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议心理护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王书霞

关键词:心理护理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过去实行的功能制护理,以任务为中心,把护理工作简单地划分为系列分开,各不相关的任务.护士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很少考虑病人的个体需要,失去了系统地照顾患者和与患者相互信息交流的机会.现代临床护理应以患者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满足其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需要,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1].现就心理护理有关基本问题浅议个人的认识.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道德教育对改善精神病患者行为障碍的影响

    能否阻止和预防因精神病的行为紊乱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健康和安全,促使其重返社会,是被广泛关注的课题.我们在实施了科学的病房管理的基础上,将道德教育对病人行为障碍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未遂自杀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酒精是引起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未遂自杀的发生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并将具有未遂自杀者与无未遂自杀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以探讨未遂自杀的相关因素,旨在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自杀行为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俊玲;崔义才;袁风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2-R强迫症诊断标准的病人6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28例,采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对照组32例,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于疗前、疗后2、4、6、8周末评价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P<0.05)起效快,副作用两组6、8周末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氟西汀对难治性强迫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杨立忠;解昌国;潘玉凤;樊立凤;何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司法鉴定中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司法鉴定中,判定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的法学要件是其案发时违法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如何判定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一直是引人注目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229例患有多种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案例资料的判别分析,探讨影响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判别方程,以便为今后对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的评定或标准化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满昌华;王庚鑫;宋振铎;李万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综合性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是多因素致病,其中,心理社会因素在TM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社会因素与TMD发病关系的调查研究报道较多,但在治疗上采用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常规药物加心理治疗)报道甚少,本文探讨在治疗TMD时配合心理治疗的疗效.

    作者:唐柳云;马梁红;刘念邦;骆桂秀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学生家庭环境测查分析

    家庭环境对于子女的智力发展、人格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大学生家庭环境状况,我们对12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作者:朱孔香;吕锋;钟士庆;李萍;陈明慧;文庆松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调查分析

    近年来伤害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常常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各种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不仅种类繁多,频率较高,危害也非常大[2].大学生正处在精力旺盛期,体育运动是其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伤害事件.我们自2000年起对安徽省的5所高校2000~2001学年在校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国礼;张泽丹;卢燕茹;彭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抑郁性神经症认知行为护理的研究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日常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但常伴有严重的心理痛苦[1].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进行心理护理能帮助此类患者消除错误认知,改善抑郁症状,促进疾病的恢复.为此,我们对27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了认知行为护理的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唐秋美;张丽;李传平;曹中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人不良行为干预性研究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措施对高血压病人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把确诊的高血压病人随机分组,一组是施加健康教育措施,另一组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在干预组不良行为转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吸烟、酗酒、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膳食结构、服药率和高血压缓解率方面,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依医院为基础对高血压病人采用健康教育措施进行干预性研究,效果是显著的,健康教育措施不仅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也是强大的治疗因素.在医院应当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吴多文;张廷香;刘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障碍干预效果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改善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作用及其影响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给30例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的研究对象,作12~18个月的心理治疗,家庭辅导和学校支持系统的设置,在干预前后,进行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交回避苦恼量表、少儿行为量表(CBCL父母问卷)、亲子关系、父母养育方式、基础肌电值等调查测试;在显著和非显著进步组间,作相关因素比较.结果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CBCL中多数因子分、人格特征中情绪不稳定分、社交焦虑和回避分、基础肌电值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显著进步组的医患关系、班主任和父母的配合情况,父母温暖理解分,明显优于非显著进步组(P<0.05,P<0.01),后者的学习、家庭经济、与非监护父/母关系差于显著进步组(P<0.01),父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分高于显著进步组(P<0.05,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离异子女不良心理,有多种因素影响干预效果.

    作者:周敏娟;姚立旗;王韵芬;王力健;王蕾敏;姚瑶;沈月琴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议心理护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过去实行的功能制护理,以任务为中心,把护理工作简单地划分为系列分开,各不相关的任务.护士只是被动、机械地完成眼前的任务,很少考虑病人的个体需要,失去了系统地照顾患者和与患者相互信息交流的机会.现代临床护理应以患者为中心,解决患者的实际需要,满足其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需要,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研究表明,现代造成大量死亡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癌症等)都是多因素致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心理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康复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1].现就心理护理有关基本问题浅议个人的认识.

    作者:王书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96例神经症患者人格物质分析

    目的对神症患者与正常人的人格特质进行比较.方法应用<修订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96例神经症患者与94名政党人进行测试.结果神经患者人格类型内向型占68.18%,焦虑型90.19%,明显高于政党组(P<0.001);因素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的量表分低于正常人组(P<0.001);心理健康因素均分低于正常人组(P<0.001).结论神经症患者人格特质与正常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区宪淮;陈光金;周华琳;周瑞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障碍的检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新医学模式的出现,老年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老年抑郁的患病率与躯体状况、身体残疾有关[1],Gentili等[2]提出糖尿病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抑郁及焦虑等心理疾病可能与糖尿病的病因有关,并且可以影响糖尿病的病程.为此,我们对72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了评定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邓文;周咏明;曲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盲式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62例抑郁症患者分别以万拉法新和氯丙咪嗪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总体评定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进行评定.结果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显效率分别为84%和81%,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χ2=1.109,P>0.05).万拉法新起效迅速,副反应显著低于氯丙咪嗪,主要副反应为轻度头晕、消化道症状、失眠;氯丙咪嗪主要为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结论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与氯丙咪嗪疗效相当,起效快,副作用较少.

    作者:孙宝民;孙爱贞;吕燕华;朱宝俊;曹长水;刘士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的调查分析

    2型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常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障碍, 多见的病理性心理障碍为抑郁,严重的抑郁可影响糖尿病的发展、治疗、康复及预后,甚至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本研究主要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发病情况,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干预.

    作者:徐乐超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利培酮、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随访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对1997年7月~2000年6月住院服用利培酮或氯氮平治疗达痊愈或显著进步、出院后回归社会达18个月及以上的1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89例、氯氮平75例)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分别于2000年7月和2001年7月进行了两次追踪随访对照研究.结果第二次随访利培酮组患者的随访成功率高于氯氮平组(χ2=34.11,P<0.0001);利培酮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次随访结果均极显著高于氯氮平组,且利培酮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之一年前随访又有新的提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出院时服用药物剂量和种类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较强因素.结论利培酮能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远期疗效更突出.

    作者:孟健;唐茂芹;黄劲松;侯瑞华;王洪军;赵贵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江苏农村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定性研究

    目的研究苏北农村地区医务人员有关结核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为农村结核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专题小组讨论(FGD)和个人深入访谈的形式对从事结防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⑴医务人员具有结核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知识,认为结核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外出打工、贫穷和营养差;病人经济条件和年龄是影响病人能否坚持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延误就医和不规范治疗可能导致治疗失败;⑵结防专业医务人员能与病人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⑶对结核病人能及时准确地按照规程开展诊治,积极宣传结核病预防知识.结论医务人员对结核病具有一定的认识;能诊治当地的结核病,但过程不甚规范,进一步业务培训应着重强调病人教育、早期识别病人和鉴别诊断.

    作者:徐飚;杨本付;黄琏章;修燕;姜庆五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随访资料估计发育年龄的两种寿命表法

    随访或纵向观察是研究生长发育动态规律的好方法,其优点是能准确观察个体对象在什么年龄有发育特征出现,即观察到某婴幼儿坐、站、走的确切月龄,或者女孩月经初潮、男孩首次遗精的确切年龄.近年来,全国很多城乡已经对散居儿童进行系统管理,其中有定期测量或询问的生长发育资料;各地中、小学也开展一年一次的入学体检.这些常规工作记录提供了很好的随访资料.由于这些资料在性质上不同于横断调查资料,过去常用的估计发育年龄的方法,如概率回归法、平均数法不一定适用于前者.本文根据不同的随访资料类型,介绍两种寿命表法,并对这两种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作者:魏曼莎;邵珠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氯丙嗪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症状与细胞因子(CK)的关系,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CK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及16名正常人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可溶性受体(sIL-2R)、а-肿瘤坏死因子(TNFа)及其可溶性受体Ⅰ(sTNF-RⅠ)、受体Ⅱ(sTNF-RⅡ)、IL-10水平,同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结果治疗前血清sIL-2R、sTNF-RⅠ、sTNF-RⅡ、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氯氮平治疗IL-10显著下降.某些CK的变化与BPRS因子分的变化存在高度相关.结论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CK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CK的变化是精神症状演变的一个参考指标.氯氮平可能通过抑制IL-10而达到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卢山;刘刚;陈胜洪;孔祥泉;陈继军;姚咏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慢性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和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学习记忆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电击足底结合噪音建立慢性应激模型,水迷宫法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放免法观察大鼠海马内乙酰胆碱(Ach)含量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的变化.结果应激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Ach含量和ChA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应激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可能与其海马胆碱能纤维功能活动下降有关.

    作者:胡旺平;李雪梅;化长林;黄碧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济宁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