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多文;张廷香;刘秀英
目的糖尿病与抑郁状态的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取样101名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105名非糖尿病人群(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以上两组的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使用SDS量表评定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程度,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值(GHbA1).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6.5%,引起患病率增加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和病程.另外,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与不同抑郁程度存在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在临床治疗上,既要控制血糖,也要对抑郁状态进行治疗.
作者:张继红;吴东红;彭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鼠睡眠剥夺后相关脑区5-HT受体亚型的表达情况,探讨大鼠睡眠的5-HT机制.方法以大平台作为对照组,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对大鼠进行睡眠剥夺,根据5-HT1A和5-HT2A受体互补DNA序列合成相应的特异性引物,用PCR法观察大鼠睡眠剥夺后海马、下丘脑和中脑5-HT1A和5-HT2A受体表达.结果大鼠睡眠剥夺后海马和中脑5-HT1A受体表达增强,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下丘脑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脑区5-HT2A受体无明显变化.结论 5-HT1A与大鼠的睡眠调节有关.
作者:吴兴曲;杨来启;王晓峰;李拴德;马文涛;杨喜民;刘光雄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能否阻止和预防因精神病的行为紊乱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健康和安全,促使其重返社会,是被广泛关注的课题.我们在实施了科学的病房管理的基础上,将道德教育对病人行为障碍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静坐不能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常见严重副反应,该副反应的特点是:病人表现为不能控制的烦躁不安,紧张焦虑,欲坐不能,刻板动作.严重的可发生伤人,自伤或自杀.多年以来,抗帕金森氏症的药物-安坦,因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静坐不能有较好的疗效而被广泛应用.但安坦固有的抗胆碱能作用加重了抗精神病药物的其他一些副反应.近几年来,我们应用心得安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静坐不能副反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观察比较心得安和安坦治疗药源性静坐不能副反应及这两种药物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副反应的效果,我们采用双盲对照研究.希望能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外副反应找到更有效的途径.
作者:宁延珍;许成文;李孜蔚;殷俊凤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司法鉴定中,判定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的法学要件是其案发时违法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如何判定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一直是引人注目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229例患有多种精神疾病的司法鉴定案例资料的判别分析,探讨影响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建立判别方程,以便为今后对精神疾病患者责任能力的评定或标准化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满昌华;王庚鑫;宋振铎;李万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新医学模式的出现,老年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老年抑郁的患病率与躯体状况、身体残疾有关[1],Gentili等[2]提出糖尿病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抑郁及焦虑等心理疾病可能与糖尿病的病因有关,并且可以影响糖尿病的病程.为此,我们对72 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了评定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邓文;周咏明;曲伸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麻醉的基本任务是消除手术所致的疼痛或不适,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硬膜外麻醉操作简便,作用时间长,安全系数高,但由于患者在术前和术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这种心理将会影响麻醉患者的生命体征,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危险性.为了解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硬膜外麻醉患者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纪玉珍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近年来,在校大中专毕业生肺结核患者每有所见,病变严重不但影响其前途发展,而且也威胁周围人群的健康,已引起老师家长的高度重视.为了解这部分学生肺结核发病现况,探讨有关发病的影响因素和防病对策,1998~2001年3月,我们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同期住院学生病人及其所在的鲁南10所中学、4所中专及2所大学的部分毕业班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董安国;吴刚;李凡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A型行为是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论已经取得国内外研究的证实[1].认为A型行为不仅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而且对其预后也有重要影响[2].A型行为的人易紧张,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诱发冠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3].本文采用ELISA法,对A型行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儿茶酚胺(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素)进行研究,为A型行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实验室依据.
作者:李国璜;顼志斌;杜大勇;张新才;王中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酒精是引起自杀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未遂自杀的发生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并将具有未遂自杀者与无未遂自杀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以探讨未遂自杀的相关因素,旨在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自杀行为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俊玲;崔义才;袁风娟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症状与细胞因子(CK)的关系,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CK的影响.方法用ELISA法检测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及16名正常人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可溶性受体(sIL-2R)、а-肿瘤坏死因子(TNFа)及其可溶性受体Ⅰ(sTNF-RⅠ)、受体Ⅱ(sTNF-RⅡ)、IL-10水平,同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结果治疗前血清sIL-2R、sTNF-RⅠ、sTNF-RⅡ、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氯氮平治疗IL-10显著下降.某些CK的变化与BPRS因子分的变化存在高度相关.结论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CK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CK的变化是精神症状演变的一个参考指标.氯氮平可能通过抑制IL-10而达到免疫抑制作用.
作者:卢山;刘刚;陈胜洪;孔祥泉;陈继军;姚咏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自杀未遂是指已经采取自杀行为,但由于方法不当或救治及时,未造成死亡的一种行为,护理人员应根据此类患者的心理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心理危机,使其重新适应社会,防止再次自杀的发生.
作者:李翠兰;徐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通过行为干预疗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达到防治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已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新课题.我院自1999年开始运用行为干预疗法,开展对出院脑卒中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工作,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翎;梁月香;步红兵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影响乳腺癌妇女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为心理干预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乳腺癌妇女心理状态和人格评定采用临床晤谈、MMPI和生活事件量表以及基本情况问卷的方法和途径,以SPSS10.0软件为工具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研究发现,乳房根除术使Ma量表得分显著降低,OR=0.22(P=0.01); 却使Si量表增高,OR=2.77(P= 0.03).同时Ⅱ期乳腺癌Ma量表降低,与Ⅰ期相比OR=0.61(P<0.05); Ⅲ、Ⅳ期乳腺癌Ma量表增高,OR=2.89和1.99(P<0.05);患病前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Ma量表增高,OR=3.53(P=0.003).而乳房根除术对MMPI其它任何量表的分值没有影响;其它因素如乳腺癌左右分布位置,婚姻状况、婚姻质量等因素对MMPI的结果没有影响.结论乳房根除术可使乳腺癌妇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使其人格特点发生改变,即使MMPI量表的Ma量表降低,Si量表升高.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我们预防和识别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以便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作者:贾树华;姜潮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行为,并分析存在问题.方法对52名社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家庭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居家康复的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遗留有多种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缺乏家庭康复训练,家庭环境不利于康复,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在家庭康复的知信行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结论社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行为存在较多问题,应加强家庭康复指导.
作者:冯正仪;张华;胡永善;王蓓铃;钱晓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没有精神病性症状,日常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但常伴有严重的心理痛苦[1].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进行心理护理能帮助此类患者消除错误认知,改善抑郁症状,促进疾病的恢复.为此,我们对27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了认知行为护理的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唐秋美;张丽;李传平;曹中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师开展个别化家庭干预的特点、方式和可行性及其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00例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出院后获邀定期接受门诊复诊或随访.尽量维持抗精神药种类和剂量不变,随访研究持续三年.对干预组施以个别化家庭干预(个别家庭心理教育辅与认知行为治疗),对对照组仅施以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自制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和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随访首次与末次评分差值的比较,干预组的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分(15.3±6.3)分、PANSS总分(5.23±2.36)分、SDSS分(4.1±2.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5.6±8.3)分、(-11.34±4.7)分和(-4.25±1.4)分,均P<0.01.⑵干预组的复发率(10%)、再住院率(6%)和再就业率(60%)皆优于对照组(分别为43%、21%和38%,P<0.01).结论精神科医师对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访介入个别化家庭干预可行性较强,对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和再就业率,以及降低复发住院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广阳;李宝铨;李崇勇;古国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肌梗塞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危重疾病,它不仅造成患者的躯体不适甚至死亡,而且对患者产生严重的精神刺激[1],出现焦虑、抑郁情绪障碍.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症状,为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作者对46例心肌梗塞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王衍春 刊期: 2002年第04期
雌激素除传统的性成熟作用外,在性器官以外的许多组织也发现雌激素受体。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ERT)被广泛用于停经后妇女预防骨质疏松症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近来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是雌激素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在海马等与学习记忆相关的区域存在大量雌激素受体。因此人们推测老年妇女认知功能下降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并寄希望于能通过提高循环雌激素水平年来改善认知功能和预防痴呆的发生。
作者:周红杰;王景周 刊期: 200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对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2-R强迫症诊断标准的病人60例,随机分组,实验组28例,采用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对照组32例,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应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和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于疗前、疗后2、4、6、8周末评价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P<0.05)起效快,副作用两组6、8周末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氟西汀对难治性强迫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作者:杨立忠;解昌国;潘玉凤;樊立凤;何颖 刊期: 200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