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人杰;秦睿康;李超;李保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有所提高,尤其在食物方面,人们都想选择质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出的食品。农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并和我国农产品经济贸易息息相关,做好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是我国有关部门重要工作,因此,本文就我国农产品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问题改正展开阐述。
作者:祝海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8月23日,中国原料奶生产商现代牧业发布上市以来差业绩报告,截至6月底,该公司中期由盈转亏,亏损额为5.6566亿元,主因是“原料奶售价下跌”。现代牧业半年报严重亏损,是国内整个乳品产业产能过剩的缩影之一。曾有一项世界规模的宏基因组研究显示,含耐药基因的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这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回到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医疗体系中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会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境地,轻微的细菌感染都可能引起致命的后果。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近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而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主要是食物的质量不过关,因此做好食品理化检验,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就变得十分重要。食品的理化检验是一项非常认真和仔细的工作,检验分析的质量受实验室环境、样品、试剂、仪器设备、操作过程和计算结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检验时要注意做到认真负责,要求检验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全面提高质量意识,这样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率,在检验后出具准确的检验报告。
作者:习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食品造假、食品添加剂滥用、农药抗生素等超标违规使用等问题日益严重,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工业盐中毒、细菌中毒、农残中毒等防不胜防,据统计2015年因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经济损失至少500亿元,死伤人数上万。本文从经营者、监管部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食品安全的对策研究。
作者:刘美希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果蔬保鲜技术主要有物理保鲜、化学保鲜和生物保鲜3种类型。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果蔬的种类、生理差异、实际需要等选取适当的保鲜方式,以达到保鲜效果。保鲜技术的进步为果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人们对果蔬保鲜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希望为科研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杜国辉;姜勇;郭风军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气相色谱-质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法两种检测方法,其中气相色谱法首先应用在工农业领域的检测中,它是将气体作为流动相进行检测的色谱法,其原理是假设将样品放置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因为气体扩散速度快,所以很快就可保持在平衡状态,气相色谱法也被认为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而质谱法则能很好地对物品进行定性,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更加提升检验的有效性。
作者:房英杰;颜显辉;于军强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铜川市粮食供需现状及形势粮食生产呈现稳中有增趋势近年来,全市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思路,以小麦、玉米、油菜生产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作物布局,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依靠科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已初步具备优质、高效、高产农业的雏形,使粮食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作者:封勇涛;张克勇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食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食品的质量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关乎到食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安全,必须引起食品监管部门的注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的安全抽检力度,使消费者吃到安全和放心的食品,遵守《食品安全法》,依法履行各部门的职责。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做好食品安全抽样检测的有效对策,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自20世纪70年代转基因技术诞生,短短几十年该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在促进生命科学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基因食物虽与传统食物相比有很多优点,但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也逐渐受到质疑,关于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争论至今尚未出现定论。本文在分析转基因食物潜在安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对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相关争论,并提出转基因食物的发展建议。
作者:周佩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民以食为天”,在国人已不再忧虑温饱,开始追求吃得好、吃出营养的今天,烹饪营养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烹饪营养的追求逐渐升温。本文从身为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满足国人对烹饪营养的需求,并论述保障烹饪营养和安全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磊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生活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水污染问题。现阶段,全球水资源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污染问题。水是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为保证人们饮用水健康,就要明确自来水中微生物对水质产生的影响,掌握自来水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本文主要分析自来水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希望能为我国自来水微生物检测工作作出贡献。
作者:蔡东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日常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牛肉、猪肉等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肉食品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使肉制品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DNA条形码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DNA条形码在肉制品防欺诈鉴别中的实际作用关系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关系到市场良好秩序的形成。
作者:蒋炜丽;谢文佳;张平;吴昊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随着农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合理地使用化肥与农药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但一旦使用量超过一定的范围,危害便会从粮食本身的安全显现出来,进而带来食品安全问题。此外,化肥与农药等的使用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作者:陈钒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冻罗非鱼片是罗非鱼主要加工出口产品,在水产品出口创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安全性也倍受关注。然而,冻罗非鱼片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微生物尤其是致病菌的二次污染,进而影响其食用安全性,我国冻罗非鱼片产品出口因微生物污染被不合格通报并拒绝进口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探索制定一套针对冻罗非鱼片批量生产有效可行的除菌措施,对提高冻罗非鱼片产品卫生质量、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罗非鱼片加工产业常用的除菌措施主要有含氯消毒剂消毒、臭氧水消毒和清水清洗,本文选取典型罗非鱼加工企业对三种除菌措施效果进行验证比较。
作者:李秋月 刊期: 2016年第30期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居民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健康,获得卫生、安全的饮用水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了解长沙市某农村地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本文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对该地区2015年井水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长沙市某农村地区井水合格率为60.65%;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合格率分别为69.44%、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3, P=0.008<0.05);各单项指标检测水样合格率各有不同,其中铁和pH合格率较低。长沙市某农村地区部分井水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强供水设施的改造和管理,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
作者:祁惠玲;余莎;焦媛;杨艳;刘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式烹饪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式烹饪方法众多,历史悠久。烹饪手段包括煮、溜、烧、蒸等14种,各种搭配可调制出不同的口味。中式烹饪的方式多样,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食材原料丰富,满汉全席,百吃不厌。目前,人们的烹饪观念在进步,因此,中式烹饪也要重视创新,既要理念创新,又要实践创新。
作者:朱枝国;杜佳俊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日前在反刍动物β-激动剂(俗称“瘦肉精”)代谢残留规律及监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克服了当前牛羊肉“瘦肉精”监管技术低下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保障动物源性农产品安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只是追求温饱,而更加注重个人的健康安全。自从三鹿奶粉出现成分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食品的生产和安检过程。
作者:黄珊珊 刊期: 2016年第30期
在现有标准GB/T 5009.197-2003的基础上,优化一种合理、快速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能同时测定烟酸、烟酰胺、咖啡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5种成份的方法。探讨流动相、色谱柱、检测波长、稳定性等对上述5种成份分离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方法标准曲线线性非常好,R大于0.99999,RSD为1.1%~1.5%,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5%~103.2%。可用于烟酸、烟酰胺、咖啡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5种成份的同时检测,本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快捷高效等特点。
作者:李明;刘向前;张玉华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战略提出和实施,为食品供应链溯源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食品供应链溯源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供应链溯源体系建设意识、互联网应用程度较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团队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互联网+背景下食品供应链溯源体系的建设。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完善其供应链溯源体系建设。
作者:杨春敏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