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平
近年来由于助孕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宫腔内手术的增多,使宫颈妊娠发病率有所增加.现将我院2000~2008年共收治的7例宫颈妊娠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琴;隆益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为促进我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笔者深入病区,对病房用药情况做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支持与协助,说明临床工作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医药交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加深了,也反映了医护人员对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迫切愿望与要求.绝大部分医嘱治疗方案清晰,联合用药合理,未发现滥用药物或重复用药的情形,但有一些细节问题尚须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
作者:刘兆全;张效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P预测系统在妊高征的预测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MP预测系统检测仪对245例孕妇进行监测,对高阻低排型的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分别与正常阻力型孕妇组进行妊高征发生检出率的比较.结果 245例孕妇进行320次检测.134例为高阻低排型,药物干预组38例、未干预组96例,正常图形组111例.高阻低排组妊高征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即干预组、未干预组中妊高征发生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妊高征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MP预测系统灵敏度71%,特异度50%,阴性预测值为86%,阳性预测值28%.结论 MP预测系统检测仪对妊高征进行预测,方法简单,无创.在预测不发生妊高征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张靖霄;李素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达英-35 联合强力霉素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患者自月经来潮当晚开始口服达英-35,每天1片,3周为1个周期;停药1周,继续下个周期.强力霉素100mg,每天2次,4周后改为每天1次,服8周.对照组口服强力霉素,用法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 73.2 %、33.3 %,有效率为 92.7 %、58.9 %,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英-35联合强力霉素是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较好的疗法之一.
作者:黄紫静;邓列华;范洪涛;郭秀枝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微量元素锌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锌缺乏可导致儿童生长迟缓.成人和老年人也可因锌元素缺乏而导致心血管病等疾病.因此,在思想上应对微量元素摄入引起足够的重视,早发现、早预防锌元素缺乏症,减少微量元素对儿童、成人、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作者:宋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喹诺酮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由于该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效果佳而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的2007年上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在14 000余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道中,抗菌药物占据首位,而其中又以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共2 880例.本文对喹诺酮类药物所产生的ADR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其临床处理综述如下.
作者:诸慧;肖忠革;金剑;金芝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普米克令舒联合氨溴特罗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13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4例,2组均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另加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和氨溴特罗口服.观察2组治疗后治愈率、症状体征的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喘憋、肺啰音、咳嗽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氨溴特罗加普米克令舒雾化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韩树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影响肺癌早期诊断的因素多由于误诊,文献报道肺癌误诊为肺结核者多[1],尤其是肺癌呈浸润性生长时更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5年误诊病例18例,以提高认识,降低误诊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华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臀红又称为尿布性皮炎[1],是臀部皮肤长期受潮湿尿布刺激所致,亦可因尿布冲洗不净、留有残皂或粪便刺激而引起皮肤炎性改变,患儿往往因不适而哭闹.小儿臀红的护理主要是去除诱发因素及保持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对80例臀红患儿采用新法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闻燕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目日益增多,住院就诊率也日趋增多.静脉输液作为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在临床救治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1] .因此,如何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水平,保证穿刺成功率,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确保穿刺成功率包括以下几方面:(1)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输液心理评估;(2)老年糖尿病患者静脉输液血管评估;(3)静脉输液部位选择;(4)静脉输液途径选择;(5)静脉穿刺的技巧.以下对上述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作者:李俊芳;王艳;任春梅;张爱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一般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10月29例妊娠合并较大子宫肌瘤(直径≥5cm)患者,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者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非妊娠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非妊娠期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2组手术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伤口感染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孙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与探讨小剂量氟哌利多内关穴注射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方法 用2ml注射器接4cm长的5号细穿刺针,在两侧内关穴分别注射氟哌利多1ml(1.25mg),留针15min. 结果本组患者34例,优14例 (41.2%),良15例(44.1%),可5例(14.7%),优良率达85.3%,总有效率100%. 结论小剂量氟哌利多内关穴注射治疗术后顽固性呃逆,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温塘芳;陈云飞;刘凤梅;苏心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孕产妇的危害甚大,因此有效做好产前检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早期发现、早期积极正确处理,预防病情加重,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子痫患者要给予特殊的护理,对抢救成功与否相当重要[1].
作者:李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偏头痛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时作恶心、呕吐,临床表现严重,反复发作.导致偏头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有关,目前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不良反应较大,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月应用散偏汤治疗20例难治性偏头痛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谭中元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体、生理及心理发育.近十多年来,在美国、英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所增加;据1990年对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90万0~14岁的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证实,我国儿童哮喘的发病率0.5%~2.5%,哮喘发病率的上升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院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哮喘患儿的心理特征的特殊性,应用心理护理方法,克服患儿的心理障碍,减轻和消除患儿对疾病的恐惧,使患儿配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窦红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乳癌术后局部复发是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多采用放疗和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常见局部复发灶,经过放射治疗后时间不长肿块再次复发.而化疗局部肿块多不能完全消失,而对全身机体影响较大,常使患者丧失治疗的信心.为进一步探讨乳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合理治疗,我院外科对局部复发乳癌采用再手术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汶川地震致骨盆骨折救治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对28例地震致骨盆骨折患者应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救治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所有患者一期行抗休克治疗及骨盆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二期进入ICU复苏治疗,经ICU复苏后,如骨折不稳定再三期进行骨盆的确定性骨折固定手术及合并伤确定性手术.结果 经过损伤控制的分期处理,本组28例患者全部存活,经3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折固定好,疗效满意.结论 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应用于骨盆骨折救治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友刚;蒋电明;倪卫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3度,中度和重度可留有后遗症.为了减轻患儿的致残程度,减少致残率,近年来,笔者在早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抚触早期干预康复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明显改善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金京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药房的管理是医院药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医院的发展中,中药房仍保留着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导致中药品诸多质量问题.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为保证药品质量,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加强中药房管理,势在必行.现就医院中药房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案作探究.
作者:黄建琼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意识也在提高,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过敏反应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
作者:鞠玲卉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