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的介入治疗

秦增辉;黄穗;刘帆;扬锦元

关键词:儿童, 先天性尿路梗阻,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3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采用经皮肾造口术完成上尿路梗阻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结合内支架治疗;42例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经尿道插管进行后尿道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上尿路梗阻31例得到改善,术前症状消失,经1~7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另2例上尿路梗阻未明显缓解,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尿道瓣膜病例组,经介入治疗后下尿路梗阻完全解除,1~10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结论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体表无瘢痕特点,通过长期观察随访,对先天性尿路梗阻的治疗效果稳定可靠.
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血管造影在联体儿的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报道1例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介绍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对1例胸腹联体儿的2名婴儿分别行左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降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结果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检查清楚地显示了心脏与外周血管的形态,并经胸腹联体儿分离手术证实.结论胸腹联体儿心脏与外周血管造影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但血管造影对联体儿分离手术成功相当重要.

    作者:朱铭;高伟;刘艳;钟玉敏;陈郁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

    目的根据内放射源125I粒子的物理特性探讨其治疗原理、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意义、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18例晚期肿瘤患者采取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行组织间放疗.结果18例肿瘤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生存质量明显提高.2个月后经胸片、CT复查18例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2例明显缩小,其中5例肿瘤基本消失.结论短期疗效证明,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对晚期肿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

    作者:贾斌;李麟荪;施晓兰;夏柏;陈志林;肖勇;谈大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经皮穿刺胃造瘘和胃空肠造瘘术

    目的探讨透视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PG)和胃空肠造瘘术(PGJ)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3例吞咽困难的患者.上段食管癌10例,中段食管癌1例,咽部癌6例,球麻痹2例,脑转移瘤4例.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Marx-cope PGJ套装.先经鼻饲管经鼻或经口途径置入导管后注入气体800~1000 ml,至胃腔明显扩张.然后在透视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技术将PG饲管置入胃腔内,或将PGJ饲管经胃腔、十二指肠置入空肠内.术后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随访饲管使用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G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将饲管置入空肠内13例,均成功.术后出现上腹部疼痛1例,造瘘口周围感染1例,经处理后均痊愈.1例于术后第2天,因胃内容物反流出现窒息死亡.随访期间经饲管给予顺利.恶性肿瘤患者18例死亡,另3例仍在随访中,中位生存期为6.5个月.球麻痹患者1例更换新的PG饲管,另1例失访.结论透视引导下PG和PGJ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胃肠内营养的良好途径.

    作者:陈勇;李彦豪;曾庆乐;赵剑波;王江云;韦传军;许小立;刘战胜;李凯滨;骆良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锦纷;高伟;祝忠群;陈会文;张玉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的介入治疗

    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尿路梗阻疾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3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患儿,采用经皮肾造口术完成上尿路梗阻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结合内支架治疗;42例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经尿道插管进行后尿道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上尿路梗阻31例得到改善,术前症状消失,经1~7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另2例上尿路梗阻未明显缓解,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尿道瓣膜病例组,经介入治疗后下尿路梗阻完全解除,1~10年观察随访疗效稳定.结论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体表无瘢痕特点,通过长期观察随访,对先天性尿路梗阻的治疗效果稳定可靠.

    作者:秦增辉;黄穗;刘帆;扬锦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T1 DM)是遍及北美和欧洲的易发于青少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据估计发病率可达0.2%.我国T1 DM的发病率亦日趋增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T1DM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腺胰岛细胞,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引发高血糖,其危害性极大.传统的外源性胰岛素疗法,无法控制其严重并发症的进展.

    作者:李爱梅;邓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锁骨下动脉造影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肺咯血患者锁骨下动脉造影征象及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肺咯血患者,在完成了以支气管动脉为主的胸主动脉各分支动脉栓塞治疗后,再进行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其中A组:4例为1次以上动脉栓塞治疗后再次行栓塞者(2例行单侧造影,2例行双侧造影),B组:16例结合胸片及胸部CT所示的病变部位行单侧造影(右侧10例、左侧6例),C组:18例双侧造影.判定造影结果分以下3类:正常(-),小分支紊乱、增生(+),明显出血动脉(++).对造影明确有明显出血血管的部分患者进行栓塞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血阳性与锁骨下动脉造影人次比为63.2%(24/38).出血阳性与锁骨下动脉造影血管支数比为50%(29/58),包括(++):37.9%(22/58),(+):12.1%(7/58).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阳性率高.阳性出血征象的部位与肺内病变的部位基本一致.对12例强阳性出血征象的患者进行相应动脉栓塞,即刻止血率达100%,符合长期疗效分析的8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1例,复发2例.并发症为发热、恶心呕吐、胸痛、打嗝、呼吸困难.结论锁骨下动脉造影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对上肺病变为主的肺咯血患者,其中以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患者尤为重要.

    作者:江森;孙兮文;支文祥;马骏;尤正千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ockett综合征经皮血管腔内治疗一例

    Cockett综合征又称May-Thumer综合征,是由于左髂静脉受右髂动脉与第五腰椎之间的压迫长期的张力性接触加之动脉博动引起静脉壁的慢性组织反应,产生静脉腔内异常的纤维结构,造成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例为脑外科术后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并波及远端静脉.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现报道1例,希望引起重视.

    作者:王咏梅;程永德;姜程远;熊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检查技术

    目的探讨和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技术.方法11 045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做了心血管造影检查,采用的设备包括早期的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使用了不同的心血管造影技术.结果用快速换片心血管造影设备和常规正侧位投照时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0.5%,用电影心血管造影设备和轴位成角投照技术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0.0%,采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设备,轴位成角投照技术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时的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6.5%.结论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而言,使用动态电影摄片,作数字血管减影,采用轴位成角投照技术,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和快速注射对比剂是取得高质量图像和理想诊断效果的关键.

    作者:朱铭;翟鸿元;钟玉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T导引下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肝包虫囊肿

    我院自2000年以来开展了在CT导引下的经皮穿刺硬化治疗囊性肝包虫病,共治疗6例7个肝包虫囊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匡楚龙;兰征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应用弹簧圈封堵室间隔缺损--附4例报道

    目的观察应用弹簧圈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儿童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4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经左室造影明确室间隔缺损形状、大小和周边情况,选择pfm公司的Duct-Occlud弹簧圈及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弹簧圈直径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4 mm.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左室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部位均有假性室隔瘤存在,分流口呈多发或单发,大分流口直径分别为2.0 mm、2.7 mm、2.5 mm和1.5 mm.3例病例所选pfm弹簧圈均为同一型号,直径和圈数为7-3-6mm和5-3-4圈(远端-中间-近端),另1例选用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5 × 5,封堵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24h后消失.随访时间2个月~1年,未发现有封堵器移位需外科干预者,无右房室瓣返流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弹簧圈封堵部分小的伴有假性室隔瘤的膜部室间隔缺损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具有操作简便、金属含量少及损伤小,并可用于小婴儿病例.

    作者:高伟;周爱卿;余志庆;李奋;钟玉敏;张玉奇;黄美蓉;孙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肢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下肢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外科手术治疗难度大,易复发,而采用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损伤小且效果佳.我们对5例下肢动脉畸形患者进行了栓塞,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曹振远;冷久成;何冰峰;张凌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下消化道出血DSA诊断及栓塞结合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来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和留置导管灌注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维持12 h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75%(24/32),其中肠伤寒2例,肠结核1例,血管性病变14例,肿瘤7例.阳性者介入手术成功20例,手术成功率83.3%,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诊断不明确或保守治疗无效的下消化道出血有着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超选择性动脉栓塞后小剂量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黄国鑫;窦永充;张彦舫;沈新颖;徐坚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 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方向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PT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静脉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 cmH2O,平均随访216 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控制.1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1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作者:褚建国;孙晓丽;吕春燕;徐晓明;黄鹤;杨淑惠;周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脑梗死一例

    肝细胞癌动脉栓塞治疗的并发症有很多,但栓塞术后并发脑梗塞的病例却十分罕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47岁.始因右上腹不适感伴乏力1个月于2003年4月入院,收治我科介入病房.

    作者:王悍;王精兵;张贵祥;王麟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DSA外周血管造影在婴幼儿中应用

    目的介绍婴幼儿血管造影方法,分析血管造影在婴幼儿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临床、CT、MRI诊断为血管瘤,肝肾肿瘤及脑血管疾病共18例,行DSA血管造影术.结果蔓状血管瘤3例,毛细血管瘤1例,1例为深静脉的先天性回流障碍.肝母细胞瘤3例,肾胚胎瘤1例,肾横纹肌肉瘤1例,1例肝动静脉瘘.2例考虑为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术前脑血管造影,1例为Galen静脉瘤,1例为Sturge-Weber综合征,2例为颅面部的动静脉瘘及动静脉畸形.结论婴幼儿血管造影是安全可靠的,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俞炬明;范国平;钟伟兴;朱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规范化探讨

    1976年,King和Mills首次使用双伞形装置关闭房间隔缺损(ASD),继后有多种封堵器在临床上应用,其中Cardioseal和Amplatzer封堵器应用较广泛,累计临床应用30 000余例.戴汝平总结我国8家医院的6 917例介入治疗的先心病中,ASD占30%,应用Cardioseal封堵器占10%,sideris补片占5%,Amplatzer封堵器占85%.

    作者:秦永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儿童泌尿系统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在儿童肾母细胞瘤、肾血管性病变及输尿管狭窄的应用.方法共治疗38例患儿.对18例肾母细胞瘤患儿行术前肾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加栓塞术.13例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行肾血管造影及血浆肾素水平的测定,并对部分患儿行PTA治疗.6例输尿管狭窄行球囊扩张.1例血尿患儿行小动脉栓塞术.结果栓塞术后肾母细胞瘤肿瘤血管减少,受肿瘤影响的病肾缩小,肿瘤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晰,减少肿瘤细胞进入血流及向远处转移.肾血管性高血压得到了明确诊断及治疗.输尿管梗阻得到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在泌尿系统应用是完全可行的,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范国平;俞炬明;钟伟兴;朱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DSA研究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4年11月至2003年6月的1200份,常规腹腔动脉干造影和(或)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片,部分病例同时作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等处的造影.结果873例(72.8%)患者具有正常的肝血管起源,156例(13.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左动脉,120例(10.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右动脉,而21例(1.8%)肝左及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变异.1200例患者中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干者1170例(97.5%);肝固有动脉有92.0%系肝总动脉的直接延续;肝右动脉大多数发自肝固有动脉(89.8%);肝中动脉的变异较大,发自肝左动脉较多(62.2%);肝左动脉可直接发自肝固有动脉(44.6%),也可来源于肝右动脉(30.2%)或其他动脉(25.2%).结论DSA了解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肝脏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肝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吕朋华;王杰;施海彬;冯耀良;陈惠珠;陈玉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OF is generally accepted as the index lesion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a congenital cardiac program.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OF requires an intimat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ll members of the cardiac team involved in the care of these children, especially the interventional catheterizer and the surgeon. Each program has to develop its own approach, relying on the collective strengths of their staff. Any weak link in this chain will often have a profoundly negative effect upon the patient, which may be difficult to correct later.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