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红;唐玲华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方法:分别检测血脂康治疗组40例高脂血症患者和多烯康对照组40例高脂血症患者服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结果:血脂康治疗组的血流变学及血脂治疗前后差异(P<0.005);多烯康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血脂康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及降低血脂,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华;丹笑颖;宁辉;薛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药归芪复方配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57例,取得比单用激素治疗更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101例均为成人,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7例,男36例,女21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26.8岁;病程25d~4.1年,平均病程1.32年。其中治疗组有41例做过肾活检,对照组有29例做过肾活检。两组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类型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根据南京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拟定的关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制订。①大量蛋白尿(>3.5g/d);②低蛋白血症(<3g/d);③明显浮肿;④高脂血症。其中①、②项为必备。并通过相应检查排除了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作者:石磊;周祥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下腹部横切口用于剖宫产手术已采用了近90年,其优点:美观、适用于皮下脂肪丰富的产妇,缺点也较多,如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腹直肌剥离面大,有的筋膜下血肿,娩头困难,切口皮肤麻木等。自1996年10月stark的新式剖宫产介绍到我国后,我们于1998年10月至2000年2月开展了新式剖宫产术242例,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共有242例新式剖宫产作为观察组,本组年龄24~35岁,平均28岁,孕龄35~42周,头盆不称92例,胎窘45例,臂位25例,过期妊娠30例,与观察组有相同剖宫产指征的产妇行下腹部纵切口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共106例。1.2 手术方法:取下腹部pfannenstiel切口上3cm为切口,长度约12~14cm,切开皮肤,于切口中段切开皮肤组织及筋膜层2cm,用直剪向左右侧各剪开筋膜2cm,沿着上下纵行方向用血管钳分离两侧腹直肌间的粘着部位,术者和助手用双食指和中指重叠两侧腹直肌之间向相反方向均匀地牵拉撕开腹直肌,筋膜,皮下脂肪,至足够儿头娩出,用食指分离腹膜外脂肪,在腹膜上撕开一个小洞,沿上下方向撕开腹膜,暴露子宫下段,横向切开膀胱反折腹膜2~3cm,食指插入向切口下方稍加钝性分离并下推膀胱,在子宫下段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切口并向两侧撕开约10cm,破膜后取胎儿,剥离胎盘,擦静宫腔,用1号肠线连续全层锁边缝合子宫切口,切口二侧将返折腹膜一同缝入,在切口中段用肠线缝合返折腹膜一针,清理腹腔,03号肠线连续缝合壁层腹膜,03号肠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全层缝合皮肤和皮下脂肪3~4针,用4把鼠齿钳钳夹对合皮肤5min后松钳。术后不用包扎腹带。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作者:黄晓红;唐玲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采用小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2例,与常规量历史组比较。结果:①小剂量ATRA同样有较高的CR率(90.9%)。达CR时间不延长。②小剂量ATRA不降低高白细胞血症的发生率。③小剂量ATRA治疗的副作用可减少、减轻,无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结论:两种剂量的ATRA治疗APL疗效相近,但小剂量ATRA可降低ATRA的毒副作用。
作者:殷果;刘传勇;古茂群;容中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早期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在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黄疸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其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不仅有个体差异,也与种族、地区、遗传、性别和喂养方式与时间等有关,在不同地区高胆报道中,原因不明的高胆均占一定比例约11~33%左右,其出现时间,达峰时间,病程及临床特点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故有人提出生理性黄疸标准高于传统标准[1],若过高的胆红素血症,同时伴有一些危险因素,可造成胆红素脑病,因此早期干扰高胆血症,是消除胆红素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院于1998年后提倡早期喂养,新生儿黄疸的均值有显著下降,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997年组出生新生儿330例,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60例,日龄1~27d,出生体重(2930±270)g,胎龄(38.1±4.77)周,病理性黄疸16人,主要病因ABO溶血一例,血管外溶血(头颅血肿等)4例,感染性2例,母乳性黄疸8例,其中早发性3例,晚发5例。其余新生儿在黄疸出现时间,达高峰时间,消退时间,临床特点均符合生理性黄疸。1998年组新生儿出生270例,其中男140例,女性130例,日龄1~27d,出生体重(3010±490)g,胎龄(37.8±5.21)周,其中病理性黄疸13例,ABO溶血1例,红细胞增多症1例,血管外溶血2例,感染性因素2例,母乳性黄疸7例,其中早发性2例,晚发性5例,其余新生儿在黄疸出现时间,达高峰时间、消退时间、临床特点符合生理性黄疸
作者:陈兆;蒋优芬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其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1997年8月至1999年10月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诊断参照1989年济南会议制订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1]。对70例日龄为1~3d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投币,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两组入院时症状、体征见表。两组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且其母分娩过程中,均无应用吗啡及其它特殊药物史。
作者:叶剑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心肌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前)和治疗后(显性黄疸消退后),抽不抗凝血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肝功能、肾功能等10项,部分病人同时作心电图检查.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40例心肌酶均升高,其中4种酶升高者24例(60%),3种酶升高者16例(40%),新生儿生理性黄疸30例,心肌酶1种或2种升高者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病程在7d以内,总胆红素,心肌酶明显高于病程在7d以上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心肌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出现心肌损害,与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有关。在抗菌基础上,加用VitC.ATP.CoA营养心肌细胞,心肌酶随显性黄疸消退而下降,疗效较好。随访15例病理性黄疸心肌酶未恢复正常者,均在1~2月内心肌酶恢复正常,心肌损害呈可逆性。
作者:沈爱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颏下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是颈部较少见的发育性囊肿,也是颈部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作者自1987-1999年共收治头颈部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131例,其中颏下囊肿和表皮样囊肿51例,占38.9%,现报告如下,并对其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 颏下皮样囊肿16例,男7例,女9例、15岁以下3例、16~25岁8例、26~35岁4例、36岁以上1例,小9岁,大37岁,术前正确诊断者12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观察1~10年无复发。 颏下表皮样囊肿35例,男,6例;女29例;15岁以下18例;16~25岁,4例;26~35岁,9例;36以上4例,小6个月,大46岁。术前正确诊断者24例;35例中行手术治疗的33例,其中30例随访观察1~10年无复发,3例复发。
作者:王文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内科急性危重病症,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更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5月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作一概述。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11例受检患者中男159例,女52例,男女之比为3.0:1,年龄60~69岁,142例,70~79岁例,80岁以上13例。1.2 临床症状:全部病人均表现为呕血,黑便,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头昏,头晕,昏厥,心悸,上腹部疼痛等症状,病程短1h,长2h。1.3 内镜检查:胃溃疡60例,占28.4%,胃癌56例,占26.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占22.7%例。糜烂性胃炎32例,占15.1%,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10例,占4.7%,其他如胃息肉,胃平滑肌瘤等5例,占2.3%。1.4 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癌51例,轻-重度肠化36例,不典型增生10例,萎缩性胃炎7例。
作者:王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胫腓骨骨折临床常见,治疗方法甚多。我院自1998年5月以来,使用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粉碎性骨折5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龄:17~72岁,平均:34.8岁。车祸伤42例,高处坠落伤9例,跌伤8例。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28例,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31例,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多段粉碎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41例,开放性骨折18例(Ⅰ~Ⅱ度,伤口在2~5cm左右者)。合并伤:颅脑损伤3例,胸部外伤2例,腰椎骨折2例,腹部外伤1例,骨盆骨折1例。
作者:张辉宇;郭锦明;李世楷;戴永平;卢弘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肾炎是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变症百出。呕吐是慢性肾炎病变过程某一阶段的主要症状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患者出现呕吐多由于低蛋白血症所致的胃粘膜水肿,或长期运用激素而并发溃疡或胃炎,或尿毒症时的尿素性胃肠道炎症等引起。祖国医学认为:肾炎呕吐为浊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结合中医辨证进行治疗,可以分别采用清胃、温胃、和胃、养胃、泄胃和降胃等方法,临床观察效果显著。1 具体方法1.1 清胃法: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其中黄连和竹茹用姜汁炒。用于激素治疗后呈现面红体胖,怕热多汗。心烦寐差,咽喉干痛,大便秘结,呕吐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亦用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而见尿少,甚则尿闭,神识昏糊,呕吐恶心,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腻而干,脉象弦滑。此由湿热内蕴,胃气失于和降,浊邪上逆所致。治以清胃止呕。案例:苏某,男,58岁。患者因尿少伴呕吐恶心1周入院。临床拟诊尿毒症,即以西药纠正酸中毒、利尿。又因口苦寐差,苔腻,脉滑,以清利湿热和胃予中药治疗,方用姜汁川连4.5g、半夏9g、陈皮6g、茯苓12g、姜竹茹9g、生军4.5g(后下)、枳壳9g、佩兰9g、砂仁3g(后下),2剂。药后呕吐恶心等症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张振军;庞宗然;张利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血锌原卟啉(ZPP)的测定因其简便易行,结果相对稳定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但国内目前诊断界值尚不完全统一。1999年我们对邢台市健康儿童进行了ZPP测定,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邢台市市区、郊区及山区4~13岁儿童共2327人,其中男性12453人,女性1096人;市区1112人,郊区786人,山区429人。血红蛋白均在110g/L以上,无铅接触史,体格检查无异常。1.2 方法 ZPP由西安产竹林牌荧光仪测定,采用病美国产USKⅡ质控液。血红蛋白由日本产T—820电子血球分析仪测定,采用日本产原装试剂。
作者:甄庆丰;孙丽英;李云霞;刘素云;谷成锁;孔新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β-受体阻滞剂在稳定型心功能不全和无禁忌症病人中作为标准治疗的组成部分,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我们应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商品名康可)治疗83例CHF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慢性心衰83例,男63例,女20例;年龄33~82岁,平均54岁。病程1~5年。原发病确诊为冠心病50例(其中陈旧心梗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5例。心功能按照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48例,Ⅳ20例。1.2 方法
作者:廖国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在胆道再次手术时肝门胆管显露的各种要点和方法,包括刮吸解剖法的应用经验。方法:在106例胆道再次手术中显露肝门胆管时综合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刮吸解剖法的应用来完成手术。结果:106例均成功显露肝门胆管,完成手术。结论: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助于胆道再次手术时肝门胆管的显露。
作者:梅军;徐永宏;郑曙;叶冠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3.8mm小切口碎核同期植入折叠式水凝胶人工晶体手术的效果。方法:对53例(56只眼)白内障碎核折叠式水凝胶人工晶体植入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状态、前房反应进行总结。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0.5的眼数分别为:49只眼(87.5%)、52只眼(92.9%)、52只眼(92.9%);平均散光度分别为:(1.02±0.71)D、(0.93±0.59)D、(0.85±0.67)D。平均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角膜透明,前房反应轻。结论:手术切口小,操作简便。术后反应轻、散光小,患者短时间内可以获得佳视力,屈光状态稳定。
作者:朱光;谢桂珍;陈志萍;陶爱平;李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膀胱引流术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技术之一。如引流管放置不当,又缺乏认真的护理,往往可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不应有的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认真观察研究,分析原因,重在预防,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原因分析1.1 血凝块堵塞:常发生于经膀胱手术(膀胱癌切除、前列腺切除等)和膀胱出血性疾病(出血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未手术的膀胱癌等)。可以因手术止血不彻底,冲洗不及时或冲洗速度不当,也可因便秘、咳嗽突然增加腹压造成再出血,以及个别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等,未及时排出血性尿液致血液凝固堵塞导管造成引流不畅。
作者:吴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选择既能快速有效地控制高热,又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正常体温,且使用方便,无痛苦的药物,观察双氯酚酸钠栓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观察方法,对直肠体温≥39℃高热症状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及腮腺炎患儿分别用双氯酚酸钠栓剂每次2~4岁1/3颗,5~7岁1/2颗,8~12岁2/3颗,塞入肛内1.5~2cm处。泰诺林退热糖浆每次2~3岁5ml,~5岁7.5ml,~8岁10ml,~10岁12.5ml,~12岁15ml。安乃近注射液每次10mg/kg,肌注。结果:双氯酚酸钠在三组药物中所出现的退热时间体温降至低所需时间及维持时间,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双氯酸酸钠对高热患儿退热作用快,维持时间长,使用方便、安全,患儿容易接受,无明显胃肠道反应等特点。
作者:姚静婵;胡国华;林益平;胡春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呼吸末正压(PEEP)对支气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支气管痉挛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处理方法(静脉注射氟美松、氨茶碱、吸痰)与新技术处理方法(喷雾给药、应用PEEP)。结果:常规处理方法治疗效果差、合并症多,新技术处理方法治疗效果确切、见效快、无任何合并症。结论:PEEP对治疗支气管痉挛能起到90%的作用,是很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庄瑰霞;张朝满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糖尿病(diabetesme llitus DM)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DM患病率上升较发达国家快[1]。DM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为护士如何对DM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内分泌科从1997年6月至1999年6月共收治187例DM住院患者,适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预防或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1 临床资料 本组187例,1型DM3例,2型DM184例,男96例,女91例,年龄13~82岁,平均58.4岁。DM诊断依据WHO(1985)标准。住院时间11d~70d,平均21d。162例住院期间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中137例出院前改口服降糖药。7例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9例因严重并发症死亡,12例未见随诊。
作者:谢金芝;付淑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1月开展了改良式剖宫产术[1],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6月来我院住院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改良式剖宫产术72例,年龄22~35岁,初产妇69例,经产妇为3例;腹部横弧形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4例,年龄21~37岁,初产妇59例,经产妇5例。手术指征: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羊水偏少,臀位,高龄初产妇,珍贵儿,妊高征等。两组年龄、手术指征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作者:金素珍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