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季药膳祛湿邪

董珍宇

关键词:药膳, 湿邪, 夏季, 自然环境, 饮食禁忌, 湿气, 空气湿度, 季节, 自然界, 温度高, 中医, 湿疹, 人体, 侵袭, 降水, 疾病, 机体, 腹泻
摘要:夏天防止吃出湿邪夏季来临,温度高,降水多,湿气大,与其他季节相比,是一年中空气湿度高的时节。中医认为,“湿为长夏主气”,因此,夏季是一年中湿气盛的季节。如果湿邪过盛,侵袭人体,机体感受自然环境中的湿邪之气,则易出现腹泻、湿疹等疾病。除了自然界中的湿邪之外,如果夏天饮食失于节制,同样可以吃出湿邪,湿从内生。夏季有哪些饮食禁忌,如何防止吃出湿邪呢?
家庭医学(下)杂志相关文献
  • 青年女性食后饱胀要警惕胃轻瘫

    一位29岁的女性患者,因反复食后饱胀2年,恶心、呕吐1个月入院治疗。询问病史,患者于2年前出现食后饱胀,开始只是偶尔出现这种感觉,后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几乎每天都是一吃就饱,肚子总感到鼓鼓的。曾多次去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大的问题,诊断为消化不良。但服用各种助消化药也未见明显好转,并逐渐加重。查体发现,该女性神清语明,呼吸平稳,呈痛苦面貌,血压130/80毫米汞柱,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肿大,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均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糖正常,各项生化检查指标大致正常,血钾、血钙和血钠等项指标略有偏低。患者没有糖尿病史和慢性胃炎病史。门诊医生以胃轻瘫待查收入住院。

    作者:韩咏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夏天防暑更要防湿

    夏季暑湿到底是什么暑为夏季主气,当暑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出现其气,致使机体不能适应而发生疾病时,就成为致病因素--暑淫;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于潮湿之地,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产物,常与饮食不当、消化功能减弱有关。

    作者:张嘉文;林嬿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炎夏慎防冠心病发作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发生功能的或器质性的改变,导致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一种心脏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进入夏季,心血管功能对气温变化为敏感,气温的骤然升高或降低,都可能会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当气温超过33℃,特别是天气持续闷热,空气中湿度升高时,冠心病就容易发作,出现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头晕、心动过缓或过速等,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发生心跳停止而猝死。因此,冠心病患者及其家人夏季要谨慎预防病情发作,做好自我保健及家庭护理,防患于未然。

    作者:孟昭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花椒水治轻度肛裂

    云南读者张先生问院我患有轻度肛裂,时而有肛周不适和排便出血现象,吃药效果不佳,又不想手术治疗。我看到某报上介绍,用花椒煎水熏洗对肛裂有效。不知此法是否可信?请专家点评一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健康生活避外湿

    外湿由天地而生外湿由天地之气而产生。南宋医家杨士瀛有曰:“天气下降,地气上蒸,二气熏蒸,此即为湿。”人体受外湿侵犯而发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因气候潮湿,雨水过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大雨时行,湿气乃用……邪伤脾也”;《灵枢·口问篇》“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或感之于雾露,《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南方者……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或得之于霾,《尔雅·释天》曰“风而雨土为霾。”霾是因环境污染而出现的致病因子,属为湿浊之邪,故雾霾是重浊有质之阴邪。或汗出洗浴之外湿袭人,或强力劳动或运动疲乏之余。正如顾松园所总结的:“天之湿,雾露雨雪是也;地之湿,冰水泥泞是也;人之湿,汗出沾衣是也。”

    作者:纪云西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人参亦害人用之忌盲目

    体内湿浊血瘀不宜吃人参曾有一位51岁妇女,头晕多年近期加重。询问病史了解,家中有人送来高丽参,她就坚持服用了一月有余。该妇女身体魁梧、精神焕发、言语犀利,一看就是身体素质很不错的。她出现的头晕虽说与颈椎病有关,但诊脉发现体内蕴有湿浊、血瘀。在湿浊血瘀没有改善的情况下服用参剂,肯定会加重头晕症状,且使湿浊血瘀更加顽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不能服用参类补品。

    作者:郭志红;莫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有助睡眠的生活妙方

    长期失眠会使人易怒、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工作时特别需要专注的职业(例如职业驾驶),甚至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意外,不可忽视。

    作者:曹淑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湿邪伤人不自知

    一般来说,“六淫”多具有一定时令性,比如春多风邪,夏多暑邪,秋多燥邪,冬多寒邪。但湿邪虽有时令性,却会随四时之气与其他病邪结合变易,故有风湿、寒湿、暑湿、燥湿之分。然而就其本质来讲,湿邪又有自己的特性。

    作者:张钟爱;李珊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炎夏祛湿进行时

    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致病机理各有特点,并呈现出一定的时令性。唯独以湿邪为恶劣,一年四季害人不休,而且随四时之气与其他病邪结合变易。在冬为寒湿,在春为风湿,在夏为暑湿,在秋为燥湿。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她为何总责怪婆婆“带不好娃儿”

    结婚两年的小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本该其乐融融的一家却因为婆婆“带不好娃儿”而陷入了紧张气氛。小娟认为女儿经常生病,是因为婆婆没有尽心照顾女儿,并且婆婆在育儿方面跟自己有很大冲突。为此小娟常常发火,老公则成了她的“出气筒”。小娟甚至开始频频做噩梦,梦里都是女儿生病、出意外。

    作者:黎淑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靓女们要防时尚生活伤乳房

    在生活环境日渐改善的今天,乳房病变却层出不穷,乳腺肿块、乳腺增生、乳腺癌等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危险信号。时尚女性光鲜装扮的现代生活背后可能隐藏着危机,追求“胸”涌澎湃的曲线美也可能留下隐患。环境污染的加重,长期高脂高热的饮食、抽烟、酗酒、染发、缺乏锻炼等“时尚生活”,是乳腺疾病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继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及家长的个性化护理对策

    精神发育迟滞(MR)又称智力低下,是指儿童在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行为缺陷,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异常的一种症状。近年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目前估计我国约有1000万MR患儿,已经成为我国残疾儿童的突出问题,同时患儿及其家长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其生存质量。需要医护人员、家长共同重视、协作,对患儿进行个性化护理和教育,帮助孩子康复,提高患儿家长的生存质量。

    作者:林卓婷;刘振寰;谢巧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黄帝内经

    黄帝问:院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滑膜肉瘤的中西医认识

    滑膜肉瘤是肉瘤中发病率很低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2.5/10万,多数患者是年轻人。现代医学认为滑膜肉瘤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软组织肉瘤,起源于具有滑膜分化的间叶细胞;好发于15~40岁青壮年,主要表现为四肢大关节附近出现无痛肿块、关节周围肿胀;晚期因远处转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相对较差。本病5年生存率大约在20%~50%。中医认为滑膜肉瘤是生于体表的肉瘤,是瘀血、痰饮、浊气停留在体表组织的累赘生物。药物治疗对滑膜肉瘤无明显作用,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作者:储真真;石可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保健养生祛湿单验方

    小满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逐渐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受的感觉。湿为长夏之气,在我国南方出现“梅雨季节”,北方则多“桑拿天”,既炎热又多雨。由于空气中湿度大,地气蒸腾,加之夜间肢体外露,或因汗出湿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处潮湿之地,所以感受湿邪而发病者多。此外,因饮食不当而导致内湿者亦不鲜见。湿邪犯人,以夏季为甚,应当注意防治。

    作者:王民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合理饮食避内湿

    内湿是如何生成的内湿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引发的内生湿邪积聚体内而成。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的。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作者:龙惠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花茶喝太“花”美女白领胃病发

    不少喜欢喝茶的读者,都知道“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保健”。但是如果喝得太“花”,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专家提醒:花茶也属于中药对证饮用才健康在南京栖霞区工作的瞿女士近喜欢上了喝花茶。由于她自己是从事IT行业的,所以根据网上的提示选择了能够明目的菊花茶。但是近她的肠胃却出现了一些不适,本来胃不好的她近胃更不舒服,特别是吃凉食时症状更严重。后来到医院就诊时才明白,原来是喝菊花茶喝太多导致的。医生告诉她,菊花尤其是野菊花是偏凉性的,胃寒的患者不宜多喝。

    作者:杨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及治疗

    一个10岁的女孩儿,发热、咳嗽5天入院。女孩在入院前受凉发热,体温高达39.1℃,咳嗽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少痰,不易咯出。乡卫生院医生诊断为“呼吸道感染”,静滴氨苄青霉素3天,口服止咳药,疗效不佳。查体体温37℃,呼吸32次/分,脉搏94次/分;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全身未见皮疹和出血点;双侧颈部、颌下可触及多个轻度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好,无触痛,咽部稍红;双侧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右肺呼吸音减低,左肺部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触软,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白细胞4.4×109/升,血红蛋白128克/升,血小板总数191×109/升,中性粒细胞百分数63%,淋巴细胞百分数26.6%,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血沉19毫米/时,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肺部X线检查显示右肺上叶及下叶见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密度欠均,边界欠清,右侧胸腔少量积液。综合以上信息,医生诊断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口服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联合静脉滴注,同时卧床休息、加强护理、清淡饮食和对症处理,10天后 X 线复查显示肺中上“纹理粗多,炎症吸收,孩子痊愈出院。

    作者:韩永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夏天如何防风湿寒湿

    “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淮南子》里描述的立夏节气刚刚到来,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些许的潮湿闷热。小满过后,南方就进入梅雨季节,北方也将迎来闷热的“桑拿天”。一到夏天,很多朋友都感觉到自己的全身特别困重,有的人发现早上起不来,勉强起床后则感觉四肢沉重;有的人觉得伸懒腰都不利索;有的人感觉吃饭没食欲;工作时头重如裹、效率低下,有时候内心还会升起无名火,烦躁不已。这些症状的发生与夏季暑湿偏盛以及天气多雨有关,同时也跟人们在夏季穿衣贪凉、饮食生冷脱不了干系,风、寒、湿邪纷至沓来,杂糅而作。

    作者:阮志忠;许林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警惕腿脚无力肿痛等小症状

    有位77岁老大爷,趁着天气好外出郊游,谁知道刚走没多远就浑身无力,在路边休息后没能缓解。老大爷感到十分沮丧,才70多岁,就不能出门了?自己还有很多愿望要一一实现呢。于是,大爷决定到医院咨询医生。经过检查诊断,这位大爷患有糖尿病,是糖尿病引发下肢血管病变导致下肢血供不足,所以走几步就感觉很累。其实原先大爷出门就经常感到腿部力量不支,但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就能够得到恢复,所以对此不是特别在意。如今自己能够坚持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要休息的时间越来越久,甚至休息也很难缓解腿脚乏力的症状。

    作者:冉颖卓;李珊;莫禹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家庭医学(下)杂志

家庭医学(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