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忠;解昌国;潘玉凤;樊立凤;何颖
目的研究影响乳腺癌妇女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为心理干预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乳腺癌妇女心理状态和人格评定采用临床晤谈、MMPI和生活事件量表以及基本情况问卷的方法和途径,以SPSS10.0软件为工具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研究发现,乳房根除术使Ma量表得分显著降低,OR=0.22(P=0.01); 却使Si量表增高,OR=2.77(P= 0.03).同时Ⅱ期乳腺癌Ma量表降低,与Ⅰ期相比OR=0.61(P<0.05); Ⅲ、Ⅳ期乳腺癌Ma量表增高,OR=2.89和1.99(P<0.05);患病前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Ma量表增高,OR=3.53(P=0.003).而乳房根除术对MMPI其它任何量表的分值没有影响;其它因素如乳腺癌左右分布位置,婚姻状况、婚姻质量等因素对MMPI的结果没有影响.结论乳房根除术可使乳腺癌妇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使其人格特点发生改变,即使MMPI量表的Ma量表降低,Si量表升高.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我们预防和识别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以便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作者:贾树华;姜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师开展个别化家庭干预的特点、方式和可行性及其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00例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出院后获邀定期接受门诊复诊或随访.尽量维持抗精神药种类和剂量不变,随访研究持续三年.对干预组施以个别化家庭干预(个别家庭心理教育辅与认知行为治疗),对对照组仅施以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自制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和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随访首次与末次评分差值的比较,干预组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15.3±6.3)分、PANSS总分(5.23±2.36)分、SDSS分(4.1±2.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5.6±8.3)分、(-11.34±4.7)分和(-4.25±1.4)分,均P<0.01.⑵干预组的复发率(10%)、再住院率(6%)和再就业率(60%)皆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3%、21%和38%,P<0.01).结论精神科医师对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访介入个别化家庭干预可行性较强,对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和再就业率,以及降低复发住院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广阳;李宝铨;李崇勇;古国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外伤性截瘫患者病发突然,心理打击大,一时难以接受,尤其经过一段治疗后,病情过延不愈,对治疗护理失去信心,本文对外伤性截瘫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探讨,重新唤起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渴望,体会如下.
作者:吴丽华;祝爱连;毕俊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改善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作用及其影响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给30例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的研究对象,作12~18个月的心理治疗,家庭辅导和学校支持系统的设置,在干预前后,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交回避苦恼量表、少儿行为量表(CBCL父母问卷)、亲子关系、父母养育方式、基础肌电值等调查测试;在显著和非显著进步组间,作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CBCL中多数因子分、人格特征中情绪不稳定分、社交焦虑和回避分、基础肌电值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显著进步组的医患关系、班主任和父母的配合情况,父母温暖理解分,明显优于非显著进步组(P<0.05,P<0.01),后者的学习、家庭经济、与非监护父/母关系差于显著进步组(P<0.01),父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分高于显著进步组(P<0.05,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离异子女不良心理,有多种因素影响干预效果.
作者:周敏娟;姚立旗;王韵芬;王力健;王蕾敏;姚瑶;沈月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和人们的各种认知,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之间,究竟有无相关联系?其相关意义如何,作者就此作了调查.
作者:徐桂珍;杨永信;唐振坤;孙仕田;孟琳琳;吴少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2-R强迫症诊断标准的病人6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28例,采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对照组32例,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于疗前、疗后2、4、6、8周末评价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P<0.05)起效快,副作用两组6、8周末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氟西汀对难治性强迫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杨立忠;解昌国;潘玉凤;樊立凤;何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症状与细胞因子(CK)的关系,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CK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及16名正常人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可溶性受体(sIL-2R)、а-肿瘤坏死因子(TNFа)及其可溶性受体Ⅰ(sTNF-RⅠ)、受体Ⅱ(sTNF-RⅡ)、IL-10水平,同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结果治疗前血清sIL-2R、sTNF-RⅠ、sTNF-RⅡ、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氯氮平治疗IL-10显著下降.某些CK的变化与BPRS因子分的变化存在高度相关.结论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CK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CK的变化是精神症状演变的一个参考指标.氯氮平可能通过抑制IL-10而达到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卢山;刘刚;陈胜洪;孔祥泉;陈继军;姚咏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1980年,美国精神科学会(APA)第一次在DSM-III详列了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的有关诊断原则,尽管近的许多研究对于焦虑障碍的概念和治疗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到目前为止,GAD相对于其他焦虑障碍来说仍然是知之甚少.据目前已知,共病(comorbidity)是GAD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在所有伴发疾病中,抑郁障碍是常见、也是主要的疾病之一.然而,针对GAD伴发抑郁障碍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本文作者检索了PsychoInfo和Pubmed等数据库,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资料,从下述方面来探讨GAD伴发抑郁障碍的特点,以期对于GAD本身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叶尘宇;季建林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糖尿病与抑郁状态的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取样101名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105名非糖尿病人群(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以上两组的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使用SDS量表评定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程度,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值(GHbA1).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6.5%,引起患病率增加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和病程.另外,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与不同抑郁程度存在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在临床治疗上,既要控制血糖,也要对抑郁状态进行治疗.
作者:张继红;吴东红;彭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血脂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37例海洛因依赖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比较戒断综合征患者(26例)、非戒断综合征患者(11例)、吸食年限超过5年患者(21例)和吸食年限少于5年患者(16例)与正常对照组的血脂水平.结果海洛因依赖组血清TC(4.5±0.7)mmol/L、HDL-C(1.08±0.36)mmol/L均低于对照组(4.9±0.8)mmol/L、(1.20±0.32)m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 LP(a)(402±76)mg/L高于对照组(286±38)mg/L, 差异有显著性(P<0.05).戒断综合征组血清LP(a)(520±86)mg/L显著高于对照组(286±38)mg/L, 差异非常显著(P<0.01).吸食年限超过5年组血清TC(3.8±0.6)mmol/L、HDL-C(0.92±0.28)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9±0.8)mmol/L、(1.20±0.32)mmol/L,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海洛因依赖者血清TC、HDL-C和LP(a)水平存在异常变化,低血清TC、HDL-C水平可能与依赖者强迫性觅药行为和抑郁情绪有关,高血清LP(a)水平可能与机体应激状态和戒断症状有关.
作者:邱德胜;赵海专;唐全兴;王高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暴力行为指的是直接伤害另一个人的躯体或对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部分[1],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见的精神病理症状,对家庭、社会具有严重的威胁性.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与病前性格、家族史、分型、住院次数、幻觉妄想的关系,以及男、女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用药特征,我们对2001年 3月住我医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
作者:吕建周;杨静娟;王惠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日常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但常伴有严重的心理痛苦[1].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进行心理护理能帮助此类患者消除错误认知,改善抑郁症状,促进疾病的恢复.为此,我们对27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了认知行为护理的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唐秋美;张丽;李传平;曹中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肌梗塞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危重疾病,它不仅造成患者的躯体不适甚至死亡,而且对患者产生严重的精神刺激[1],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障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症状,为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作者对46例心肌梗塞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王衍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是多因素致病,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在TM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社会因素与TMD发病关系的调查研究报道较多,但在治疗上采用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常规药物加心理治疗)报道甚少,本文探讨在治疗TMD时配合心理治疗的疗效.
作者:唐柳云;马梁红;刘念邦;骆桂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大脑是人类智慧的基础,近代脑科学研究认为,小儿年龄越小,脑的可塑性越大.故干预时间越早,措施越得当,对新生儿的身心发展越有利[1].为探讨智能发育干预对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影响,将2000年11月~2001年7月在我院出生并系统随访的90例新生儿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孙秀华;张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常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 多见的病理性心理障碍为抑郁,严重的抑郁可影响糖尿病的发展、治疗、康复及预后,甚至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本研究主要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发病情况,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干预.
作者:徐乐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尽管癌症患者中抑郁情绪比较常见,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癌症患者的抑郁并没有被及时识别与处理.Pascoe等调查发现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的癌症患者中约有75%没有得到任何咨询或心理方面的治疗[1].抑郁情绪的存在,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了癌症治疗的结局,增加了医疗费用[2~3].本文将就癌症抑郁方面有关研究作一概述.
作者:李武;邓云龙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危害严重,但难以预料,其中精神分裂症高.严重影响了病人如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作者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张秀华;翟金国;于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过去实行的功能制护理,以任务为中心,把护理工作简单地划分为系列分开,各不相关的任务.护士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很少考虑病人的个体需要,失去了系统地照顾患者和与患者相互信息交流的机会.现代临床护理应以患者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满足其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需要,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1].现就心理护理有关基本问题浅议个人的认识.
作者:王书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二十年来,剖宫产率呈世界性上升[1].我国目前剖宫产率由20世纪50年代1%~2%逐年上升至90年代的40%[2],足以见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宽泛.剖宫产作为有创性的、非自然分娩方式,对妇女生殖健康带来远期负性作用.本研究试图动态分析知识妇女分娩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变化,来探讨提高知识妇女生殖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黄旭;张河川;赵云伟;黄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