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成;刘华钢;韦松基;杨丽施;李兵;韦威
通过对《温热论》“温邪则热变速”观点进行探析,认为“热变速”当为热(化热)与变(传变或陷变)皆速,且涉及了温病发生发展等各个阶段;提出其原因与内外环境因素、温邪的性质、温病的病机与发病特点、机体的正气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对深入理解温病的特殊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安然;刘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何首乌经典“九蒸九晒”与“药典”两种炮制方法对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两种炮制方法下何首乌二苯乙烯苷、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分析变化规律.结果:“九蒸九晒”炮制品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从3.021%下降至0.905%;结合蒽醌含量从0.401%下降至0.015%;总蒽醌含量从0.681%下降至0.445%;游离蒽醌含量从0.281%上升至0.432%;“药典”方法炮制何首乌各指标成分含量与经典炮制方法的四蒸四晒品接近.结论:何首乌传统“九蒸九晒”炮制方法与“药典”炮制方法在化学成分方面存在较大区别,成分上的区别是否与肝毒性相关还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杨磊;张曼华;陈文明;戴冰;张志国;左亚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影响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药性的实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构建寒热中药成分数据库;通过活性成分筛选及网络打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并以此构建靶点-疾病网络.结果:通过网络分析得到寒性中药网络中有PTGS2、PTGS1和SCN5A关键靶点,热性中药网络中有GABRA1、PTGS2和PTGS1关键靶点;寒性中药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而热性中药在阿兹海默症、疼痛、认知障碍、焦虑症、帕金森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寒热药性的关键靶点和疾病网络,为深入诠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本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作者:戴逸飞;霍海如;王朋倩;张淼;隋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宁夏地区汉族、回族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中医证候特点.方法:调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302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宁夏地区MCI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肾虚髓减型、气滞血瘀型、痰浊阻窍型为宁夏地区MCI的前3位证型,分别占39.1%、19.2%、15.2%;在肾虚髓减型及气滞血瘀型中,50-59岁与60-69岁、70-79岁患者比较,患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痰浊阻窍型及脾肾两虚型中,50-59岁与70-79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地区MCI的中医证候以肾虚髓减型、气滞血瘀型、痰浊阻窍型为主;在痰浊阻窍型及脾肾两虚型中,汉族患者多于回族.
作者:丁玉梅;金建宁;张小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自愈,是指尊重身体的本能,调动机体潜能,达到尽量不用药物而疾病被治愈的结果.追溯到千年之前,效验卓著的《伤寒论》中,不仅记录了治病的理法方药,还有大量的条文在论述疾病自愈的规律,这些是较之方药更为重要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笔者认为医者应该重视机体自愈能力,顺着《伤寒论》中“自愈”理论所指引的方向,努力把药物的不良影响降到低,力求用尽量少的药物治病,甚至“不药而愈”.行医多年,临床中有许多切实的案例,与《伤寒论》中的自愈理论不谋而合,用自然的方法,如日晒、运动、穿衣、饮食、心情等,赋予这些非药物手段以严格的“药性”和“药量”,可达到不药而愈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英栋;郭冉冉;李媛;张瑞;王翠薇;田茂;赵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通过分析3篇中医类科研论文,指出其研究是以还原论为指导,存在着“以西解中”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探讨了中医科研应该确立的正确方向及研究思路.中医科研首先应跳出还原论的束缚,以提高中医疗效、发展中医为宗旨和方向,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中医科研,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特色.
作者:曹传东;唐农;胡跃强;李景玉;陈炜;翟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元典章》为现存记载元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其中包含不少有价值的医学史料,以往较少关注.研究发现,元代的医官制度多承袭于前朝,官医考核制度却是一大革新,且药事管理、医学分科、医患纠纷裁决等制度均较前代有所发展.通过发掘《元典章》内相关医学史料,促进元代医史研究,并为当代医事管理、公共卫生改革提供借鉴.
作者:席榕;李昊昱;张凯文;马燕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为提高含有“十八反”反药组合中成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解决“十八反”研究中的学术困惑,本文就本类中成药再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分析临床监测、循证统计、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几种常见再评价方法对本类中成药的适用程度、优缺点和必要性后发现:临床试验是具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再评价方法;临床监测特别是主动监测及循证统计是未来需要开展的方向;实验室基础研究应是贯穿药物整个上市前后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药物评价密不可分.本类中成药再评价工作要兼顾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和经济性,从保障合理用药出发,由政府、企业、医疗和研究机构共同联动,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再评价互参互动,互为基础才能有效开展.
作者:高洁;范璐;柳海艳;陈绍红;修琳琳;刘殿娜;陈丰;李娜;张晨;钟赣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介入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严重制约着介入手术的发展.廖家桢教授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提出益气活血凉血解毒为干预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治疗大法,并总结出益气凉血生肌方,提供了中西医结合干预介入术后改善患者预后的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群;刘璐;刘静;万洁;林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文章对比梳理了明代阳明心学与中医情志理论的相似点,发现明代中医文献中对情志的认识更加丰满,去除了“情”与“欲”之间的区别,认为情是人心本来蕴涵,两者均非常重视心对情的统辖地位.在方法论上,心学“致良知”“致中和”也对情志治疗有指导意义.文章也从心学角度对中医情志理论提出了几点反思意见.
作者:晋溶辰;黄政德;彭丽丽;肖聪;顾凯欣;谭恢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湿热致病由来已久,在许多疾病中湿热证都占有很大比重.中医对于湿热证的辨证依赖于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及专家的经验,难以量化,大大制约了中医药的现代化.文章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个方面总结了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识别和防治提供更客观直接的依据.
作者:毛羽丰;唐义爽;倪明珠;刘巧红;胡义扬;赵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当今时代,吸毒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都成为常用的方法.中医药在戒毒方面发挥了它独有的特色,其凭借辨证论治理论、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临床疗效明显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戒毒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通过对中医药戒毒的历史回顾,分别从中医药戒毒理论研究、临床研究方面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归纳疏理,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思路并对中医药戒毒做出展望.
作者:周士慧;张沁园;邓华亮;孙民;上官士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重楼皂苷Ⅰ对人肺癌NCI-H66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WST-1法测定重楼皂苷Ⅰ对NCI-H661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测定该药对NCI-H661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该药对Caspase-8、Caspase-9、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该药对NCI-H661、大鼠皮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结果:重楼皂苷Ⅰ抑制NCI-H661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与时间依赖性;该药诱导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该药干预后,Caspase-8、Caspase-9、Bcl-2表达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以Bcl-2作用为显著(P<0.05);该药物能快速导致线粒体碎裂.结论:重楼皂苷Ⅰ通过线粒体碎裂诱导NCI-H661凋亡.
作者:陈舒怡;沈自尹;黄建华;舒琦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碎补总黄酮的干预时间对大鼠胫骨牵张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根据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全程用药组、牵张期用药组、牵张加矿化期用药组,每组12只.造模成功后,将骨碎补总黄酮在不同时间段应用于的各组大鼠牵张成骨模型,8周后采用Lane-Sandhu法进行影像学评分,Micro-CT进行成骨区骨密度检测,通过组织切片评价标本的成骨质量.结果:全程用药对牵张成骨区域的Lane-Sandhu评分及骨密度的影响优于其他两组(P<0.05,P<0.01),其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切片HE染色示各组大鼠胫骨牵张成骨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成骨,而全程用药组效果佳.结论:早期、全程应用骨碎补总黄酮可以有效的提高大鼠牵张成骨区域的成骨质量.
作者:姜自伟;曾景奇;黄枫;王凡;李悦;余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对防郁小复方干预脑卒中后抑郁(PSD)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其在缺血性卒中后减少PSD发病的作用,拓展中医药防治PSD的领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针对PSD发生中重要的3个中医证素:痰、瘀、气虚,根据三者出现时期及程度的不同,辨证予防郁小复方,方随证变,干预治疗.结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初期即辨证使用防郁小复方患者PSD的发生率亦较对照组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HAM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中药干预后中医证候要素中的痰湿、血瘀、气虚程度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防郁小复方的配伍组合体现了方随证变,方证相应的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使痰化、瘀祛、正扶、络通、郁解,能显著改善卒中后HAMD,减少PSD发病率,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裘涛;孔丽娅;陶水良;张伟骏;陈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药典法和樟帮法枳壳生品饮片挥发油的急性毒性及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两种挥发油系列乳剂分别一次性灌胃给予小鼠,观察给药后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两种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采用GC-MS法对两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药典法枳壳生品和樟帮法枳壳生品的挥发油LD50分别为4 234.38、6 478.46mg/kg;药典法枳壳生品挥发油鉴定出36个成分,占总量的99.05%,而樟帮法枳壳生品挥发油鉴定出23个成分,占总量的99.52%,两者共有19个成分.结论:根据毒性分级,药典法枳壳生品挥发油为低毒,而樟帮法枳壳生品挥发油为无毒.两种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其毒性差异的原因.
作者:张金莲;刘明贵;颜冬梅;孙雄杰;涂济源;刘艳菊;李娜;龚千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FHNHC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调节作用及miR-93-5p对其抑制作用.方法:运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股骨头坏死愈水提物作为研究药物进行细胞实验.MTT观察药物对hBMSCs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分析,成骨钙结分析,免疫印迹检测成骨相关蛋白表达.结果:MTT结果表明,与0μg/mL组比较,200μg/mL组、400μ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还发现诱导剂+800μ g/mL FHNHC对干细胞毒性较大,故不予采用.ALP检测结果表明,诱导剂+400μg/mL FHNHC有明显促进成骨作用,茜素红染色结果与ALP检测结果一致.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诱导剂组比较,诱导剂+400μ g/mL FHNHC组BMP-2、Osterix、Runx-2、OPN、ALP显著升高(P<0.01),表明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补肾活血药-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水提物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miR-93-5p的表达对补肾活血药促进的hBMSCs成骨分化有抑制作用.
作者:张颖;张蕾蕾;孙瑞波;刘又文;柴玉娜;何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摩腹法干预下脾虚型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细胞病理差异,从病理学角度探讨不同频率摩腹法对脾虚型家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组,分别为A、B、C、D、P、K6组,每组8只.其中K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组采用苦寒泻下法制作脾虚模型,以不同频率摩腹法对A组(50-100次/min)、B组(101-150次/min)、C组(151-200次/min)、D组(201-250次/min)4组进行为期10d的手法干预,P组作为模型对照组,手法结束后家兔空腹1d再进行处死和解剖,截取胃肠标本制片放光镜下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细胞病理变化.结果:光镜下示K组家兔十二指肠黏膜细胞形态规则、层次清晰、结构完整;P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绒毛结构破坏.手法干预的4组家兔从黏膜厚度、吸收细胞大小、十二指肠腺数量、炎细胞数量、血管数量、杯状细胞数量6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十二指肠黏膜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再生和重构.不同频率摩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脾虚型家兔病理学改变,改善并修复苦寒泻下药液对胃肠黏膜的损伤.其中手法频率在101-150次/min的摩腹法效果佳,频率在201-250次/rmin效果较差.结论:摩腹法具有缓解胃肠黏膜损伤、保护肠胃黏膜的作用.
作者:解小波;王继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单位灸时X不同施灸间隔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临床疗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80例在腰阳关穴出现热敏灸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采用艾条悬灸腰阳关穴,其中A组施灸15min,1次/d;B组施灸15min,隔日1次;C组施灸40min,隔日1次;D组施灸40min,1次/d.4组受试者均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4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B、C/D两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D组组间,B组与C、D组组间MP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同一热敏化腧穴,饱和灸量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且在累积治疗量相同时,不同间隔时间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影响无差异.
作者:胡丹;邓鹏;康明非;熊俊;刘中勇;陈日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概述2016年国家“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中医学科面上、青年、地区项目申请、受理与资助情况,并对中医学科包含的各个领域(H2701-H2721)资助情况进行分析.结合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中医学科数据,对比分析本学科资助现状,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对本学科研究内容的热点科学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近3年来,获得资助的项目总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期望为中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基金申请提供参考.
作者:袁天慧;何伟明;裴刚;黄凤;董尔丹;毕明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