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思通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临床研究

杨建章;孟月兰;孙梅玲

关键词:维思通, 治疗, 首发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状, 常见症状, 出现率, 疗效, 报告
摘要:强迫症状作为精神分裂症一个常见症状,出现率在15%~25%之间[1].有报告认为维思通对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疗效,为此我们进行了本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不同亚核团和扣带回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32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CRW立体定向仪和CT定位,用Radonics毁损仪毁损杏仁核不同亚核团和扣带回前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韦氏智力量表(WISC)等评定疗效,并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变化1例;术后BPRS和PANSS量表总分及各项因子分,比术前明显降低(t=6.36~15.96,均P<0.01);韦氏智力测定总智商术后评分[(92.58±17.21)分]与术前评分[(90.61±16.52)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4,P>0.05).结论根据核心症状有选择地毁损杏仁核不同亚核团和扣带回,有助于提高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手术效果.

    作者:甘景梨;胡兴焕;高存友;李晓琼;毋江;陈建辉;史建军;杨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成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对68例临床确诊的成年癫痫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评定.结果 QOLIE-31评分癫痫组[(53.7±16.8)分]较对照组[(77.3±15.6)分]明显降低(P<0.01).不同性别、病程、用药数量及发作频率的患者比较,性别及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药较多药治疗者QOL分高(P<0.05),高发作频率较中、低发作频率者QOL分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QOL与用药数量呈负相关(P<0.01),与发作频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成年癫痫患者QOL明显降低.用药和发作频率对QOL影响较大,合适的药物控制痫性发作是提高成年癫痫患者QOL的关键.

    作者:张建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3063例精神科首诊患者的疾病诊疗分析

    随着人们对精神卫生认识的提高,精神科门诊就诊病人及疾病分布都在发生变化,为给患者和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对我中心3063例首次门诊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福华;掌永莉;唐茂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影响.方法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对300名军人进行为期8个月的心理素质训练,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16PF),对参加心理素质训练的军人进行训练前后的团体测试,训练结束后同时用自编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调查表对参训人员进行训练效果的自我评价.按训练前后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后,16PF各因子,恃强性得分[(5.90±1.31)分]明显升高(P<0.01),忧虑性得分[(5.12±1.55)分]明显降低(P<0.01),适应与焦虑得分[(5.25±1.37)分]明显降低(P<0.05),在α=0.10的检验水平上,聪慧性、心理健康得分明显升高(P=0.06),内向与外向因素得分明显升高(P=0.08);②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后,军人参训态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态度变得更为积极;战士、干部间的训练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1),训练后战士发生的变化更大.结论系统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和个性产生明显影响,这些影响与训练的系统性、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及训练对象密切相关.

    作者:杨国愉;王江澜;冯正直;王平;罗旭东;刘云波;汪涛;廖雅琴;秦爱粉;刘俊丽;吴树洪;王伟林;姜巍;张艳;夏本立;宋德明;钟铁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简明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初步编制

    目的编制简明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提供临床筛查、评估抑郁症的工具.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条目分析及经验性筛选等方法建立量表,通过对454例受试者的测量(307例抑郁症患者,147例健康人对照),从75项未经临床检验的条目中终筛选21项条目,编制简明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结果量表Cronbach's α为0.915,重测相关系数是0.916,分半信度系数为0.894,因子分析显示量表结构效度较好.结论简明抑郁症中医证候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王哲;胡随瑜;陈泽奇;陈珍贵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不同强迫症状的临床特点及与5-HT2A/T102C多态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强迫症、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和氯氮平导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三者的症状学差异及与5-HT2A/T102C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Yol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进行临床症状评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5-HT2A/T102C多态性.结果3组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强迫症组71.4%和57.1%;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组66.7%和66.7%;氯氮平导致强迫组33.3%和73.3%;各组5-HT2A/T102C多态性的基因型(TT、TC、CC)和等位基因(T、C)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强迫症组45.7%、40%、14.3%、65.7%和34.3%;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组46.7%、40%、13.3%、66.7%和33.3%;氯氮平导致强迫组46.7%、40%、13.3%、66.7%和33.3%;正常对照组56.3%、31.3%、12.5%、71.9%和28.1%.结论此三种情况下的强迫症状之间存在症状学差异;5-HT2A/T102C多态性可能不是这三种强迫症状发生的易感因子.

    作者:马宁;谭立文;李凌江;李功迎;余邦宁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多巴胺D2受体基因-141C Ins/Del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关系

    目的分析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141C Ins/Del多态是否与海洛因成瘾易感性有关.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380名海洛因依赖者(依赖组)和27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DRD2-141C Ins/Del基因多态,比较依赖组和对照组DRD2-141C Ins/Del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是否有差异.结果依赖组与对照组相比,DRD2-141C Ins/Del的基因型频率(Del/Del:4.3 vs 6.5;Ins/Del:24.8 vs 27.2;Ins/Ins:70.9 vs 66.2)和等位基因频率(Del:23.6 vs 20.2;Ins:76.4 vs 79.8)差异均无显著性(分别为x2=2.789,P=0.248;x2=2.103,P=0.210).结论 DRD2-141C Ins/Del基因多态与海洛因成瘾易感性可能无关.

    作者:邵春红;李一峰;江开达;赵敏;林凌;宋立升;徐一峰;朱敏;王秋颖;周伟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城郊中学初一、高一学生心理素质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城郊中学初一、高一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3SMQ),对城郊中学初一和高一的671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1)城郊中学初一学生的心理素质各因素与常模相比,元认知意识性[(3.47±0.55)分]、元认知计划性[(3.75±0.69)分]、元认知监控性[(3.41 ±0.72)分]等10个因子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常模,而抱负水平[(3.87±0.65)分]等6个因素显著低于常模;高一学生的心理素质各因素与常模相比,元认知意识性[(3.33±0.56)分]、元认知计划性[(3.61±0.72)分]等7个因素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常模,而元认知监控性[(3.23±0.74)分]、独立性[(3.59±0.61)分]等7个因素显著低于常模.(2)初一学生元认知意识性、元认知计划性、元认知监控性、抱负水平等9个因素显著高于高一学生;而高一学生独立性、责任感和人际关系适应3个因素显著高于初一学生.(3)从初一、高一各年级的性别差异来看,初一女生元认知监控性、抱负水平、坚持性等11个因素显著高于初一男生;初一女生元认知意识性、元认知计划性、元认知监控性、坚持性等13个因素显著高于高一女生;高一男生元认知监控性、理智性因素显著高于同级女生;高一男生抱负水平、独立性因素显著高于初一男生.结论有针对性进行城郊中学初一、高一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十分重要.

    作者:郝世君;冯正直;祝长水;杨国愉;刘颖;刘云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功能影像学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应用

    普通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主要为结构成像,因此在帕金森病(PD)的诊断中应用有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功能影像,可显示神经递质、转运载体及其受体改变[1],近年来应用于PD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疗效评估等,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PD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和应用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刘霞;李颖;高波;马奎元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首次发病、经住院治疗病情缓解的9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在抗抑郁药治疗的基础上,合并每月1次的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对照组(46例)在抗抑郁药治疗上,每月进行1次门诊复诊.观察2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症复发率.结果 2年末,研究组患者的内控水平[(14.68±4.72)分]、健康行为[(12.38±2.77)分]、生活满意度[(13.28±3.6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7±3.00)分,(9.11±2.43)分,(10.32±3.14)分](P<0.01);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20.83%)显著低于对照组(41.30%)(P<0.01).结论对恢复期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可改善其适应不良行为,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和生活满意度,从而有效预防抑郁症的复发.

    作者:闫景新;楚平华;魏春香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对女性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作用

    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病房的一种特殊暴力现象,它不受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约束,对精神科病房的安全有着直接威胁,也是引发医疗纠纷乃至医院与社会家庭法律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1].为了减少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暴力事件,我们对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时德菊;李娇;朱相华;周保卫;叶家荣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非语言性支持对脑梗死患者焦虑心理的作用

    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支持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焦虑反应的效果.方法对270例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焦虑状态评测,将有不同程度焦虑反应的64例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心理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强调非语言性支持,以前瞻性研究方式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后23.7%患者出现焦虑反应,采用非语言性支持治疗后,实验组焦虑程度[HAMA(6.74±3.47)分,SAS(36.66±8.4)分]比对照组[HAMA(11.89±4.21)分,SAS(48.57±10.29)分]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死后患者可出现焦虑反应,非语言性支持心理治疗可加强干预焦虑的效果.

    作者:刘运林;刘军;徐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业余爱好对军队离退休疗养员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的业余爱好对军队离退休疗养员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及自编的军队离退休疗养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对324名军队离退休疗养员进行调查,疗养员按业余爱好类型的不同分为三组:体力活动为主组(P组,喜欢旅游或以体力活动为主的体育运动)、脑力活动为主组(B组,喜欢写作、下棋等以脑力为主的活动)、体力和脑力活动都有组(综合组).结果 P组和综合组疗养员的生存质量总分[(72.29±10.97)分,71.13±9.20)分]和各领域得分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该2组的生存质量总分和各领域得分普遍高于B组的生存质量总分[(65.16±7.06)分]和各领域得分(均P>0.05).结论与体力活动相关的业余爱好有利于提高军队离退休疗养员生存质量.

    作者:李云贵;吴运辉;鄢娟;郑军;张伟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上海黄浦区某社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对上海黄浦区某社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在黄浦区某社区对94名有心理卫生问题的老年人进行干预前后的配对t检验,设对照组和心理健康组.干预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健康和老年保健知识讲座,心理剧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和老年人心身健康调查表进行有关因素分析.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SCL-90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1.39±0.45)分,(1.83±0.55)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干预前后配对SCL-90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效果显示较低年龄组(60~69岁)比较高年龄组(70~79岁)干预效果好,男性比女性干预效果好.结论心理健康和老年保健知识讲座,心理剧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对社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有效.

    作者:蒋伯钧;赵立明;马立芳;周建军;宿飞;王晓慧;郭莲舫;金辉;李枫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为了改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我们采用心理干预方法,对7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探讨心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作者:韦强;黄国光;刘顺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长期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瘦素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空腹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 218例病程>5年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瘦素(leptin)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根据血糖水平及糖尿病临床症状,分为糖尿病组(DM组)、血糖调节异常组(AGT组,包括IFG和IGT)和血糖正常组(NGT组,其中BMI<26归为NGTa组;BMI≥26归为NGTb组).结果 DM组空腹瘦素[(30.05±10.76)ng/ml]、胰岛素[(13.35±4.99)pIu/ml]水平高于NGTa组[分别为(24.35±10.74)ng/ml、(10.86±3.30)μIu/ml;P<0.05和P<0.01];整体患者leptin与FINS呈显著正相关(r=0.210,P=0.005),进一步分组做相关分析,NGTa组、NGTb组leptin与FINS均呈显著正相关(r=0.277,P=0.014;r=0.457,P=0.017).整体患者leptin与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231,P=0.002),分组后NGTa组leptin与HOMA-IR呈正相关(r=0.228,P=0.04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APS)可引起血leptin、FINS水平升高,当两者处于失平衡状态时,就会导致血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推测APS引起的瘦素水平增高可能参与了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孙静;张志珺;王从杰;张晓斌;王筱兰;尚晓芳;朱荣鑫;束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神经行为变化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治疗PD的有效方法,又称运动控制疗法.因此有必要进行神经行为学研究,评价DBS治疗PD的疗效.

    作者:刘海鹏;杨辉;孙伯民;周政;黄其林;安宁;刘俊;何家全;马志国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723例门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2002年5月至2004年10月,有较详细资料纪录的门诊咨询者,旨在了解目前心理咨询门诊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为以后咨询员的培训和提高咨询服务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沈学武;池雷;段泉泉;张建;赵长银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脊神经节损伤与脊髓背角C-fos原癌基因表达

    目的探讨脊神经节(DRG)不同损伤方式后,不同损伤时间的脊髓背角C-fos原癌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该蛋白表达程度与神经行为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机械性压迫组、炎性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制备相应的脊神经节损伤模型.术后检测动物神经行为改变,并对中枢神经伤害性刺激反应物C-fos原癌基因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结果DRG损伤后1周,伤侧脊髓背角C-fos癌基因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手术对照组(47±17)、机械性压迫组(58±22)、炎性损伤组(55±20),均较正常对照组(28±18)显著增强(P<0.05);术后2,4,8周3个实验组结果也比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 DRG损伤所导致动物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可能介导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毒性损伤和伤肢的痛觉过敏.

    作者:周跃;梅芳瑞;刘正津;廖维宏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米氮平与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的对照研究

    米氮平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5-HT)能抗抑郁剂.研究证实其对抑郁症治疗具有有效、安全和使用方便、起效快、改善睡眠质量、抗焦虑及药物相互作用少的优点[1].为探讨米氮平在治疗广泛性焦虑方面的作用,我们用阿普唑仑与其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黄寅平;朱建中;蒋幸衍;周德怡;张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