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柏;李光善;黄丽媛;李宁;徐敏;高利
文章立足于对中医证研究的宏观思考,通过对现有的辨证模式的分析,提出在借鉴和总结原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证的研究必须坚持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在四诊信息可靠性的前提下,遵循证的思维规律,注重临床、科研的实用性,合理应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以此建立以状态为中心的健康辨识体系.
作者:李灿东;甘慧娟;林雪娟;俞洁;陈妍;杨雪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清热化瘀方对其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大鼠(MCAO)模型,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6、12、24h及3、7d共6个时间点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以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半暗带BDN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6h表达继续增强,12h达高峰,3d后表达开始减弱(P<0.05,P<0.01);神经细胞凋亡于缺血再灌注后3h开始明显上升,24h达高峰,3d后表达开始减弱( P<0.05,P<0.01).清热化瘀方治疗后可以上调BDNF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P<0.01).结论:清热化瘀方可促进脑缺血后BDNF的表达,保护神经元.
作者:胡跃强;唐农;刘泰;刘尊敬;祝美珍;胡玉英;范立雷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张磊教授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治内科杂病,其通过以常治杂、以奇治杂、以杂治杂、以简治杂、以守治杂和以变治杂等独特的临床思维和方法诊治疑难杂病,辨治精确,方药灵变,每起沉疴.该思路和方法对于指导中医临证施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何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及评价补肾调冲止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炎症性血精症的疗效.方法:60例炎症性血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组(抗生素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3个月,随访6-18个月.结果:试验组血精消失28例(93.33%),对照组血精消失16例(53.33%).试验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7.14%),再次予以试验组药物治疗,血精全部消失(再次治疗成功率100.00%).对照组5例复发(复发率31.25%),再次予以对照组药物治疗,血精消失2例(再次治疗成功率40.00%).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及再次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取得了更高的临床治愈率、更低的复发率及更高的再次治疗成功率.结论:补肾调冲止血汤联合抗生素为治疗炎症性血精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迅;梁季鸿;梁世坤;韦国强;朱春晖;宋卫儒;李广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中药煅硼砂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为煅硼砂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煅硼砂样品进行定性分析,并对各样品共有峰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获得了8个煅硼砂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其中7个样品衍射图谱几何拓扑特征基本一致;利用该7批煅硼砂样品X衍射图谱得到煅硼砂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并以指纹图谱为对照,根据煅硼砂X射线衍射图谱中各特征峰峰高强度,以夹角余弦法和相关系数法计算各样品X射线衍射图谱的相似度,发现不同样品X射线衍射图谱共有峰相似度均较高,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可实现对煅硼砂的鉴别和质量评价.
作者:赵翠;张倩;周平;王伯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系统总结砂仁的临床功效,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砂仁的临床功效可概括为:芳香化湿,行气宽中;温中止呕、暖脾止泻;行气安胎,降气祛痰;解酒醒神,防碍助运;润肾达下,化消骨鲠.
作者:柯斌;师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干姜温中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干姜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干姜水煎剂10mL/kg和等量生理盐水.20d后,提取肝脏总RNA,应用Illumina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大鼠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干姜组与对照组比较有1 189条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催化活性、脂代谢过程、应激应答为较显著性基因功能.催化活性基因功能,涉及267条差异基因,其中62条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脂代谢过程基因功能,涉及59条差异基因,其中20条与脂肪酸代谢相关;应激应答基因功能,包括74条差异基因,其中18条与氧化应激相关.结论:干姜下调超氧阴离子生成催化酶基因水平,上调抗氧化酶基因、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挥抗自由基损伤、抗溃疡作用;下调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发挥抗炎镇痛作用.这可能是干姜温中效应发挥的重要分子机制.
作者:于华芸;吴智春;季旭明;王世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西北燥证临床干预对新疆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研究分组为病证治疗组、病证对照组,唯病对照组.在3个地区11家医院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病例,对3组病例疾病分级疗效及基线、治疗第10天、第20天病情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分析.结果:①病证治疗组显效以上者为71.0%,高于病证对照组的30.0%和唯病对照组的34.4%( P<0.05),而两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②病证治疗组在干预第20天病情积分低于两对照组(P<0.01).3组间病情积分差值有差异(P<0.05),其中病证治疗组病情积分差值高于两对照组(P<0.01),两对照组间无差别.结论:运用西北燥证治法可改善新疆地区慢性支气管炎症状,与常规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从西北燥证论治相关性疾病有异病同治效应.
作者:王燕;韩荣;张惠田;周铭心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中医体质分类是根据人群中的个体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整理、分析、归纳,分成若干类型.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由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构成,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在实际生活与医疗实践中,虽然可以发现较为典型的某种体质,但多数人的体质特征是不典型的,兼夹体质广泛存在于广大人群当中,且兼夹体质的种类和程度也因人而异.为此,本研究探讨基于中医体质分类理论,研制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并进一步探讨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工具,采用雷达图技术,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直观的兼夹体质综合评价方法.
作者:朱燕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VIS)检测养阴通脑颗粒中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并利用梯度洗脱,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养阴通脑颗粒中总黄酮有效部位中葛根素、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含量的方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UV-VIS测定养阴通脑颗粒有效部位中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 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和0.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0mL/min,检测波长250nm.结果:养阴通脑颗粒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70%以上,葛根素的线性范围为0.530-296.300mg/L(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80%,RSD=0.40%,毛蕊异黄酮的线性范围为0.064-44.440mg/L( 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9.70%,RSD=1.10%,芒柄花素的线性范围为0.064-43.110mg/L( r=0.9994),平均回收率为99.40%,RSD=1.50%.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为养阴通脑颗粒有效部位黄酮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
作者:周惠芬;邢攀科;张宁;张宇燕;杨洁红;万海同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对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病机.方法:以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平时、痛经及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63例被调查者中,有69.94%平时较怕冷,57.06%易手脚冰冷,77.30%喜热饮热食,83.44%每周运动少于3次.78.53%、64.42%的患者因吃冰品冷饮或用冷水洗衣服引起或加重腹痛,66.26%、74.23%因吃热食热饮或热敷腹部缓解腹痛.腹痛时69.33%的患者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变稀软;61.35%、56.44%左侧或右侧尺脉沉.68.10%的患者被诊断为寒湿凝滞证.结论:调查发现中重度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为寒邪,病机以外感寒邪而致寒湿凝滞胞宫为主.
作者:刘玉祁;佘延芬;朱江;宋佳杉;陈寅萤;郑媛媛;马增斌;陈旭;杨欢;解秸萍;苑鸿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前中医领域对“症”、“症状”、“体征”3个术语的运用存在不规范、甚至混淆不清的现象.文章在分别分析西医、中医有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医“症”、“症状”及“体征”等术语进一步界定的思路,旨在促进人们对中医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为中医术语的规范化提供依据.
作者:王天芳;王佳佳;唐利龙;原晶;薛晓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考核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信度,以完善调查问卷的条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和北京市东城区社区40-65岁妇女开展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库并以获得的1 740例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信度指标(概化系数Ep2)和可靠性指数(φ),评价调查问卷的信度.结果:被调查者与条目的交互效应变异分量的估计值为0.8350,占总变异70.31%,是变异的主要来源.决策研究中相对误差变异σ2(δ)为0.0226,概化系数Ep2为0.9121.结论:调查问卷的整体信度高,质量较好,但在条目数量上尚需精简.
作者:田峰;杜婧;谢雁鸣;裴誉;刘峘;易丹辉;李建鹏;孙学技;支英杰;崔庆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山楂叶总黄酮(TFHL)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PPARα、PPARγ表达的影响,探讨TFHL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NASH大鼠模型,分别以250、125mg·kg-1·d-1的TFHL和195.4mg·kg-1·d-1的多烯磷脂酰胆碱进行干预,RT-PCR检测肝组织PPARα、PPARγ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PPARα的含量.结果:NASH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 mRNA和蛋白、PPARγ 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PAR-α、γ基因mRNA表达均与TNF-α水平呈明显负相关.TFHL高、低剂量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均较模型组大鼠显著降低;肝组织PPARα基因mRNA和蛋白、PPARγ 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增高.结论:PPARα、PPARγ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损伤过程,可能是NASH发生的重要机制,TFHL和烯磷脂酰胆碱可能通过促进PPARα、PPARγ的表达,降低TNF-α的水平,从而减轻肝脏的炎性病变,有效地防治NASH.
作者:陈芝芸;严茂祥;叶蕾;何蓓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基础实验研究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生物化学、免疫遗传学、生物物理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实验方法被应用于中医体质学研究.但目前体质基础研究仍存在报道数量较少,实验数据缺乏深入分析等不足之处.今后中医体质实验研究在思路上仍然应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指导,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学上则应当充分借鉴表观遗传学、免疫组库等现代科学新的研究理念和实验技术.并且应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王济;王琦;张惠敏;李英帅;倪诚;李玲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通络饮对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以X线电视荧光透视检查作为评价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通络饮,14d后统计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研究观察到10种异常吞咽方式,在吞咽障碍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通络饮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提高疗效.
作者:王涛;高月平;张占英;赵永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掌叶半夏提取物的有效部位(PE)对CaSki和HeLa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 E6基因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PE的抑癌机制.方法:0.15mg/mL的PE作用于CaSki和HeLa细胞24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HPVE6和P53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aSki和HeLa细胞HPVE6、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0.15mg/mL的PE作用24h后CaSki和HeLa细胞HPVE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而P53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升(P<0.05,P<0.01).结论:PE可以明显抑制CaSki和HeLa宫颈癌细胞株HPVE6基因的表达、促进其P53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PE抗宫颈癌作用的关键环节.
作者:李桂玲;夏晴;陈松华;归绥琪;徐丛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通过标记、信息提取、文本聚类及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原文中关于用量策略文本进行挖掘研究,初步总结出经方的6条用量策略,体现了经方用量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证实患者体质、年龄、疾病、证候、症状等均是药物剂量的影响因素,提示医生处方时应对其进行全面考虑.
作者:姬航宇;焦拥政;连凤梅;仇菲;常柏;傅延龄;仝小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文章重点探讨了《伤寒论》关于脾胃病的诊疗原则及其临床意义,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涉及脾胃病的诊疗原则主要有:以辛开苦降为主治原则,以甘补为辅助原则;以辛热为主治原则,以甘缓为辅助原则;以甘辛为主治原则,以酸收为辅助原则;以辛甘通阳为主治原则,以苦燥淡渗为辅助原则.
作者:赵哲伟;王新佩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测定芎冰喷雾剂经鼻腔给药后主要成分磷酸川芎嗪(TMPP)在大鼠脑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大鼠鼻腔或静脉注射给予芎冰喷雾剂后,利用微透析技术进行脑内药动学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透析液样品中TMPP的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鼻腔给药和静注给药后TMPP在脑内的吸收均符合一室模型,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与静注给药TMPP都迅速进入脑内达到峰浓度,鼻腔给药TMPP在脑内的停留时间更长.结论:微透析法能较好的反映芎冰喷雾剂鼻腔给药后TMPP的药动学特征,鼻腔给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机能不全急性期的一种速效途径.
作者:叶勇;晏亦林;周莉玲;黄秋洁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