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果糖毒性与其转运体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高振宇;刘竞天

关键词:糖毒性, 转运体, 蛋白, 基因多态性, 果糖, 糖浓度, 摄入量, 流行病学研究, 外周静脉血, 同分异构体, 门静脉血, 进化程度, 发生发展, 葡萄糖, 代食品, 生理, 能力, 开发, 疾病
摘要:果糖作为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其摄入量随着现代食品的不断开发而不断增加。总体而言,逐渐增加的果糖摄入量可能超出与人类生理进化程度相适应的能力。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这种趋势至今仍在持续。研究认为,持续的果糖摄入过量,即肝门静脉血中果糖浓度超过1 mmol/L,外周静脉血中果糖浓度超过0.1 mmol/L,与许多疾病和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关。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新疆肉类食品安全现状及质量管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普遍更加重视食品安全,追求健康、营养的生活方式,注重食品对营养和保健的作用。然而,出现的有害食品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红心鸭蛋”“三聚氰胺”等给人们留下了恐怖的阴影,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疆肉类食品安全也存在着自己的问题。吃饭问题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是吃饭问题的重中之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食肉类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完善管理体制,提高肉类食品质量,保证肉类安全,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静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乳制品冷链物流的精细化管理探讨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产物,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管理者的青睐,更有效地满足了当下社会发展中社会分工与服务质量两方面的精细化发展的要求,同时精细化管理也是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对于人性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也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翁子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应用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因为食品安全关乎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在食品质量管理中,为了确保食品安全,需要分析食品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安全风险,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系数。

    作者:杨蕴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关于强化食品检验监测工作的思考

    民以食为天,因此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逐渐提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提高保障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然而,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加之政府部门对食品的检验项目和食品种类监测能力有限,快速检测的结果缺乏技术可靠性和法定效力,检测的精准度不高,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检验监测实效性不强,检测工作效率不高,对许多制约食品生产和消费安全的问题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

    作者:张梅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不锈钢餐具有害元素迁移规律的研究

    在流通领域进行抽样,设定两种浸泡条件,对不同材质的不锈钢餐具的重金属迁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相同条件下,奥氏体型不锈钢的重金属铅铬镍迁移的检出率及超标率均低于铁素体型不锈钢和马氏体型不锈钢;而在相同材质下,于4%乙酸浸泡溶液中加入300 mg/L氯化钠,会使镍、铬迁移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大大增大。

    作者:邓金伟;郭培春;叶凌聪;赖红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白酒中塑化剂含量

    本试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的DEHP含量。方法:在测定仪器条件一致,试剂达到测定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相关检测,其中流速为0.40 mL/min,波长是224 nm。结果:发现用于检测的5种白酒里都含有一定的DEHP,其方法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小于15%,加标回收率在90.08%~103.32%,低检测限定是1μg/mL。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简单、快捷的适用于白酒中塑化剂含量检测的方法。

    作者:刘琦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糕点中丙酸钠、丙酸钙的不确定度评定

    (1)检验依据:《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382-2009)。

    作者:吴佳佳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浅析复合调味料的研发问题、建议及未来发展趋势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各个行业都快速发展,调味品行业的发展让广大消费者对调味品的种类有了更深的接触与了解。本文结合我国的市场现状,对复合调味品进行分析,其中以液体复合调味料为例,提出了复合调味品在生产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对策,并探讨了复合调味品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作者:王福玲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检验检测机构法律责任探讨

    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状况。但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农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政府的和人民的关注。

    作者:杨焓妤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实验器具污染对酶抑制率法检测农药残留的影响

    酶抑制法是现阶段常用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快速检测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快速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而在实际操作中实验器具重复使用造成的污染往往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因此为弄清样品污染的原因,对该实验器具的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对需要注意的环节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从事残留分析的同行有所帮助。

    作者:李肖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高膳食纤维面包的研究

    本文将豆渣粉和魔芋粉复合应用于面包中,研究豆渣粉和魔芋粉添加比例、酵母、奶粉、糖等因素对面包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L9(34)设计,同时综合其比容、保水性及感官品质等指标,得出高膳食纤维面包的佳配方为豆渣粉与魔芋粉添加比例为0.4%∶0.5%,糖添加量为12%,奶粉添加量为4%,酵母添加量为1.4%。

    作者:林志豪;刘芳;王选;苟远银;路文秀;高瑞萍;李岩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低温真空油炸脆虾工艺研究

    本文研究了以南美白对虾为原料采用低温真空油炸技术制取脆虾的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来优化工艺参数。经优化后佳参数为油炸温度95℃,油炸时间50 min,真空度为-0.095 MPa,真空脱油时间为3 min。

    作者:陈祜福;陈勋弟;罗承通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食品检测工作的意义及措施分析

    从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食品情况来看,由于食品检测不规范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充分地认识到食品检测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食品检测的质量。

    作者:张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4种阴离子

    利用离子色谱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中4种阴离子(SO42-、NO3-、Cl-和F-)的方法。该方法快速、高效、准确,可以适应水中阴离子的大批量检测,满足目前实验室进行水质检测的需求。

    作者:戴佩珍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食品中铝的检测及对人体的危害

    在人们身体的运行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摄入一定的微量元素,但是铝元素不是人体摄入的必需品,相反过量的摄入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尤其是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铝盐等铝含量较高的添加剂被广泛的应用,并且许多铝制品的餐饮器具也被大量的使用,同时还用到一些食品包装物中,无形中增加了人体摄入铝元素的渠道。铝元素在人体内大量聚集,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例如破坏人体的中枢神经,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以至于引发多种慢性疾病。据统计表明,我国居民的铝元素摄入量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因此加大食品中铝元素的检测力度,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韩健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浅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质量控制

    影响食品安全为主要的因素应当是致病菌及微生物。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食物中毒事例达到了每年200万起以上,造成食物中毒频发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食物不干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原料本身不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

    作者:王瑞芳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探究

    食品的安全性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促进食品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食品检测意义重大,要千方百计做好食品检测质量控制工作。

    作者:钟佳丹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液质联用仪测定海产品中氯霉素不确定度的评定

    按国家标准测定氯霉素的含量,利用液质联用仪测定了海产品中氯霉素含量,对氯霉素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和量化评定。水产品中氯霉素含量为5.0μ g/k g时,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58μ g/k g(k=2)。

    作者:邢华;廖建萌;罗林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工业设计在食品机械中的应用探讨

    食品行业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食品机械类型日益多样化,这需要不断优化食品机械设计,从多方面进行工业设计改进,不断提高食品机械设计水平。

    作者:胡斌 刊期: 2016年第21期

  • 乳制品发展情况和检测问题研究

    乳制品行业是当今中国工业发展中的新兴产业,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种产业。乳制品发展快速膨胀时期,存在着奶源管理不严格、质量控制不到位、检测手段相对落后等方面的问题,乳制品的安全和质量原因给消费者带来伤害和损失的情况时常发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检测水平,用科学的检测数据说明情况,进而指导整个乳制品行业升级,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作者:谭丽红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主管: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商业科技质量中心 北京肉类食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