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连解毒汤中君-使药对黄连-栀子干预2,4-二硝基苯酚热病证候模型的代谢组学

何薇;荆雷;刘树民;刘东敏;黄志桓;祖金祥

关键词:黄连-栀子, 代谢组学, 生物标记物, 热病证候, 2, 4-二硝基苯酚
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理论,探讨黄连-栀子药对干预2,4-二硝基苯酚致热病证候模型中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规律.方法:运用UPLC-MS技术手段,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数据解析方法,确定黄连-栀子药对对2,4-二硝基苯酚致热病证候模型大鼠尿液中生物标记物的影响.结果:初步确定2,4-二硝基苯酚致热病证候模型97个生物标志物,其中药对对31个生物标记物具有明显干预作用.结论: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初步说明黄连-栀子药对对热病证候具有治疗作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相关文献
  • 3种增溶性辅料致大鼠肝肾损伤

    目的:研究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solutol HS 15,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3种辅料对大鼠肝、肾损伤作用.方法:吐温80,solutol HS 15,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3种辅料分别按以下方式染毒.将大鼠72只按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辅料低、中、高剂量组,按每只im 0.22 mL,每日注射1次,注射4周后,心脏取血后处死大鼠,称肝、肾质量计算脏器系数,测定大鼠血清中反映大鼠肝、肾功能的生化指标,并对肝、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吐温80 3个剂量组与对照组以及各剂量组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solutol HS 15的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对比,AST,TP,ALP,ALB无明显差异,各剂量组之间对比,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肝器系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AL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的ALB,TP,ALT存在显著性差(p<0.05);低、中剂量组之间T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剂量组之间AL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3个剂量组,AST,ALT,ALB,ALP,TP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各剂量组之间对比,低、中剂量组之间、低、高剂量组之间,AST,ALT,ALB,AL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3种辅料的剂量组与对照组对比,大鼠肝细胞、肾细胞除了炎症之外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通过3种辅料的比较,发现吐温80致大鼠肝、肾损伤较小.

    作者:张海燕;韦迎春;邬伟魁;杨军宣;杨明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丹参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分布

    目的:分析丹参有效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方法:采用HPLC,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乙腈-0.02%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280 nm,流速1.0 mL· min-1.分别测定丹参粗皮部分,去粗皮部分和原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丹参有效成分的分布部位不同,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主要存在于粗皮部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主要分布在去粗皮部分;栽培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933.6%,1 554.7%,700%,268.4%,56.6%,61.1%;野生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393.0%,1 822.0%,235.7%,150%,62.8%,90.4%;栽培丹参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较高.结论:丹参不同部位成分的差异证实丹参传统等级划分的科学性,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丹参资源.

    作者:赵希贤;赵鸣舒;陈玉婷;龚卫红;李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五黄顺气解毒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自拟五黄顺气解毒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4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非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自拟五黄顺气解毒汤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结果: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5%,对照组总有效率82.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五黄顺气解毒汤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蒋立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序贯法观察肉桂对马钱子的减毒作用

    目的:研究肉桂对马钱子的减毒作用.方法:单纯马钱子煎液、马钱子肉桂煎液(马桂煎液1:5),其中马钱子生药含量都是20%.用序贯试验测定两种马钱子制剂的LD50.比较其毒性.结果:单纯马钱子LD5o= (173.161±18.289) mg·kg-1,马桂煎液LD50=(781.345±214.744) mg·kg-1,马桂煎液从中毒至死亡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马钱子与肉桂合煎后毒性明显降低.

    作者:朱建伟;闫雪生;刘瑾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HPLC测定蛭芎活血丸中山柰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HPLC测定蛭芎活血丸中山柰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XDB-C18色谱柱,甲醇-水(52:48)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67 nm.结果:山奈素在2.148 ~21.48 mg·L-1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08%,RSD 0.47%(n=6).结论: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结果准确,可用于蛭芎活血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孟建升;蒋俊春;周晓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8-乙酰哈巴苷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目的:建立血浆中8-乙酰哈巴苷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大鼠不同给药途径给予8-乙酰哈巴苷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分别注射和灌胃8-乙酰哈巴苷,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HPLC,流动相乙腈-异丙醇-水(1.8:10.2:88),检测波长207 nm,流速1.0 mL·min-1,绘制药-时曲线,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8-乙酰哈巴苷在血浆中的回归方程为Y=613 753.13X -86 995.55(r =0.999 2),在0.015 3~22.995 μg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3个剂量组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0.59%,0.38%,0.55%;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3.9%,2.1%,1.5%.回收率分别为94.89%,95.85%,95.25%.灌胃途径在体内基本检测不出;注射途径3个剂量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分别为(21.15±3.36),(24.26±5.50),(16.58±5.65) min;tmax分别为(4.98±0),(4.98±0),(4.98±0) min;Cmax分别为(2.25±1.41),(0.09±0.03),(0.02±0.007) g·L-1.结论:该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准确可靠,操作快速简便,可用于8-乙酰哈巴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注射给予8-乙酰哈巴苷在大鼠体内吸收快且不完全,消除相对较慢,但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房室模型拟合分析为一房室模型.

    作者:刘德文;张毅;李德凤;王锦玉;游云;曹岚;王芳;冯伟红;刘晓谦;陈两绵;仝燕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珍珠粉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分析

    目的:建立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法鉴定珍珠粉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药用珍珠及市售珍珠粉进行分析鉴定,分别获得了其Fourier指纹图谱及特征标记峰,以药用珍珠为标准对各组市售珍珠粉进行相似度计算.结果:通过X-射线衍射法分析,表明除3*和6*外,其余几种市售珍珠粉与标准药用珍珠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结论: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法可简便、快捷、直观的对珍珠粉进行真假鉴别,能以图形与数据实现对珍珠粉的质量控制,X-射线衍射法是一种较好的珍珠粉质量控制及鉴定的方法.

    作者:王勇;韩墨;葛尔宁;马强;周大兴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藏药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化学成分

    目的:研究藏药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的化学组成及相对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离鉴定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甘扎嘎日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得率为3.08%,分离得到47个色谱峰,鉴定出40种成分,主要成分是四十四烷(30.63%)、三十六烷(20.15%)、二十八烷(16.27%)、DL-α-生育酚(8.39%)、二十七烷(6.29%)、亚麻酰氯(1.87%)和石竹烯(1.64%)等.结论: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精油是藏药甘扎嘎日的药效组分之一.

    作者:热增才旦;刘斌;刘慧;董芳;王英锋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牛蒡子脂肪油中3种脂肪酸含量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法(GC)测定不同产地牛蒡子脂肪油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EG-20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5μm×0.32 mm×30 m);气化室温度280℃,FID检测器,温度300℃,柱温初温165℃,保持3 min,以3.5℃·min -1升至205℃,然后以35℃·min-1升至230℃,保持22 min.载气氮气(99.99%).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媒,提取10批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生品及5批不同产地炮制品中的脂肪油,经甲酯化后,以十七烷酸甲酯为内标物,进行测定比较.结果:亚油酸在0.122 3~ 1.958 1μg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8);油酸在0.039 2~0.626 4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棕榈酸在0.037 2~0.596 4 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各产地牛蒡子脂肪油中均以亚油酸含量为高,炮制前后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较大.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牛蒡子脂肪油中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的质量控制.

    作者:卢淑君;杨燕云;许亮;康廷国;王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桂枝颗粒生产工艺中提取物的干燥条件

    目的:优选桂枝颗粒提取物的佳干燥工艺参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不同干燥温度和时间对桂枝颗粒提取物的芍药苷含量、干膏率及外观性状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确定终干燥工艺参数.结果:桂枝颗粒提取物采用微波真空干燥的佳参数为干燥温度85~90℃,干燥时间60~90 min.结论:微波真空干燥时间短,耗能低,效率高,值得在中药提取物干燥工艺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保彦;张卫兵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黄芪消肿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

    目的:观察黄芪消肿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共观察150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采用经验方黄芪消肿汤,对照组应用滑膜炎冲剂.28 d为1疗程.结果:试验组临床控制16例,显效41例,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临床控制5例,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6%.总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消肿汤治疗膝关节滑膜炎效果满意,优于对照组.

    作者:杜文生;徐英敏;韩付伟;郭会卿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

    目的:观察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140名患者按1:1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消瘀贴贴脐,对照组给予口服桂枝茯苓胶囊(0.93 g/次,2次/d).均15d为1个疗程(月经前),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盆腔血流等疗效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盆腔静脉血流等方面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消瘀贴贴脐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推广应用.

    作者:陈冬梅;姚石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李萍萍:坚持中西医结合开拓肿瘤治疗新途径——记北京肿瘤医院李萍萍教授及其科研团队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柴胡总皂苷提取物体外溶血作用

    目的:考察柴胡总皂昔提取物的溶血作用和抗氧化剂对柴胡总皂苷溶血的影响.方法:通过肉眼观察和分光光度法考察不同浓度柴胡皂苷的溶血作用及抗氧化剂对柴胡总皂苷溶血的影响.结果:柴胡总皂苷质量浓度为在0.01,0.02 g·L-1时,其溶血曲线呈S形,溶血当量为0.01 mg,溶血指数为1∶10万,抗氧化剂与柴胡总皂苷组溶血率低于同浓度柴胡总皂苷组.结论:柴胡总皂苷具有一定的溶血作用,且溶血强度与浓度呈剂量依赖性,抗氧化剂的加入能减轻柴胡总皂苷的溶血作用.

    作者:张国松;封传华;罗晓健;胡鹏翼;肖志强;王跃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瘫13例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的疗效.方法:13例术后胃瘫患者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结果:1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胃瘫缓解时间(16.60±7.21)d.痊愈率7.69%;有效率92.31%.症状显效率30.77%;症状有效率69.23%.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有助于胃癌术后胃瘫的恢复.

    作者:杨中;杨国旺;徐咏梅;唐武军;韩冬;张萃;王笑民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愈肾颗粒中总黄酮工艺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愈肾颗粒总黄酮佳工艺.方法:以总黄酮的比吸附量、解析率、洗脱率等为指标,选用7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愈肾颗粒总黄酮进行纯化.结果: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愈肾颗粒的总黄酮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能力.佳工艺条件为2 BV的愈肾颗粒供试品溶液为上样量(含生药量为1 g·mL-1),吸附速率为1 BV·h-1,分别用水2BV、30%乙醇3 BV、50%乙醇4 BV洗脱,洗脱流速4 BV·h-1,合并30%乙醇和50%乙醇洗脱液,浓缩,即为纯化的总黄酮.结论:纯化后总黄酮含量提高到76%以上,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可较好的纯化愈肾颗粒总黄酮.

    作者:谢雪;张宏达;陈昱竹;任国杰;王晓玲;许枬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HPLC同时测定复方生脉颗粒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目的:同时测定复方生脉颗粒中丹参索和丹参酮ⅡA以及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方法:用HPLC法,采用Discovery C18柱(25 cm ×4.6 mm,5μm);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色谱条件:流动相为甲醇(A)-0.5%醋酸水(B),洗脱梯度(0 ~ 10 min,9% ~75%A;10~40 min,75%A),流速为1 mL· min -,检测波长为275 nm;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色谱条件: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20:80),流速为1 mL· min-1,检测波长为203 nm.结果:丹参素的线性范围为0.099 6~1.195 2 μg(r= 0.999 9),丹参酮ⅡA的线性范围为0.026 ~0.312 μg(r =0.999 9),二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33%,100.24%,RSD 1.28%,1.53%;三七皂苷R1线性范围为0.0926~1.1822μg(r=0.9997),人参皂苷Rg1线性范围为0.1608~1.9296 μg (r=0.9999),二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7%,101.42%,RSD为1.07%,2.43%.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分离效果好,能同时测定复方生脉颗粒中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以及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魏宏伟;刘沛;刘翠哲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妇炎康灌肠剂的HPLC指纹图谱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妇炎康灌肠剂HPLC指纹图谱,同时分析其化学成分的归属.方法:采用Kromasil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04 mol·L - KH2 PO4(含0.1%H3PO4)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0 nm,流速1.0 mL·min -,柱温为30℃.结果:得到分离度较好的妇炎康灌肠剂的指纹图谱,共标定出13个指纹特征峰,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同时结合复方药物、阴性样品及单味药的物质信息,确定了特征峰的来源.结论: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强、重复性较好,对妇炎康灌肠剂的质量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廖广华;原素;赖小平;谢称石;陈小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放射性食管炎中医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文献复习总结放射性食管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及实验研究的新进展,探讨目前放射性食管炎中医研究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应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检索系统,检索出2006年以后相关文献,对其符合分析的共16篇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辩证论治、专病专方、中药注射液、中西医结合、穴位贴敷等治法,能提高放疗完成率,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等;实验研究中发现中药能抑制其COX-2、MMPs等mRNA和IL-8、TGF-β1等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辐射所引起的食管损伤的病理改变.结论:中医药防治本病,可使其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从而使患者得以完成放疗疗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治疗方法和疗效标准不统一,尚需建立统一疗效标准,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柏茂树;黄杰;沈红梅;周映伽;朱德志;王轶珊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消栓通脉颗粒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静脉壁NF-κB,Ⅰ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消栓通脉颗粒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血栓模型组、复方丹参片组(0.23 g·kg-1,ig)、消栓通脉颗粒组(32g·kg-1,ig).连续给药5d后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血栓模型,造模后4h连续给药,动态监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静脉壁核因子κB mRNA(NF-κB p50 mRNA,NF-κB p65mRNA),抑制因子κB mRNA(ⅠκB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同一时间点,中药治疗组静脉壁NF-κB p50 mRNA,NF-κB p65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IκBα mRNA明显增高(P<0.01);各组静脉壁NF-κB pS0 mRNA,NF-κB p65mRNA表达随手术天数的延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术后3d达到高峰,而IκBα mRNA的表达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规律,术后3d降到低谷;与复方丹参片组比较,在同一时间点,消栓通脉颗粒剂组NF-κB p50 mRNA,NF-κB#5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IκBα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消栓通脉颗粒剂可能通过调控NF-κB/IκB信号传导通路,减轻其介导的静脉壁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挥抗血栓作用.

    作者:刘政;张明;郝清智;侯玉芬 刊期: 2011年第20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