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莨菪碱在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中的应用

陶正龙;金洪宪;江晓勇;金财富

关键词:肠套叠, 空气灌肠, 山莨菪碱, 复位
摘要: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在小儿肠套叠空气整复中的作用.方法常规空气灌肠不能整复的患儿550例,经肌注山莨菪碱5 mg,20~30 min后再行试灌.结果 468例整复成功,82例未成功,其中2例穿孔,行手术治疗.结论空气整复小儿肠套叠应用山莨菪碱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值得推荐.
介入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诊断和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介入方法在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血管源性病变20例.32例行DSA检查,27例行CT血管造影(CTA)和钡剂检查,其中13例同时行DSA,CTA和钡剂检查.共对10例血管源性病变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2例消化道出血病变在DSA检查中均清晰显示.DSA检查特别适用于肠道血管异常病变,结合CTA有利于提高肠道黏膜下病变诊断.10例介入栓塞止血均100%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并发症及复发.结论超选择性DSA检查和CTA在消化道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于消化道出血性病变,介入栓塞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方淳;李明华;陈克敏;程英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积极稳妥地开展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是一项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新技术.它是通过在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栓塞剂或药物,使肌瘤血管床被永久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即月经过量的症状消失及肌瘤体积减小.该项技术是法国学者Ravina首先应用.

    作者:刘作勤;谢宗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医用黏合剂ZT胶延缓碘化油在肝脏内代谢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医用黏合剂ZT胶在延缓肝脏内碘化油代谢过程的作用.方法对5只兔肝脏右侧门静脉插管,注射131I-碘化油和ZT胶,γ定标仪连续纪录肝脏区域γ计数,建立131I-碘化油的局部代谢方程,计算有效半排期;行病理学检查肝脏和肺脏.另5只动物单纯注射131I-碘化油,作为对照.结果实验组131I-碘化油的慢组份比例大于对照组,有效半排期延迟.右肝碘化油滞留量大,并对肝组织产生损伤.结论 ZT胶可以起到延缓碘化油在肝脏内代谢过程的作用.

    作者:张旭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规范化建议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作为介入放射学的又一新热点,近几年来得到广泛开展,大量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疗效显著,可部分代替药物和手术治疗,是子宫肌瘤治疗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更好地规范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技术的临床应用,促进该技术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结合文献提出以下规范化建议,供同道参考.

    作者:谢宗贵;孙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与影像表现的关系

    目的评价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后1、2、3年的疗效,分析疗效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为该方法筛选适应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按统一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在我科行胶原酶溶解术的、资料完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 254例进行随访观察(复诊、书信、电话等方式),按统一的疗效标准评价胶原酶溶解术的1、2、3年的疗效.结果单纯性椎间盘突出症,1年优良率为93.1%,2年优良率为90.3%,3年优良率为90.9%.结论单纯性椎间盘突出症是胶原酶溶解术的绝对适应证,合并有其他影响因素的椎间盘突出症应慎重选择胶原酶溶解术.

    作者:张洪新;王执民;刘毅勇;王义清;郭卫平;曹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CT动态扫描血供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介入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血供变化.方法 16例单发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前、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选择同层面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正常子宫及肌瘤的CT值,进行栓塞前后对比分析.结果 16例患者每次均顺利完成CT动态增强扫描, 术前、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正常子宫组织动态增强曲线及CT值无明显改变,而肌瘤动态增强曲线及CT值有明显改变,肌瘤栓塞后处于持续性缺血状态.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疗法,子宫动脉栓塞后非肌瘤子宫组织血供不受影响.

    作者:周顺科;李少波;谭利华;贺忠;杜万平;白末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目的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1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1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 尺寸为6/4~16/1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1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在1~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2~21个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

    作者:任森根;康康;吴丹宁;施红;吴锦章;杨梅;韩飞舟;周菲;朱志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数字X线机定位下骨穿刺活检价值及应用

    骨骼病变多数通过X线片,CT,MR等影像学手段结合年龄、病史和病变部位进行诊断.但部份病例影像不典型,难以确诊.临床治疗缺乏可靠依据.常规X线检查可显示病变区位置、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改变,若辅以X线定位下穿刺活检可提高骨病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或手术的选择提供依据.我院近2年来对41例骨病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术,本研究初步探讨其诊断价值及应用.

    作者:龙维;何庆发;刘牧;谭松;夏晓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介入诊疗围手术期处理的认识

    介入性操作诊疗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围手术期处理,包括以下内容:围手术期内造影室、导管室的室内环境和空气、医疗设备和器材以及患者和工作人员的消毒、灭菌;在此期间所需作的一般性诊疗护理工作、各种用药(包括造影辅助用药和麻醉剂)以及发生的急危症的急救处理等.作为一个临床科室,围手术处理与介入治疗技术同样重要.

    作者:欧阳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肌瘤栓塞术后产生疼痛的临床防治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栓塞术后产生疼痛的防治措施.方法 56例子宫肌瘤患者栓塞术后均出现疼痛,按对栓塞术后产生疼痛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症组与预防组,分别为31例和25例.通过观察2组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评价2种处理方法有无差异.结果 2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疼痛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但疼痛持续时间预防组显著较短.结论积极地做好预防处理能有效地减轻子宫肌瘤栓塞术后产生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提高介入治疗的综合效果.

    作者:李少明;姜在波;单鸿;沈新颖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栓塞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后肠壁缺血改变程度,探讨佳可栓塞动脉级别、大可耐受栓塞范围以及栓塞剂颗粒的大小.方法 20只犬随机分为4组,采用3F微导管以明胶海绵(GEF)作为栓塞材料超选择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分支.A、B两组分别采用直径500~1 000 μm,1 mm×2 mm的GEF颗粒在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C、D两组分别采用1 mm×2 mm的GEF颗粒在2、3支毗邻的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术后2 d处死动物,取栓塞动脉供血相应肠段及系膜,测量其长度,并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100%.A组肠壁呈重度缺血坏死性改变.B组肠壁各层未见缺血性改变.C组肠壁各层呈现轻度缺血性改变.D组肠壁缺血呈移行改变.A、B两组栓塞范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与C组、C组与D组间栓塞范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GEF作为栓塞剂,其大小应控制在1 mm×2 mm左右,栓塞部位好选择在末级动脉弓前一级分支末梢,大栓塞范围为相互毗邻的2支末级动脉弓前一级分支.

    作者:谭华桥;倪才方;丁乙;刘一之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葡聚糖微球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初步观察

    目的分析葡聚糖微球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相关技术因素、评估该技术治疗50例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从1999年4月~2001年10月共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葡聚糖微球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月经过多、尿频、不孕和下腹坠痛等症状.所有病例均采用右侧股动脉径路、单支猎人头导管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技术,栓塞用葡聚糖微球(直径225~450μm)和3~5条明胶海绵条块.栓塞后每月行临床和B超随访以观察疗效.结果超选择插管及栓塞成功率均为100%.栓塞后92%的患者疼痛控制良好,随访3个月48例(96%)患者临床症状改善;2例无效,占4%.B超随访资料完整的38例显示:肌瘤体积随时间推移进行性缩小,术后6个月,5例肌瘤消失,肌瘤体积平均缩小68%.结论葡聚糖微球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微创性的治疗手段,可致使肌瘤实体进行性缩小、临床症状改善,是子宫肌瘤临床治疗的又一选择.

    作者:王杰;张国英;施海彬;冯耀良;王卫东;王永利;李麟荪;刘嘉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冠状动脉钙化(CAC)是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本文旨在研究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关系.

    作者:汪蔚青;金惠根;尚孝堂;杨伟;刘宗军;王东毅;施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右下支气管动脉开口于胸主动脉左侧壁一例

    患者于10余岁时出现咳嗽、咳痰,伴有血丝,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肺结核,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数年.后经多家医院会诊排除肺结核,诊断为支气管扩张,间歇给予抗感染和抗结核治疗.

    作者:赵文生;王咏梅;姜程远;许秀芳;程永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介入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病死率高的严重疾病.其治疗方法尚在探索、完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经动脉插管区域动脉灌注是近年研究的热门课题,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在逐年增多[1].本院对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海;王保渔;张国靖;向守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了解其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对16例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主要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用直径350~500 μm的真丝微粒将子宫动脉栓塞.结果栓塞成功率达93%,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12个月,所有病例月经恢复正常;贫血病例,血红蛋白升至正常范围.术后6个月肿瘤平均缩小52%.结论子宫肌瘤栓塞治疗是创伤小,保留子宫,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的一种新治疗方法.

    作者:吴伟;程志刚;刘永生;夏惠环;罗福英;彭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先天性血管病变的分类与治疗

    先天性血管病变是一组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约0.3%~1%.因不同种类有不同的自然病程,缺乏统一的概念和准确的定义,存在重大的混乱而影响恰当的分类和治疗[1,2].明确病变是中胚层发育异常造成的血管畸形,还是以血管内皮细胞等增殖形成的血管瘤,是进一步进行病因学和治疗学研究的前提.

    作者:姜在波;单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臀上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

    臀动脉瘤的发病率极低,不到动脉瘤总数1%,多由外伤引起,诊断易被延误,外科手术有一定难度[1,2].本文报道1例假性臀上动脉瘤引起坐骨神经痛、成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病例.

    作者:董伟华;常恒;欧阳强;张电波;董生;刘加成;肖湘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后失明一例

    患者男,9岁.因左眼球外伤后左侧搏动性突眼伴视力下降2个月入院.入院前2个月曾被同学用螺丝刀戳伤左眼球,外院诊断为左眼眶积血、左眼球挫伤、左上眼睑皮肤裂伤.过后逐渐出现颅内杂音,并有左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症状.体检:左眼球轻度外突,睑结膜充血水肿,可闻及吹风样杂音,频率与脉搏一致,压迫左颈总动脉后杂音减小.

    作者:何雪阳;吴家阳;江建东;张小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子宫切除和子宫动脉栓塞对卵巢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子宫切除和子宫动脉栓塞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5例子宫切除患者、22例子宫动脉栓塞患者、23例子宫肌瘤患者、29例正常妇女分别测定血中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将这5种激素的测定结果,每组之间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切除组患者血中雌二醇、孕激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子宫动脉栓塞组患者血中雌二醇、孕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子宫肌瘤组患者血中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子宫切除后和子宫动脉栓塞后,血中泌乳素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子宫切除后对卵巢功能有影响,子宫动脉栓塞后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泌乳素可能是子宫肌瘤的发病因素之一.

    作者:周勤;汪健文;金同勋;成戎;韦永明;张章;章俊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