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住院患者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军华;张仕国;陈志勇;刘春燕;喻小菊;牟敏

关键词:肺栓塞, COPD, 老年,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非显性因素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栓塞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2例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患者,按照患者肺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肺栓塞组(60例)和无肺栓塞组(122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临床症状、COPD严重程度、检查结果,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COPD分级和临床症状,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栓塞组25.0%患者持续卧床超过1周,28.33%患者出现血二氧化碳分压小于等于基线值(36mmHg),36.67%患者出现双下肢周径差值大于等于1cm,98.33%患者出现D-二聚体大于等于500μg/L以及38.33%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与无肺栓塞组相比,无肺栓塞组患者相关指标均优于肺栓塞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回归分析发现,卧床时间超过1周、深静脉血栓和双下肢周径相差1cm以上三个因素是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非显性因素导致AECOPD住院老年患者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卧床时间超过1周、深静脉血栓和双下肢周径相差1cm,临床上应重视肺栓塞的可能,避免发生漏诊.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孕期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孕期6~20周且空腹血糖≥5.3mmoL/L的孕妇97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孕妇均给予常规孕期健康教育,观察组49例患者在此基础上于孕12周进行饮食及动运干预(干预从孕12周开始干预,纳入时怀孕已超12周的孕妇,则立即开始干预).于孕24周到28周对比两组妊娠期糖尿病的的发病率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为18.4%,显著低于对照组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血糖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感染和妊高症的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新生儿发生早产、巨大儿、畸形、窒息和死胎的比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孕期饮食和运动干预能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围产期和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秋菊;苏丽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对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责任制整体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 年12月间,对我院耳鼻喉科就诊的15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临床资料.结果: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情绪调控,注重健康教育,76例患者痊愈34例(44.74%)、显效19例(25.0%)、有效18例(23.68 %)、无效5例(6.58%),总有效率达93.42%,满意度达92.4%,治疗依从性93.42%,明显高于传统护理模式.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中,责任制整体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积极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学红;梁小微;王鸿梅;毕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肺癌骨转移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放疗对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肺癌骨转移患者体内血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放疗对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的影响分析.方法:纳入我院就诊的36例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肺癌骨转移组(肺癌骨转移组),同时选取40例未发生转移患者作为肺癌无骨转移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体内血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另外检测肺癌骨转移组患者放疗前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结果:肺癌骨转移组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无效者放疗前血清PINP水平(87.08±69.71)ng/mL高于放疗后(32.19±13.58)ng/mL,且有统计学差异(t=5.233,P<0.05),放疗前血清β-CTX水平(0.56±0.41)ng/mL略高于放疗后(0.41±0.13)ng/mL,无统计学差异(t=1.266,P>0.05).放疗前血清PINP水平和血清β-CTX水平均明显高于放疗后,差异均有有统计学差异(t=6.029,P<0.05;t=4.609,P<0.05).放疗前肺癌骨转移患者PINP水平(102.47±78.75)ng/mL,明显高于放疗后(43.29±18.28)ng/mL,且有统计学差异(t=7.023,P<0.05);放疗后肺癌骨转移患者β-CTX水平(0.52±0.34)ng/mL明显高于放疗后(0.34±0.18)ng/mL,具有统计学差异(t=4.601,P<0.05).36例肺癌骨转移化疗患者中有11例NR,12例PR,13例CR,有效率为69.44%.结论:患者体内BALP、CA125、NSE、CEA和CYFRA21-1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发现肺癌骨转移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血清PINP和β-CTX有助于判断骨转移的病情进展,肺癌骨转移放疗效评估中这两者也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对延长肺癌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作者:朱礼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对L1椎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疗效

    目的:探究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对L1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4例L1椎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椎管容积减少比,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同时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远、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高,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组间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椎体压缩率、Cobb角、椎管容积减少比均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各项指标手术前后及术后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和Cobb角丢失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内固定失败率低于对照组[11.90%(5/42)vs 30.95%(13/42)],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0.05).结论:后路钉棒系统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L1爆裂性骨折压迫髓腔所致不全瘫的近远期疗效均较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冯阳阳;武政;刘向栋;常宝生;周煜虎;赵程锦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人文护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人文护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24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入院次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3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糖尿病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文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心理状态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为(6.53±1.33)mmoL/L、(7.87±1.39)mmoL/L、(6.76±1.03)%显著低于对照组(9.47±1.49)mmoL/L、(10.14±1.25)mmoL/L和(7.84±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为(41.24±6.0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6.22±7.23)分,而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9.56±4.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92±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消除或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艳丽;梁春利;王爱红;王佳旭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全麻老年患者术后静注氟马西尼影响认知功能和S100β蛋白的表达研究

    目的:研究全麻老年患者术后静注氟马西尼影响认知功能和S100β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麻处理,随后对照组给予5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观察组则给予氟马西尼5mL静脉注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前后MMSE评分、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以及注射前后OAA/S评分.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8.7±3.1)min、(13.1±2.4)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2.9±2.9)min、(15.8±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h、术后1d、术后3d观察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h、术后1d观察组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1min、2min、5min观察组患者的OA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老年患者术后静注氟马西尼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同时提高患者MMES评分、降低S100β蛋白浓度,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王婷;叶力肯·叶尔道来提;米日古丽;王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妊娠过程中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和筛查

    目的:分析探讨妊娠期甲状腺功能FT3、FT4、TSH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而探讨妊娠各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疾病的患病率情况.方法:对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孕前体检及住院分娩的不同妊娠期孕妇753例和114例正常体检者进行研究,应用发光检测有孕妇和体检者血清样本中FT3、FT4和TSH水平.根据检测水平和相应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状态判断.结果:孕妇妊娠期间,随着妊娠周期的延长FT4水平逐渐下降,且正常体检者、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9.534,P<0.05);女性FT3水平对照组高,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趋势,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4.968,P<0.05);孕妇妊娠期间,TSH水平逐渐升高,且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12.398,P<0.05).妊娠妇女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于正常体检者(P<0.05);妊娠早期、中期孕妇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孕妇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妊娠早期和妊娠中期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中晚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高于甲状腺功能亢进(27.74%vs3.2% P<0.05).结论:①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紊乱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②妊娠中晚期发生率高于妊娠早期,③妊娠中晚期甲状腺减低的发生率高于见状现功能亢进.因此,临床上应该在孕检项目中增加甲状腺功能的检测,尽早诊断甲状腺功能紊乱,并采取应对措施.

    作者:崔风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摩罗丹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临床疗效及对胃镜组织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摩罗丹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临床疗效及对胃镜组织学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40例,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荆花胃康胶丸和摩罗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根除率,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积分,其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积分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积分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摩罗丹能有效治疗Hp感染,抑制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组织学变化,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3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尿蛋白量分为NA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68,24h尿白蛋白≤30mg)、MAU组(微量白蛋白尿组,n=135,24h尿白蛋白30~300mg)和CAU组(大量白蛋白尿组,n=117,24h尿白蛋白≥300mg).测定各患者的24h尿白蛋白量,并对患者行眼底检查,对比分析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结果:NA组患者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10.1%,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5.2%;MAU组单患者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42.9%,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15.8%;CAU组患者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43.3%,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为35.4%;各组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显著相关,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孙冠媛;王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新砭石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中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新砭石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对中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腰肌劳损的中老年患者80例,应用数字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砭石疗法组)和对照组(常规针灸组)各40例,观察组,每间隔5d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3次完成1个疗程,共3疗程;对照组,每天均进行治疗,治疗时间20min,连续5d完成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完成后分别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第2个疗程和第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VAS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体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新砭石疗法在对中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中比普通针刺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毕静;李桂清;魏彦玲;高淑兰;宋春侠;肖天洁;暴宏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动态监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变化对评估结核性脑膜炎的疾病转归的意义

    目的:探讨分析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动态变化与结核性脑膜炎疾病转归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进行抗结核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脊液动态检测,统计对比不同转归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点脑脊液ADA水平.结果:51例患者治愈44例(86.27%),未愈5例(9.80%),死亡2例(3.92%).治愈组从治疗1周开始,脑脊液ADA水平逐渐下降,至治疗6周时降至4.1U/L,不良转归组脑脊液ADA水平治疗后稍有下降,治疗4周时升高至23.6U/L,治疗6周时仍维持在较高的25.1U/L水平.从治疗4周起,治愈组患者ADA水平明显低于不良转归组(P<0.05).结论:脑脊液ADA检测有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脑脊液ADA水平的动态变化对提示病情变化、预测疾病转归,指导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裴双;李国晖;苏建荣;田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局部晚期乳腺癌根治术胸壁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方法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修复方法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根治术胸壁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根治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而观察组则采用邻近皮肤扩张技术进行皮肤缺损修复.分别对比两组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4.5±35.7)min、(13.5±3.7)cm、(9.9±5.3)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9±44.8)min、(16.7±4.1)cm、(14.8±4.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2年复发率为5.56%(2/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观满意度为91.67%(33/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44%(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邻近皮肤扩张技术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根治术胸壁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性较好.

    作者:黄恒;刘付霖;米明;谭志汉;张晨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肠内喷洒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粘膜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肠内喷洒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粘膜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口服柳氮磺吡碇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肠内喷洒溃结灵干预.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肠镜下溃疡、糜烂及出血点改善情况,行血清免疫、炎症因子指标检测,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M、IgA)、T细胞亚群CD4+、CD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结果:两组治疗前肠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镜下溃疡、糜烂及出血点发生率均降低(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肠镜下溃疡、糜烂及出血点发生率4.44%、11.11%、8.88%低于对照组17.78%、28.89%、24.44%(P<0.05).两组治疗前各项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CD4+、CD8+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IgG、IgM、IgA、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4+低于对照组(P<0.05),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喷洒溃结灵可显著增强临床UC治疗效果,改善肠镜下溃疡、糜烂状况,增强肠道粘膜免疫功能及调控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徐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丙戊酸钠协同紫杉醇对肺癌A549细胞株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PA)联合紫杉醇对肺癌A549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肺癌细胞血管新生及对其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紫杉醇组、丙戊酸钠组、紫杉醇与丙戊酸钠的联合用药组,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各组A549细胞VEGF、Ang-2基因的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VPA组、紫杉醇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下调VEGF、Ang-2 mRNA及蛋白表达,其中联合用药组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可能通过其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作用协同紫杉醇调节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阻碍肺癌的血管新生,从而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促进其凋亡,阻碍肺癌的进展.

    作者:朱翠敏;高菲菲;梁云微;连相尧;胡潺潺;李青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的预防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出血性胃炎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用Hp根除疗法,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组Hp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主要以粪隐血试验阳性、轻度出血为主,而对照组主要以黑便、中度出血为主,治疗组黑便、中度出血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阳性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根除疗法对出血性胃炎患者再出血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且可能在改善再出血方式及其程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燕红;徐宝琪;陈毅斌;李敏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两种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恩替卡韦组口服恩替卡韦片0.5mg,1次/d,阿德福韦酯组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mg,1次/d.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胰岛素控制血糖及保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8周后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 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PCⅢ、Ⅳ-C、LN、HA)及糖代谢指标(FBG和HbA1c).结果:治疗后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HBV DNA水平、肝纤维化指标及糖代谢指标,恩替卡韦组均比阿德福韦酯组有改善(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指标和糖代谢指标,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

    作者:杨军;魏敏;李艳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107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ACR)分为正常尿蛋白组39例、微量蛋白尿组38例,临床蛋白尿组30例.检测三组受检者的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水平.结果:三组受检者UA及CRP、TNF-α、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尿蛋白组UA及CRP、TNF-α、ICAM-1水平均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三组受检者UA与CRP、TNF-α、ICAM-1水平均呈正相关(r分别=0.949,0.846,0.934,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通过炎症反应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作者:何建秋;张蕊;孙志新;王英南;王丽红;刘畅;韩桂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电子分诊系统联合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性非创伤性腹痛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电子分诊系统(electronictriage system,ETS)联合降阶梯思维模式(de-escalation thinking mode,DETM)在急性非创伤性腹痛(non-traumatic acute abdominalgias,NTAB)患者分诊中的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的NTAB患者200例,按电子分诊号分别入观察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观察组(108例)启用DETM,对照组(92例)启用传统思维方式(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TTM),回顾性分析两组分诊所需时间、分诊准确率、危重疾患分诊时间、危重疾患漏诊率及死亡率、医生对分诊护士满意度、患者对分诊护士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分诊所用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3.50±1.12min vs3.71±1.2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诊准确率比较(98.62% vs 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危重症患者分诊时间比较(3.05±1.32min vs 3.99±1.19min),漏诊率比较(1.85%vs6.5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0.93%vs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对分诊人员的满意度比较(95.37%vs86.96%),患者对分诊人员的满意度比较(98.15%vs86.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NTAB的患者应用ETS联合DETM进行分诊,可减短分诊时间,提高准确率,降低危重疾患漏诊率、死亡率,提高医患满意度,ETS联合DETM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显著优越性的急诊诊治模式.

    作者:王淼;王华荣;张召;张颖;于健;陈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匹多莫德,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及炎性因子(IL-10、IL-6、TNF-α)水平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IL-10、IL-6、TNF-α水平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5.731,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D3+、CD4+、CD4+/CD8+水平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5.538,P<0.05),CD8+则较对照组降低(t=5.6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应用匹多莫德治疗支原体肺炎可改善患儿机体炎性状态及免疫功能.

    作者:陈彦伶;吴善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黄芪多糖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泡灌洗液(BALF)炎症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12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肺功能、BALF炎症因子和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91.94%,对照组79.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显著上升,白介素-6、8(IL-6、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下降,白介素-10(IL-10)水平显著上升,且治疗组下降或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3+、CD4+和CD4+/CD8+水平上升,CD8+水平下降,且治疗组CD3+、CD4+和CD4+/CD8+上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不良反应率1.61%,对照组11.2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多糖注射液可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肺功能,降低支气管炎症反应和增强免疫力,临床意义显著.

    作者:张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