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霞;苗丹民;朱霞;杨海;杨业兵;关慕桢
目的 探讨青少年暴力犯罪倾向的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犯罪危险性人格问卷对青少年暴力犯、问题应征青年、某部队新兵3组被试进行测试,比较其差异性;并对问题应征青年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青少年暴力犯组在逆反社会、家庭问题、学校行为、社会认知、法律观念、冲动倾向、愤怒失控和显性敌意各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4.53±1.99)分、(13.70±5.09)分、(6.71±2.86)分、(7.60±2.84)分、(9.30±3.43)分、(6.54±2.67)分、(14.50±5.27)分、(7.24±3.39)分]和问题应征青年组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4.33±1.91)分、(14.78±6.62)分、(5.39±3.19)分、(8.37±3.75)分、(9.70±3.84)分、(6.52±3.28)分、(16.03±6.69)分、(8.39±4.09)分]均显著高于新兵组[分别为(1.30±1.64)分、(4.77±1.69)分、(2.62±2.09)分、(3.46±2.81)分、(4.37±2.25)分、(1.89±2.10)分、(5.45±4.25)分、(3.25±2.63)分、(P<0.01)];青少年暴力犯组与问题应征青年组在学校行为、法律观念、愤怒失控三个维度上差异无显著性;在515名问题应征青年中,冲动性人格特征者411人占79.8%,反社会性人格特征者328人占63.7%,家庭环境存在问题者358人占69.5%.结论 青少年暴力犯存在明显的犯罪人格特征;问题应征青年具有暴力犯罪的倾向性,是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
作者:洪霞;苗丹民;朱霞;杨海;杨业兵;关慕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各50例)及64例正常对照(男女各32例)的ApoE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ApoE基因型总体分布患者组(ε2/2,1%;ε2/3,6%;ε2/4,1%;ε3/3,78%;ε3/4,13%;ε4/4,1%)和对照组(ε2/2,0;ε2/3,13%;ε2/4,3%;ε3/3,64%;ε3/4,19%;ε4/4,2%)差异无显著性(P>0.05),ApoE等位基因总体分布患者组(ε2,5%;ε3,88%;ε4,8%)和对照组(ε2,8%;ε3,80%;ε4,13%)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患者组与女性对照组的ApoE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病人的ε3/3基因型频率(RR=3.84,P<0.05)和ε3等位基因型频率(RR=3.06,P<0.05)明显高于女性对照组.结论 ApoE基因对精神分裂症易患性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上的差异,ε3等位基因可能与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联.
作者:盛建华;张明岛;禹顺英;施慎逊;宋振华;汪栋祥;焦玉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心理应激对小肠细菌和小肠黏膜的影响,探讨心理应激后小肠功能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用猫恐吓小鼠的方法制备心理应激模型.取近端小肠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小肠细菌.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来观察小肠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 (1)应激组近端小肠大肠杆菌(1.79±0.27)log10(CFU/g) 与对照组(1.32±0.22)log10(CFU/g)相比明显增加(P<0.01),应激组乳酸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例(0.52±0.56)较对照组(1.14±1.07)明显降低(P<0.05),应激组乳酸杆菌(2.31±0.63)log10(CFU/g) 较对照组(2.41±0.34)log10(CFU/g)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心理应激后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3.02±0.85)mmol/L]较对照组[(0.94±0.33)mmol/L]明显升高(P<0.01).(3) 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与近端小肠大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6713,P<0.05).结论 心理应激后小肠功能紊乱可能与小肠微生态失衡和小肠黏膜的损伤有密切联系.
作者:王韶轩;王金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自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有1000~2000万人未遂自杀[1,2].但有关中国青少年非致死性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所知甚少.
作者:孙振晓;刘贤臣;于相芬;孙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国产依地普仑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帕罗西汀平行对照研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减分值作为疗效指标;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等观察药物安全性.结果 共收集抑郁症病人44例,依地普仑组(试验组)22例,帕罗西汀组(对照组)22例.治疗6周后,依地普仑组HAMD总分减分值为(17.5 ±7.8)分,帕罗西汀组为(16.0±7.9)分,与治疗基线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依地普仑组有效率(HAMD减分率≥50%)为87.0%,帕罗西汀组为81.7%,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草酸依地普仑的抗抑郁疗效与帕罗西汀相似,不良反应轻而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抗抑郁药物.
作者:王立;房茂胜;钟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纳米氧化铝(Al2O3)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纳米Al2O3低剂量组(1 mg/kg),中剂量组(10 mg/kg),高剂量组(50 mg/kg),每2 d腹腔注射1次,90 d后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测定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结果 在定位航行实验的4 d中,纳米Al2O3低、中、高各剂量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分别为:(9.90±0.57)s,(11.22±6.19)s,(12.50±2.91)s,明显长于对照组[(4.69±1.54)s],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Al2O3低、中、高各剂量组目标象限游程占总游程百分比分别为(23.05±2.46)%,(22.77±5.17)%,(24.39±5.38)%,显著低于对照组[(34.66±4.57)%,(P<0.01)].结论 纳米Al2O3能够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郑浩;李晓波;李淼;黄志勇;徐顺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程度对心理健康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共收集96例肺结核患者,对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治疗依从性评定.结果 96例结核患者SSRS总分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因子评分分别为:(35.07±5.16)分,(16.37±5.36)分,(11.36±4.45)分,(6.96±2.82)分.其中<35分者(低分组)39例;>45分者(高分组)26例;35~45分者31例.社会支持高分组与低分组SCL-90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高分组其总分、及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低于低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组治疗依从性评分为(13.79±5.12)分,低分组治疗依从性评分为(10.80±2.84)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社会支持程度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治疗依从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王申广;徐伟;李绍波;贾传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中国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问题及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地理位置及城区人口数不同,选择全国14个大中城市作为调查现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867名12~36月龄幼儿为研究对象,应用本课题组标化的中国幼儿社会情绪发展量表及自拟的社会人口学问卷并结合中国1~3岁幼儿气质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5867名幼儿中,符合条件的幼儿5573名,其外化、内化、失调及能力四个维度的阳性例数分别为626人,538人,544人及518人;不同年龄段内化得分[(0.52±0.25)分,(F=33.40,P<0.01) ]及能力维度得分[(1.24±0.30)分,(F=20.57,P<0.01) ],差异均具显著性;不同性别外化得分[(0.52±0.25)分,t=6.31,P<0.01]及能力维度得分[(1.24±0.30)分,t=5.40,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母亲每天照看幼儿时间、主要照顾者、母亲教养方式及气质维度差异对中国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问题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重视幼儿气质类型与其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相互作用.
作者:刘国艳;王惠珊;张建端;连光利;黄小娜;石淑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阿扑吗啡和旋转T迷宫装置,观察阿扑吗啡对大鼠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和逆反学习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食物奖励与灯光线索的结合,训练所有动物的视觉线索辨别学习任务.在此期间,分别在每次学习前30 min或学习后立即腹腔注射阿扑吗啡(0.5 mg/kg).当动物达到所规定的学习标准后,开始逆反学习的训练.结果 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学习次数分别为(168.00±16.97)次和(163.20±20.08)次],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前、后的阿扑吗啡注射都能干扰视觉线索辨别学习任务的获得[学习次数分别为(259.20±26.29)次和(264.00±16.97)次];而只有在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后立即注射阿扑吗啡,才能干扰逆反学习任务的获得[学习次数为(451.20±39.44)次,而相应的生理盐水组为(360.00±29.39)次].结论 对于视觉线索辨别学习,阿扑吗啡注射干扰了学习的获得和保持;对于随后的逆反学习,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后的阿扑吗啡注射通过抑制原有学习策略的消退过程,从而干扰逆反学习任务的获得.
作者:邵枫;李量;王玮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心理压力和对消极事件应对方式的特点,研究心理压力和对消极事件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方法 以五城市的587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压力问卷、消极事件应对方式量表和简明心境量表进行测量.结果 ①心理压力各因子平均分显示青少年升学压力较大[(3.31±0.91)分];应对方式平均分显示青少年更倾向于用外向的应对方式应对消极事件.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压力男生[(2.11±1.25)分]显著高于女生[(2.04±1.19)分] (P<0.05),升学、形象压力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1);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用外向的应对方式[(3.11±0.77)分 vs (2.77±0.81)分](P<0.01);随着年级增长,青少年除家庭压力外的其他各种心理压力增大,并逐渐倾向于内向的应对方式.③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对情绪的回归分析表明,各种心理压力对消极情绪有正向预测效应,对积极情绪有负向预测作用(P<0.001);外向应对方式对积极情绪有正向预测效应,内向应对方式对消极情绪有正向预测效应(P<0.001).结论 青少年升学压力较大,男生和女生对消极事件应对方式有不同的特点,随着年级的增高青少年除家庭压力外的其他压力都呈升高趋势,同时青少年对消极事件逐渐转向内向的应对方法.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情绪有预测能力.
作者:孙琦;郑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济南市中青年人群肥胖发生现状及饮食行为,为在饮食干预上控制超重肥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济南市18~59周岁居民,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值;询问调查饮食行为.采用SPSS11.5软件对中青年肥胖现状和相关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超重肥胖现患率分别为21.56%和33.4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青年组的超重肥胖现患率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重肥胖者的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高于体重正常者(P<0.01),女性比男性更注意食物合理搭配、进食速度等.结论 济南市中青年人群的超重肥胖问题比较严重;超重肥胖与不良的饮食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张俊黎;于红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 d)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精神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 d)阿扑吗啡注射对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潜伏抑制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结果 (1)对于青春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8.1±18.7)次和(23.0±6.9)次],声音刺激的前呈现未能显著地降低阿扑吗啡注射组动物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3.0±16.4)次和(26.7±13.5)次],即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对于成年早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7.2±17.5)次和(15±6.2)次],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大鼠同样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1.5±15.2)次和(17.2±8)次];(2)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动物相比,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动物的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青春期持续两周(出生后38~51 d)的慢性阿扑吗啡注射,能诱发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但不影响高架十字迷宫行为.
作者:刘美;王玮文;金暕;邵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离退休老年病患者期望性支持和获得性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和美国Michigan大学编制的评定期望性支持和获得性支持的条目对324名离退休老年病人进行评定.结果 方差分析显示,期望性支持低分组、中间组、高分组在WHOQOL-100心理领域[(13.26±1.75)分,(14.46±1.60)分,(15.27±1.78)分]、社会关系领域[(13.03±1.89)分,(14.54±1.53)分,(15.75±1.77)分]、环境领域[(12.58±1.41)分,(13.88±2.03)分,(14.86±2.22)分]、精神/宗教信仰[(10.74±3.17)分,(12.83±2.87)分,(13.81±3.28 )分]、总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12.38±2.54)分,(13.98±2.08)分,(15.02±2.22)分]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期望性支持高分组生活质量高于中间组,中间组高于低分组;在WHOQOL-100生理领域和独立领域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WHOQOL-100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宗教信仰、总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与期望性支持、获得性支持高度相关(P<0.01 );WHOQOL-100生理领域与期望性支持、获得性支持之间相关不明显(P>0.05).结论 离退休老年病人期望性支持和获得性支持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获得性支持和期性支持对维护老年病人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总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状况有益.
作者:叶瑞繁;张美兰;邓卫平;徐书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SID)已成为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研究表明,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卜志强;杨志寅;孙燕燕;丁守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rs1042724,rs384470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8个先证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测定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分型,进行精神分裂症的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和传递不平衡(TDT)检验.结果 TDT检验结果提示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相关性(McNemar 2 = 4.21,P<0.05),且等位基因T携带者,其精神分裂症的易患性是C携带者的1.31倍(RR=1.31,2 (RR)=3.96,P<0.05);rs384470位点与精神分裂症不存在关联(McNemar 2 =2.34,P>0.05).结论 提示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rs1042724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
作者:陈元堂;高成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在青少年样本的二阶因子结构组成.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878名13~19岁青少年用家庭环境量表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对826份有效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建立了因子结构模型.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家庭环境量表的8个分量表包括关系、个人发展和家庭稳定性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方差的63.2%.关系维度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矛盾性,个人发展维度包括娱乐性和文化性,家庭稳定性维度包括成功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其中组织性分别属于稳定性和关系维度).验证因子分析适合度GFI=0.985,调整适合度AGFI=0.967.结论 独立性和道德宗教观2个分量表因其内部一致性很差,不适用我国青少年人口的测评;3个维度的标准路径分析结果理想,说明该量表模型8个分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
作者:刘丹;张志坤;傅茂笋;吴国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制适合中学生的视力不良问题风险自评问卷.方法 整个研究分为问卷编制和信度、效度考评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包括7个步骤:(1)确立问卷目标定位、理论框架、指标编写原则和设置格式;(2)建立初始指标库;(3)专题小组讨论,初步筛选指标,编制初始问卷;(4)初始问卷预测试;(5)专家咨询;(6)采用G-P分析筛选指标;(7)专题小组讨论,确定终问卷.第二阶段通过大规模现场调查对信度、效度进行评价,包括:(1)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重测信度;(2)使用克朗巴赫α系数评价内部一致性信度;(3)采用现场调查反馈意见评价表面效度;(4)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价结构效度.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从湖南省中学生中随机抽取96个班的学生构成现场测试样本,并从中随机抽取4个班的学生构成重测样本.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第一阶段终得到包括10个指标的中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简易风险自评问卷.G-P分析显示,各指标的t检验结果P值均小于0.05;(2)重测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P<0.05;问卷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56;调查过程中问卷得到了填写学生的认可;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解释总变异的48.07%.结论 中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简易风险自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胡国清;胡明;张磊;邓艳霞;尹逊强;夏强;郑磊;虞仁和;孙振球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及自制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129名4~10岁儿童的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①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87%,男童高于女童(2=5.25,P<0.05),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2=9.34,P<0.01).②学龄前期男童前3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攻击性行为(6.62%)、焦虑/抑郁(5.57%)、思维问题(4.88%),女童为思维问题(5.61%)、退缩(5.10%)、焦虑/抑郁(4.59%),男童攻击性行为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2=6.94,P<0.01),女童退缩因子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童(2=5.10,P<0.05);而学龄期男童前3位的行为问题因子依次为注意问题(5.39%)、社交问题(4.85%)、违纪行为(4.58%),女童为退缩(5.45%)、焦虑/抑郁(4.73%)、躯体主诉(4.36%),男童注意问题因子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2=5.42,P<0.05),女童退缩、躯体主诉2个因子检出率高于男童,差异有显著性(2=5.45、4.36,P<0.01或0.05).③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户籍类型、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稳定状况、父母婚姻关系和父母的管教方法.结论 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必须联合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而以家庭因素尤为重要.
作者:李贤芬;叶碧清;万国斌;田军;廖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客观社会支持与抑郁间的作用机制,为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1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问卷(SRRS)对45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自我效能感(r=-0.421,P<0.01)、客观社会支持(r=-0.285,P<0.01)与抑郁呈负相关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客观社会支持具有调节作用(△R2=0.02,F=46.35,P<0.01),在低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客观支持的增高,抑郁水平降低趋势明显(t=3.29,P<0.01).结论 针对低自我效能感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物质和情感上的直接援助,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王秀丽;王丽敏;姚桂英;王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哮喘儿童的气质、个性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45例儿童哮喘患者与69例正常儿童,应用自制哮喘儿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艾森克个性测试(EPQ)、儿童气质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儿童行为:哮喘儿童组与正常对照组在总粗分、学习能力、分裂性、交往不良和强迫性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t=2.778~3.805,P<0.05).2.儿童气质:4~7岁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在规律性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t=2.602,P<0.05).哮喘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与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总粗分、分裂性、强迫性、攻击性和违纪因子存在正相关(r=0.451~0.804,P<0.05).反应强度与分裂性因子呈正相关(r=0.444,P<0.05).3.儿童人格(EPQ):8~14岁哮喘儿童和正常对照儿童人格差异无显著性(P>0.05).4.父母教养方式: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只在父偏爱和母偏爱两个维度上差异有显著性(t=2.946,2.997,P<0.05).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哮喘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之间无相关性(P>0.05).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儿童气质的活动水平,规律性及父母教养方式的母拒绝有关.结论 哮喘儿童与正常对照儿童相比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哮喘儿童的气质相关,与儿童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无相关性.
作者:王德颖;孙月吉;阎楠;林媛;赵广东;景淑君;张忠鲁;陈锦波;宋超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