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名医验方综合价值探析

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史文川;程海波

关键词:名医验方, 价值, 转化应用
摘要:名医验方广义是指名中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而总结出的具有明确疗效的中医验方.为了充分挖掘和应用其所蕴含的价值和内涵,本文从理论、临床、产业以及教育等角度,探讨了名医验方的综合价值,一是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关键载体,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工具,三是药物开发利用的有效源泉,四是中医药知识转移的可靠媒介.
中华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姚乃礼应用“络病”理论治消化系统疾病

    络病理论是中医疾病学的重要内容.姚乃礼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均有“毒损络脉”的传变规律,符合络病理论中由经入络、由气到血的致病特点,并从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对络病理论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作者:朱丹;姚乃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陈士铎“水升火降”治疗消渴理论探讨

    清代以后,由于温病学的发展,医者偏执“阴虚燥热”是消渴的病机,治疗上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单纯的“阴虚燥热”不会导致三消并见,且验之于临床,养阴清热之法有效者虽多,罔效者亦不少.消渴患者整体呈现的是“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的病态,故水火升降失常可能是消渴发病之根本.著名医家陈士铎在其所著《石室秘录》一书中创立“引火升阴汤”“合沉汤”,并指出“消证非火不成也”,但火有虚实之分,主张治疗虚火当“引火”,实火要“泻”火.提倡实现体内“水升火降”是治疗消渴的关键.

    作者:张海丽;倪海祥;秦铮然;吴巧敏;沈旭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含“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中成药再评价方法初探

    为提高含有“十八反”反药组合中成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解决“十八反”研究中的学术困惑,本文就本类中成药再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经分析临床监测、循证统计、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几种常见再评价方法对本类中成药的适用程度、优缺点和必要性后发现:临床试验是具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再评价方法;临床监测特别是主动监测及循证统计是未来需要开展的方向;实验室基础研究应是贯穿药物整个上市前后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药物评价密不可分.本类中成药再评价工作要兼顾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和经济性,从保障合理用药出发,由政府、企业、医疗和研究机构共同联动,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再评价互参互动,互为基础才能有效开展.

    作者:高洁;范璐;柳海艳;陈绍红;修琳琳;刘殿娜;陈丰;李娜;张晨;钟赣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隐树模型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证候要素提取及特征分析

    目的:提取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其相关特征.方法:基于隐树模型,对北京、上海两地社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病患者主要涉及的证候要素靶位包括:肝、肾(隐变量Y1),脾、肾(隐变量Y2),主要证候要素为肝肾阴虚(隐变量Y1)和脾肾阳虚(隐变量Y2).结论:隐树模型可以通过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症状间的复杂关系,定性、定量化地凝练该病中医证候要素,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提供工作基础与必要条件.

    作者:章轶立;魏戌;田峰;姜俊杰;申浩;谢雁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老年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现况调查

    目的:调查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为艾滋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200例老年艾滋病患者(≥50岁)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同时记录用药、病程等信息.结果:200例老年艾滋病患者中,平和质108例(54.0%),气虚质55例(27.5%),阳虚质17例(8.5%),湿热质8例(4.0%),阴虚质6例(3.0%),血瘀质3例(1.5%),气郁质3例(1.5%);3种主要体质类型各组的CD4+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均显著增加(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西药组(65例)、中西药组(127例)和全部200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艾滋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气虚质居多,与治疗后病情改善、疾病慢性化相关,中医体质类型对HAART治疗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邓碧云;韦立新;曾爱香;韦冬云;姜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西洋参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西洋参提取液人参皂苷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与HPLC法结合,采用偏小二乘法建立西洋参提取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指标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的定量校正模型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99、0.98、0.95和0.97,RMSECV分别为0.0311、0.0382、0.0425和0.0341,定量校正模型性能稳定,预测效果良好.结论:近红外光谱透射技术可以有效反映西洋参提液人参皂苷含量变化信息,可用于西洋参提取液的快速检测.

    作者:吕尚;周海滨;汪俊;饶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佛教医学影响与“痰饮”词义、病位的转移

    秦汉时期中医中的“饮”是疾病的上位概念, “痰饮”是饮病的一种,是水液停留在肠间的一种病证,属于下位概念.汉译佛经借鉴中医上“痰饮”的说法,新造“痰癃”一词用于指佛教医学理论“四大”中的水大不调而出现的致病因素,为水液停留在胸腑,其中的“痰”是疾病的上位概念,“癃”是痰病的一种,属于下位概念.魏晋至隋唐时期,人们逐渐将两种医学概念混同,因此就出现了隋唐医书中既有“痰饮”指水液停滞肠胃,又有“痰饮”指水液停留在胸膈的不同说法.而佛教对汉语医学词汇的冲击不仅仅是词义上的变化,往往还会引发理、法、方、药的全面革新.

    作者:李曌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膝痛症状中枢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以膝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慢性关节疾病.针灸治疗KOA历史悠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对针灸治疗KO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其研究结果仍存争议,并且针刺治疗KOA的机制仍不清楚.文章拟通过总结、分析和展望针刺治疗KOA镇痛的中枢机制研究现状,为今后发掘针刺治疗KOA镇痛的中枢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以期为针刺治疗KOA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政杰;汤臣建;董晓慧;陈杨;贺文华;曾芳;梁繁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药毒性科研思路与方法

    中药单味药或复方制剂不良反应事件一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绊脚石.近几年,国内外此类报道屡见不鲜,为此,如何科学的评价中药的安全性意义十分重要.中医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即辨证论治,而现在国内外评价中药毒性的方法主要局限在化学药品的毒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固然忽略了传统中医理论对中药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的指导,体现不出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更不能切实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指导用药.本文旨在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诠释中药毒性内涵,分析中药毒性的原因,为开展中药毒性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的中药毒性研究体系.

    作者:庞立健;吕晓东;石岩;袁佺;刘创;臧凝子;刘勇明;刘妍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助孕Ⅰ号方对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孕早期子宫内膜蜕膜化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助孕Ⅰ号方孕前直肠给药对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子宫蜕膜化及其组织层粘连蛋白(LN)、integrin β 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动情前期的健康未交配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助孕Ⅰ号方低剂量组、助孕Ⅰ号方高剂量组、五子组和丹参组.妊娠第8天处死大鼠,剖取子宫并制片,采用免疫组化、HE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妊娠第8天子宫蜕膜组织LN面积总和、子宫蜕膜组织大部分蜕膜细胞在形态、排列、细胞核、血管等方面的表现呈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助孕Ⅰ号方低剂量组、助孕Ⅰ号方高剂量组子宫蜕膜组织细胞在形态、排列、细胞核等方面的状况呈优势,并且助孕Ⅰ号方低剂量组大鼠妊娠第8天子宫蜕膜组织LN的面积总和及助孕Ⅰ号方高剂量组子宫蜕膜组织LN面积总和、integrinβ 3面积总和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助孕Ⅰ号方(即补肾活血法中药)孕前直肠给药可改善肾虚血瘀模型大鼠子宫蜕膜组织形态,提高子宫蜕膜组织LN、integrin β 3的表达,从而有利于胚泡着床,增加妊娠率.

    作者:曾倩;王田平;夏宛廷;段培培;彭尧;刘常;周航;王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防郁小复方辨证干预缺血性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

    目的: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对防郁小复方干预脑卒中后抑郁(PSD)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其在缺血性卒中后减少PSD发病的作用,拓展中医药防治PSD的领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针对PSD发生中重要的3个中医证素:痰、瘀、气虚,根据三者出现时期及程度的不同,辨证予防郁小复方,方随证变,干预治疗.结果: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初期即辨证使用防郁小复方患者PSD的发生率亦较对照组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HAMD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中药干预后中医证候要素中的痰湿、血瘀、气虚程度减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防郁小复方的配伍组合体现了方随证变,方证相应的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精髓,使痰化、瘀祛、正扶、络通、郁解,能显著改善卒中后HAMD,减少PSD发病率,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作者:裘涛;孔丽娅;陶水良;张伟骏;陈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补肾活血法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客观性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观察补肾活血法对治疗H型高血压(中医辨证属肾虚血瘀型)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中、西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据表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西药组)30例和治疗组(补肾活血汤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及症状积分、日测血压、24h平均动态血压、血Hcy的变化.结果:在降压方面:治疗组降压疗效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P<0.05);日测血压: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24h平均动态血压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前24h、白天及夜间平均动态血压均降低(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0.0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治疗前后,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Hey: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功用,对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证候积分;同时可以降低H型高血压(肾虚血瘀型)患者Hcy.

    作者:唐娜娜;张腾云;吴长汶;刘中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黄世林从湿热论治过敏性紫癜经验

    黄世林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系因正气不足,多种外邪伤及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瘀阻于皮肤、中焦、关节、肾等脏腑而发病.黄世林教授以健脾利湿、清热凉血为总治则,自拟消癜方,论治过敏性紫癜.同时根据临床中症状的不同,强调临症加减,其中皮肤型重用祛湿清热药物,热退则血宁;腹型重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甚或缓急止痛药物;关节型重用活血通络、除湿止痛药物;肾型重用清热利湿、健脾益肾药物.

    作者:车颖;单新军;陈楠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潜阳封髓丹加味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4例研究对象随机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潜阳封髓丹、盐酸多西环素片口服.治疗8周后比较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率为90.48%,对照组显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治疗后红斑、灼热程度评分显著性降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显示棘层灶状水肿评分及真皮乳头炎性细胞浸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阳封髓丹加味温肾潜阳、活血消肿,可有效改善红斑、灼热以及棘层灶状水肿,是治疗虚阳上浮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方药之一,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田黎明;柯丹;彭圆;胡荣毅;陈红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高乌头炮制品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高乌头炮制品质量标准,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方法:采用性状、TLC对高乌头炮制品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药典方法测定其水分、灰分和浸出物.结果:高乌头炮制品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暂定其炮制品药材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分别不得过12.5%、10.9%、5.3%,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应分别≥24.8%、21.8%;高乌头炮制品中冉乌头碱与高乌甲素的含量应≥0.059%、0.438%.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高乌头炮制品质量控制和评价.

    作者:张立军;戴海蓉;李芸;樊秦;夏鹏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薯蓣皂苷元抗骨肉瘤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薯蓣皂苷元抗骨肉瘤作用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建立移植人骨肉瘤荷瘤裸鼠模型,观察薯蓣皂苷元对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RT-PCR法、Envision法检测薯蓣皂苷元对荷瘤裸鼠NF-κB及Bcl-2、Bax、Caspase-3、Caspase-8的影响.结果:薯蓣皂苷元各剂量组对移植人骨肉瘤荷瘤裸鼠肿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平均抑瘤率达30%-60%.与对照组比较,薯蓣皂苷元明显抑制荷瘤裸鼠NF-κB的表达,降低Bcl-2的表达,增加Bax、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P<0.05),呈现出较好的量效关系.结论:薯蓣皂苷元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和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下游相关靶基因实现的,NF-κB信号通路及其关键环节是骨肉瘤潜在的治疗靶点.

    作者:洪振强;高弘建;赵诣;伏勇;吴子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严世芸“圆机活法”治疗胸痹临床思维浅析

    针对胸痹的复杂病机,严世芸教授崇尚“圆机活法”的临床思维风格,强调中医临床思维核心在于辨病机;采用“证候要素组和法”,随机应变、法无常法.同时,处方特色诸法并施,多个经方组“和”而治,方不“嫌”杂,但“杂”中有法, “乱”中有序,体现“和而不同”的治法和用药特点.

    作者:杨雪芹;杨爱东;陈丽云;徐建;冯其茂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治疗中风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2例.治疗组采用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头针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周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阴经排刺法配合头针可减轻丘脑痛患者的疼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头皮针刺治疗.

    作者:李岩;田彩芳;吴咚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医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激素撤减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分析中医药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激素撤减过程中的问题,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中医药使用的对策.以缓解激素不良反应为着眼点,分阶段探讨了中医药对激素撤减综合征的防治作用,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不断扶助正气,协助撤减激素,适时攻击邪患,按法随证治之的方案有针对性的治疗,实现增效减毒、抗病延年的目的.扶正包括对气、血、阴、阳的扶助补益,在扶正的同时,配合祛邪,比单纯用激素更为有益,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杨辉;谢志军;李海昌;温成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薛伯寿和合思想精髓探析

    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是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和思想”基础上,结合薛伯寿教授半个世纪中医药事业的体悟而提出的新思想,其主旨是“道尊中和,和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文章围绕此主旨的4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和合思想的精髓进行探析.

    作者:肖烨;姚魁武;薛燕星;薛伯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