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非特定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不同评价时点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6例、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9例和非经非穴组(C组)41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 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C组针刺4个非经非穴点:①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中点;②肱骨内上髁与尺骨腕部之间中点;③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④足三里水平旁开1~2 cm,胫骨外侧缘处,并沿非经非穴点所在肢体纵轴线体表投影在非经非穴点近心端约2 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各组功能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 (28/33)、67.7%(21/31)、76.9%(20/26)、56.3%(9/16),B组分别为45.9%(17/37)、38.7%(12/31)、42.9%(12/28)、38.5%(5/13),C组分别为15.8%(6/38)、18.4%(7/38)、46.1%(12/26)、16.7%(4/24),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3个症状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B组(均P<0.05);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C组(均P<0.05);B组在餐后饱胀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亦优于C组(P<0.05).各组FDI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时点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A组在以上各时点FDI评分、SF-36评分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B组在治疗后2项评分也较C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FD均有效,而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作者:王德军;常小荣;严洁;王小娟;王婷;刘珏;刁利红;谢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疏肝健脾法针刺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每组35例.针刺组穴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等穴行常规针刺,并在双侧天枢加电针刺激,每日1次,每周治疗3~4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得舒特),每次50 mg,每日3次,均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评价量表(IBS-QOL)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IBS-QOL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均P<0.01);针刺组有效率为94.3%(33/35),优于西药组的77.1%(27/35,P<0.01);3个月后针刺组复发率为36.4%(12/33),明显低于西药组的72.0%(18/25,P<0.01).结论:疏肝健脾法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西药匹维溴铵,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
作者:李浩;裴丽霞;周俊灵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从针灸临床实践及理论出发,对假针灸是否名副其实、真假针灸的命题是否成立以及针灸效应是否等同于安慰剂作用3个方面做了阐述,认为将针灸的生物学效用和心理学效用相互分离的研究方法不符合中医“身心合一”的传统,也违背了当今“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没有理由继续在西方身心两分研究模式的困境中重蹈覆辙.假针灸作为对照方法尚不成熟,不宜作为针灸研究的标准模式,赞同《中国针灸》杂志提倡首选与现代医学疗法对照的做法,瞄准医学中公认的有效、先进的手段方法及结果作为对照,直接发现针灸的差距或优势,实际价值和意义更大.
作者:王永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新英格兰中医学院是美国成立早的中医学院.本文从学校历史、学生及师资情况、课程设置、临床实习、科研等各个方面,对该校的教育情况做简单的介绍,并对中西方中医教育做简单的比较.美国的教学方式活泼生动,开放灵活,但对经典学习不够,临床实习不足.中西方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作者:杨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按照目前《针灸腧穴定位国际标准》取穴,针刺环跳不仅要深剌,还需反复改变针刺角度做不同方向提插,部分病例才能达到触电样针感至足部,这也必然加大了损伤坐骨神经干的风险.笔者临床取环跳穴采用肌沟定位法,针刺浅而刺激轻,极易获得至足针感,可代替标准定位法.
作者:吴佳霓;刘志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男,37岁.就诊日期:2010年11月18日.主诉:眼球运动障碍4月余,伴视物重影.病史:4个月前出现四肢乏力、眼球运动障碍、视物重影等症状,于2010年7月6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Miller-Fisher综合征.采用激素、免疫球蛋白、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剂等药物治疗后,肢体症状好转,复视略减轻,但眼球活动尚未完全恢复,为求明确诊治来针灸科就诊.查体:双眼球居中固定,向上下左右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复视.
作者:周凌云;纪晓杰;赵明;徐贺;刘继超;王杨;王建秀;潘永惠;张欣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考察民国时期医事制度的针灸管理政策,对当时针灸医生注册管理和针灸执业考试的文献史料进行梳理.民国时期参照西方医事管理制度,在中国开展针灸执业注册,规范了针灸医生营业,有关考试对针灸医生提出掌握解剖知识和卫生消毒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当时又限制中医执业者进行针灸和针灸执业者开药处方,则反映卫生行政部门对传统医学缺乏了解,未能真正推动中医全面发展.
作者:郑洪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远针近推疗法防治老年性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组(34例)和碳酸钙组(30例).针推组采用远针近推疗法,即针刺患者双侧下肢委中、太溪穴,同时在患者腰部进行推拿治疗,共治疗30次;碳酸钙组口服碳酸钙D3片,连续服用12周.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椎生物力学指标腰椎曲度、腰椎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腰骶角、L5椎体指数、L3椎体指数的变化.结果:针推组治疗后腰椎前凸指数和骶骨倾斜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针推组腰椎前凸指数改善优于碳酸钙组[(19.59±19.16)mmvs(14.47±13.28)mm,P<0.05];治疗后碳酸钙组L5椎体指数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腰椎形态学改变产生的原因尚待研究分析.结论:远针近推疗法可以通过良性应力刺激调节腰椎生物力学结构,重建腰椎力学平衡,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彤;吴中朝;朱天荣;王文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查阅2010年SCI源期刊国外医学杂志收录的针刺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表明国外针刺临床研究仍处于初步的认知过程,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疗效验证阶段,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临床研究中缺少传统的辨证论治;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结果将针灸疗效等同安慰剂;疗效判定标准缺少规范的统一的评价体系.
作者:项燕;李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从经络学角度,通过针刺肺经和大肠经经穴,观察针刺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度患者按1∶1∶1∶1的比例分入肺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对照组,每组13例.对照组按需吸入万托林,1喷/次,≤4次/天,疗程为12周.前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肺经穴组穴取尺泽、孔、列缺等,大肠经穴组穴取曲池、合谷、天枢等,肺大肠经穴组穴取尺泽、孔、列缺、曲池、合谷等,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治疗12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12周).采用支气管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AQLQ)于治疗前后评定总分及活动受限、环境刺激、情感、症状4能区,并判定疗效.结果: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肺经穴组及肺大肠经穴组的AQLQ总分、情感能区、症状能区分值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肺大肠经穴组提高了环境刺激能区积分(P<0.05);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活动受限能区分值升高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肺经穴组、肺大肠经穴组AQLQ总分及症状能区有明显改善(P<0.05,P<0.01);肺大肠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情感能区明显升高(均P<0.01);肺大肠经穴组的环境能区明显升高(P<0.05).与大肠经穴组相比,肺大肠经穴组对症状能区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从肺肠论治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作者:谭程;张昶;高丹;白鹏;王军;王朋;赵吉平;王燕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笔者依据中医理论,应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继发性视神经萎缩41例,并观察其治疗前后自身视力、视野、图像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年9月-2011年8月收集我院门诊患者41例(63只患眼),其中男28例(38只患眼),女13例(25只患眼);年龄小40岁,大75岁;病程短1.5年,长23年;视力:1尺指数-0.02有10只眼,0.03-0.1有15只眼,0.2-0.3有21只眼,>0.3有17只眼.
作者:徐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女,41岁,护士.初诊时间:2010年10月16日.病史:5年前感觉两大腿沉重,进而转为酸痛,且双下肢极易疲劳,一直以为因从事护理工作久站引起静脉曲张所致.近一年来逐步感觉腰骶部酸痛,两大腿后侧隐隐作痛,右腿重于左腿,不能快步行走,上下楼梯时两胯酸沉困重,且抬腿受限,两大腿根部及两侧腘窝酸重明显,偶有放射至膝外侧疼痛;腰部怕风,遇寒加重.2010年5月上旬,已发展至需扶楼梯上下楼,自服“芬必得”等药物可暂时缓解症状.
作者:刘振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Bell面瘫属周围性面瘫范畴,占周围性面瘫的39.7%[1],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若治疗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治疗Bell面瘫急性期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群;仰伟中;陈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胆结石系现代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笔者在王顺婉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临床实践,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特点,建立了突出中医特色的针刺、艾灸、拔罐、耳穴贴压、饮食配合相结合的排除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并在B超下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杰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穴位侧性是指刺激不同侧同名穴位引起的效应不对等和中间环节的不同.穴位侧性研究是穴位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正确选穴、精炼选穴提供依据.同时,由穴位侧性研究导出的穴位关联性(对称或对称性破缺)可对穴位诊断和临床针灸治疗范式的改变提供借鉴.
作者:王广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运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澄江针灸学派10余位代表性人物的学术生平、思想与贡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学派的学术源流.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立足中医传统理论,接受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关注针灸临床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针灸的启发,是一个既注重承续中医理论体系,又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包容的中医学派.
作者:夏有兵;张建斌;王红云;张宏如;孙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从线粒体角度探讨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月龄SAMP8小鼠1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电针组6只,另选取6只8月龄的SAMR1小鼠为对照组.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肾俞”“太溪”穴,每日1次,每次20 min,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其他两组不做治疗干预,只进行相同方式、相同时间和相同程度的抓取和小鼠固定器固定.疗程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分光光度法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的活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和Ⅳ活性降低,细胞ATP含量减少;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和Ⅳ活性升高,细胞ATP含量增加.结论:电针能够提高小鼠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及细胞ATP含量,改善线粒体功能,可能是治疗AD的机制之一.
作者:董卫国;林岚;王丰;陈晔;陈采益;谢永财;陈跃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王居易老师临证时每应用经络诊察法查找患者异常经脉,再进行选经、配穴.他认为五脏之疾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出来,可表现为相关经脉循行处出现结节、结络、肌肉紧张度增高或呈滞涩、空虚、塌陷感,并且经络的异常往往先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可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为及早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春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采用腹部走罐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156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56例患者均为我院康复科门诊患者,男81例,女75例;年龄小15岁,大74岁;病程短3个月,长30年.患者均表现为神疲纳差、腹胀、大便秘结、排便困难或无力、粪便干燥,长期服用通便药物以缓解症状.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
作者:王平祥;李晓梅;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介绍新安医学与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发展的贡献.通过对杨玄操、吴昆、汪机、吴亦鼎、郑梅涧、徐春甫等历代数位著名新安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特色进行梳理凝练,分析其对针灸理论的阐述和学术传承的贡献,以期挖掘其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作者:胡玲;唐巍;吴子建;刘广霞;牛淑平;白良川;陈卫华;夏晓红;胡吴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