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培酮对人体姿态平衡的效应

喻东山;徐捷;孙旦晖;曾彦英;高小宁;蒋晓军

关键词:利培酮, 人体姿态平衡实验, 不良反应, 效应耐受
摘要:目的探讨利培酮对人体姿态平衡的效应.方法对病例组(39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利培酮治疗,于治疗第3天和第28天分别进行人体平衡实验;对26例不服精神药物的对照组(正常人)进行人体姿态平衡实验.结果 (1)病例组第3天测定的路径总长(795.49±159.67)和Romberg路径比(1.14±0.18)较对照组(679.01±110.26;1.03±0.14)的明显为大;(2)病例组第3天的路径总长和Romberg路径比较第28天的明显为大;(3)病例组第28天的平衡实验所有参数与对照组的均无显著差异;(4)平衡实验参数与精神病症状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利培酮1mg/d治疗第3天可抑制本体感觉反射性的微小姿势控制功能;(2)利培酮(3.6±0.9)mg/d治疗1个月时,平衡功能损害已完全耐受;(3)利培酮治疗之初的平衡功能损害与精神分裂症无关.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巴胺D4受体基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相关症状的关联分析

    目的探讨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 48 bp可变重复序列(variant number tandem repeat ,VNTR)多态性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及其相关症状的关系.方法取139例ADHD患者及115例正常对照,利用Achenbach父母用儿童行为调查表(Child Behaviour Checklist,CBCL)来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银染技术,检测ADHD患者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DRD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DRD4基因的携带5等位基因(DRD4*5+)组个体间焦虑/抑郁(5.1±4.0)和内化性(12.1±7.6)两分量表分和非携带5等位基因(DRD4*5-)组个体间焦虑/抑郁(2.7±2.7)和内化性(7.3±5.4)两分量表分有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 Z=1.982,P =0.047;Z=2.047,P =0.041),DRD4*5+基因型个体焦虑/抑郁和内向性两行为分量表评分高.而其它分量表及行为总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未发现DRD4基因48 bp VNTR多态性与ADHD存在关联,但DRD4基因48 bp VNTR多态性与ADHD伴内化问题可能有关.

    作者:赵爱玲;苏林雁;罗学荣;黄春香;高雪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8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1)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中的生理机能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37),精神健康与患者的家庭史和本次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和-0.48).(2)生命质量总分及因子分与多项HAMD、HAMA总分及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3)治疗后生命质量各维度的提高与HAMD、HAMA总分及焦虑、行为阻滞等因子分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本次病程及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关系密切,随着情绪的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也有所提高.

    作者:蔡军;陆峥;李霞;姚培芬;熊祥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DMA对大鼠5-HT综合征行为的急性影响

    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种化学合成毒品.本研究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单次给予不同剂量梯度MDMA的急性毒性行为反应.

    作者:李素霞;彭祖贵;王雪;李静;况伟宏;李进;孙学礼;黄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母营养知识、态度和喂养行为的调查分析

    乳母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营养知识、态度及喂养行为不仅与自身健康有关,还对婴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乳母开展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引导正确的喂养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对在福州市3家医院就诊的202名乳母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榕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团体心理辅导对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肾脏功能受损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不论何种肾脏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达到一定程度的肾实质损坏后,都有可能发展成为CRF[1].为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我们调查分析了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报告如下.

    作者:王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过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纳入自我概念结构的信念和行为,才能真正转化为个性品质[1].自我概念形成于个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发展与儿童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认识自我概念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促进积极自我概念形成,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意义重大.

    作者:于璐;宋微涛;潘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精神应激的生物学致病机制研究-Ⅲ神经解剖学机制

    在精神应激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会发生结构可塑性的变化.相应的脑结构有:前额叶、杏仁核、海马、扣带回、后脑区、背缝核等.这些脑结构的可塑性变化有时是可逆的,有时是不可逆的,与应激损害的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系,当然也与个体的易感素质有关.本文重点介绍前额叶、下丘脑腹侧核、杏仁核、海马的结构可塑性变化.

    作者:李凌江;陈树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与纤溶激活系统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81名冠心病患者和59名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的纤溶激活系统中PAI-1、t-PA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1.04±0.18)比正常人群(0.52±0.07)的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分别这0.35±0.09,0.38±0.04)(P <0.05);这种改变在不同行为类型之间比较,A型行为类型比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PAI-1的活性升高而t-PA活性降低,两者差异都有显著意义(P <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进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并加重冠心病.

    作者:朱金富;杨德森;肖水源;刘遂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慢性心理应激大鼠下丘脑环核苷酸和不同脑区核团c-fos蛋白表达及加味四逆散的影响

    目的观察慢性心理应激反应大鼠下丘脑环核苷酸系统和不同脑区核团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加味四逆散(JWSNS)的影响.方法采用束缚制动的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反应大鼠模型,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下丘脑cAMP、cGMP含量和不同脑区核团c-fos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慢性心理应激可使大鼠下丘脑cAMP、cGMP含量显著升高(1.309±0.62和0.136±0.05)(P均<0.01),并可诱导c-fos在大鼠海马、大脑皮质、杏仁核、下丘脑室旁核(Pa)、室周核(Pe)以及弓状核(Arc)内广泛持续表达,其中以大脑皮质、杏仁核为密集.JWSNS可明显降低心理应激大鼠下丘脑cAMP、cGMP含量(0.877±0.05和0.051±0.02)(P均<0.05)和上述脑区核团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减少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cAMP、cGMP和c-fos参与慢性心理应激反应的机制;而JWSNS可能通过影响环核苷酸系统和c-fos蛋白的表达对慢性心理应激反应进行调控.

    作者:严灿;徐志伟;吴丽丽;王文竹;敖海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感觉统合能力的比较

    目的比较各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为临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实验组:将108例符合DSM-Ⅳ中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根据整合视听连续执行测试(IVA-CPT)结果,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3个亚型.对照组为108例性别、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同时测试两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儿童的大肌肉及平衡感因子分(37.87±13.47)、本体感及身体协调因子分(38.82±12.53)显著降低(P <0.05),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31.63±9.31)极显著降低(P <0.01),触觉防御及情绪因子分(41.78±10.66)无显著差异(P >0.05).与对照组相比,注意缺陷为主型儿童的大肌肉及平衡感因子分(36.88±11.75)和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32.08±8.66)极显著降低(P<0.01);多动-冲动为主型儿童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34.77±11.03)极显著降低(P <0.01);混合型儿童本体感及身体协调因子分(36.13±12.56)显著降低(P <0.05),大肌肉及平衡感(35.76±11.87)和学习能力发展因子分(28.04±8.23)极显著降低(P <0.01),各亚型ADHD儿童触觉防御及情绪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感觉统合失调障碍,各亚型ADHD儿童存在不同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障碍.

    作者:李艳苓;汤艳清;杨华彬;谢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利培酮对人体姿态平衡的效应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人体姿态平衡的效应.方法对病例组(39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用利培酮治疗,于治疗第3天和第28天分别进行人体平衡实验;对26例不服精神药物的对照组(正常人)进行人体姿态平衡实验.结果 (1)病例组第3天测定的路径总长(795.49±159.67)和Romberg路径比(1.14±0.18)较对照组(679.01±110.26;1.03±0.14)的明显为大;(2)病例组第3天的路径总长和Romberg路径比较第28天的明显为大;(3)病例组第28天的平衡实验所有参数与对照组的均无显著差异;(4)平衡实验参数与精神病症状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利培酮1mg/d治疗第3天可抑制本体感觉反射性的微小姿势控制功能;(2)利培酮(3.6±0.9)mg/d治疗1个月时,平衡功能损害已完全耐受;(3)利培酮治疗之初的平衡功能损害与精神分裂症无关.

    作者:喻东山;徐捷;孙旦晖;曾彦英;高小宁;蒋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海地区代谢综合征患者摄入食物种类分析

    代谢综合征又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与冠状动脉、脑动脉、周围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呈显著正相关[1],上海40岁以上中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3.06%[2].国外有关于代谢综合征患者饮食现状的调查,国内对该类患者食物种类分析的报告较少.本研究主要是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饮食干预,提高患者饮食自我管理能力,用食品交换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摄入食物种类作基线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敏敏;冯正仪;陈利群;王君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分析

    目的探测中国汉族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第108位密码子由缬氨酸到甲硫氨酸突变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30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67名正常人(对照组)的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 (1)患者组COMT等位基因A频率(23.78%)低于对照组( 30.93% ),等位基因G频率(76.22%)高于对照组(69.07%),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3).按性别比较,等位基因A和G频率在两组男性之间的差异均具显著性(P=0.02),而两组女性间的差异则不具显著性(P=0.073).(2)COMT基因A/A基因型频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815).患者组及其男性和女性的A/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80%、40.75%和39.35%)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68%、55.76%和51.98%);P=0.000, P=0.006,P=0.018.患者组及其男性和女性的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32%、57.15%和55.48%)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23%、41.21%和43.07%);P=0.000、P=0.004和P=0.020.结论该结果提示,在我们研究的样本中COMT108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所以,不能排除中国汉人22号染色体存在精神分裂症易患性基因的可能性.

    作者:吴怀安;邓小敏;闫小华;刘铁榜;胡纪泽;沈其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A型行为与胆石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A型行为与胆石病的发病关系.方法遵循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对2 442人逐一进行TH、CH、TH+CH计分,评定行为类型.以SAS 6.12软件处理数据,分析不同行为类型人胆石病患病率的差异性,分析行为类型、行为类型积分增高对胆石病患病的影响等.结果行为五类型的A型诊断胆石症的危险比值比OR为1.558,P值0.0572;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等后,行为五类型的A型诊断胆石病的危险比值比OR值为1.925,P值0.0203,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A型行为与胆石病发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行为五类型的A型可能是导致胆石病发病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之一.

    作者:张世筠;周群清;张茹兰;沈明秀;王先春;谢小冰;杜宝俊;张汝箐;肖守贵;李洁;李育红;提桂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老年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记忆功能的研究

    老年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是不可忽视的,迄今为止没有完整的诊断标准和客观的检查方法.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Encephalofluctuagraph Technology, ET)[1]具有CT、NMR、PET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在分子水平检查人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变化,具有无创、方便快捷、病人费用低等特点,可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病理机制方面提供一些客观的依据和线索.

    作者:赵燕;纪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痛觉刺激对内外倾者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外倾者在3种不同强度痛觉刺激下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方法通过艾森克问卷筛选出15名内倾者(内倾组)和15名外倾者(外倾组),以8 mA 、12 mA、16 mA的电流引起痛觉,记录不同强度痛觉刺激时两组被试的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 结果刺激后2 min内,两组心率变化量均随刺激强度不同有显著差异.内倾组心率均随刺激量增加而增加,外倾组在8 mA、12 mA刺激下心率减慢(变化率分别为-1.9%,-2.4%),在16 mA刺激下心率增加(0.9%).内外倾组呼吸频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同等强度痛刺激下,内倾者生理承受力弱于外倾者.

    作者:邵秀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巴胺能系统亢进法建立拟抽动秽语综合征小鼠模型

    目的经多巴胺能系统亢进的方法建立并评价拟抽动秽语综合征小鼠模型.方法经硫酸苯丙胺3 mg/kg单次腹腔注射和阿朴吗啡2 mg/kg单次皮下注射建立小鼠模型.经攀爬行为、自主活动次数以及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对两种小鼠模型加以检测和评价.结果苯丙胺模型组小鼠5 min内的自主活动次数为237.07,较对照组增加51.04%,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升高28.33%;阿朴吗啡可引起模型小鼠的特殊攀爬行为,在各测定时段内的握杆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苯丙胺小鼠模型和阿朴吗啡小鼠模型都能够部分模拟临床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人的神经生化或行为学改变,二者可以作为药物初步筛选的平台.

    作者:张如意;李林;艾厚喜;张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

    创伤性事件是非常事件,它们威胁到个体生命、身体或精神世界的完整,使个体面临极度的无助和恐惧.1998年Breslau等[1]进行了社区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将近90%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暴露于一件创伤性事件,平均每人经历的显著性创伤事件的数量是4.8,男性(5.3)高于女性(4.3).因此经历创伤性事件的群体已经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

    作者:张锦黎;陈树林;李凌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顽固性失眠症的人格特征分析

    失眠症是常见、多发的病症,其发病常有一定的心理因素.本研究观察了91例顽固性失眠症患者的人格特征,现报告如下.对象入选标准为:病例选自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在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失眠门诊就诊的91例失眠症患者,⑴符合ICD-10 F 51.0的诊断标准[1].⑵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2].⑶服用安定等西药效果不佳者.⑷排除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及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失眠症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56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8.20±8.26)岁;受教育年限:6年者30例,9年者42例,12年以上者19例;全部已婚;病程2~35年,平均(16.67±6.56)年.

    作者:尚向东;霍培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ARS焦虑水平与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本次研究根据认知心理应激理论,以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作为应激源,选取能综合反映SARS流行期间心理应激水平的焦虑代表应激反应,探讨社会支持、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等心理应激有关变量与SARS焦虑的相关性.

    作者:俞晓静;张巍;沈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