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年第25卷第1作者索引

关键词:
摘要: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红花苷对急性高海拔低氧应激大鼠海马SIRT1/P GC-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西红花苷预处理对急性高海拔低氧条件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超微结构及SIRT1、PGC-1α表达的影响。方法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低氧对照组和低氧给药组,每组48只。低氧给药组每天肌肉注射西红花苷(50 mg/kg)1次,低氧对照组每天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0.9% NaCl),连续给药3 d后运至高海拔低氧环境,在第1、3、5、7天观察取材。Morris 水迷宫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行为,透射电镜观察脑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RT-PCR 方法检测海马SIRT1和PGC-1α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SIRT1和PGC-1α的蛋白水平。结果与低氧对照组[第1天(37.55±1.34)s,第3天(46.51±6.19)s,第5天(42.12±2.73)s]相比,给药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的潜伏期[第1天(33.58±2.23)s,第3天(30.19±3.35)s,第5天(37.10±1.48)s]明显缩短(均P<0.05)。低氧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细胞结构紊乱,线粒体损伤明显,而低氧给药组明显改善。 SIRT1及PGC-1α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发现,低氧用药组相对表达量[第1天(0.24±0.01),(0.34±0.02);第3天(0.27±0.01),(0.37±0.02);第5天(0.26±0.08),(0.26±0.03)]明显高于低氧对照组[第1天(0.23±0.02),(0.32±0.03);第3天(0.12±0.02),(0.19±0.02);第5天(0.20±0.01),(0.2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7天两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及PGC-1α蛋白相对表达发现,低氧给药组相对表达量[第1天(0.72±0.02),(0.72±0.02);第3天(0.76±0.03),(0.75±0.02);第5天(0.54±0.03),(0.74±0.01)]明显高于低氧对照组[第1天(0.53±0.04),(0.62±0.04);第3天(0.15±0.02),(0.13±0.02);第5天(0.23±0.03),(0.21±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7天两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红花苷预处理可以改善急性高海拔低氧条件下线粒体损伤,同时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脑海马 SIRT1和PGC-1α在信号通路中的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晓岩;张先钧;贾炜;蒲小燕;王海燕;梁宏;张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杨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年第25卷第1作者索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目的:考察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呼吸内科住院病人6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根据是否接受有创医学检查分为高应激组和低应激组,每组30人。再以抽签的方式将每组被试随机分为急性预期组与慢性预期组各15人。分别于检查前2 h和24 h进行检查风险告知。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表与停止信号任务分别检测各组被试风险告知后的心理恐惧程度和反应抑制能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显著增高[分别为(0.80±1.24)分,(3.90±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58)=30.16, P<0.01];急、慢性预期组被试心理恐惧评分比较[分别为(2.60±2.90)分,(2.10±2.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58)=0.785, P>0.05];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被试心理恐惧水平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F(1,58)=0.031, P>0.05]。(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与低应激组比较,高应激组信号执行错误率明显增加[分别为(8.30±12.60)%,(9.40±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慢性预期组比较,急性预期组信号执行反应时显著延长[分别为(588.24±127.10)ms,(677.25±201.2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 ms停止信号错误率显著降低[分别为(70.00±23.80)%,(57.00±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强度与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应激强度较应激预期时长对个体反应抑制能力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者:孙健芳;王利刚;张隆欢;张静怡;高文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异海松酸对AP P/P S1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BKCa )激活剂异海松酸( ISO)对APP/PS1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向4月龄雄性APP/PS1小鼠和相匹配的野生型( WT)小鼠左侧侧脑室植入连接Alzet微量渗透压泵的套管,通过微量渗透压泵持续性注射ISO或DMSO治疗。治疗第3周开始在体进行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之后制备海马脑片,记录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给予双脉冲刺激检测海马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给予高频强直电刺激检测海马的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结果在旷场实验中,各组小鼠30 min内自发活动总数及垂直运动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P/PS1+DMSO组小鼠水平方向运动距离显著长于WT+DMSO组(P<0.05)。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第3~5天APP/PS1+DMSO组与WT+DMSO组比较显著延长(P<0.05);第4~5天APP/PS1+ISO组较APP/PS1+DMSO组显著缩短(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APP/PS1+DMSO组小鼠穿越平台区时间百分比和穿越平台次数[(34.19±2.56)%,(1.93±0.33)次]较WT+DMSO组[(43.27±3.24)%,(4.25±0.66)次]显著降低(P<0.05),APP/PS1+ISO组小鼠穿越平台区时间百分比[(46.16±3.51)%]和穿越平台次数[(3.41±0.34)次]较APP/PS1+DMSO组显著增加(P<0.05)。双脉冲间隔为30、40、和50 ms时,APP/PS1+DMSO组海马CA1区的双脉冲易化较WT+DMSO组显著下降(P<0.05),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受损。双脉冲间隔为40 ms时APP/PS1+ISO组海马CA1区的双脉冲比值[(224.50±13.79)%]与APP/PS1+DMSO组[(174.99±6.68)%]相比显著升高(P<0.05),说明ISO促进APP/PS1小鼠海马双脉冲易化作用,有助于恢复海马的短时程突触可塑性。与WT+DMSO组[TBS后60 min,LTP=(172.17±4.15)%]相比,APP/PS1+DMSO组[TBS后60 min,LTP=(135.19±1.32)%]海马CA1区的长时程增强(LTP)显著下降(P<0.01);APP/PS1+ISO组[TBS后60 min,LTP=(160.48±1.19)%]海马 CA1区 LTP 与APP/PS1+DMSO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说明ISO对APP/PS1小鼠海马CA1区LTP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恢复海马的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结论 BKCa通道激活剂ISO通过促进双脉冲易化( PPF)及提高海马LTP恢复APP/PS1小鼠的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

    作者:王丽;唐佐青;贾军;焦劲松;刘尊敬;李旭东;段晓慧;董明睿;夏启胜;王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年专题组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栏目简介:系统综述

    为提高杂志刊载的综述论文质量,《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系统综述”栏目主要刊载定性系统综述和定量系统综述(即meta分析)两种格式的文章。版面:3~5版;篇幅:不超过10000字。1.定性系统综述:作者在确定选题并进行文献检索后,如果纳入文献中的研究不具有同质性,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需进行描述性的系统评价,此谓定性系统综述。定性系统综述包括题名、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前言、资料与方法、讨论、结论、参考文献。

    作者:张敬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冥想训练对瓣膜性心脏病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冥想干预训练对瓣膜性心脏病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老龄瓣膜性心脏病术后符合纳入标准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7例,按住院时间,采用投硬币法,分试验组34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每周5次的慈悲冥想干预训练。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1)经Ridit分析,试验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 R=2.12, t=-2.48, u=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62.89%。(2)干预6周后,试验组[(25.79±1.23)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23.85±1.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4,P<0.01)。⑶试验组干预前[(23.91±2.22)分]MoCA评分低于干预6周后[(25.79±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0,P<0.01)。结论冥想干预训练能有效改善瓣膜性心脏病老年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

    作者:陈玉梅;闫树英;姚辉;马自萍;龚兴媛;陈媛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不同模式跑台训练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大脑皮质TGF-β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跑台训练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大脑皮质内转化生长因子(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0只2个月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歇跑台训练组和分段跑台训练组,每组10只。两运动组分别进行为期6周的分段跑台训练和间歇跑台训练,5次/周。训练6周后,所有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通过水迷宫进行检测并利用QRT-PCR分析其大脑皮质TGF-β1 mRNA的表达变化,同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明确TGF-β1的表达部位并进行相对定量。结果分段组[(30±28)s]和间歇组[(25±23)s]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58±50)s],在Ⅳ象限站台周围时间里分段组[(23.6±3.9)s]和间歇组[(24.3±8.9)s]都明显高于对照组[(17.7±2.0)s],大脑皮质TGF-β1表达水平间歇组(0.0067±0.0043)明显高于对照组(0.0041±0.001)和分段组(0.0035±0.0006),TGF-β1在细胞膜、胞浆表达,间歇组(0.0045±0.0017)的相对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0019±0.0004)和分段组(0.00175±0.00045)。结论(1)间歇组和分段组跑台运动后6周均能提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间歇训练可以明显上调大脑皮质TGF-β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作者:董秀娟;林娜;王航平;陈志伟;谢瑞深;梁超辉;宋淑华;刘坚;王廷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远程投稿、查稿、审稿、编辑系统启事

    作者:杨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多巴胺能药物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模糊决策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多巴胺能药物对早期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模糊风险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 Iowa gambling task,IGT)对24例早期未用药原发性PD患者( Hoehn-Yabr分级≤Ⅱ级)、24例早期规律口服多巴胺能药物的原发性PD患者以及24例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模糊风险决策能力的测试。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未用药PD组不仅存在数字广度及词汇流畅性障碍,还存在决策功能障碍。三组在博弈任务中总净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24, P=0.004),未用药 PD组的总净剩值[(-4.50±22.19)分]低于用药 PD 组[(8.83±23.24)分]及正常对照组[(15.92±15.77)分](P<0.05)。未用药PD组与用药PD组在5个block中的净剩值两两比较显示,从block1至block5两组净剩值间的差异逐渐增加,并且在block5的净剩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PD组在5个block的净剩值及总净剩值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博弈任务卡片选择次数的增多,用药PD组有利选择次数逐渐增加;而未用药PD组有利选择次数未见明显增加趋势,倾向风险选项。研究还表明,未用药PD组的总净剩值与MoCA得分有相关性( r=0.614, P=0.001)。结论早期原发性PD患者在风险概率不明确条件下存在决策能力受损,偏爱选择风险大的选项。当规律的外源性的补充多巴胺能药物3到12个月,帕金森病患者的模糊风险决策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方娟;马慧娟;胡盼盼;陈先文;汪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虾青素与氯化锂治疗慢性有机磷中毒小鼠认知障碍的协同作用

    目的:探讨虾青素与氯化锂治疗慢性有机磷中毒小鼠认知障碍的协同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昆明小鼠55只,采用随机数字法选8只作为对照组,其余47只连续氧乐果染毒4周建立慢性有机磷中毒认知障碍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虾青素治疗组,依达拉奉治疗组,氯化锂治疗组和虾青素+氯化锂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脑组织活性氧( ROS)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p-PI3K,p-Akt,p-GSK3β与p-CREB在海马组织内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各组小鼠5 d平均逃避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62.147, P<0.05),虾青素+氯化锂组5 d平均逃避潜伏期用时明显低于模型组(均 P<0.05),并均低于其他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出现明显损伤,p-PI3K(0.032±0.008),p-Akt(0.030±0.006),p-GSK3β(0.028±0.007)与p-CREB(0.020±0.008)在海马区表达水平较对照组(0.087±0.007,0.084±0.009,0.097±0.002,0.076±0.012)明显降低(均P<0.05);虾青素+氯化锂组小鼠海马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有所减轻,p-PI3K(0.067±0.008),p-Akt(0.065±0.005),p-GSK3β(0.068±0.009)和p-CREB(0.062±0.008)在海马区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虾青素与氯化锂联合治疗通过上调Akt/GSK3β/CRE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对慢性有机磷中毒致认知障碍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乔靖文;郝翠;张美增;刘天蔚;荣丽霞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栏目简介:基础研究

    与行为医学和脑科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包括行为(心理)生理学、行为(心理)解剖学、行为(心理)病理学、行为毒理学(药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免疫学、行为遗传学等。主要选题如下:1.学习记忆、睡眠、应激、疼痛的心理、生理、神经机制的研究。2.内脏机能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机能塑造、通过“学习”改变不良机能状态,如胃肠蠕动、心脏节律、激素分泌节律的调整)。

    作者:冯学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神经重构与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精神障碍,本病具有反复发作,治疗难度大,疗效差等迫切的现实问题。其根源在于医学对本病认识有限及本病发生学方面的异质性大。通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及其维持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为神经重构,包括关键脑区的组织细胞学改变、突触超微结构改变、神经细胞基因及蛋白表达异常等持续改变,影响到神经信息的正常处理,导致抑郁的发生并成为抑郁得以维持的生物学基础。因此重视预防,个体化治疗,逆转神经重构可能为本病防治的关键策略。

    作者:李红兵;谭子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点线面训练法对脑损伤早产儿发育商的影响

    目的:评价点线面训练法对脑损伤早产儿发育商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174例早产儿脑损伤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89例和对照组85例,对照组给予Bobath和Vojta传统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点线面训练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2个和3个疗程后,采用首都儿研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发育商( 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DQ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研究组治疗第1,2,3疗程的DQ分别为(82.71±12.28)分,(89.65±10.02)分,(95.26±8.87)分;对照组第1,2,3疗程的DQ分别为(81.17±9.63)分,(87.02±7.39)分,(91.31±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95, 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第1,2个疗程后研究组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9, P>0.05;t=1.747, P>0.05),第3个疗程后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5, P=0.004)。结论点线面训练法对脑损伤早产儿临床康复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嫣然;周瑞刚;赵平平;邓继红;梁英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5-HTTLP R基因多态性与首发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首发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 MDD)及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 PCR扩增技术检测76例首发青少年MDD患者和73例正常对照者的5-HTTLP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运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不同基因型与首发青少年MDD患者的发病、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5-HTTLPR基因型频率为S/S型41例(53.9%),L/S型27例(35.5%),L/L型8例(10.5%)与对照组5-HTTLPR基因型频率为S/S型38例(52.1%),L/S型18例(24.7%),L/L型17例(23.3%)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8);病例组S/S型、L/S型的患者睡眠评分明显高于L/L型患者(P=0.005,P=0.001);病例组S/S型患者激越评分明显高于S/L、L/L型患者(P=0.000,P=0.001);病例组S/S型患者自卑感评分明显低于S/L、L/L型患者(P=0.002,P=0.006);病例组各基因型间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首发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易感性及其认知功能之间可能无直接关联;S/S型、L/S型患者可能容易出现睡眠问题;S/S型患者可能容易出现激越;L/L型患者可能容易出现自卑。

    作者:左文博;李淑英;吕培培;王源莉;朱妍;陈放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本刊指示性摘要与关键词的写作规范

    一、指示性摘要适用范围指示性摘要为介绍论文主题范围与内容梗概的一种摘要,用于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指出(说明)论文的主要议题和结果(结论)。2016年本刊理论类研究论文或非研究原著类论文,如专题述评、研究与思考、系统综述、学术讨论类文稿,使用指示性摘要。

    作者:张敬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6~13岁弱视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研究

    目的:研究6~13岁弱视儿童数字加工过程中的数字距离效应。方法分别将43名视力正常儿童与46名弱视儿童分为7岁组(6~8岁)、9岁组(9~10岁)和12岁组(11~13岁)。本研究采用数字大小判断实验,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者错误率与反应时间。结果(1)3个年龄组的正常儿童对数字4的反应时[7岁组(995±100)ms,9岁组(964±141)ms,12岁组(701±125)ms]均长于对数字1的反应时[分别为(882±140)ms,(790±119)ms,(550±4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数字6的反应时[分别为(968±116)ms,(918±126)ms,(712±125)ms]均长于对数字9的反应时[分别为(862±121)ms,(774±151)ms,(625±141)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12岁组弱视儿童对数字4的反应时[(942±107)ms]长于对数字1的反应时[(847±13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随着年龄增长,正常儿童和弱视儿童远数(1/2/8/9)与近数(3/4/6/7)的反应时之差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高年龄组弱视儿童感数过程(大于5的数字)存在数字距离效应;弱视儿童的数字加工能力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更慢。

    作者:崔敏;安娜;傅涛;苏庆;莫运坤;李俊发;罗艳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 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对暴露前预防HIV感染的接受意愿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广西大学生男男性行为者(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对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 HIV 感染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法招募295名大学生MSM,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特征、对 PrEP 的接受意愿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295名大学生MSM中共有58(19.7%)人听说过PrEP,有265(89.8%)人表示愿意接受 PrEP。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朋友介绍性伴( OR=11.419,95%CI:1.363~95.641)、如PrEP有效,会建议朋友使用( OR=87.946,95%CI:13.660~566.222),关心PrEP 获得的方便性( OR=119.652,95%CI:3.765~3802.184),表示会坚持每天服药( OR=88.245,95%CI:10.237~760.696)是大学生MSM接受PrEP 的促进因素;坚持使用安全套对方会生气( OR=0.106,95%CI:0.019~0.606),表示关心PrEP的效果( OR=0.010,95%CI:0.001~0.112)是大学生MSM接受PrEP的限制因素。结论大学生MSM对PrEP的接受意愿较高,药物的安全性及服药的方便性是影响其接受PrEP的主要因素,应加强PrEP在大学生MSM中的宣传力度。

    作者:韦所苏;韦挥德;黄晓红;潘洪平;谭毅;杨光和;刘京虹;吕文娟;韦颖;蓝斯琪;刘慧;吴腾燕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