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德海;王奕飞;查斯娜
目的:探索复方黄赤酊外用防治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可能发生的152例和已发生的47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方黄赤酊(加减)局部涂布与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病例预防用药后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为X2=29.60,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已发生的病例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43.16,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黄赤酊(加减)局部涂布与外敷,药效发挥迅速,疗效可靠,是防治由于静脉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安全、迅速、高效的中草药外用制剂.
作者:傅承桦;于淑丽;贺传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伴有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和稳定治疗,可使并发症得到较好的控制,为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我们对96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调查,旨在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
作者:刘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拇指扳机指的病因、临床特点和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局麻或静脉全麻下,对31例患儿行狭窄腱鞘部分切除术,12例加用肌腱成形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6个月至5年随访,均未复发,无术后粘连.结论:①儿童先天性拇指扳机指绝大多数不能自愈,非手术治疗效果差.②直视下的狭窄腱鞘部分切除术或加用肌腱成形术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方均强;张振伟;廖坚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2000年至2004年我院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00年至2004年住院病案资料共计97467例,其中死亡1290例,据ICD-10对其进行疾病分类.结果:2000年至2004年住院死亡率肿瘤居首位;单病种以原发性肝癌、肺癌为多;60岁以后年龄组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应加强本地区肿瘤防治工作;对危重、老年病例的救治应为医院工作重点.
作者:杜春花;张惠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快室率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吉金荣;罗清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手术麻醉结束后,患者应意识恢复,容易唤醒,能够维持自主气道,循环呼吸稳定,通气充分,且术后疼痛得到良好的控制.手术麻醉结束后病人苏醒时间变化很大,它取决于病人自身病理生理状况、麻醉用药、管理以及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许多因素.手术后苏醒恢复时间通常在60~90min之内,超过此时限者,可视为苏醒恢复延迟.这里探讨了麻醉苏醒恢复延迟原因及对策.
作者:黄秀凤;吴宝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病治疗仪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6例使用肝病治疗仪病人的护理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病例的选择、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舒适护理、消毒隔离、其它方面的配合护理是护理的重点.结论:良好的护理能提高病人对治疗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林佩纯;秦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本文用甲硝唑口服配合20%硝酸银局部点灼复发性口腔溃疡进行临床治疗,从而评价其临床使用效果.方法:于临床上收集128例患者,男70例,女58例,年龄小12岁,大58岁,均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用甲硝唑口服及20%硝酸银点灼溃疡处.结果:经治疗前、后的临床追踪观察,总有效率100%,收到较理想的效果.结论:推荐口服甲硝唑配合20%硝酸银局部点灼的处理方法,于临床上使用.
作者:马岳山;黄瑞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脑血管病病人临床护理和早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法:脑血管发病生命体征稳定后,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促进患肢功能恢复,进行心理护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结果:康复组瘫痪肢体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加快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降低致残率.结论: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有效地降低了肢体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占华;陈色平;潘美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见的治疗手段,是系统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此项技术,但大多数是乳腺癌术后I期乳房再造,即使乳房再造报道甚少,仅有的报道自体组织移植进行乳房再造为主,运用假体植入进行乳房即时再造少有报道,即将我们的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作者:郭霞;张义玲;蒋宏传;那冬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放射治疗是中晚期宫颈癌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接受照射的过程中机体代谢会产生一系列变化,并常发生消化道、造血系统等反应,可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对放射治疗的耐受力下降[1].笔者自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在我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行放疗的30例宫颈癌病人给予相应的营养干预,进行观察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桐;袁红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于胸液细胞学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320例胸腔积液进行常规涂片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组织学确诊情况相比较.结果:恶性胸水细胞学阳性检出率高达49.46%.结论:胸水中找到肿瘤细胞乃是确诊恶性胸水的一种迅速可靠、经济、安全的方法.
作者:肖颖;郑述建;盛传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正畸治疗中对上颌埋伏牙如何定性,定位,并要对此是采取手术拔除[1](主要是手术进路)或者是正畸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18例(其中1例为2颗多生牙,1颗多生牙已长出,另一颗为完全倒置的多生牙),上颌前部埋伏牙采用临床检查以及拍摄全景片、头侧位片螺旋CT轴位和表面成像等检查[2~4]对埋伏的多生牙、畸形牙和倒置牙共15例采用了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对形态正常且不倒置的3颗埋伏牙采用了正畸治疗.结果:18例埋伏牙中,根据临床和辅助检查综合判定有11例偏向唇侧(其中9例为多生牙、1例牙根特别弯曲,1例牙基本正常);6偏向舌腭侧(其中4例为多生牙,另2例为正常牙),1例居中呈完全倒置的多生牙,拔除的15例中有14例为多生牙,1例畸形牙,术中情况与术前判定一致,伤口一期愈合;3例正畸的埋伏牙与判定一致.结论:螺旋CT表面成像对上颌埋伏牙的定性、定位准确,由此确定的手术或正畸治疗方案均客观、科学,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
作者:李渠;白丁;许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实验室诊断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68例冠心病(CHD)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hs-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阳性率.结果:CHD组患者的hs-HS-CRP、cTnI、Mb 、CK-MB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D组又分为3组,急性心机梗死组(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2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20例.AMI组患者的hs-HS-CRP、cTnI、CK-MB和Mb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P<0.01);UA组hs-CRP和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但两组间CK-MB和Mb阳性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发生与hs- HS-CRP和cTnI的增高相关.
作者:王临光;王海波;付强;李先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小针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动态平稳失调理论,其病理基础是软组织的粘连、疤痕、挛缩.笔者自2002年至2005年采用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40例,疗效颇佳,先将临床报道如下:
作者:张文怡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用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的特点,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的42例48眼的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前后均未出现暴发性脉络膜出血、眼内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浅前房的发生率低(6/48),6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的眼术后近期反应重,经过适当的处理,手术效果仍然良好;28眼低视力的闭角型青光眼行人工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有1眼出现残余视力丧失(1/28),说明该手术是较安全的,但也有导致残余视力丧失的风险.结论:闭角型青光眼行可松解缝线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对高眼压及低视力闭角型青光眼应及时手术治疗,以保持较好视功能.
作者:肖芳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过重,造成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本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常导致肺、心功能衰竭,重症肺心病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2003年2月至2004年8月,我们采用尿激酶与肝素联合治疗肺心病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西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科1991年以来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中血糖控制理想者34例,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空洞缩小或关闭.血糖控制尚理想者19例,15例吸收好转,2例无好转,2例死亡.血糖控制不理想者 10例 3例吸收好转,4例无好转,死亡3例.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应积极控制血糖,早期抗结核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较好的控制结核,改善预后.
作者:周东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通过20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人的心理分析,阐明了在临床护理中,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要用一颗爱心去了解、关怀患者,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亲近感、安全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能力,取得佳疗效.
作者:梁苏梅;玄盟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胰十二指肠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并做适当的化疗是目前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有效方法.患者全身情况差、手术范围大、并发症多、危险性大.为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极为重要.术后的化疗及护理,对完成治疗十分必要.我们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1月,共行根治胰十二指肠肿瘤手术36例,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和化疗治疗的细致观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疗效如下:
作者:杨侠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