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应合;刘彦平
子宫肌瘤在中年女性相当多见,发病率可占育龄妇女的20%,内科治疗以激素为主,疗效多不理想,手术切除创伤较大,我院在1998~2002年11月对96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双侧超选子宫肌瘤供血动脉栓塞(ultra-selective 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 USUAE)治疗,并经12~36个月观察,现将治疗方法、疗效和不良反应处理的初步经验作一报道.
作者:傅立军;何伟岳;王和平;陈红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急性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难以判断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如果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将危及生命.急诊胃(肠)镜受胃肠道内过量出血、凝血块和内容物的影响,对其诊断有一定的限度,而急症外科剖腹探查的结果取决于对出血点的了解、手术的类型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因此有一定的盲目性.选择性血管造影将诊断与治疗相结合,创伤性小,可达到及时准确的止血效果,为择期手术、抢救生命争取了时间,介入治疗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盛复庚;杨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栓塞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后肠壁缺血改变程度,探讨佳可栓塞动脉级别、大可耐受栓塞范围以及栓塞剂颗粒的大小.方法 20只犬随机分为4组,采用3F微导管以明胶海绵(GEF)作为栓塞材料超选择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分支.A、B两组分别采用直径500~1 000 μm,1 mm×2 mm的GEF颗粒在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C、D两组分别采用1 mm×2 mm的GEF颗粒在2、3支毗邻的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术后2 d处死动物,取栓塞动脉供血相应肠段及系膜,测量其长度,并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100%.A组肠壁呈重度缺血坏死性改变.B组肠壁各层未见缺血性改变.C组肠壁各层呈现轻度缺血性改变.D组肠壁缺血呈移行改变.A、B两组栓塞范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与C组、C组与D组间栓塞范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GEF作为栓塞剂,其大小应控制在1 mm×2 mm左右,栓塞部位好选择在末级动脉弓前一级分支末梢,大栓塞范围为相互毗邻的2支末级动脉弓前一级分支.
作者:谭华桥;倪才方;丁乙;刘一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医用黏合剂ZT胶在延缓肝脏内碘化油代谢过程的作用.方法对5只兔肝脏右侧门静脉插管,注射131I-碘化油和ZT胶,γ定标仪连续纪录肝脏区域γ计数,建立131I-碘化油的局部代谢方程,计算有效半排期;行病理学检查肝脏和肺脏.另5只动物单纯注射131I-碘化油,作为对照.结果实验组131I-碘化油的慢组份比例大于对照组,有效半排期延迟.右肝碘化油滞留量大,并对肝组织产生损伤.结论 ZT胶可以起到延缓碘化油在肝脏内代谢过程的作用.
作者:张旭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葡聚糖微球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技术因素、评估该技术治疗50例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4月~2001年10月共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葡聚糖微球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尿频、不孕和下腹坠痛等症状.所有病例均采用右侧股动脉径路、单支猎人头导管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技术,栓塞用葡聚糖微球(直径225~450μm)和3~5条明胶海绵条块.栓塞后每月行临床和B超随访以观察疗效.结果超选择插管及栓塞成功率均为100%.栓塞后92%的患者疼痛控制良好,随访3个月48例(96%)患者临床症状改善;2例无效,占4%.B超随访资料完整的38例显示:肌瘤体积随时间推移进行性缩小,术后6个月,5例肌瘤消失,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8%.结论葡聚糖微球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性的治疗手段,可致使肌瘤实体进行性缩小、临床症状改善,是子宫肌瘤临床治疗的又一选择.
作者:王杰;张国英;施海彬;冯耀良;王卫东;王永利;李麟荪;刘嘉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介入性操作诊疗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围手术期处理,包括以下内容:围手术期内造影室、导管室的室内环境和空气、医疗设备和器材以及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消毒、灭菌;在此期间所需作的一般性诊疗护理工作、各种用药(包括造影辅助用药和麻醉剂)以及发生的急危症的急救处理等.作为一个临床科室,围手术处理与介入治疗技术同样重要.
作者:欧阳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直接穿刺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验大白兔24只,体重3.5 kg,随机分成3组,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做成激素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模型,其中B组行直接穿刺介入治疗.直接穿刺介入治疗是将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及骨质修复药物直接注入股骨头内,观察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情况.显微镜观察包括空缺的骨陷窝数量、骨髓内脂肪细胞数量和直径、软骨下区血管数量.对3组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大体所见A、B、C 3组股骨头均完整,A组骨质坚硬,切开阻力大,但C组骨质松软,冠状面切开阻力很小,B组介于A、C两组之间.镜下显示A组空缺骨陷窝数、骨髓内脂肪细胞直径、软骨下区血管数量正常;B组接近A组水平(P>0.05);C组明显异常,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穿刺介入治疗法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作者:陈兴灿;俞锦清;郑筱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于10余岁时出现咳嗽、咳痰,伴有血丝,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肺结核,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数年.后经多家医院会诊排除肺结核,诊断为支气管扩张,间歇给予抗感染和抗结核治疗.
作者:赵文生;王咏梅;姜程远;许秀芳;程永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确诊后注入携带有抗生素的聚乙烯醇(PVA)栓塞颗粒进行栓塞,术后1、3、6、12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后,月经恢复正常,贫血症状改善;子宫、病灶体积缩小显著;14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痛经消失,1例明显缓解;彩超示病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微创、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作者:崔宁;郑大慈;吴海江;蒋英;李志芳;乔丽华;骆勇;张佳青;刘宁平;曹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采用右腋中线入路穿刺右肝管,用导丝寻找右肝管与左肝管和胆总管之间的潜在腔隙,于左右肝管间以及右肝管-胆总管间分别植入支架.结果 18例患者均从右腋中线穿刺通道成功植入右肝管-左肝管间及右肝管-胆总管间的支架,实现了胆汁经左肝管-右肝管-胆总管的完全内引流,解除梗阻疗效显著.结论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简化了高位胆管梗阻介入性引流的操作,减少了操作创伤,缩短了操作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谢宗贵;李新民;金鹏;谢志勇;易玉海;张绪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作为介入放射学的又一新热点,近几年来得到广泛开展,大量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疗效显著,可部分代替药物和手术治疗,是子宫肌瘤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更好地规范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技术的临床应用,促进该技术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文献提出以下规范化建议,供同道参考.
作者:谢宗贵;孙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血管源性病变20例.32例行DSA检查,2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其中13例同时行DSA,CTA和钡剂检查.共对1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1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100%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于消化道出血性病变,介入栓塞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方淳;李明华;陈克敏;程英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先天性血管病变是一组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约0.3%~1%.因不同种类有不同的自然病程,缺乏统一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义,存在重大的混乱而影响恰当的分类和治疗[1,2].明确病变是中胚层发育异常造成的血管畸形,还是以血管内皮细胞等增殖形成的血管瘤,是进一步进行病因学和治疗学研究的前提.
作者:姜在波;单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子宫切除和子宫动脉栓塞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5例子宫切除患者、22例子宫动脉栓塞患者、23例子宫肌瘤患者、29例正常妇女分别测定血中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将这5种激素的测定结果,每组之间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切除组患者血中雌二醇、孕激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子宫动脉栓塞组患者血中雌二醇、孕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子宫肌瘤组患者血中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子宫切除后和子宫动脉栓塞后,血中泌乳素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子宫切除后对卵巢功能有影响,子宫动脉栓塞后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泌乳素可能是子宫肌瘤的发病因素之一.
作者:周勤;汪健文;金同勋;成戎;韦永明;张章;章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子宫动脉栓塞术是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送导管至双侧髂内动脉,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并造影,了解子宫动脉走行、肿瘤大小及血供情况,然后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子宫动脉造影并注入栓塞材料,阻断肌瘤供血使其缺血、萎缩吸收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窦彩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eparate支架置入术在姑息性治疗不能手术的胃肠道恶性梗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34例患者采用经口置入Separate支架治疗不能手术的恶性胃十二指肠梗阻.梗阻的原因分别是胃癌11例、胰腺癌12例、转移性肿瘤3例、胆道肿瘤6例和十二指肠癌2例.透视下分别将Separate支架的外层带膜支架和内层裸支架同轴重叠释放在狭窄病变处.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7%,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3例患者胃肠道梗阻症状缓解或消失,在Separate支架置入后,患者进食能力评分平均从3.8提高到1.2.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移位和肿瘤内生性生长等并发症,1例患者由于肿瘤浸润致支架近端梗阻复发,置入第2枚支架.结论经口途径置入Separate支架姑息性治疗不能手术的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作者:何旭;顾建平;楼文胜;陈亮;苏浩波;Ji-Hoon Shin;Jin-Oh Lim;Tae-Hyung Kim;Ho-Young Song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采取经皮股动脉穿刺植入药盒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转移性肝癌、胃癌、胰腺癌,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法.其术前准备,术中的积极配合及术后的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是护理的关键.现将我们对54例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与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岳同云;隋文惠;吕双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肝肿瘤患者行介入治疗可发生各种并发症,但由此导致的闭经尚未见报道,本院遇到3例,报道如下.
作者:吕文才;付维利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病死率高的严重疾病.其治疗方法尚在探索、完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经动脉插管区域动脉灌注是近年研究的热门课题,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在逐年增多[1].本院对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海;王保渔;张国靖;向守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38岁.因月经量增多3个月,伴尿频、尿急20 d入院.体检:贫血貌,子宫增大,孕2月大,质硬,形状不规则,活动,双侧附件未见异常.B超:子宫大小约为9 cm×6 cm×7 cm,宫内可探及一圆形低回声区,大小约为6.1 cm×6 cm×6.5 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欠均匀,提示子宫肌瘤.
作者:黄艺生;杨熙章;吴纪瑞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