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外治法缓解癌性疼痛

成西霞;王金;许艳华

关键词:癌性疼痛, 中药外治法
摘要: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由于疼痛的加剧和强烈刺激,直接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心理状况和治疗效果,并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中药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显示了较好效果.其机制为药物通过皮肤吸收渗透至肿瘤表面血管,改善肿瘤组织中的微循环,溶解和破坏肿瘤组织周围及瘤内纤维蛋白凝聚,缓解肿瘤对患者痛觉神经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压迫,使刺激的信息减弱,疼痛缓解.中药外治为体表直接给药,经皮肤黏膜,腧穴、孔窍等部门直接吸收,发挥整体和局部镇痛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SAP的治疗情况.结果 60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转手术12例占20.0%,死亡7例占11.7%,其中近期保守治疗死亡2例,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手术死亡5例,其中2例死于严重腹腔感染,1例死于心功能不全,1例死于胰瘘,1例死于胰床出血.结论 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SAP的主要方法,把握手术时机是降低SAP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李建刚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基层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问题探讨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高度相关,幽门螺杆菌从发现至今已有27年.27年来,Hp的研究一直是胃肠疾病研究的重点,其感染和治疗也是Hp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近有研究对其根除难度、耐药株的形成、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性,与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关系、基因相关性、与胃肠外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雷诺现象、胆道感染、糖尿病、斑秃等)进行了探讨[1].

    作者:胡俊霞;武京学;赵哲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MicroRNAs及其在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分布十分广泛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动物、植物、病毒中广泛存在.miRNA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关,并在肿瘤的增殖、分化及调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结合近相关文献,本文就miRNAs与泌尿系肿瘤方面的进展作简要概述.

    作者:曾四平;肖亚军;章小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胶乳凝集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胶乳凝集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胶乳凝集反应法测定120例健康人及95例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并对精密度、线性范围、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 健康人群HbAlc参考范围为(5.0±1.2)%,糖尿病及高危人群HbAlc均值为(7.30±2.30)%,线性范围3%~14%,准确度:相对偏差≤±15%,精密度:批内CV 2.50%~3.98%,批间CV3.60%~4.88%.结论 该法特异性好,精密度高,结果准确.

    作者:王长海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自控硬膜外镇痛对产妇术后疼痛干预的影响及护理

    为减轻或消除手术损伤造成的疼痛,使产妇较舒适地渡过术后疼痛关,剖宫产术后使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疼痛干预,受到了产妇及护士的欢迎,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我院剖宫产术后应用镇痛泵对产妇的影响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辉;游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自拟黄参汤高位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未明,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本病以20~40岁的青壮年居多.治疗相当棘手,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我院2001年11月-2006年12月采取黄参汤中药保留灌肠及调理情志、饮食等综合调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温塘芳;翟璟文;高淑霞;王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扶他林治疗动脉穿刺所致血肿1例

    患者,男,82岁,因双下肢进行性肿胀,疼痛2个月,无尿2d就诊我科,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床旁血液滤过治疗,需多次做血气分析,由于患者病情危重,血管条件差,多次抽取股静脉处,加之透析滤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按压方法不正确,第2天即出现皮肤淤斑,伴疼痛,随后淤斑范围逐渐扩大,第6天时穿刺处可触及肿块.

    作者:龚文姜;李晓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误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9例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误诊为妊娠合并心肌炎心力衰竭1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2例,重度子痫前期2例,病毒性脑炎1例,阑尾炎1例,肾结石1例,产后出血1例.结论 应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学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刘民甫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汞中毒性癫痫2例

    例1.男,38岁,于3个月前在炼金工作中吸入大量汞蒸气后,胸闷、气短、头痛、头晕、乏力、四肢酸痛,即到当地县医院就医,检查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化验血常规未见异常,给予开胸顺气中药及索米痛片(去痛片)等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并且逐渐加重,行走困难,并出现全身不自主震颤,每小时达十余次,在3d后夜间睡眠中突然惊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头向后仰,双上肢屈曲,双下肢直伸,约15min后自动缓解,抽搐时伴意识丧失,小便失禁及舌唇咬伤.

    作者:王沫初;蒋伟捷;王维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的护理

    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中常见的类型,发病率占颈椎病的50%~60%,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上肢活动受限、肌力减退、感觉障碍,手指活动不灵活,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我院通过采用牵引、硬膜外注射、血管活性药物静脉注射等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3例,并配合全程的系统护理,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群;许传金;刘廷亮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新生儿宫内感染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病因及临床影响,提高对宫内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68例新生儿宫内感染病因及临床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新生儿宫内感染病因以巨细胞病毒多见(26.47%),其他依次为乙肝病毒(19.11%)、人乳头瘤病毒(16.17%)、衣原体(11.76%)、支原体(8.82%)、单纯疱疹病毒(7.35%)、风疹病毒(4.41%)、淋球菌(2.94%)、梅毒(1.47%)、弓形虫(1.47%).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引起胎儿宫内发育不良,先天畸形,分娩异常,脑发育异常甚至死亡等危害.结论 新生儿宫内感染病因复杂多样,以病毒感染为主,临床影响大,后果严重,应引起产、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并加强防治工作.

    作者:王晓玲;赵智勇;葛昌玲;贾淑华;焦德清;侯晓华;母方;户建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胸腺肽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胸腺肽(thymosin)又名胸腺素、胸腺多肽,可使由骨髓产生的干细胞转变成T细胞,因而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它在增强机体对病毒和肿瘤的防御、防止自身抗体的产生以及抗衰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临床上多用于肿瘤、结核和肝炎等疾病的辅助治疗.随着胸腺肽注射液静脉滴注日益增加,其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多.现将我院1例患者使用胸腺肽注射液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曹琼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对老年病科患者开展多层次沟通的体会

    老年病科患者人格特质各异,病情不一,有些人患病时间长,影响了生活质量.临床护理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护士要注意多观察,并针对个体,开展多层次有效沟通[1].笔者选择在2008年1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61.2岁,开展多层次沟通,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郑燕;孟岩;宋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耳内镜下海粤口腔修复膜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66例

    外伤性鼓膜穿孔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传统方法常行保守治疗,但多数患者因局部因素或继发感染而成为永久性鼓膜穿孔,因此多需手术修补.目前临床治疗鼓膜穿孔方法很多,但效果不一.我科于2005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海粤口腔修复膜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6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彦哲;梁兰平;赵力学;王满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并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从此进入了实施阶段.2001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将我国实施药品分类管理以法律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到现在也经历了8年的历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现就目前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对策做如下探讨.

    作者:张颖丽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药注射剂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及对策探讨

    中药注射剂(CMI)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发展起来的产物,它的出现为疾病的中药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传统观念认为,中药的药性平和,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但近年来,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开发,及其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中药注射剂带来的问题日趋增多,甚至有人对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产生了怀疑.为此,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几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与临床药品不良反应(ADR)方面的资料,并结合临床药学实践进行了大量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福权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PBL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课程.为更好地提高护生对妇产科护理学的兴趣,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教研室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ming,PBL),取得了一些成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碧珍;包红勇;王富兰;王龙琼;杨晓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小儿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中中医药的辨证施治

    肾病综合征是小儿时期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据国内统计,在因泌尿系统疾病住院的患儿中,本症仅次于急性肾炎,且部分患儿多次反复,病程迁延,严重影响小儿健康[1].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仍是肾病治疗首选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如肥胖、柯兴征、高血糖、高血压、精神症状、易发生感染、骨质稀疏等,有时因其严重不良反应而不得不暂时停用,既对患儿病情的转归不利,又对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加重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承受能力,单纯用西药去纠正和弥补这些不良反应,效果往往很差.

    作者:王世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误食氟哌啶醇致严重锥体外系症状2例

    例1.患儿,5岁,不慎误食氟哌啶醇30min送入院.患儿30min前误食氟啶醇,量不详,当时即被家长发现,未见抽搐,无嗜睡,予催吐后入院.

    作者:蔡绵碧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中药外治法缓解癌性疼痛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由于疼痛的加剧和强烈刺激,直接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心理状况和治疗效果,并且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中药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显示了较好效果.其机制为药物通过皮肤吸收渗透至肿瘤表面血管,改善肿瘤组织中的微循环,溶解和破坏肿瘤组织周围及瘤内纤维蛋白凝聚,缓解肿瘤对患者痛觉神经化学性刺激或物理性压迫,使刺激的信息减弱,疼痛缓解.中药外治为体表直接给药,经皮肤黏膜,腧穴、孔窍等部门直接吸收,发挥整体和局部镇痛作用.

    作者:成西霞;王金;许艳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