研究与思考、系统综述、学术讨论类文稿,使用指示性摘要。
作者:张敬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趣味游戏+花样跳绳+花样跑步”组合运动方案对语文学习困难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经筛查选取54名语文学习困难小学生,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使用flanker任务、1-back任务、more-odd shifting任务全面评价10周运动干预前后语文学习困难小学生执行功能的抑制、刷新和转换三个子功能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语文学习困难小学生整体执行功能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9.45, P<0.01);(2)组合运动干预对语文学习困难小学生执行功能的抑制、刷新和转换功能的影响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刷新功能提高(F(1,43)=11.3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抑制功能提高(F(1,43)=1.52, 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转换功能提高(F(1,43)=2.57, 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趣味游戏+花样跳绳+花样跑步”组合运动方案对语文学习困难小学生的刷新功能有显著提升作用。
作者:陈爱国;崔蕾;殷恒婵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比较早发性与晚发性强迫症早年创伤经历差别,并进一步探讨经历早年创伤种类与强迫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326例强迫症患者以及480例健康对照进行早年创伤问卷简表( ETI-SF)评估,比较早发性( n=138)与晚发性( n=188)强迫症早年创伤的差别,并分析早年创伤种类与强迫症发病的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强迫症组早年创伤量表总分更高[(3.90±3.61)分vs (1.88±2.61)分, P<0.01],而且四个维度得分也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普通创伤为[(0.94±1.17)分vs (0.66±1.09)分, P<0.01],躯体创伤为[(1.12±1.38)分vs (0.71±1.23)分, P=0.001],情感虐待为[(1.58±1.71)分vs (0.42±1.01)分, P<0.01],性创伤为[(0.27±0.59)分vs (0.09±0.36)分, P=0.001]。与晚发性强迫症比较,早发性强迫症早年创伤量表总分更高[(5.12±3.58)分vs (3.01±3.38)分, P<0.01],其中普通创伤[(1.14±1.27)分vs (0.79±1.07)分, P=0.006],躯体创伤[(1.49±1.46)分vs (0.85±1.25)分, P=0.001],情感虐待[(2.18±1.76)分vs (1.12±1.53)分, P<0.01],性创伤[(0.30±0.66)分vs (0.24±0.67)分, P=0.42],早发组的量表四个维度与晚发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了性创伤P=0.42,其余各维度均P<0.01),其中,情感创伤显著( t=5.75, P<0.01)。在326例强迫症患者中,247例(75.8%)的患者有早年创伤经历,只有79例(24.2%)强迫症患者早年没有经历任何创伤,而对照组有无创伤经历为57.9%比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8, P<0.01)。经历一种创伤的其强迫症患病率为39.1%,2种为61.0%,经历3种创伤的为65.8%,而经历4种及以上创伤的其患病率达到了84.4%。结论强迫症患者有较多的早年创伤经历,早发性强迫症比晚发性强迫症的创伤经历更显著(除外性创伤),且经历种类越多,患强迫症的概率更大,故早年创伤经历可能是强迫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作者:王雪梅;陈文;王振;肖泽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考察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呼吸内科住院病人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根据是否接受有创医学检查分为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每组30人。再以抽签的方式将每组被试随机分为急性预期组与慢性预期组各15人。分别于检查前2 h和24 h进行检查风险告知。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表与停止信号任务分别检测各组被试风险告知后的心理恐惧程度和反应抑制能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显著增高[分别为(0.80±1.24)分,(3.90±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58)=30.16, P<0.01];急、慢性预期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比较[分别为(2.60±2.90)分,(2.10±2.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58)=0.785, P>0.05];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被试心理恐惧水平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F(1,58)=0.031, P>0.05]。(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信号执行错误率明显增加[分别为(8.30±12.60)%,(9.4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预期组比较,急性预期组信号执行反应时显著延长[分别为(588.24±127.10)ms,(677.25±201.2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 ms停止信号错误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0.00±23.80)%,(57.00±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应激强度较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者:孙健芳;王利刚;张隆欢;张静怡;高文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为提高杂志刊载的综述论文质量,《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系统综述”栏目主要刊载定性系统综述和定量系统综述(即meta分析)两种格式的文章。版面:3~5版;篇幅:不超过10000字。1.定性系统综述:作者在确定选题并进行文献检索后,如果纳入文献中的研究不具有同质性,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需进行描述性的系统评价,此谓定性系统综述。定性系统综述包括题名、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前言、资料与方法、讨论、结论、参考文献。
作者:张敬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6~13岁弱视儿童数字加工过程中的数字距离效应。方法分别将43名视力正常儿童与46名弱视儿童分为7岁组(6~8岁)、9岁组(9~10岁)和12岁组(11~13岁)。本研究采用数字大小判断实验,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者错误率与反应时间。结果(1)3个年龄组的正常儿童对数字4的反应时[7岁组(995±100)ms,9岁组(964±141)ms,12岁组(701±125)ms]均长于对数字1的反应时[分别为(882±140)ms,(790±119)ms,(550±4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数字6的反应时[分别为(968±116)ms,(918±126)ms,(712±125)ms]均长于对数字9的反应时[分别为(862±121)ms,(774±151)ms,(625±14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12岁组弱视儿童对数字4的反应时[(942±107)ms]长于对数字1的反应时[(847±13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随着年龄增长,正常儿童和弱视儿童远数(1/2/8/9)与近数(3/4/6/7)的反应时之差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高年龄组弱视儿童感数过程(大于5的数字)存在数字距离效应;弱视儿童的数字加工能力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更慢。
作者:崔敏;安娜;傅涛;苏庆;莫运坤;李俊发;罗艳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失独者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 IWB)对206名失独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①失独者在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分别为(31.78±8.18)分,(24.12±0.67)分,(8.38±3.05)分。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失独者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正相关( r=0.542,0.332,0.214,0.332,0.216,均P<0.05)。③通过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失独者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χ2/ df=1.986,GFI=0.985,AGFI=0.942,RMSEA=0.069),中介贡献率为16.08%。结论社会支持直接和间接可影响失独者的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在失独者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姚抒予;王安妮;张雯;罗媛慧;张静平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