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庆丰;孙丽英;李云霞;刘素云;谷成锁;孔新平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显性黄疸消退后),抽不抗凝血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10项,部分病人同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0例心肌酶均升高,其中4种酶升高者24例(60%),3种酶升高者16例(40%),新生儿生理性黄疸30例,心肌酶1种或2种升高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病程在7d以内,总胆红素,心肌酶明显高于病程在7d以上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心肌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出现心肌损害,与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有关。在抗菌基础上,加用VitC.ATP.CoA营养心肌细胞,心肌酶随显性黄疸消退而下降,疗效较好。随访15例病理性黄疸心肌酶未恢复正常者,均在1~2月内心肌酶恢复正常,心肌损害呈可逆性。
作者:沈爱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1月开展了改良式剖宫产术[1],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6月来我院住院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改良式剖宫产术72例,年龄22~35岁,初产妇69例,经产妇为3例;腹部横弧形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4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59例,经产妇5例。手术指征: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羊水偏少,臀位,高龄初产妇,珍贵儿,妊高征等。两组年龄、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作者:金素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膀胱引流术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技术之一。如引流管放置不当,又缺乏认真的护理,往往可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应有的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观察研究,分析原因,重在预防,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原因分析1.1 血凝块堵塞:常发生于经膀胱手术(膀胱癌切除、前列腺切除等)和膀胱出血性疾病(出血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未手术的膀胱癌等)。可以因手术止血不彻底,冲洗不及时或冲洗速度不当,也可因便秘、咳嗽突然增加腹压造成再出血,以及个别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等,未及时排出血性尿液致血液凝固堵塞导管造成引流不畅。
作者:吴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1997年8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诊断参照1989年济南会议制订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1]。对70例日龄为1~3d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投币,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两组入院时症状、体征见表。两组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其母分娩过程中,均无应用吗啡及其它特殊药物史。
作者:叶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下腹部横切口用于剖宫产手术已采用了近90年,其优点:美观、适用于皮下脂肪丰富的产妇,缺点也较多,如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腹直肌剥离面大,有的筋膜下血肿,娩头困难,切口皮肤麻木等。自1996年10月stark的新式剖宫产介绍到我国后,我们于1998年10月至2000年2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242例,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共有242例新式剖宫产作为观察组,本组年龄24~35岁,平均28岁,孕龄35~42周,头盆不称92例,胎窘45例,臂位25例,过期妊娠30例,与观察组有相同剖宫产指征的产妇行下腹部纵切口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共106例。1.2 手术方法:取下腹部pfannenstiel切口上3cm为切口,长度约12~14cm,切开皮肤,于切口中段切开皮肤组织及筋膜层2cm,用直剪向左右侧各剪开筋膜2cm,沿着上下纵行方向用血管钳分离两侧腹直肌间的粘着部位,术者和助手用双食指和中指重叠两侧腹直肌之间向相反方向均匀地牵拉撕开腹直肌,筋膜,皮下脂肪,至足够儿头娩出,用食指分离腹膜外脂肪,在腹膜上撕开一个小洞,沿上下方向撕开腹膜,暴露子宫下段,横向切开膀胱反折腹膜2~3cm,食指插入向切口下方稍加钝性分离并下推膀胱,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切口并向两侧撕开约10cm,破膜后取胎儿,剥离胎盘,擦静宫腔,用1号肠线连续全层锁边缝合子宫切口,切口二侧将返折腹膜一同缝入,在切口中段用肠线缝合返折腹膜一针,清理腹腔,03号肠线连续缝合壁层腹膜,03号肠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3~4针,用4把鼠齿钳钳夹对合皮肤5min后松钳。术后不用包扎腹带。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作者:黄晓红;唐玲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治疗方法甚多。我院自1998年5月以来,使用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5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17~72岁,平均:34.8岁。车祸伤42例,高处坠落伤9例,跌伤8例。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28例,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31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多段粉碎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41例,开放性骨折18例(Ⅰ~Ⅱ度,伤口在2~5cm左右者)。合并伤:颅脑损伤3例,胸部外伤2例,腰椎骨折2例,腹部外伤1例,骨盆骨折1例。
作者:张辉宇;郭锦明;李世楷;戴永平;卢弘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病人发病24h内及发病后48~72h的QTd变化情况,了解QTd与心梗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组纳入心梗病人62例,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两组,分别测量其发病24h及发病后48~72h的QTd,并比较两组指标。结果:①发生室内性心律失常的心梗病人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②心梗发病24h内QTd显著高于发病后48~72h。结论:急性心梗病人测量QTd对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操向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已经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即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等,为患者解决存在或潜在的健康空间和心境,提供优质服务,因此,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带好实习生,培养素质全面,作风扎实的“使用型”护理人才,是临床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二十一世纪护理教育的迫切需求。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由于这一特性,加之实习人员实习期一般较短,就决定了其带教工作过程中更需具备科学管理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行之有效的带教方法等特殊要求,针对这一特点,九五年来,我们对带教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1 明确带教目的 带教目标是带教工作努力的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带教目的,带教工作将成为无的放失,容易陷入任其发展的状况,因而也就难以收到实效,所以,我们每年都要在带教开始前根据送培单位提出的需求及实习人员不同情况,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带教目的。
作者:赵艳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花斑癣的病因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56例复发性花斑癣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病例中有慢性感染者5例,恶性肿瘤者3例,家族中有本病患者2例,全身皮质激素应用者2例,高温和多汗者56例,无营养不良者。结论:根据结果分析,笔者认为:(1)这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有一种内在因素,这种因素促使这些患者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特别易患本病,我们称之为易感性;(2)以前认为本病有遗传因素,可能就是这种易感性的遗传,而非本病的遗传。
作者:郑万方;张跃龙;张怡明;虞伟衡;钱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是腹部外科危重的疾病之一,是一种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的急腹症。早期对患者进行各种有效的监测和护理,是预防和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的依据,并对把握手术时机,提高治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自1992年至1999年对收住18例病例进行监测和临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18例病例进行临床监测护理讨论。1 临床资料 病人总数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5岁;手术治疗7例非手术治疗11例,死亡1例;18例患者中重症16例,轻症2例,均有二种或二种以上并发症同时或先后发生;中毒性休克9例,急性呼吸衰竭4例,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3例,胰瘘1例。
作者:竺幼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缺铁性贫血(IDA)是常见的贫血之一,是由于机体对铁的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需要增加而引起体内铁的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而致贫血。IDA可以是独立的疾病,更多是作为其它疾病的一个症状出现。IDA的诊断和治疗并不难,但一般临床上只满足贫血症状的改善,而对驱除病因,持续正规治疗不够重视,其不仅导致贫血症状多发,还可能引起原发病的误诊。本文对我院1990年至2000年收治的145例IDA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 门诊和住院IDA患者145例,男性62例,女性83例,男:女为0.427∶0.572,年龄(18~72)岁,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RBC<4×1012/L,Hb<120g/L,女RBC<3.5×1012/LHb<11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0.31。血清铁(SI)<8.95umol/L,总铁结合力(TIBC)>64.44umol/L,运铁饱和度<0.15。③血清铁蛋白(SF)<14ug/L。④成熟红细胞形态明显呈低色素表现。⑤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⑥铁剂治疗有效。以①~③为重要,本文中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
作者:陈一丽;赵志国;苏玉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药归芪复方配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57例,取得比单用激素治疗更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101例均为成人,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7例,男36例,女21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26.8岁;病程25d~4.1年,平均病程1.32年。其中治疗组有41例做过肾活检,对照组有29例做过肾活检。两组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根据南京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制订。①大量蛋白尿(>3.5g/d);②低蛋白血症(<3g/d);③明显浮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项为必备。并通过相应检查排除了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作者:石磊;周祥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寒战在硬膜寒外麻醉中发生率高达到40~60%[1],既影响手术进行,又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试用了曲马多能有效地消除寒战,但复发率较高,且再用曲马多处理时疗效差。于是我们在用曲马多的同时加红外线照射,明显降低了寒战及其复发,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选择硬膜外麻醉中出现寒战病人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17~75岁,平均35岁,ASAⅠ~Ⅱ级,术前用药均为苯巴比妥0.1、阿托品0.5mg肌注,维持室温18~25度,手术种类包括上腹部手术12例,下腹部手术32例,下肢手术14例,其他手术2例。术中输血和用了其他药品的病人排出本研究组。硬外阻滞局麻药为2%盐酸利多卡因(含1:20肾上腺素),全部病例阻滞效果满意。
作者:褚天;黄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初产妇发病率更高,对母乳喂养的实施有很大的影响。我院自1995年5月到1999年5月近4年来利用抗生素局部注射方法治疗急性乳腺炎86例,收到良好疗效,易被患者接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25.4岁,初产妇74例,经产妇12例。哺乳初期(产后3个月内)71例,中后期15例。患乳胀痛或搏动性疼痛、局部出现肿块、表面红肿伴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食欲不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体温超过38.5℃以上者71例,体温低于38.5℃者15例。白细胞升高超过15×109/L66例,接近正常值20例,病程短3d,长26d。
作者:李玖荣;袁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报告21例以肝损为主肝豆状核变性,进一步提高原因不明肝病和肝豆状核变性诊治工作。方法:收集我院近8年来21例以肝损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对其临床和实验检查改变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以肝损为主肝豆状核变性有以下特点:本病男、女均可发生,主要在5~15岁发病,近90%,小于5岁及15岁以上少见。肝损害中肝硬化占80%以上。绝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肝外脏器受损,如贫血占80.9%,椎体外系症状占61.928.6%有家族史。角膜K-F环,血清铜,铜兰蛋白,铜氧化酶,尿铜测定等均有重要诊断、鉴别意义。结论:对原因不明肝病,特别是小儿肝病,只要提高对本病认识,根据临床特征和实验检查,诊断该病并无困难。必要时可作肝活检进一步防止误诊、漏诊。
作者:刘寿荣;张斌海;许如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采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2例,与常规量历史组比较。结果:①小剂量ATRA同样有较高的CR率(90.9%)。达CR时间不延长。②小剂量ATRA不降低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③小剂量ATRA治疗的副作用可减少、减轻,无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结论:两种剂量的ATRA治疗APL疗效相近,但小剂量ATRA可降低ATRA的毒副作用。
作者:殷果;刘传勇;古茂群;容中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微波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方法:对4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微波热凝治疗。结果:随访一年以上,治愈30例(71.4%),显效8例(19.1%),有效4例(9.5%),有效率为100%。结论: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好,痛苦少,反应轻,无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桂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性危重病症,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更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5月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作一概述。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11例受检患者中男159例,女52例,男女之比为3.0:1,年龄60~69岁,142例,70~79岁例,80岁以上13例。1.2 临床症状:全部病人均表现为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头昏,头晕,昏厥,心悸,上腹部疼痛等症状,病程短1h,长2h。1.3 内镜检查:胃溃疡60例,占28.4%,胃癌56例,占26.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占22.7%例。糜烂性胃炎32例,占15.1%,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10例,占4.7%,其他如胃息肉,胃平滑肌瘤等5例,占2.3%。1.4 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癌51例,轻-重度肠化36例,不典型增生10例,萎缩性胃炎7例。
作者:王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选择既能快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又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常体温,且使用方便,无痛苦的药物,观察双氯酚酸钠栓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观察方法,对直肠体温≥39℃高热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腮腺炎患儿分别用双氯酚酸钠栓剂每次2~4岁1/3颗,5~7岁1/2颗,8~12岁2/3颗,塞入肛内1.5~2cm处。泰诺林退热糖浆每次2~3岁5ml,~5岁7.5ml,~8岁10ml,~10岁12.5ml,~12岁15ml。安乃近注射液每次10mg/kg,肌注。结果:双氯酚酸钠在三组药物中所出现的退热时间体温降至低所需时间及维持时间,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氯酸酸钠对高热患儿退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使用方便、安全,患儿容易接受,无明显胃肠道反应等特点。
作者:姚静婵;胡国华;林益平;胡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自1997年6月起,使用米非司酮+MTX联合治疗异位妊娠32例,其临床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2例病人均由门、急诊收住,并经询问病史及妇科检查、B超、血β-hcG或后穹窿穿刺等检查确诊为异位妊娠。年龄:20~42岁,平均31.5岁。婚育者19例,已婚未育和未婚者13例。32例病人均有1~3次人流史。1.2 临床表现:①停经,有明确停经史20例,无明确停经史12例。其中,停经时间<40d6例。40~50d的15例。②阴道流血,停经后少量阴道流血自认为流产就诊者12例,月经淋漓不尽者16例。这是异位妊娠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③腹痛。下腹部一侧有钝性的、针刺样疼痛,伴有下坠不适的15例。突然腹痛、伴恶心欲吐10例。④妇检及辅助检查,妇检可在子宫的侧方触及大小不等的包块,边界不清。或仅触及附件增厚。B超检查:宫腔内无妊囊。盆腔内有包块或无包块,但有少一中等量积液,平卧时,肝、肾隐窝有少量积液,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血β-hcG值>3.1ug/L。(本院正常值<3.1ug/L)
作者:袁瑞侠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