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针加经络氧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胡庆菊;陈克政;王继丰

关键词:经络氧疗法, 电针疗法, 失眠症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加经络氧疗法和单纯经络氧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失眠差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针加经络氧组44例,单纯经络氧组36例,疗程30 d.结果治疗前、后采用睡眠状况问卷自评量表评分,电针加经络氧组显效率为79.5%,单纯经络氧组显效率为58.3%,电针加经络氧组显著高于单纯经络氧组的疗效,两组各个量表减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结论治疗失眠症电针加经络氧组明显好于单纯经络氧组的疗效,电针加经络氧疗法是治疗失眠症的一个新疗法.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纤溶激活系统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81名冠心病患者和59名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的纤溶激活系统中PAI-1、t-PA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1.04±0.18)比正常人群(0.52±0.07)的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分别这0.35±0.09,0.38±0.04)(P <0.05);这种改变在不同行为类型之间比较,A型行为类型比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PAI-1的活性升高而t-PA活性降低,两者差异都有显著意义(P <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并加重冠心病.

    作者:朱金富;杨德森;肖水源;刘遂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塞平联合逍遥丸与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

    中成药逍遥丸合并三环类抗抑郁剂能有效安全的治疗抑郁症[1],为此我们用多塞平联合逍遥丸治疗老年抑郁症,并与氟西汀作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安;刘启珍;刘维国;刘翠珍;陈洪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住院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Torrance认为人的寿命由生存的数量与生存的质量两部分组成,其中的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体能力和主观感觉,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的良好状况.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对59例住院患者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利群;顾亚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sIL-6R及IL-13水平研究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 R)及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的变化.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6、sIL-6 R及IL-13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IL-6[(20.18±2.59)pg/ml]及sIL-6 R[(33.87±16.51)pg/m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血浆IL-13[(16.15±11.98)pg/m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4.41±18.26)pg/ml](P <0.05);以阴性症状为主患者的IL-6[(21.04±1.72)pg/ml]及sIL-6 R[(32.83±15.72)pg/ml]水平均高于阳性组,其中阴性组患者IL-6显著高于阳性组[(18.28±3.22)pg/ml](P <0.05),阴性组患者血浆IL-13[(12.72±9.01)pg/ml]水平显著低于阳性组[(19.82±7.83)pg/ml](P <0.05);未发现患者组及对照组血浆IL-6、sIL-6 R及IL-13之间的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L-6、IL-13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血浆IL-6水平升高、IL-13水平降低可能是阴性症状为主患者的特征性免疫学指标之一.

    作者:李晏;王长虹;贾福军;赵峥;冯砚国;张红亚;郭新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分析

    本研究对72例慢性失眠患者进行了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分析,并进行了多导睡眠图监测,以探讨慢性失眠症伴有的抑郁、焦虑症状及多导睡眠图的特点.

    作者:王雪笠;冯连元;贺银芳;陶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DMA对大鼠5-HT综合征行为的急性影响

    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种化学合成毒品.本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单次给予不同剂量梯度MDMA的急性毒性行为反应.

    作者:李素霞;彭祖贵;王雪;李静;况伟宏;李进;孙学礼;黄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ARS焦虑水平与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本次研究根据认知心理应激理论,以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作为应激源,选取能综合反映SARS流行期间心理应激水平的焦虑代表应激反应,探讨社会支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等心理应激有关变量与SARS焦虑的相关性.

    作者:俞晓静;张巍;沈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巴胺能系统亢进法建立拟抽动秽语综合征小鼠模型

    目的经多巴胺能系统亢进的方法建立并评价拟抽动秽语综合征小鼠模型.方法经硫酸苯丙胺3 mg/kg单次腹腔注射和阿朴吗啡2 mg/kg单次皮下注射建立小鼠模型.经攀爬行为、自主活动次数以及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对两种小鼠模型加以检测和评价.结果苯丙胺模型组小鼠5 min内的自主活动次数为237.07,较对照组增加51.04%,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升高28.33%;阿朴吗啡可引起模型小鼠的特殊攀爬行为,在各测定时段内的握杆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苯丙胺小鼠模型和阿朴吗啡小鼠模型都能够部分模拟临床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人的神经生化或行为学改变,二者可以作为药物初步筛选的平台.

    作者:张如意;李林;艾厚喜;张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海洛因依赖与5-羟色胺受体基因多态性关联的研究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与5-羟色胺1B受体基因、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及两基因多态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202名海洛因依赖患者和186名正常对照5-HTR1B和5-HTR2A的基因型. 结果海洛因依赖组5-HTR1B基因G681C位点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6.7% vs 18.3%,2 =3.95,P=0.047,OR=1.63);当5-HTR1B为C/C基因型时,5-HTR2A基因多态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χ2=7.27, P=0.026),病例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9.13% vs 14.58%,2=7.27,P=0.026,OR=3.77;58.70% vs 42.71%,2=4.80,P=0.028,OR=1.91),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30% vs 57.29%,OR=0.52).结论 5-HTR1B基因G/G基因型可能是海洛因依赖的危险因子,5-HTR1B和5-HTR2A相互作用,在5-HTR1B为C/C型的人群中,5-HTR2A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能是海洛因依赖的危险因子,A等位基因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苑成梅;赵敏;方贻儒;张野;江三多;张明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对人体姿态平衡的效应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人体姿态平衡的效应.方法对病例组(39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利培酮治疗,于治疗第3天和第28天分别进行人体平衡实验;对26例不服精神药物的对照组(正常人)进行人体姿态平衡实验.结果 (1)病例组第3天测定的路径总长(795.49±159.67)和Romberg路径比(1.14±0.18)较对照组(679.01±110.26;1.03±0.14)的明显为大;(2)病例组第3天的路径总长和Romberg路径比较第28天的明显为大;(3)病例组第28天的平衡实验所有参数与对照组的均无显著差异;(4)平衡实验参数与精神病症状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利培酮1mg/d治疗第3天可抑制本体感觉反射性的微小姿势控制功能;(2)利培酮(3.6±0.9)mg/d治疗1个月时,平衡功能损害已完全耐受;(3)利培酮治疗之初的平衡功能损害与精神分裂症无关.

    作者:喻东山;徐捷;孙旦晖;曾彦英;高小宁;蒋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的应用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以下简称QLQ-C30)是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开发的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中的核心量表,用于所有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测定其共性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不同癌症的特异条目(模块)即构成不同癌症的特异量表[1,2].目前,QLQ-C30已经被翻译为54种语言的版本,被广泛地应用于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比利时等国家.在亚洲的中国、日本也有应用,中文版的QLQ-C30已于1995年推出,并已通过了对中国肿瘤患者的测评.据笔者查文献所知,迄今为止已有3000项临床试验采用了QLQ-C30,该量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生命质量的测评.本文主要对该量表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使国内同行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该量表.

    作者:孟琼;万崇华;罗家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文化程度对军事训练成绩及脑认知功能的影响

    为了解不同文化程度的士兵在军事训练和认知活动中的表现,于2003年4月对某部新入伍的146战士进行了认知功能的评价,同时对军事专业训练成绩进行考核,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汪洪;陈志勇;王文富;刘诗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帕罗西汀佐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佐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新入院的病毒性肝炎病人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入院时、治疗2周末、4周末、6周末查HAMD、HAMA和肝功能,并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帕罗西汀组患者4周末的黄胆、胆汁酸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15.33±11.53、10.55±15.72、294.43±142.05,6周末的黄胆、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10.15±3.74、8.54±10.11、214.19±130.12;对照组患者4周末的黄胆、胆汁酸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25.55±28.22、54.68±72.97、396.39±240.79,6周末的黄胆、胆汁酸、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18.46±8.34、34.98±60.79、318.29±220.1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帕罗西汀佐治病毒性肝炎不但能明显改善患者情绪,且十分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汪卫华;孙剑;苏宗荣;何杰;郑剑;方国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感觉统合能力的比较

    目的比较各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为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将108例符合DSM-Ⅳ中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根据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结果,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3个亚型.对照组为108例性别、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同时测试两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儿童的大肌肉及平衡感因子分(37.87±13.47)、本体感及身体协调因子分(38.82±12.53)显著降低(P <0.05),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31.63±9.31)极显著降低(P <0.01),触觉防御及情绪因子分(41.78±10.66)无显著差异(P >0.05).与对照组相比,注意缺陷为主型儿童的大肌肉及平衡感因子分(36.88±11.75)和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32.08±8.66)极显著降低(P<0.01);多动-冲动为主型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34.77±11.03)极显著降低(P <0.01);混合型儿童本体感及身体协调因子分(36.13±12.56)显著降低(P <0.05),大肌肉及平衡感(35.76±11.87)和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28.04±8.23)极显著降低(P <0.01),各亚型ADHD儿童触觉防御及情绪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障碍,各亚型ADHD儿童存在不同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障碍.

    作者:李艳苓;汤艳清;杨华彬;谢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巴胺D4受体基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相关症状的关联分析

    目的探讨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 48 bp可变重复序列(variant number tandem repeat ,VNTR)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及其相关症状的关系.方法取139例ADHD患者及115例正常对照,利用Achenbach父母用儿童行为调查表(Child Behaviour Checklist,CBCL)来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检测ADHD患者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DRD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DRD4基因的携带5等位基因(DRD4*5+)组个体间焦虑/抑郁(5.1±4.0)和内化性(12.1±7.6)两分量表分和非携带5等位基因(DRD4*5-)组个体间焦虑/抑郁(2.7±2.7)和内化性(7.3±5.4)两分量表分有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Z=1.982,P =0.047;Z=2.047,P =0.041),DRD4*5+基因型个体焦虑/抑郁和内向性两行为分量表评分高.而其它分量表及行为总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未发现DRD4基因48 bp VNTR多态性与ADHD存在关联,但DRD4基因48 bp VNTR多态性与ADHD伴内化问题可能有关.

    作者:赵爱玲;苏林雁;罗学荣;黄春香;高雪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分析

    目的探测中国汉族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第108位密码子由缬氨酸到甲硫氨酸突变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30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67名正常人(对照组)的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 (1)患者组COMT等位基因A频率(23.78%)低于对照组( 30.93% ),等位基因G频率(76.22%)高于对照组(69.07%),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3).按性别比较,等位基因A和G频率在两组男性之间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2),而两组女性间的差异则不具显著性(P=0.073).(2)COMT基因A/A基因型频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815).患者组及其男性和女性的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80%、40.75%和39.35%)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68%、55.76%和51.98%);P=0.000, P=0.006,P=0.018.患者组及其男性和女性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32%、57.15%和55.4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23%、41.21%和43.07%);P=0.000、P=0.004和P=0.020.结论该结果提示,在我们研究的样本中COMT108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所以,不能排除中国汉人22号染色体存在精神分裂症易患性基因的可能性.

    作者:吴怀安;邓小敏;闫小华;刘铁榜;胡纪泽;沈其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综合性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症候群,由于疾病的迁延、服药时间长及药物的副作用而常出现负性情绪,负性情绪除影响治疗效果和躯体疾病的康复外,也常常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从而使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探讨在应用肾病综合征常规治疗的同时,增加自我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等心理治疗方法的综合性治疗后,观察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状况.

    作者:韦真理;马梁红;骆桂秀;黄向阳;蒋跃平;唐开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杏仁核和扣带回毁损对拟精神分裂症大鼠边缘区多巴胺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和扣带回的联合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AP)大鼠脑内边缘区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即分为对照组、MAP组、MAP+毁损组和MAP+假毁损组,每组各10只;采用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MAP模型,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杏仁核和扣带回,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边缘区D2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12.7±2.9)比较,MAP组(23.3±5.8)及MAP+假毁损组(20.2±6.1)大鼠边缘区D2受体阳性细胞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 MAP+毁损组(14.2±5.1)大鼠边缘区D2受体阳性细胞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1).结论杏仁核和扣带回的联合毁损可以抑制MAP诱发的边缘区D2表达的亢进.

    作者:刘建新;王晓峰;李拴德;王小亚;张红宾;李迎国;张宏兵;张有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8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1)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中的生理机能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37),精神健康与患者的家庭史和本次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和-0.48).(2)生命质量总分及因子分与多项HAMD、HAMA总分及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3)治疗后生命质量各维度的提高与HAMD、HAMA总分及焦虑、行为阻滞等因子分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本次病程及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关系密切,随着情绪的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也有所提高.

    作者:蔡军;陆峥;李霞;姚培芬;熊祥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A型与B型人格高考生考试焦虑抑郁及睡眠状况的差异

    本研究调查了不同行为类型高考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状况,目的是了解高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作者:郝明;刘红艳;闫克乐;古淑青;杨轶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