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怡;沈自尹;黄建华;舒琦瑾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FHNHC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调节作用及miR-93-5p对其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股骨头坏死愈水提物作为研究药物进行细胞实验.MTT观察药物对hBMSCs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分析,成骨钙结分析,免疫印迹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表明,与0μg/mL组比较,200μg/mL组、400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还发现诱导剂+800μ g/mL FHNHC对干细胞毒性较大,故不予采用.ALP检测结果表明,诱导剂+400μg/mL FHNHC有明显促进成骨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与ALP检测结果一致.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诱导剂组比较,诱导剂+400μ g/mL FHNHC组BMP-2、Osterix、Runx-2、OPN、ALP显著升高(P<0.01),表明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补肾活血药-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水提物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颖;张蕾蕾;孙瑞波;刘又文;柴玉娜;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止痛润肠浓煎饮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模型组)、C组(麻仁软胶囊组)和D、E、F组(止痛润肠浓煎饮低、中、高剂量组).治疗后测算小肠活性炭凝胶推进长度和推进率;检测血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RT-PCR检测结肠水通道蛋白3(AQP3)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结肠黏膜AQ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各治疗组小肠活性炭凝胶推进长度和推进率均提高(P<0.01);E、F组PGE2水平下降(P<0.01);C、D、E、F组AQP3 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P<0.01);E、F组AQP3蛋白表达上调(P<0.01).结论:止痛润肠浓煎饮可能通过促进肠蠕动、减轻肛门疼痛、调节AQP3表达等防治混合痔术后便秘.
作者:季成春;田振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影响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药性的实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构建寒热中药成分数据库;通过活性成分筛选及网络打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并以此构建靶点-疾病网络.结果:通过网络分析得到寒性中药网络中有PTGS2、PTGS1和SCN5A关键靶点,热性中药网络中有GABRA1、PTGS2和PTGS1关键靶点;寒性中药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而热性中药在阿兹海默症、疼痛、认知障碍、焦虑症、帕金森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寒热药性的关键靶点和疾病网络,为深入诠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本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作者:戴逸飞;霍海如;王朋倩;张淼;隋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何首乌经典“九蒸九晒”与“药典”两种炮制方法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两种炮制方法下何首乌二苯乙烯苷、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分析变化规律.结果:“九蒸九晒”炮制品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从3.021%下降至0.905%;结合蒽醌含量从0.401%下降至0.015%;总蒽醌含量从0.681%下降至0.445%;游离蒽醌含量从0.281%上升至0.432%;“药典”方法炮制何首乌各指标成分含量与经典炮制方法的四蒸四晒品接近.结论:何首乌传统“九蒸九晒”炮制方法与“药典”炮制方法在化学成分方面存在较大区别,成分上的区别是否与肝毒性相关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磊;张曼华;陈文明;戴冰;张志国;左亚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易筋经源于我国古代中医导引术,具有强健体魄、预防疾病的效果,长期以来在道家、佛家及民间习武人士之间广为流传,但其作为中医导引的养生保健功效却长期被忽视.为了更全面地认识易筋经并推动其发展,文章通过对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的调研综述易筋经起源、内容、作者、发展变化、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做展望.
作者:刘琦;严石卿;严蔚冰;洪净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但迄今为止,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仍不规范,从而影响了世人对中医的客观认识.笔者认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应从“病证结合”、证候要素入手,在分析、梳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规范;微观上,应从实验室及临床理化数据检验入手进行规范化研究.
作者:王河宝;孙悦;曹征;吴丽芳;丁成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概述2016年国家“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中医学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受理与资助情况,并对中医学科包含的各个领域(H2701-H2721)资助情况进行分析.结合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中医学科数据,对比分析本学科资助现状,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对本学科研究内容的热点科学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近3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期望为中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基金申请提供参考.
作者:袁天慧;何伟明;裴刚;黄凤;董尔丹;毕明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结合中医理论和国际PRO量表的研制规范,研制出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量表,为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可量化的依据.成立研究工作组,明确本量表的目的为评价糖尿病患者中医临床疗效.通过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和国际上患者报告结局(PRO)研究内容的回顾,构成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在量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工作组进一步建立条目池和筛选条目,形成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初量表,并对初量表进行条目筛选,形成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终量表.糖尿病中医疗效评价PRO初量表的研制流程规范,具有中医特色,能够成为探索糖尿病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新方法和手段.
作者:张晟;陆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著作类针灸处方规律,收集整理著作类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腧穴优选规律及腧穴配伍优选规律谱,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痞满穴位优选提供有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1 612部著作,后整理出符合标准的针灸治疗痞满处方有909条.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总结著作类针灸治疗痞满的腧穴优选与配伍优选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经过对909条针灸处方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将其进行腧穴频次统计,主穴共179个,总频次为3 095次,平均17.29次.通过运用关联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腧穴与腧穴配伍之间频次结果进行分析,并归纳出腧穴、经脉、部位、特定穴等之间的配伍规律.结论:著作类中针灸治疗痞满腧穴优选规律主要以循经选穴、按部位选穴、特定穴选穴为主.针灸治疗痞满腧穴配伍规律主要以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合募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络穴与下合穴配穴法和络穴与募穴配穴法为主.
作者:王佳佳;王洪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皮肤衰老是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可见晦暗、干燥、色斑、细纹、松弛等.现有的动物模型为病理性模型,以西医指标为主.基于对皮肤衰老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分析及对现有动物模型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如下皮肤衰老模型制备规范(草案).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通过分析3篇中医类科研论文,指出其研究是以还原论为指导,存在着“以西解中”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探讨了中医科研应该确立的正确方向及研究思路.中医科研首先应跳出还原论的束缚,以提高中医疗效、发展中医为宗旨和方向,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中医科研,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
作者:曹传东;唐农;胡跃强;李景玉;陈炜;翟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汇集了1984年至2015年间40篇非衡量单位药物重量实测研究文献.通过对各药物实测重量的分析,展现30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挖掘出影响药物实测重量的因素主要分为主、客观两部分.其中客观因素包括:①药物基源;②药材产地;③个体大小差异;④挥发或受潮;主观因素包括:①采集过程;②炮制方法;③研究者对文献的理解.
作者:林轶群;穆兰澄;李青伟;仝小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确定盒果藤药材的质量控制的鉴别特征.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测定其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结果:盒果藤除一般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外,茎横切面类圆形,具3-5翅;皮层宽,散在有多数乳汁管;中柱占横切面的大部分,中柱鞘由1-3列纤维束形成不连续的环状结构;韧皮部极窄;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常伸入髓部;髓部宽广,有乳汁管散在.薄层鉴别表明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重现性较好.10批样品水分含量均在16.0%以下;总灰分均在8.0%以下;酸不溶性灰分均在1.50%以下;50%乙醇热浸法浸出物含量高,均在18.0%以上.结论:显微鉴定结果可靠,可以作为盒果藤的鉴别依据,其薄层鉴别及检查项测定结果可为盒果藤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温海成;刘华钢;韦松基;杨丽施;李兵;韦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络病理论是中医疾病学的重要内容.姚乃礼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均有“毒损络脉”的传变规律,符合络病理论中由经入络、由气到血的致病特点,并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对络病理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作者:朱丹;姚乃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的干预时间对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根据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全程用药组、牵张期用药组、牵张加矿化期用药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将骨碎补总黄酮在不同时间段应用于的各组大鼠牵张成骨模型,8周后采用Lane-Sandhu法进行影像学评分,Micro-CT进行成骨区骨密度检测,通过组织切片评价标本的成骨质量.结果:全程用药对牵张成骨区域的Lane-Sandhu评分及骨密度的影响优于其他两组(P<0.05,P<0.01),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切片HE染色示各组大鼠胫骨牵张成骨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骨,而全程用药组效果佳.结论:早期、全程应用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有效的提高大鼠牵张成骨区域的成骨质量.
作者:姜自伟;曾景奇;黄枫;王凡;李悦;余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药典法和樟帮法枳壳生品饮片挥发油的急性毒性及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两种挥发油系列乳剂分别一次性灌胃给予小鼠,观察给药后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两种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采用GC-MS法对两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药典法枳壳生品和樟帮法枳壳生品的挥发油LD50分别为4 234.38、6 478.46mg/kg;药典法枳壳生品挥发油鉴定出36个成分,占总量的99.05%,而樟帮法枳壳生品挥发油鉴定出23个成分,占总量的99.52%,两者共有19个成分.结论:根据毒性分级,药典法枳壳生品挥发油为低毒,而樟帮法枳壳生品挥发油为无毒.两种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其毒性差异的原因.
作者:张金莲;刘明贵;颜冬梅;孙雄杰;涂济源;刘艳菊;李娜;龚千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具有抗癌谱广、不良反应轻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一直以来是大肠癌的一线用药.周围神经毒性是奥沙利铂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影响其临床应用,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西医常用离子通道调节剂、抗氧化剂、神经营养剂等进行预防和治疗,中医多采用益气活血、温阳通络治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对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中西医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防治奥沙利铂神经毒性提供依据.
作者:赵倩;程志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通过多年临床跟师学习,整理总结叶新苗教授针药合用治疗肩痛的经验.叶新苗老师衷中参西,用药考虑全面,验之于案,疗效显著.文章从诊断、病因病机、临证治疗思路、验案举隅等方面对叶新苗老师治疗肩痛的经验进行论述.
作者:王延武;叶新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黄世林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系因正气不足,多种外邪伤及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瘀阻于皮肤、中焦、关节、肾等脏腑而发病.黄世林教授以健脾利湿、清热凉血为总治则,自拟消癜方,论治过敏性紫癜.同时根据临床中症状的不同,强调临症加减,其中皮肤型重用祛湿清热药物,热退则血宁;腹型重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甚或缓急止痛药物;关节型重用活血通络、除湿止痛药物;肾型重用清热利湿、健脾益肾药物.
作者:车颖;单新军;陈楠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通过对《温热论》“温邪则热变速”观点进行探析,认为“热变速”当为热(化热)与变(传变或陷变)皆速,且涉及了温病发生发展等各个阶段;提出其原因与内外环境因素、温邪的性质、温病的病机与发病特点、机体的正气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对深入理解温病的特殊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安然;刘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