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紫外光谱法测定阿司匹林及水杨酸双组分体系含量的方法学比较

徐汉启;张卫军;吕娅男;孙长河;赵霞;王丽

关键词:紫外光谱法, 水杨酸, 双组分体系, 方法学
摘要:目的:对双组分体系含量测定中运用的多种计算分光光度法的优劣进行比较.方法:以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双组分体系为例,对等吸收双波长及系数倍率法、差量线性法、水解法、导数曲线下面积法等的部分效能指标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典的等吸收双波长及系数倍率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但对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差量线性法和导数曲线下面积法的适用范围较窄,但是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在某些条件下是首选方法;水解法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探索,尚不适宜于实际操作.结论:上述方法各有优劣,可根据分析体系的光谱特性,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1999~2002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4年来抗抑郁药的用药变化情况,探讨其使用特点及趋势.方法:统计分析了该院在1999~2002年使用抗抑郁药的品种、用量、金额及用药频度、年平均增长率和药品日耗费用等情况.结果:该院在近4年中使用的抗抑郁药金额平均年增长率为13.52%.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4年中年平均增长率达18.78%,用药金额排位前2名.杂环类抗抑郁药物在用药频度上排位前列.新上市的抗抑郁药用药金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3.88%,但其使用频度仍排位在后.国产氟西汀类药物的上市,使药品的日耗费用下降,用药金额及频度却大幅度上升.结论:在抗抑郁药使用中还存在用药较为集中的问题.合理选用抗抑郁药,除了考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外,还需考虑价格适中.

    作者:梁志健;汤晓蓉;阙颖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酮替芬喷鼻剂中酮替芬的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酮替芬喷鼻剂中酮替芬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酮替芬的含量,检测波长为301 nm.结果:酮替芬在浓度为5~30μg/ml内呈线性,相关系数r=0.999 9.浓度为7.5、15、30μg/ml的样品液,日内RSD分别为2.68%、1.00%和1.61%,日间RSD分别为2.80%、0.9O%和0.81%.浓度为7.5、15、30 μg/ml的样品液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2%、100.25%、99.62%,RSD分别为3.56%、2.10%和1.93%.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复方酮替芬喷鼻剂中酮替芬的含量测定.

    作者:曹尉尉;杨延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对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30名单纯饮食、运动治疗无效或单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双盲给予15或30 mg/d国产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对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5或30 mg/d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效果良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 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无变化,30 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均明显下降.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存在剂量依赖性.

    作者:王鸿燕;邹大进;林朱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国临床试验报告荟萃分析的质量

    目的:对目前国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报告荟萃分析的质量进行评价,找出问题所在,提高研究质量.方法:以检索到的国内45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报告为样本,以Sacks等提出的荟萃分析质量评价方法中的6个方面的23个项目作为评价标准.结果:对在此次质量评价中考虑的6个方面的所有23个项目,有10个项目远远达不到标准,其中9个项目只有不到半数的研究进行了强调.结论:应对荟萃分析方法的应用加以规范,以保证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作者:孙福红;魏水易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口蹄疫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目的:研制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口蹄疫DNA疫苗为DNA疫苗的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离子交联法制备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载药量等理化特性;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1.9μm,载药量为5%,产率为53.2%.微球的体外释放速率受载药量影响较小,而壳聚糖的交联固化度增高,微球的体外释放速率变幔.结论:以生物降解材料海藻酸钠、壳聚糖,用喷雾干燥法制备DNA疫苗微球,不需要超声和有机溶剂,因而有利于DNA疫苗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工艺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刘善奎;钟延强;王芳;孙树汉;高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用RP-HPLC法测定棘茎楤木不同部位齐墩果酸的动态含量

    目的:测定棘茎楤木根皮、茎皮及叶中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含量,揭示活性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Shim-packC-ODS(6.0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流速1.2 ml/min,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发现棘茎楤木中OA含量分别为:根皮1.46%~2.48%,茎皮1.32%~1.45%,叶0.56%~1.01%.结论:根皮中OA积累高峰期为果实成熟后,茎皮有两个高峰期,即花前盛叶期和果实成熟后;而叶中基本上一直处在积累上升期.在同属植物中,棘茎楤木的OA含量较低.

    作者:包柏林;王忠壮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上海大华医院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统计分析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门急诊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02-08-01至2003-12-31的门急诊ADR监测报告110例,对年龄分布、ADR因果关系、严重程度分级、ADR转归、药物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结果:病人年龄分布广泛(2~92)岁;ADR肯定17例,很可能的58例,可能31例ADR重度占20.91%,中度占77.27%;治愈好转率为100%.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为77.27%,中药制剂14.55%,其他8.1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常见(48.84%),血液系统严重(3.1%).结论:我院门急诊的ADR中老年人发生多;发生ADR多的是抗菌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为主;处方时需注意合理用药.

    作者:毛叶萌;刘建安;葛秀琴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第二代环氧酶-2特异性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为降低NSAIDs类药物的典型胃肠道不良反应,人们开发了选择性更高的第二代环氧酶-2(COX-2)特异性抑制剂.已开发的代表性化合物有戊地昔布、帕瑞昔布、依地昔布和氯美昔布等.临床试验证实,这些药物具有可靠的抗炎和止痛作用,其中帕瑞昔布作为第一个注射用NSAIDs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手术后疼痛.本文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安富荣;曹惠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问答(5)

    [问答(1)、(2)、(3)、(4)分别见本刊2003,3(1):67;3(3):203;3(4):274;4(1)Ⅰ]3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表现出何种协同作用?

    作者:张永信;韩旭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的一些进展

    本文介绍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类主要药物.重点介绍抗血栓药,包括溶栓药、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在目前临床应用的情况;并简要介绍神经保护药、降脂药、降压药以及新提出的一些可能有效药物,如基于抗炎症的药物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芮耀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可视化褶合变换技术用于血竭的鉴别

    目的:建立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可视化变换技术鉴别血竭的新方法.方法:采集不同产地的血竭药材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可视化褶合变换分析软件以及相似系数对其判别,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和结论:进口血竭与国产血竭的相似系数<0.330,而不同品牌国产血竭之间的相似系数>0.905,通过相似系数的大小能准确鉴别不同来源的血竭.所得分析结果与经典的形态分类学鉴别方法一致.该新型分析技术快速、简便、无损,可以用于中药材血竭的分类鉴别.

    作者:钟蕾;范国荣;陆峰;宓鹤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176例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监测分析上海市长宁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1~12月发生在我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17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6种,排前3位的是青霉素、头孢拉定和头孢唑林.不良反应累及人体的9个系统,比例高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结论:应关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黄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儿科医院2000~2002年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为儿科医院抗感染药物的药事管理及其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儿科医院2000~2002年抗感染药物种类、用量、金额和用药频度等进行归类、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3年内,我院抗感染药物年销售金额比例呈下降趋势,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感染药物的年用药金额比例均位列前3位.注射用抗感染药物中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和林可霉素针剂的用药频度均位列前3位.口服抗感染药物中的阿莫西林胶囊、利巴韦林口服液和琥乙红霉素片剂各年度的用药频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类别的药物用药趋势不同.结论: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基本遵循药物的使用规律,用药逐步趋于合理.

    作者:李锐;丁俊杰;沈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曲克芦丁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观察

    突发性聋是一种病因复杂,不完全明了的感音神经性聋,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甚多,效果不肯定.济源市人民医院两年来使用曲克芦丁(商品名一匡素宁)治疗突发性聋42例(45耳),疗效较为显著,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黎明;陈宪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淮安第一医院1999~2002年药物使用分析

    淮安第一医院是江苏省较大的三级医院之一,有正规病床800张,医疗辐射13个县、市、区的1000万余人口,日门诊处方1500~1800张.75%以上为农村病人,年销药品9000余万元,设有中西药房4个.本文根据4年来药剂科消耗报表统计,对销售额和DDDs值居前15位的抗感染药及其他西药的排序变化进行分析对比,以分析和探讨苏北地区医院临床用西药的费用、品种需求趋势和市场规律,为西药品种的采购计划、销售管理,进一步提高两个效益,满足病人的需求服务.

    作者:刘祥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紫外光谱法测定阿司匹林及水杨酸双组分体系含量的方法学比较

    目的:对双组分体系含量测定中运用的多种计算分光光度法的优劣进行比较.方法:以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双组分体系为例,对等吸收双波长及系数倍率法、差量线性法、水解法、导数曲线下面积法等的部分效能指标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典的等吸收双波长及系数倍率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但对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差量线性法和导数曲线下面积法的适用范围较窄,但是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在某些条件下是首选方法;水解法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探索,尚不适宜于实际操作.结论:上述方法各有优劣,可根据分析体系的光谱特性,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作者:徐汉启;张卫军;吕娅男;孙长河;赵霞;王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旋光法测定硫酸阿米卡星滴耳液的含量

    硫酸阿米卡星的抗菌谱是氨基糖苷类中广的,对多数细菌的抗菌作用强,且对多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稳定,特别对耐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的耐药菌株有很强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耐药菌株所致的各种严重感染[1,2].其滴眼液、滴耳液及其他溶液剂是眼科和耳鼻喉科的常用制剂,主要用于眼结膜炎、角膜炎、急慢性鼻炎及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制剂中阿米卡星的含量测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微生物检测法[3].该法测定条件要求高,检测周期长,操作烦琐、费时,且结果判断易产生误差.本实验采用旋光法测定阿米卡星的含量,并以微生物检测法作对照,其结果准确,适用于医院制剂快速检验需要.

    作者:孝建华;郭丰广;赵现荣;武夏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000~2002年国内精神类药物荟萃分析的质量

    分析国内精神类药物荟萃分析的文献;用计算机及手工检索到14篇文献,以Sacks等提出的质量评价方法为基础,进行打分;结果14篇文献平均得分为31分(满分为80分);高分为36分,低分为20分,得分普遍不高.提示:荟萃分析文献质量有待提高.

    作者:叶蓁;翁源红;许东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目的:综述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各种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归纳有关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道.结果: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受性好,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变应性反应、光毒性和心血管毒性、肝毒性等.结论: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虽然不良反应轻微,但仍应监测其不良反应.

    作者:刘晓琰;孙黎;施安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HPLC法测定脑脉通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脑脉通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控制药品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反相柱YWG-C18为固定相,以乙腈-0.15%磷酸溶液(1:2)为流动相,UV检测波长为205 nm.结果:脑脉通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为1.28mg/ml,平均回收率为95.4%,RSD为1.47%.线性范围为0.2~8.0 mg/ml,回归方程为Y=31 046+69 823 X,r=0.9996.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能满足控制脑脉通口服液质量的要求.

    作者:沈阳;沈利明;吴兴文;舒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

药学服务与研究杂志

主管:第二军医大学

主办: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