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何建秋;张蕊;孙志新;王英南;王丽红;刘畅;韩桂艳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血尿酸, 炎症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107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ACR)分为正常尿蛋白组39例、微量蛋白尿组38例,临床蛋白尿组30例.检测三组受检者的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水平.结果:三组受检者UA及CRP、TNF-α、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尿蛋白组UA及CRP、TNF-α、ICAM-1水平均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三组受检者UA与CRP、TNF-α、I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0.949,0.846,0.934,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通过炎症反应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住院患者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非显性因素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2例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患者,按照患者肺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肺栓塞组(60例)和无肺栓塞组(122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症状、COPD严重程度、检查结果,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COPD分级和临床症状,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栓塞组25.0%患者持续卧床超过1周,28.33%患者出现血二氧化碳分压小于等于基线值(36mmHg),36.67%患者出现双下肢周径差值大于等于1cm,98.33%患者出现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μg/L以及38.3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与无肺栓塞组相比,无肺栓塞组患者相关指标均优于肺栓塞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回归分析发现,卧床时间超过1周、深静脉血栓和双下肢周径相差1cm以上三个因素是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住院老年患者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卧床时间超过1周、深静脉血栓和双下肢周径相差1cm,临床上应重视肺栓塞的可能,避免发生漏诊.

    作者:李军华;张仕国;陈志勇;刘春燕;喻小菊;牟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014年至2016年承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监测承德地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探讨相关治疗方案.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并确认HP感染的1036例患者胃黏膜标本行HP培养,获得临床分离株448株,行9种常用抗菌药物药敏实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承德地区HP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敏感性较高,耐药率较低.结论: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可继续作为承德地区根除HP的首选药物.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可作为二线用药及补救治疗或再次治疗方案.

    作者:郝欣;李建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匹多莫德,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及炎性因子(IL-10、IL-6、TNF-α)水平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IL-10、IL-6、TNF-α水平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5.731,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4+、CD4+/CD8+水平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5.538,P<0.05),CD8+则较对照组降低(t=5.6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匹多莫德治疗支原体肺炎可改善患儿机体炎性状态及免疫功能.

    作者:陈彦伶;吴善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丙型肝炎肝脏的病理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40例慢性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保肝降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及肝脏病理组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复常率80%,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HCVRNA转阴率为90.0%,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从病理的角度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姚维敏;郭健文;陈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丙戊酸钠协同紫杉醇对肺癌A549细胞株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PA)联合紫杉醇对肺癌A549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肺癌细胞血管新生及对其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紫杉醇组、丙戊酸钠组、紫杉醇与丙戊酸钠的联合用药组,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各组A549细胞VEGF、Ang-2基因的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VPA组、紫杉醇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下调VEGF、Ang-2 mRNA及蛋白表达,其中联合用药组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可能通过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作用协同紫杉醇调节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阻碍肺癌的血管新生,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其凋亡,阻碍肺癌的进展.

    作者:朱翠敏;高菲菲;梁云微;连相尧;胡潺潺;李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CRP与WBC在颅脑手术患者发热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颅脑手术发热患者采用血清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白细胞(WBC)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临床纳入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98例颅脑手术后发热患者,根据患者有无感染情况分为两组.其中有感染的患者46例作为感染组,无感染的患者52例作为未感染组.另选取同期进行颅脑手术后未出现发热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PCT、CRP以及WBC水平进行检查,观察对颅脑手术发热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未感染组患者CRP、WB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未感染组PCT水平无差异(P>0.05);感染组PCT水平均高于两组(P<0.05).PCT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RP和WBC,而ROC下曲线面积也更接近于1,均P<0.05.结论:PCT对颅脑手术后发热的病原学诊断效果明显高于CRP和WBC,尤其是对细菌感染性发热诊断价值更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常用指标.

    作者:李滨;陈建;谭勇;宋建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神经妥乐平联合脾氨肽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神经妥乐平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0.25g/q8h静脉滴注联合腺苷钴胺针1.0mg/qd肌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妥乐平3.6IUqd静脉滴注再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2mg/qd口服,疗程10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睡眠质量评分法(QS)法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及QS评分变化以观察神经痛改善的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均下降显著,QS评分均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Q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应用神经妥乐平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带状疱疹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疼痛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丽莉;何磊;齐海花;刘利君;陆海涛;于淑萍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种局麻药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剖宫产术后神经毒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局麻药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剖宫产术后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的9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妊娠期糖尿病,将产妇分为糖尿病组(n=45)和非糖尿病组(n=45),分析局麻药对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神经毒性的情况、神经阻滞成功率以及阻滞的持续时间,并分析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及作用时间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神经毒性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86.67%,高于非糖尿病组的神经毒性发生率68.89%(P<0.05);糖尿病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95.55%与非糖尿病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82.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糖尿病组的阻滞持续时间与非糖尿病组的相比延长(P<0.05);局麻药的种类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神经毒性较小的为罗哌卡因,相对优于布比卡因及利多卡因(P<0.05);而神经毒性较小的罗哌卡因剂量越高神经毒性越大(P<0.05),浓度越高神经毒性越大(P<0.05),作用的时间越长对神经毒性越大(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术后局麻药神经毒性较大,局麻药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神经阻滞效果较好,局麻药的种类、浓度、剂量及作用时间的不同对神经毒性的影响不同,临床上应引起关注.有必要深入研究,以减少局麻药带来的神经毒性问题,为局麻药的合理应用开拓前景.

    作者:江继端;罗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腔隙性脑梗死伴脑白质疏松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腔隙性脑梗死伴脑白质疏松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9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利用MRI对患者脑白质疏松情况进行检测判定,根据脑白质疏松情况分为对照组(无脑白质疏松)和观察组(有脑白质疏松),对照组患者34例,观察组58例.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之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胆碱能通路高信号量表(Chips量表)和改良Scheltens量表评分,对患者的脑白质疏松情况进行判定;之后分析研究患者脑白质疏松情况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MoCA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视空间与执行评分、注意与集中评分以及记忆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t=3.21,4.59,9.37;P<0.05);观察组患者MoCA量表总评分情况也优于对照组(t=4.24,P<0.05).观察组患者中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Chips量表评分和改良Scheltens量表评分相比,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1,6.68;P<0.05).腔隙性脑梗死伴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患者脑白质疏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注意与集中、定向力以及MoCA总评分情况与患者的Chip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性(P<0.01);注意与集中、定向力以及MoCA总评分与患者的改良Schelten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伴脑白质疏松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且患者的脑白质疏松程度与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朱力勤;王翔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动态监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变化对评估结核性脑膜炎的疾病转归的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动态变化与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转归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进行抗结核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脊液动态检测,统计对比不同转归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脑脊液ADA水平.结果:51例患者治愈44例(86.27%),未愈5例(9.80%),死亡2例(3.92%).治愈组从治疗1周开始,脑脊液ADA水平逐渐下降,至治疗6周时降至4.1U/L,不良转归组脑脊液ADA水平治疗后稍有下降,治疗4周时升高至23.6U/L,治疗6周时仍维持在较高的25.1U/L水平.从治疗4周起,治愈组患者ADA水平明显低于不良转归组(P<0.05).结论:脑脊液ADA检测有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脑脊液ADA水平的动态变化对提示病情变化、预测疾病转归,指导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裴双;李国晖;苏建荣;田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比较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就治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实验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开腹手术;而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ym、CD3+和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Lym、CD3+和CD4+水平;另外,在CD8+水平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同时,观察组患者Ang-Ⅱ、Ang-Ⅲ、AL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IL-6、PCT、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明显,具有伤口小、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点,能够有效的恢复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朱宇飞;吴涛;徐健;姚豪杰;吴国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中成药的评估及干预措施分析

    目的:评估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中成药情况并分析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科2015年4月至8月(干预前)以及2016年4月至8月(干预后)出院病历各179例.统计分析中成药用药金额、DDDs以及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干预前抗肿瘤中成药消耗金额、人均用药费用分别为201.88万元、5078.33元,均明显高于干预后的188.74万元、4498.7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注射剂型的DDDs相比干预前明显下降,而口服剂型相比干预前有所上升.干预后抗肿瘤中成药使用不合理率为11.18%(19/170),显著低于干预前的38.24%(65/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措施干预,可显著降低抗肿瘤中成药的消耗金额以及不合理用药现象,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陈勇;杨燕;陈霞;徐红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在ET维持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维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诊的60例ET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用药上加用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维持治疗半年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停留维持有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4.51±0.49vs1.87±0.15,13.94±2.45vs6.54±1.03),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血、血栓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33%vs23.33%,3.33%vs2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LT水平均发生下降(P<0.05),但观察组结果低于对照组(287.94±74.12vs574.12±103.12,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vs76.67%,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3.33%vs13.33%,P>0.05).结论:在ET患者中应用干扰素联合阿司匹林维持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出血、血栓栓塞发生率,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廖彩翔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全麻老年患者术后静注氟马西尼影响认知功能和S100β蛋白的表达研究

    目的:研究全麻老年患者术后静注氟马西尼影响认知功能和S100β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麻处理,随后对照组给予5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观察组则给予氟马西尼5mL静脉注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前后MMSE评分、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以及注射前后OAA/S评分.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8.7±3.1)min、(13.1±2.4)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2.9±2.9)min、(15.8±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h、术后1d、术后3d观察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h、术后1d观察组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min、2min、5min观察组患者的OA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老年患者术后静注氟马西尼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同时提高患者MMES评分、降低S100β蛋白浓度,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王婷;叶力肯·叶尔道来提;米日古丽;王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EWS联合SBAR在泌尿外科老年术后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预警评分(MEWS)及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联合应用在泌尿外科老年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0例泌尿外科老年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及观察组(100例).对照组根据术后患者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进行处置.观察组采用MEWS进行评分,并应用SBAR模式与医生沟通,进行干预处置.结果:观察组平均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医生及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MEWS联合SBAR应用于泌尿外科老年术后患者早期预警,能有效缩短平均救治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护士工作获得患者及医生认可.

    作者:刘力婕;罗丽娜;侯彩云;张潮;薛志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肺癌骨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放疗对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肺癌骨转移患者体内血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放疗对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的影响分析.方法:纳入我院就诊的36例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肺癌骨转移组(肺癌骨转移组),同时选取40例未发生转移患者作为肺癌无骨转移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体内血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另外检测肺癌骨转移组患者放疗前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结果:肺癌骨转移组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无效者放疗前血清PINP水平(87.08±69.71)ng/mL高于放疗后(32.19±13.58)ng/mL,且有统计学差异(t=5.233,P<0.05),放疗前血清β-CTX水平(0.56±0.41)ng/mL略高于放疗后(0.41±0.13)ng/mL,无统计学差异(t=1.266,P>0.05).放疗前血清PINP水平和血清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放疗后,差异均有有统计学差异(t=6.029,P<0.05;t=4.609,P<0.05).放疗前肺癌骨转移患者PINP水平(102.47±78.75)ng/mL,明显高于放疗后(43.29±18.28)ng/mL,且有统计学差异(t=7.023,P<0.05);放疗后肺癌骨转移患者β-CTX水平(0.52±0.34)ng/mL明显高于放疗后(0.34±0.18)ng/mL,具有统计学差异(t=4.601,P<0.05).36例肺癌骨转移化疗患者中有11例NR,12例PR,13例CR,有效率为69.44%.结论:患者体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发现肺癌骨转移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血清PINP和β-CTX有助于判断骨转移的病情进展,肺癌骨转移放疗效评估中这两者也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对延长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作者:朱礼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的预防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出血性胃炎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用Hp根除疗法,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组Hp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主要以粪隐血试验阳性、轻度出血为主,而对照组主要以黑便、中度出血为主,治疗组黑便、中度出血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阳性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且可能在改善再出血方式及其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燕红;徐宝琪;陈毅斌;李敏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两种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1次/d,阿德福韦酯组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mg,1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胰岛素控制血糖及保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8周后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 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PCⅢ、Ⅳ-C、LN、HA)及糖代谢指标(FBG和HbA1c).结果:治疗后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HBV 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糖代谢指标,恩替卡韦组均比阿德福韦酯组有改善(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指标和糖代谢指标,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

    作者:杨军;魏敏;李艳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经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脑出血穿刺引流术治疗后发生颅内感染患者56例记为观察组.另取同期行脑出血穿刺引流术治疗后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58例记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年龄、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注射尿激酶次数、脑脊液渗漏以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合并糖尿病人数占比、合并低蛋白血症人数占比分别为(65.3±11.4)岁、73.21%(41/56)、75.00%(42/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7.2±9.3)岁、43.10%(25/58)、39.66%(2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引流管放置于脑室人数占比及放置时间≥5d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注射尿激酶≥3次人数占比以及脑脊液渗漏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引流管位置、放置时间、注射尿激酶次数、脑脊液渗漏等均为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预防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需要关注患者年龄、并发症、引流管位置、放置时间、尿激酶的应用次数以及脑脊液渗漏等危险因素.

    作者:方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3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尿蛋白量分为N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68,24h尿白蛋白≤30mg)、MAU组(微量白蛋白尿组,n=135,24h尿白蛋白30~300mg)和CAU组(大量白蛋白尿组,n=117,24h尿白蛋白≥300mg).测定各患者的24h尿白蛋白量,并对患者行眼底检查,对比分析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NA组患者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10.1%,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5.2%;MAU组单患者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42.9%,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15.8%;CAU组患者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43.3%,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35.4%;各组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显著相关,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孙冠媛;王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