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寿荣;张斌海;许如璋
慢性肾炎是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变症百出。呕吐是慢性肾炎病变过程某一阶段的主要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患者出现呕吐多由于低蛋白血症所致的胃粘膜水肿,或长期运用激素而并发溃疡或胃炎,或尿毒症时的尿素性胃肠道炎症等引起。祖国医学认为:肾炎呕吐为浊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结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可以分别采用清胃、温胃、和胃、养胃、泄胃和降胃等方法,临床观察效果显著。1 具体方法1.1 清胃法: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其中黄连和竹茹用姜汁炒。用于激素治疗后呈现面红体胖,怕热多汗。心烦寐差,咽喉干痛,大便秘结,呕吐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亦用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而见尿少,甚则尿闭,神识昏糊,呕吐恶心,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腻而干,脉象弦滑。此由湿热内蕴,胃气失于和降,浊邪上逆所致。治以清胃止呕。案例:苏某,男,58岁。患者因尿少伴呕吐恶心1周入院。临床拟诊尿毒症,即以西药纠正酸中毒、利尿。又因口苦寐差,苔腻,脉滑,以清利湿热和胃予中药治疗,方用姜汁川连4.5g、半夏9g、陈皮6g、茯苓12g、姜竹茹9g、生军4.5g(后下)、枳壳9g、佩兰9g、砂仁3g(后下),2剂。药后呕吐恶心等症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张振军;庞宗然;张利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几年来,我们应用VitB1、VitB12治疗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3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995年6月至1999年12月剖宫产术后并发切口脂肪液化病例56例,切口液化深浅不一,内无脓性分泌物,患者体温正常,查血象不高,无贫血,随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39例,其液化长度<2cm16例,3~6cm12例、>7cm2例;对照组26例,其液化长度<2cm14例、3~6cm10例、>7cm2例。两组年龄、妊娠情况、术中分娩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作者:黄风;江世敏;牟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经验,提高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开放性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耻骨后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52例。结果:全部病例均手术成功,病愈出院。45例尿道粘膜完整,6例尿道粘膜部分损伤,1例膀胱颈损伤,均予缝合修补后恢复良好。随访3-12个月,无尿道狭窄、尿失禁、性功能丧失等并发症。结论: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为较理想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卢景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方法:分别检测血脂康治疗组40例高脂血症患者和多烯康对照组40例高脂血症患者服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结果:血脂康治疗组的血流变学及血脂治疗前后差异(P<0.005);多烯康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血脂康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及降低血脂,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华;丹笑颖;宁辉;薛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淋菌感染患者的尿道症状女性明显较男性轻,常以脓性白带、小腹急痛(淋菌性盆腔腹膜炎)为主要症状,尿道分泌物的检验结果常受标本采集的方法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因为女性尿道口及前尿道内常寄生大量不同菌种、培养时常有杂菌生长,影响淋菌培养结果,因此要做好尿道分泌物淋菌培养。标本采集是重要关键。我们与妇科合作对22例受检者标本均同时作两种方法采集,结果表明以接种环法为佳,棉拭法易致漏诊。1 方法 本组病例均由妇科医师采集、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尿道口三遍后,再经阴道内诊以指面向上由里向外轻柔挤压前尿道或用二根灭菌棉签分置尿道口两侧,挤出尿道前端脓液以灭菌棉签轻擦弃去,再挤出尿道中后段脓液。
作者:吴莹;何福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选择既能快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又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常体温,且使用方便,无痛苦的药物,观察双氯酚酸钠栓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观察方法,对直肠体温≥39℃高热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腮腺炎患儿分别用双氯酚酸钠栓剂每次2~4岁1/3颗,5~7岁1/2颗,8~12岁2/3颗,塞入肛内1.5~2cm处。泰诺林退热糖浆每次2~3岁5ml,~5岁7.5ml,~8岁10ml,~10岁12.5ml,~12岁15ml。安乃近注射液每次10mg/kg,肌注。结果:双氯酚酸钠在三组药物中所出现的退热时间体温降至低所需时间及维持时间,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氯酸酸钠对高热患儿退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使用方便、安全,患儿容易接受,无明显胃肠道反应等特点。
作者:姚静婵;胡国华;林益平;胡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对4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微波热凝治疗。结果:随访一年以上,治愈30例(71.4%),显效8例(19.1%),有效4例(9.5%),有效率为100%。结论: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好,痛苦少,反应轻,无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桂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呼吸末正压(PEEP)对支气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支气管痉挛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处理方法(静脉注射氟美松、氨茶碱、吸痰)与新技术处理方法(喷雾给药、应用PEEP)。结果:常规处理方法治疗效果差、合并症多,新技术处理方法治疗效果确切、见效快、无任何合并症。结论:PEEP对治疗支气管痉挛能起到90%的作用,是很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庄瑰霞;张朝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颏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是颈部较少见的发育性囊肿,也是颈部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作者自1987-1999年共收治头颈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131例,其中颏下囊肿和表皮样囊肿51例,占38.9%,现报告如下,并对其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 颏下皮样囊肿16例,男7例,女9例、15岁以下3例、16~25岁8例、26~35岁4例、36岁以上1例,小9岁,大37岁,术前正确诊断者12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观察1~10年无复发。 颏下表皮样囊肿35例,男,6例;女29例;15岁以下18例;16~25岁,4例;26~35岁,9例;36以上4例,小6个月,大46岁。术前正确诊断者24例;35例中行手术治疗的33例,其中30例随访观察1~10年无复发,3例复发。
作者:王文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突发性耳聋(突聋)是一种多因素致聋疾病,目前常用扩血管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脑活素具有增加脑组织内葡萄糖和氧的利用,增加脑组织抗氧的能力,有利于脑代谢并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糖代谢。我们用脑活素和能量合剂作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以评价二药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8年至1999年12月对突聋病人132例,男性92例,女性40例,年龄45±S8a(6~75a),无任何致聋病因而突然1耳或2耳听力缺失,以电测听听力缺失40~60dB及语言听力障碍为诊断依据
作者:李长春;林伟峰;李玉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β-受体阻滞剂在稳定型心功能不全和无禁忌症病人中作为标准治疗的组成部分,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我们应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商品名康可)治疗83例CHF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慢性心衰83例,男63例,女20例;年龄33~82岁,平均54岁。病程1~5年。原发病确诊为冠心病50例(其中陈旧心梗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5例。心功能按照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48例,Ⅳ20例。1.2 方法
作者:廖国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初产妇发病率更高,对母乳喂养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我院自1995年5月到1999年5月近4年来利用抗生素局部注射方法治疗急性乳腺炎86例,收到良好疗效,易被患者接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5.4岁,初产妇74例,经产妇12例。哺乳初期(产后3个月内)71例,中后期15例。患乳胀痛或搏动性疼痛、局部出现肿块、表面红肿伴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食欲不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体温超过38.5℃以上者71例,体温低于38.5℃者15例。白细胞升高超过15×109/L66例,接近正常值20例,病程短3d,长26d。
作者:李玖荣;袁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膀胱引流术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技术之一。如引流管放置不当,又缺乏认真的护理,往往可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应有的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观察研究,分析原因,重在预防,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原因分析1.1 血凝块堵塞:常发生于经膀胱手术(膀胱癌切除、前列腺切除等)和膀胱出血性疾病(出血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未手术的膀胱癌等)。可以因手术止血不彻底,冲洗不及时或冲洗速度不当,也可因便秘、咳嗽突然增加腹压造成再出血,以及个别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等,未及时排出血性尿液致血液凝固堵塞导管造成引流不畅。
作者:吴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1月开展了改良式剖宫产术[1],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6月来我院住院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改良式剖宫产术72例,年龄22~35岁,初产妇69例,经产妇为3例;腹部横弧形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4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59例,经产妇5例。手术指征: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羊水偏少,臀位,高龄初产妇,珍贵儿,妊高征等。两组年龄、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作者:金素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现一般采用水杨酸制剂、类固醇抗炎药治疗,但因副作用较大,大多选用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片等作对症治疗。自1991年至1998年,笔者用自拟补肾通络汤治疗50例,并以单纯服用中药昆明山海棠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作为对照,疗效比较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50例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20~70岁;病程6个月~20年。对照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9~68岁;病程5个月~18年。疾病分期治疗组早期20例,中期23例,晚期7例;对照组分别为13例、12例、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分期情况具有可比性。本组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5年和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即晨僵时间≥1h,关节肿≥6h,关节肿痛数≥3个,血沉≥3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皮下结节和X线检查关节有相应异常改变等。
作者:宋贤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病人发病24h内及发病后48~72h的QTd变化情况,了解QTd与心梗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组纳入心梗病人62例,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两组,分别测量其发病24h及发病后48~72h的QTd,并比较两组指标。结果:①发生室内性心律失常的心梗病人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②心梗发病24h内QTd显著高于发病后48~72h。结论:急性心梗病人测量QTd对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操向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锌原卟啉(ZPP)的测定因其简便易行,结果相对稳定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但国内目前诊断界值尚不完全统一。1999年我们对邢台市健康儿童进行了ZPP测定,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邢台市市区、郊区及山区4~13岁儿童共2327人,其中男性12453人,女性1096人;市区1112人,郊区786人,山区429人。血红蛋白均在110g/L以上,无铅接触史,体格检查无异常。1.2 方法 ZPP由西安产竹林牌荧光仪测定,采用病美国产USKⅡ质控液。血红蛋白由日本产T—820电子血球分析仪测定,采用日本产原装试剂。
作者:甄庆丰;孙丽英;李云霞;刘素云;谷成锁;孔新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早期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黄疸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其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不仅有个体差异,也与种族、地区、遗传、性别和喂养方式与时间等有关,在不同地区高胆报道中,原因不明的高胆均占一定比例约11~33%左右,其出现时间,达峰时间,病程及临床特点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故有人提出生理性黄疸标准高于传统标准[1],若过高的胆红素血症,同时伴有一些危险因素,可造成胆红素脑病,因此早期干扰高胆血症,是消除胆红素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院于1998年后提倡早期喂养,新生儿黄疸的均值有显著下降,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7年组出生新生儿330例,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60例,日龄1~27d,出生体重(2930±270)g,胎龄(38.1±4.77)周,病理性黄疸16人,主要病因ABO溶血一例,血管外溶血(头颅血肿等)4例,感染性2例,母乳性黄疸8例,其中早发性3例,晚发5例。其余新生儿在黄疸出现时间,达高峰时间,消退时间,临床特点均符合生理性黄疸。1998年组新生儿出生270例,其中男140例,女性130例,日龄1~27d,出生体重(3010±490)g,胎龄(37.8±5.21)周,其中病理性黄疸13例,ABO溶血1例,红细胞增多症1例,血管外溶血2例,感染性因素2例,母乳性黄疸7例,其中早发性2例,晚发性5例,其余新生儿在黄疸出现时间,达高峰时间、消退时间、临床特点符合生理性黄疸
作者:陈兆;蒋优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花斑癣的病因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56例复发性花斑癣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病例中有慢性感染者5例,恶性肿瘤者3例,家族中有本病患者2例,全身皮质激素应用者2例,高温和多汗者56例,无营养不良者。结论:根据结果分析,笔者认为:(1)这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有一种内在因素,这种因素促使这些患者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特别易患本病,我们称之为易感性;(2)以前认为本病有遗传因素,可能就是这种易感性的遗传,而非本病的遗传。
作者:郑万方;张跃龙;张怡明;虞伟衡;钱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1997年8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诊断参照1989年济南会议制订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1]。对70例日龄为1~3d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投币,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两组入院时症状、体征见表。两组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其母分娩过程中,均无应用吗啡及其它特殊药物史。
作者:叶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