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纯;秦宏
目的:对于胸液细胞学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对320例胸腔积液进行常规涂片细胞学检查与病理组织学确诊情况相比较.结果:恶性胸水细胞学阳性检出率高达49.46%.结论:胸水中找到肿瘤细胞乃是确诊恶性胸水的一种迅速可靠、经济、安全的方法.
作者:肖颖;郑述建;盛传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放射治疗是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治疗结果令人沮丧.其5年生存率为5%~10%,局部控制率低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几年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进入临床后,提供了对肿瘤较高治疗剂量以改善并提高此类病人的肿瘤局控率及生存率的机会.自2002年11月至2003年11月间我放疗中心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共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6例,现简报如下:
作者:陈国忠;陈景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实验室诊断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68例冠心病(CHD)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hs-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阳性率.结果:CHD组患者的hs-HS-CRP、cTnI、Mb 、CK-MB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HD组又分为3组,急性心机梗死组(AMI)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2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20例.AMI组患者的hs-HS-CRP、cTnI、CK-MB和Mb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P<0.01);UA组hs-CRP和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P<0.01),但两组间CK-MB和Mb阳性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发生与hs- HS-CRP和cTnI的增高相关.
作者:王临光;王海波;付强;李先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西药抗真菌药物,均存在着疗效差、毒性大等缺点.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新药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特别是从植物中寻找抗真菌药物, 已成为公认的重要研究方向.我国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发现了许多中药具有抗真菌作用,分离得到了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对这些成分的作用机理作出了初步研究,这些工作为开发抗真菌新药和中药用于临床抗真菌,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对1995年至2004年十年间,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蔡德海;王奕飞;查斯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通过20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人的心理分析,阐明了在临床护理中,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要用一颗爱心去了解、关怀患者,使他们对医护人员产生一种亲近感、安全感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能力,取得佳疗效.
作者:梁苏梅;玄盟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接受抗结核治疗30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29例,其中12例出现肝损害,占41.4%,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306例患者中,68例肝功能异常,占22.2%,其中19 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42例(占61.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5例(占7.4%).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应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 早期停用可疑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作者:曾丽翔;王冬敏;李亚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见的治疗手段,是系统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此项技术,但大多数是乳腺癌术后I期乳房再造,即使乳房再造报道甚少,仅有的报道自体组织移植进行乳房再造为主,运用假体植入进行乳房即时再造少有报道,即将我们的经验提供大家参考.
作者:郭霞;张义玲;蒋宏传;那冬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我院14年来慢性心衰住院患者诊治的变化情况,为心衰的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至2004年14年间住院慢性心衰患者10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格局仍然未完全打破,ACEI的应用已经取得共识,但是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仍然不足.
作者:黄碧宏;汪花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ICU收治的病人病情严重,同时又伴随着广泛的侵入性操作及大量光谱抗菌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自身抵抗和保护能力均较差,随时处于发生感染的危险之中,一旦发生感染,会加重原发症,使病情恶化,给治疗、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ICU内的感染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作者:陈秋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复方黄赤酊外用防治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可能发生的152例和已发生的47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方黄赤酊(加减)局部涂布与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病例预防用药后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为X2=29.60,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已发生的病例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43.16,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黄赤酊(加减)局部涂布与外敷,药效发挥迅速,疗效可靠,是防治由于静脉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安全、迅速、高效的中草药外用制剂.
作者:傅承桦;于淑丽;贺传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药物诱导睡眠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患者纤维鼻咽喉镜检查的表现.探讨药物诱导睡眠下纤维鼻咽喉镜检查方法.方法:对我院33例患者行药物诱导睡眠下的纤维鼻咽喉镜检查,记录和分析检查所见.结果:33例患者中,鼻咽部阻塞22例,均伴口咽部阻塞,同时伴喉咽阻塞者9例;3例系单纯口咽阻塞,伴扁桃体肥大,8例为喉咽阻塞,悬雍垂咽成形术后3例中,2例为喉咽阻塞,1例仍为鼻咽阻塞.多个部位狭窄者睡眠呼吸暂停更为严重.结论:药物诱导睡眠下的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可清楚显示鼻咽、软腭和舌根在鼾声和中的动态变化,能够更直观、清晰地从形态学上分析OSAHS的产生原因和病理机制.
作者:刘亚晖;高国凤;智铁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胰十二指肠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并做适当的化疗是目前治疗胰十二指肠肿瘤有效方法.患者全身情况差、手术范围大、并发症多、危险性大.为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极为重要.术后的化疗及护理,对完成治疗十分必要.我们自1995年1月至2003年11月,共行根治胰十二指肠肿瘤手术36例,通过加强对围手术期和化疗治疗的细致观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疗效如下:
作者:杨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产妇分娩疼痛所致的应激反应对产妇免疫功能的抑制已被证实,这种免疫抑制影响产妇的机体恢复.而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报道不多,为探讨分娩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文通过与未加干预的自然分娩者进行比较,了解腰硬联合阻滞(CSEA)分娩镇痛对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缪秀华;杨小林;阮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检测急性心肌梗塞心肌存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塞后2周患者,行检测并于2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比较分析其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改变,以判断心肌的存活性.结果:LDDSE预测的存活心肌于2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前后检出存活节段百分比分别为54%和50.8%.结论:LDDSE对AMI早期可较准确预测缺血心肌功能的恢复部位,安全性好.
作者:刘英华;黄斌武;刘焕娣;李亚辉;张广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正畸治疗中对上颌埋伏牙如何定性,定位,并要对此是采取手术拔除[1](主要是手术进路)或者是正畸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18例(其中1例为2颗多生牙,1颗多生牙已长出,另一颗为完全倒置的多生牙),上颌前部埋伏牙采用临床检查以及拍摄全景片、头侧位片螺旋CT轴位和表面成像等检查[2~4]对埋伏的多生牙、畸形牙和倒置牙共15例采用了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对形态正常且不倒置的3颗埋伏牙采用了正畸治疗.结果:18例埋伏牙中,根据临床和辅助检查综合判定有11例偏向唇侧(其中9例为多生牙、1例牙根特别弯曲,1例牙基本正常);6偏向舌腭侧(其中4例为多生牙,另2例为正常牙),1例居中呈完全倒置的多生牙,拔除的15例中有14例为多生牙,1例畸形牙,术中情况与术前判定一致,伤口一期愈合;3例正畸的埋伏牙与判定一致.结论:螺旋CT表面成像对上颌埋伏牙的定性、定位准确,由此确定的手术或正畸治疗方案均客观、科学,有较强的临床适用性.
作者:李渠;白丁;许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7年间经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结肠癌病例,并就发现76例青年人结肠癌发病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所有病例按年龄划分为青年组(年龄<40岁)和中老年组(年龄>40岁).结果:青年人结肠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42.11%)、粘液细胞癌(19.74%)为多,病程≤9个月者占(51.32%).结论:临床病程短,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人结肠癌预后差的重要原因.提高对青年人结肠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张奕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24h心电图的变化.方法:通过分析386例心脏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情况,分析其各类心脏病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结果:各种心脏病中为常见的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而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5),说明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功能减退无相关性.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猝死.心房纤颤多见于风心病,其次为冠心病和肺心病;房室传导阻滞则多于病毒性心肌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发生率较高.结论: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评估有着很大意义.
作者:王琍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病治疗仪辅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6例使用肝病治疗仪病人的护理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病例的选择、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舒适护理、消毒隔离、其它方面的配合护理是护理的重点.结论:良好的护理能提高病人对治疗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林佩纯;秦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前应用地塞米松混合丁卡因用于咽喉、气管内表面麻醉后对术后病人清醒时耐管效果、拔管心血管反应及拔管后咽喉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等分为丁卡因混合地塞米松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诱导成功后:试验组后用地塞米松5mg加1%地卡因3ml对咽喉、气管内充分表面喷雾麻醉,面罩给氧3min后插入气管导管.对照组在麻醉诱导成功后用生理盐水3ml对咽喉部、气管内表面喷雾,面罩给氧3min后插入气管导管.观察记录各组:①术后病人清醒时的耐管效果.②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3、5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③术后24h咽喉炎发生程度和发病率.结果:全部手术在2h内完成,试验组病例清醒时的耐管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病例在吸痰拔管后即刻出现MAP升高、HR加快,并延续至拔管后3min ,与拔管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5min时恢复正常.而实验组病例在各时间点的MAP和HR与拔管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拔管后即刻、1min、3min时的HR、MAP与实验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拔管后24h咽喉炎发病率显示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结论:气管插管前应用地塞米松混合地卡因于咽喉、气管内表面麻醉能显著增强短时手术病人术后清醒时的耐管效果,并能预防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同时减少拔管后咽喉炎的发病率.
作者:单仁勇;余清河;曹自华;刘平;王兴高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丹参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激素标准疗程,治疗组加用丹参与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 92%,对照组有效率60%(p<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丹参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钟池晃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