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全口义齿有限元建模方法的研究

时光辉;韩栋伟;陈震;冷旭;张丽艳

关键词:全口义齿, 硫酸钡粉, CT图像, 有限元法
摘要:目的 制作可显影的下颌全口义齿,为建立下颌全口义齿有限元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预实验确定选用的显影剂的种类和添加的比例,添加50%重量比的硫酸钡粉于普通热凝树脂材料中可制作出可显影的下颌全口义齿.结果 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下颌全口义齿的有限元实体模型几何相似性强,模型精度高.结论 在普通热凝树脂材料加入适当比例硫酸钡可以用于制作可显影的全口义齿,能完全满足有限元建模的需要.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全口义齿有限元建模方法的研究

    目的 制作可显影的下颌全口义齿,为建立下颌全口义齿有限元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预实验确定选用的显影剂的种类和添加的比例,添加50%重量比的硫酸钡粉于普通热凝树脂材料中可制作出可显影的下颌全口义齿.结果 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下颌全口义齿的有限元实体模型几何相似性强,模型精度高.结论 在普通热凝树脂材料加入适当比例硫酸钡可以用于制作可显影的全口义齿,能完全满足有限元建模的需要.

    作者:时光辉;韩栋伟;陈震;冷旭;张丽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随访结果.结果 72例中男女比例为2.6:1,平均年龄67岁,累及淋巴结52例(72.2%),结外以胃肠道和扁桃体为多见.全部病例随访时间长达108个月,死亡50例(69.4%),其中16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22.2%).Ipl分组与预后明显相关,IPI低者预后明显好于IPI高者(P=0.041),血清VEGF水平高的患者预后明显低于血清VEGF水平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BCL属高度侵袭性肿瘤,IPI和VEGF水平可以用于DLBCL预后判断.

    作者:魏蓉;张燕香;孟月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人冠状动脉的宏观与微细结构

    目的 从心脏外科角度研究冠状动脉宏观和微细解剖.方法 对13例人心冠状动脉灌注造影剂后,进行X射线和软X射线摄片研究,另有1例由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灌注墨汁明胶液,作组织切片观察心脏毛细血管分布特点.结果 冠状动脉分支中直径大于1.0 mm的动脉数量较多,均可选择作为冠脉搭桥时的靶血管;左、右冠状动脉之间及同一冠状动脉分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这些吻合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明显增粗;细小动脉的分布密度左室游离壁明显大于右室壁,心内膜下层大于心外膜下层和中层,并且形成丰富的心内膜下丛.窦房结动脉是粗的心房动脉,作心房切口时应尽量避免伤及,以免导致心律紊乱.室问隔和房室连接区是冠状动脉分支间吻合的重要区域.结论 深入了解冠状动脉走行特点、口径及其固有吻合有助于理解心脏外科原理和改善手术效果.

    作者:李泽民;陈长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盐水灌注导管电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

    目的 探讨盐水灌注导管电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阵发性房颤经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的病例,观察其手术情况、近期疗效以及并发症,以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68例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了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术,共电学隔离大静脉230根,其中肺静脉208根(左上肺静脉68根、左下肺静脉49根、右上肺静脉49根、右下肺静脉42根),上腔静脉22根.电隔离成功226根,每个患者平均3.4根,即刻隔离成功率为98.3%.平均随访(8.2±3.0)月,(2~12)月,复发6例,3例进行了再次消融术,随访3~6月未见复发;另外3例放弃进一步消融手术;成功率达91.2%.6例复发病例平均在消融术后(8.2±2.8)月复发,但房颤发作频率和症状仍比消融术前轻.术中出现2例急性心包填塞(2.9%),经心包穿刺以及心包引流后好转,1例左上肺轻度气胸(1.5%),胸腔穿刺引流24小时后好转;没有发生肺静脉急性狭窄病例.结论 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它是目前治疗阵发性房颤一种很有前途的消融方法.

    作者:李伟明;徐亚伟;陈艳清;吴晶心;唐恺;周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超声联合SonoVue介导荧光蛋白质粒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协同微泡造影剂SonoVue介导荧光蛋白质粒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的方法.方法 以不同的超声辐照时间、超声机械指数和不同浓度的微泡造影剂SonoVue的参数组合,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以荧光显微镜观察观察293T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测算转染率.结果 当微泡造影剂SonoVue浓度为40%、超声机械指数为1.0、辐照时间5 min时,质粒的转染率高(28.11±1.63)%.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刺SonoVue能够作为载体介孚质粒转染细胞,但需优化各项超声辐照的条件以达到佳效果.

    作者:郑颖;王文平;赵平;王宏卫;赵奕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为探讨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与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关系.方法 我们对42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婴幼儿进行了24 h食管pH监测,监测指标包括pH<4的次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及长反流持续时间、24 h总、立位和卧位食管pH值<4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和Boix-Ochoa综合评分.结果 42例中存在胃食管反流22例(占52.4%),其中14例患儿经抗反流治疗后咳喘持续时间和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均较未用抗反流治疗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测24 h食管pH,各项食管酸反流监测所示异常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常合并胃食管酸反流,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认识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有积极意义.

    作者:陆建红;徐美玉;吴惠芳;盛俞;顾健辉;倪松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器的急诊应用

    目的 探讨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应用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抢救59例多种原因导致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停搏,急诊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结果 59例患者成功起搏43例(72.8%),28例有自主心律患者成功起搏27例(96.4%).取得良好抢救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简便、可行具有急诊应用价值.

    作者:彭沪;庄育刚;崔世涛;徐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体质量指数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发生中的作用,及和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NERO)发病机制中的区别.方法 测定126例RE患者和91例NERD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计算出BMI,RE组和NERD组、正常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RE组BMI与NERD组、正常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E患者BMI明显高于NERD患者、正常人,高BMI与RE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控制体质量对预防和治疗RE有一定作用.

    作者:吴萍;许树长;陈莹;郑芳芳;王琛;姚莉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厚度的MRI研究

    目的 探讨肛提肌厚度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POP患者(POP组)14例,年龄40~82岁,其它妇科良性疾病患者(时照组)22例,年龄24~65岁.所有病例均于静息及提肛状态下行MRI扫描,利用医学影像分析软件分析处理MRI原始图象,测量并比较肛提肌厚度.结果 在平静及缩肛状态下,POP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左、右两侧肛提肌厚度差异均无有显著性(P>0.05);在平静及缩肛状态下,对照组同一患者左侧肛提肌厚度大于右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在缩肛状态下,POP组患者左侧肛提肌厚度大于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但平静状态下,POP组患者两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对照组两侧肛提肌缩肛前后厚度变化差△T差异具有显著性(左侧P<0.01,右侧P<0.05),而POP组两侧肛提肌△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P=0.146;右侧:P=0.568).结论 肛提肌存在不对称现象;POP患者肛提肌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但可能存在收缩功能下降.

    作者:高阗;李莉;张蕾;欧阳一芹;童晓文;李怀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愈合后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目的 报道1例急性圆锥角膜水肿瘢痕愈合后Ⅱ期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治愈的病例,并对手术机理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1例急性圆雏角膜水肿患者,采用Ⅰ期放射状角膜切开术、Ⅱ期DLKP术的方法治疗,对患眼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结果进行观察,随访期4年.结果 该患者在急性圆锥角膜水肿阶段,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能有效控制急性期的各种症状,Ⅱ期DLKP术中能够完整的暴露角膜后弹力层,术中无后弹力层微穿孔发生.DLKP术后4个月至2年视力一直稳定在裸眼0.4、矫正0.8.结论 急性圆锥角膜水肿所致的破裂的角膜后弹力层可以恢复其结构和功能,且具备一定的强度,为Ⅱ期DLKP术创造时机.

    作者:毕燕龙;周祁;金轶平;贾文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直线加速器低MU时的剂量学特性研究

    目的 直线加速器剂量监测系统的准确性是放射治疗处方剂量准确的前提,本研究旨在研究放射治疗低MU设置时的剂量学特性.方法 对Siemens Mevatron MD7745直线加速器6MV-X线辐射源,10 cm × 10 cm射野,机器跳数设置1~100 MU,在大剂量深度1.5 cm和5 cm深度处,测量相应MU数时的吸收剂量D<,MU>,并计算每MU对应的cGy;源皮距SSD 100 cm,预置1 MU、5 MU和100 MU条件下测量10 cm×10 cm射野百分深度剂量PDD和边长3~20 cm范围方野的总散射因子Scp,然后分析数据.结果 不同大小MU设置,MU与cGy的对应关系有很大的差别,误差大达10.6%,MU设置的大小对百分深度刺量PDD和总散射因子Scp影响很小,小于1%.结论 为保证体模中剂量计算精度达到WHO规定的精度要求(好于3%),当MU设置小于10时,必须对MU与cGy的对应关系进行修正,而低MU设置对百分深度剂量PDD和总散射因子Scp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作者:张莹;胡杰;陶建民;陆春花;张颖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内镜辅助下胸骨上径路甲状腺手术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胸骨切迹上小切口施行甲状腺微创手术的优缺点及适应症的选择.方法 经颈前胸骨切迹上小切口,在内窥镜和超声刀辅助下行甲状腺叶切除术.结果 本组共完成38例手术,切口长1.5~3 cm,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极少.所有患者均无声音嘶哑、继发性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无不良反应.于术后第3~6 d痊愈出院,住院时间5~9 d.结论 采用颈前胸骨切迹上小切口,在内窥镜和超声刀辅助下行微创甲状腺叶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滕宏飞;王胜;葛海燕;朱伟宏;蔡诚忠;蒋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钠素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水平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钠素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水平的研究.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89例,常规使用强心利尿及联合应用血管转换酶受体抑制剂等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脑钠素水平,使用美国HP5500型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心功能.30例健康作为对照.结果 心功能不全组血浆脑钠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脑钠素水平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后,血浆脑钠素显著下降(P<0.05).EF分数提高(P<0.05).结论 血浆脑钠素(betwee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作为评价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淑华;张毅琴;陆卫东;张斌;曲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微创治疗急性严重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提高严重脑内血肿急诊救治成功率的新途径.方法 以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89例GCS 3~8分的脑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内科治疗组(即对照组,93例)和急诊微创穿刺组(微创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微创组患者则在CT引导下,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急诊抢救室内行微创血肿碎吸术,比较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96例,7、14 d和30 d分别死亡35、44例和57例,死亡率分别为25.0%、33.3%和46.7%;实验组93例,7、14 d和30 d分别死亡24、32例和45例,死亡率分别为37.6%、47.3%和61.3%.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微创组7、14、30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微创脑内血肿清除显著提高脑内血肿的急诊救治成功率,是一项可在急诊抢救室内开展的脑内血肿救治的新方法.

    作者:葛奎;崔世涛;徐兵;戴志峰;庄育刚;彭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改良Pemberton髋臼截骨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

    目的 探讨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更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0年2月~2006年2月,对DDH髋臼浅而小、股骨头大的19例21个髋关节,在通常术式的基础上,对Pemberton截骨术式进行改良,将截骨点下移,扩大翻转骨瓣面积;取股骨截骨段植骨.同时行股骨转子下短缩外旋截骨,髋人子石膏固定2~3周,3周去除石膏固定改用患肢皮牵引并行仰卧起坐髋关节功能锻炼,8周扶拐行走.术后观察髋关节功能,X线片显示的截骨忿合程度、髋臼对股骨头包容程度及有无股骨头坏死等.结果 随访6个月~1年8个月,按照周永德疗效评定标准,总计26~30分14例14髋,21~25分3例4髋,16~20分2例1髋,15分以下1例1髋,总优良率迭90%.结论 改良Pemberton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可增大股骨头包容,避免了传统术式减少髋臼容积的缺点,更有利于稳定关节,髋关节功能好,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脱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艾继超;吴刚强;庄金魁;唐丽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不同方法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效率,确定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佳方法,建立兔结膜上皮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结膜上皮干细胞的鉴别、定位及其增殖分化提供基础.方法 分别采用Dispase Ⅱ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胰酶/EDTA混合消化法获得兔结膜上皮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的形态,并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生长较慢,胰酶/EDTA混合消化法容易有成纤维细胞等污染,DispaseⅡ消化法能够获得大量的较纯净的结膜上皮细胞,细胞生长增殖快,免疫荧光pan-cytoeratin染色阳性,部分细胞MUC5AC染色阳性.结论 DispaseⅡ消化法是进行体外结膜上皮细胞培养的佳方法.

    作者:苏莉;崔红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压力过载型心肌肥厚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目的 制备压力过载型心肌肥厚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选用240~260 g雄性SD大鼠,采用内径0.6 mm银夹对其腹主动脉进行缩窄手术,制备压力过载型心肌肥厚模型(LVH,n=15),同时设置假手术组(SHAM,n=15)作对照.术后第24周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全心质量指数(heart mass index,HMI)及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并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大鼠动脉收缩压(systolic arterial pressure,SAP),舒张压(diastolic arterial pressure,DAP)及平均动脉压(mean medal pressure,MAP)均显著上升(P<0.001),左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及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均显著升高(P<0.01,P<0.001);全心质量指数及左室质量指数显著增加(P<0.001);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出现明显肥厚病理学改变.结论 腹主动脉缩窄24周使大鼠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异常,可成功制备压力过载型心肌肥厚动物模型.

    作者:苏丹;严浩然;吴大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损伤控制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应用损伤控制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损伤控制策略救治108例严重多发伤的经过及损伤控制救治措施的选择情况.结果 除19例因发展很快的失血性休克(7例)、严重脑挫伤(6例)、难以控制的感染(4例)、MODF(2例)而死亡外,89例得到救治,抢救成功率82.4%.结论 建立主诊医师负责的急诊救治小组,应用损伤控制策略开展救治是当前急诊严重多发伤救治较好的模式.

    作者:崔世涛;葛奎;徐兵;庄育刚;彭沪;陈蓓敏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不同损伤部位对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损伤部位对大鼠动眼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40只均分4组,正常对照组(10只),动眼神经不损伤,其余30只分为3组,第1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后段、第2实验组10只在海绵窦中段、第3实验组10只在眶尖部锐性切断动眼神经并将断端对齐固定,术后动态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动眼神经系统解剖、组织学研究.结果 术后在动眼神经眶尖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较好,在海绵窦中段动眼神经切断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实验组大鼠眼外肌功能恢复差.3个实验组中支配眼外肌的中脑躯体运动神经元总数量无显著差别(P>0.05),在眶尖段神经切断组大鼠新生神经纤维对上直肌支配的特异性高,在海绵窦神经切断组次之,在海绵窦后段神经切断组差(P<0.01).结论 动眼神经损伤部位离靶器官越近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其中决定因素可能是新生神经纤维对靶器官的特异性支配程度.

    作者:黄晓松;刘宁涛;潘庆刚;李世亭;王飞;管宇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带瓣膜血管内支架的研制及体外性能测试

    目的 研制可用于经皮心脏瓣膜置换的带瓣膜血管内支架,探讨该支架的设计、性能及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方法 用直径为0.2 mm的镍钛合金丝编织自膨式网状内支架10只,内径15~19 mm,检测其化学成分、形状恢复温度、导磁率、疲劳强度、腐蚀速率以及表面性状等理化性能.采用牛心包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在支架的远端缝制瓣膜,制成带瓣膜血管内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释放试验、及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试验.结果 该镍钛合金支架具有强度高、疲劳性能佳、无磁、超弹性、优良耐腐蚀性等特点,各理化性能指标均达到有关标准.瓣膜支架关闭良好,反向冲水均为中心水流,能经导管顺利释放,并迅速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结论 采用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和牛心包瓣膜研制的带瓣膜血管内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自膨功能及瓣膜启闭功能好,并能通过导管释放,设计合理.

    作者:周永新;邵杰;孙林;李刚;梅运清;王永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