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

李顼

关键词:消化不良, 功能性, 肝郁脾虚/中医药疗法, 蔬肝健脾方/治疗应用
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人统计约占消化专科的20%-40%[1].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FD的主要证型.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中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活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的一种疾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导致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等,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我们在长期临床工作中认为肾虚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自拟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的补肾活血汤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瑕;刘勤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益心康泰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素影响的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状态.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不一,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逆转为SA,少数病例可在短期内进展为心源性猝死[1].益心康泰胶囊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益心康泰胶囊对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疗效.

    作者:魏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药传统理论之主流理论与非主流理论

    中药传统之主流理论是指:一、从历史上看,长期占据中药理论之主导地位,为主要的、多数的中医药著作所采用,作为论述药物功能,解释临床疗效的主要依据之理论;二、从现代来讲,被编入历版大学本科中医教材之中药理论.符合此二条者,即可称为中药传统主流理论.主流理论之外的中药理论,即为传统的中药非主流理论.按新版大学本科中药教材所编,主流理论之主要内容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和合,有毒无毒,归经引经等.

    作者:许颖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读经典学名著读书活动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陈宏珪教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经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宏琏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擅长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其多年来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研究,尤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经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张玉辉;苗利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

    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2004-08-2007-07,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46例,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牛琦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针药结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SOD、MDA及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血清中SOD、MDA含量,研究针剌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疗效及原理.方法:采用MCAO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生化比色法检测血清中SOD、MDA含量.结果:针药结合组海马组织神经元的恢复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血清中SOD的含量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优于单纯川芎嗪和针刺组.结论:针药结合能有效升高血清中SOD的含量,降低MDA含量,从而减少神经元的损伤,其作用优于单一疗法.

    作者:成泽东;陈以国;王树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经验举隅

    李发枝教授(1943-),曾为河南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专家组组长.李师17岁悬壶,业医近50年,学宗仲景,崇尚东垣,旁及诸家,学验俱丰.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项目实施3年来,李师深入临床一线,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对本病见解独特,将其平时治疗疑难杂病经验移治艾滋病,每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于旁,受益匪浅.现将李师治疗艾滋病合并顽固性口腔溃疡和艾滋病反复感冒的验案二则作一介绍,并探讨其辨证机理,总结临证经验.

    作者:张明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HPLC法测定健脾润肺片中五味子醇甲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脾润肺片中五味子醇甲含量的方法.方法:Waters Hypersil ODS填料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65:35),柱温3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50 nm.结果:五味子醇甲在0.208-1.040u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γ=0.99998.平均回收率为99.44%,RSD为2.81%(n=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灵敏简便,准确可靠,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该药品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临通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41例

    近年来,由于病毒感染的增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小儿常见的、多发的心脏疾病.2004-09-2007-10,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1例,收到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成淑凤;高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脐部外敷健脾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 研究目的1982年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运动性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机能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作者:丁利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赵炳南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赵炳南教授(1899-1984)是我国中医皮外科学界的泰斗,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发展中医皮肤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赵老勤研中医经典著作,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在诊治皮肤科疾病的理法方药方面有许多创新.赵炳南学术思想的传承者众多,许多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专家.进行赵炳南学术思想及其学术流派的研究.对中医皮肤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耿学英;宋乃光;赵岩松;蔡念宁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人统计约占消化专科的20%-40%[1].中医学认为肝郁脾虚是FD的主要证型.近年来,笔者采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顼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药汤剂中先煎药物的分类及煎煮方法

    汤剂应用较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汤剂的各种特殊煎煮方法中尤以先煎应用广泛,而对此则较难以掌握.在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其煎煮质量,如煎煮器具,煎煮时间,外界压力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煎药物进行探讨.

    作者:李学林;陶继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筋骨消肿止痛膏外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发于中老年,尤以中年人为多见,常久治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2005-2006年,我科采用自制筋骨消肿止痛膏外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薛爱荣;张向阳;薛爱霞;王丽娟;杜书萌;魏薇;王新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黄芪配伍香丹注射液治疗各种水肿170例

    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肾病水肿、脑血管病水肿、特发性水肿等,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如何更有效、更经济地给予治疗,增进疗效,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负担,是临床医生需要研究的课题.2003-07-2008-02,笔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香丹注射液治疗各种水肿170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赵高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34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是医生棘手的问题,给临床用药带来困难.目前多采用多巴胺升压,但长时间使用会出现多巴胺依赖现象而致撤药困难.2002-02-2006-06,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34例,收到较好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红;王皞;世慧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渊源流长的河南中医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记,也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续的载体,中医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中医是在东方文化环境中产生、发展、成熟的,没有中医药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

    作者:邱彤;王金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50例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又称过敏性咳嗽、咳嗽型哮喘、隐匿型哮喘,以持续咳嗽反复发作为特征,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06-2007-12,笔者运用祛风解痉汤配合西药喘康速气雾剂吸入治疗CVA患者50例,随机设对照组单用喘康速气雾剂吸入治疗40例,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优于西医常规用药,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保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辨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6例65只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部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近年来它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成年人致盲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6例65只眼,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代点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医研究杂志

中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