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明;李忠
目的:观察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横行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对C57BL/6小鼠实施胫骨骨干横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温阳补肾方灌胃,模型组给予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给药后第4、7、10、14、21天取样,运用X-ray、Micro-CT、HE染色及形态计量学分析,综合评估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治疗组骨折线模糊程度在术后14、21d明显高于模型组;术后21d治疗组BV/TV、Tb.N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Tb.Pf、SMI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14、21d治疗组骨性骨痂量、形态、骨小梁方向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温阳补肾方可促进小鼠胫骨横行骨折的愈合,加快对骨痂的再塑形,且其作用时间点为小鼠骨折愈合中后期.
作者:罗程;王萍儿;袁家俊;张舟;刘魏;金红婷;肖鲁伟;童培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从传统文化基因河洛入手,努力发掘河洛中医意蕴,即是重阳气、守静笃、固双本、治未病,并以此为基本原则,结合癌症的病机,初探治癌的基本思路,首先要心疗,其次药疗,其次在中医指导下恰如其分地应用放化疗,使之服从并服务于中医.按照这种思路治癌,既可让患者带瘤生存、带病延年,又可防癌转移,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溯流从源治癌思路,将传统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中医的认识,提高治癌疗效,让中医回归本位,发扬光大.
作者:罗安明;李忠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蒙药达日布-8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兔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A)组、模型对照(B)组、辛伐他汀(C)组、达日布-8低剂量(D)组、达日布-8中剂量(E)组、达日布-8高剂量(F)组,每组10只,每天给相应饲料并灌胃相应药物,饲养12周.分别于第0、4、8、12周,禁食12h后,耳缘静脉取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培养、鉴定.结果:B组内膜斑块形成明显,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脂质沉积,斑块向血管腔内突入,中膜平滑肌细胞呈不规则增生,证明模型有效.经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后,第12周,与A组比较,B组双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B组比较,F组双阳性细胞增多(P<0.01).经荧光双抗CD34、VEGFR-2联合EPCs表型双染色后,第8周,兔外周血EPCs数量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但与B组比较,各给药组差异并不显著.灌胃至第12周时,与B组比较,C、E、F组EPCs数量均明显增多(P<0.01).结论:大剂量蒙药达日布-8可以通过动员体内EPCs达到防治AS的作用.
作者:哈申图雅;孟根杜希;云苏日娜;张冲;敖德德;李姹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藤梨根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初步筛选中药藤梨根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藤梨根不同溶剂提取部位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藤梨根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及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藤梨根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初步确定为藤梨根抗肿瘤活性部位,提示藤梨根的有效活性成分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中药.
作者:何国浓;王邦才;王辉;刘宏飞;葛颖华;胡秀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皆可致病,现代多从风寒、寒饮等角度论治鼻鼽,但对于火热导致鼻鼽论述较少.鼻鼽有阴寒之证,亦有火热之证,不当偏执一面.病邪在致病过程中不断发生转化,临床辨证应当详求病机,有此症状当探求机制,无彼症状亦当明了其原因.火热为主的鼻鼽与寒性鼻鼽临床表现可有诸多相似之处,然致病之本不同,施治则因之而异.文章从阴以阳为主,感邪多热化;鼻鼽所因,风木火湿;火热之鼽,主症辨析3个方面来论述火热在鼻鼽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鼻鼽有所裨益.若因火热之邪不断耗伤肺阴,而无有效治疗,导致肺之阴阳俱虚,导致虚证,即鼻鼽迁延不愈,而呈现反复发作甚至不断加重的临床表现.而寒性鼻鼽由于长期的气机不畅,亦可导致局部火热怫郁.
作者:刘华;阮芳华;袁卫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类证治裁》为清代医家林佩琴所著,书中虽未对木郁证作专篇论述,但其对木郁之见解在“郁症论治”“肝气肝火肝风论治”篇中有着充分体现.从运气学说出发,林佩琴认为按五行相因之理,木郁应为其它郁证之先导,可传变发展为五郁;从病机演变规律来看,木郁日久可生“化火、化风”之变,涉及临床多种病证;在遣方用药方面,林佩琴善用古方,灵活化裁,主张“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文章整理分析该书中有关木郁证之论述,对理解林佩琴辨治思路特点及指导临床实践大有裨益.
作者:焦海燕;严志祎;周岩;马庆宇;薛哲;李晓娟;潘秋霞;刘玥芸;陈家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梳理薤白本草,探索历代本草所用中药薤白的基源.文章通过对小根蒜与藠头野外资源调查与物候观察,利用其生物学习性结合本草文献、市场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小根蒜与藠头在物候与分布区等习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历代所用薤白基源主要是小根蒜,到了清代随着藠头栽培的增加而逐渐药用兴起.藠头栽培的兴起使其市场薤白的来源越来越偏重藠头,应重视小根蒜的发展,合理的利用薤白基源植物,为薤白的药用提供参考.
作者:王龙;刘浩;胡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躯干功能区红外热图典型特征.方法:将94例研究对象分为健康平和质组30例、亚健康阳虚质组34例和亚健康阴虚质组30例,采用DH-2010-B型短焦距非制冷远红外热像仪和IRMView热图分析系统采集并分析热图.结果;阳虚质三焦温度呈“倒金字塔”分布,具有“上热下寒”特征,热图表现为胃脘温度低,腹部呈“水池样”改变,局部有一个或多个“冰块样”低温区;阴虚质热图表现为胃脘温度高,腹部呈“板块样”高温分布,沿髋骨外缘出现“截断”现象.结论:亚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躯干功能区红外热图特征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为中医精准诊疗提供可视化依据.
作者:周浩;朱佳玲;江南;王芹芹;黄祖波;余葱葱;王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基于光谱成像技术快速鉴别真伪龙齿,为其质量控制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电可控液晶滤光光谱成像装置,测定14种不同市售来源的龙齿,光谱分辨率为2nm,光谱覆盖范围为400-900nm,空间分辨率为4000×4000.从成像光谱立方体中提取特征光谱,构建其指纹图谱;采用标准欧氏距离等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其指纹图谱.结果:龙齿的光谱成像指纹图谱用于其品种和质量的鉴定,结果与性状、理化及紫外鉴定结果相吻合.结论:光谱成像分析技术可用于龙齿的真伪鉴别,同时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且较传统法更为精确、方便、快速、无损.为今后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贵重中药材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秦海燕;孟庆霞;张春椿;吕秋菊;张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 (IL-6)、结肠黏膜STAT3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受试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及美沙拉秦(5-ASA)组,每组15只,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生药1.4、2.8、5.6g/kg剂量灌胃,美沙拉秦组给药剂量为0.5g/kg,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6浓度、结肠组织STAT3蛋白和基因水平,探索痛泻要方对UC的干预机制.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结肠组织STAT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与美沙拉秦组血清IL-6含量、STAT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痛泻要方对肝郁脾虚型UC大鼠模型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STAT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下调作用,提示痛泻要方治疗UC的作用可能与抑制或阻断IL-6/JAK/STAT3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作者:翟艳会;朱向东;杨意;李婷;祁清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善于治疗疑难杂症和危重病,得益于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文章从朱老对奇经八脉理论学习与继承,包括《黄帝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等,在历代医家的学习中,朱老受张锡纯影响较大,对蒋宝素《问斋医案》中关于奇经八脉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中,朱老系统整理了虫类药入奇经的理论,并多有创新.首次发现了穿山龙益肾壮督的功效,并成功运用于顽痹等疑难疾病的治疗,提出“益肾壮督培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法则,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作者:潘峰;郭建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探讨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延缓去势雌性大鼠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雌性SD大鼠156只,分为假手术组以及三大组群:次切组群、次全切组群和全切组群,每个组群里包含模型组、中药茶组、穴位注射组和中药茶+穴位注射组,每组12只.去势造模成模后,各中药茶组自由饮药;各穴位注射组注射丹红注射液.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以及心脏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蛋白水平,以及子宫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E2和心脏组织中SIRT1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FSH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能提高血清中E2和心脏组织中SIRT1蛋白含量(P<0.01),降低血清中FSH水平(P<0.01);子宫组织形态显示各治疗组均能使子宫内膜上皮增厚,使间质致密、腺体增多、血管丰富.其中以次切组群中药茶+穴位注射组治疗效果佳(P<0.01).结论:穴位注射和中药茶对去势大鼠有延缓衰老的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大鼠血清中雌激素以及组织中SIRT1蛋白的含量,降低血清中FSH水平,进而发挥其抗衰老的作用.
作者:李伟;罗小光;臧凯;陈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开始向“精准医学”时代迈进,将极大推动医疗水平的发展.但精准医学的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实际困难与严峻的挑战.而中医学的辨病、辨证、辨症三级诊疗模式,三因制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治未病思想和体质学说等思想与现代“精准医学”理念有着诸多相通之处,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学的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传统中医学更好地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作者:郑好飞;杨巧丽;刘颖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杏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杏花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优化杏花提取方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运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产地杏花做出统计分析及质量评价.结果:正交设计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20mL超声30min.10批样品共确定15个共有峰,相似度均>0.900,指认了3个特征峰,分别为绿原酸、芦丁、阿魏酸.聚类分析将10批药材聚为4类;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特征峰,其累计贡献率为87.525%.根据3个主成分的综合评价得分判定:10批次样品中来自河北沽源、北京、河北张家口3个产地的山杏花综合得分高,质量好.结论:不同产地与基源的杏花药材化学成分相似,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山杏花较杏花质量好.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相互补充,互为佐证,与相似度评价三者相结合为杏花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闫伟伟;罗慧玉;陈建华;宫小平;查建蓬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寻常型银屑病不同证型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Treg) /T辅助细胞17(Th17)比例及其主要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7例(血热证40例、血瘀证14例、血燥证13例)、正常人21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例;采用Real time-PCR法检测Treg、Th17细胞转录因子Foxp3、RORγt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L-10、TNF-α分泌水平.结果: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TNF-α、ROR γ t含量均高于正常人(P<0.01),Treg细胞及IL-10、Foxp3表达水平较正常入均下降(P<0.01);血瘀证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TNF-α、ROR γ t含量均高于正常人(P<0.01,P<0.05);血燥证外周血中Treg细胞及IL-10、Foxp3含量较正常人均下降(P<0.05,P<0.01).结论:外周血中Treg/Th17细胞比例及其主要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在寻常型银屑患者和正常人以及银屑病不同证型间的表达具有差异,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作者:梅沉成;张云璧;陈曦;曾亚军;霍春波;段行武;李玲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阴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核心的概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因天人相应,所以人体内的清阳之气轻升而在上,浊阴之气重降而在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这些理论告诉我们:阳主升发而在上,阴主沉降而在下,这是阴阳的本性.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和“阳主升,阴主降”相反的现象和生理活动,如,云雨的形成、气候的更迭、水火的既济、气血互化、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心肾相交、中医药治则治法、中医药升降配伍等.笔者通过认真深入的研究后认为,阴升阳降也是阴阳运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通过术数阴阳以及气论阴阳两方面阐释阴升阳降理论的科学性,以期为学术及临床上对阴阳理论的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磊;许小敏;卢志伟;刘永琦;朱向东;张利英;李程豪;张艳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文章阐述了“精气-阴阳-五行”是中医神志理论方法学基础;五脏藏神、情志、人格体质等构成《黄帝内经》神志理论主要内核;对神、魂、魄、意、志(智)等内涵、进化及其功能活动深入解读;强调发展七情五志理论,补充“郁”和“急”等情志元素;阐发五脏与神志关系及精、气、神相互关系为神志活动的生理基础;分析情志过极导致气血逆乱、邪阻内扰、精气耗伤、心身损害等病机理论,为中医诊治心身疾病及调神养生防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杨凤珍;烟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胎息是古代中医养生方术之一,是指达到鼻口呼吸停止,如婴儿在母胎中时的呼吸状态.实现胎息的主要方法是行气和服气.行气是对自身呼吸和内气运行的调控,服气是将各种不同的“气”作为维持人体生命的一种食物来“服食”.二者虽有不同,但很难划清界线.早期的胎息实践以闭气法为主,后来逐渐以调息法逐渐取代了闭气法.胎息的本质与要诀是形神合一、宁神静气.现代研究表明,修炼胎息,可以培育元气,涵养精神,治疗疾病,延长生命.胎息是将人体退化的自然本能重新激活的过程,在我国古代已经形成成熟、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如果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必能成为人类未来健康的福祉.
作者:程志立;赵明宇;曹向阳;刘剑锋;秦培洁;王柳青;程志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Agilent ODS C18柱(250mm×4.6mm,5μ m)分离,流速1.0mL/min,柱温40℃;漂移管温度100℃,气体流速3.0L/min;不分流模式;地榆皂苷-Ⅰ的流动相A为甲醇-乙腈(1∶1),流动B为水,梯度洗脱.地榆皂苷-Ⅱ的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B为水,梯度洗脱,测定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含量.结果:以该HPLC-ELSD条件进行分析,得到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分别在0.4104-4.1040μg(r=0.9997)、50.42-10.08μg(r=0.9987)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72%(RSD=1.45%)、96.78%(RSD=1.75%),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的含量为84.39%-85.75%,地榆皂苷-Ⅱ含量为3.440%-4.483%.结论:HPLC-ELSD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地榆总皂苷中地榆皂苷-Ⅰ和地榆皂苷-Ⅱ的含量测定.
作者:范奎;代良敏;熊永爱;伍振峰;杨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证候规范化研究,总结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常见证候分布及中医辨证规律,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方法:筛选117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等中医四诊信息,构建所需数据库,将信息转换为计数资料,运用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客观归纳总结常见中医证候表现及辨证分型.结果:117例患者女109例,男8例,平均年龄(39±12)岁,平均病程(15.3±16.8)月.52项证候要素中,临床体征出现频次高5项为:颈前肿大、乏力、倦怠、易怒、自汗;主要脉象为:细脉、弱脉、弦脉;主要舌象为舌胖大、有齿痕、舌紫暗、苔薄黄或者苔薄白.聚类分析得出3个证候: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火旺证.甲功检测结果显示:阴虚火旺证多为甲亢,肝郁气滞证多为甲功正常,脾肾阳虚证多为甲减.结论:桥本氏甲状腺炎随病程变化,临床辨证为三型:早期为阴虚火旺型,中期为肝郁气滞型,后期为脾肾阳虚型.
作者:李静蔚;杨丽爽;陈翰翰;孙庆颖;赵娜;王经武;孙贻安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