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霓;刘志顺
笔者采用针刺上项线局部痛点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58例,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全部58例病例来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兰州许双平诊所、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临床中心门诊患者,男30例,女28例;年龄17~67岁;病程1~30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伴颈项部僵硬不适、两侧颞部胀痛、眶部酸痛、头顶部闷痛不适,头痛剧烈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
作者:张稀;韩凌翔 刊期: 2012年第08期
Bell面瘫属周围性面瘫范畴,占周围性面瘫的39.7%[1],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若治疗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笔者采用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治疗Bell面瘫急性期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群;仰伟中;陈婷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近年来笔者通过推拿矫正脊柱治疗脊源性心率失常3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收集2009年1月-2011年5月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推拿门诊脊柱小关节紊乱所致心率失常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50岁,平均(32.0±4.2)岁;病程短1个月,长5年,平均(2.7±2.3)年;心电图示:房性早搏8例,室性早搏1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颈胸椎X线检查可发现椎间隙变窄及骨质增生等改变,其中颈椎小关节紊乱9例,胸椎小关节紊乱15例,颈、胸椎均有小关节紊乱6例.所有患者均经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并经内科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往往有不良生活习惯:半靠在床上看书、弓腰驼背长时间看电脑等;一般都伴随有背部酸困不适或者酸痛,当作腰背肌筋膜炎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王光安;董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笔者依据中医理论,应用中药配合针刺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继发性视神经萎缩41例,并观察其治疗前后自身视力、视野、图像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6年9月-2011年8月收集我院门诊患者41例(63只患眼),其中男28例(38只患眼),女13例(25只患眼);年龄小40岁,大75岁;病程短1.5年,长23年;视力:1尺指数-0.02有10只眼,0.03-0.1有15只眼,0.2-0.3有21只眼,>0.3有17只眼.
作者:徐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王居易老师临证时每应用经络诊察法查找患者异常经脉,再进行选经、配穴.他认为五脏之疾可以通过经络反应出来,可表现为相关经脉循行处出现结节、结络、肌肉紧张度增高或呈滞涩、空虚、塌陷感,并且经络的异常往往先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可提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为及早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春颖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3月期间,采用腹部走罐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156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56例患者均为我院康复科门诊患者,男81例,女75例;年龄小15岁,大74岁;病程短3个月,长30年.患者均表现为神疲纳差、腹胀、大便秘结、排便困难或无力、粪便干燥,长期服用通便药物以缓解症状.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等.
作者:王平祥;李晓梅;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应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近20年来关于针刺对胃肠运动调节作用的相关文献,整理针刺对胃肌本身电活动的效应和神经、体液机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各方面因素的多层次、多方面相对拮抗,相互协调,达到一种相对协同的良性调节,终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实验的具体条件并未经过严格的控制、干预的方法也不一致、观察的指标亦不统一,结论的科学性、规律性、具体性欠缺.提出下一步应该从明确单穴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单穴在组穴效应中的效应方向及量的变化、针灸双向调节效应与药物双向调节效应及其过程的区别3个方面展开研究.
作者:任彬彬;余芝;徐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脾虚哮喘和哮喘大鼠的效应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脾虚哮喘组、脾虚哮喘针刺组、哮喘组、哮喘针刺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前两组先建立脾虚模型,之后与哮喘组及哮喘针刺组一起均采用卵蛋白诱发哮喘动物造模方法,建立大鼠脾虚哮喘结合模型和哮喘模型,正常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处理.脾虚哮喘针刺组和哮喘针刺组均针刺“足三里”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8d,其他组不予治疗干预.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肺组织中Fas基因(mRNA)、Bcl-2 mRNA的表达.以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进行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虚哮喘组和哮喘组均显示为Fas mRNA表达明显减少和Bcl-2 mR-NA表达增多(均P<0.01)、嗜酸细胞(EOS)计数显著增多和EOS凋亡率下降(均P<0.01);与哮喘组比较,脾虚哮喘组的Fas mRNA表达明显减少、Bcl-2 mRNA表达增多(均P<0.01)、EOS计数明显增多(P<0.01);与两对应的哮喘组比较,两针刺组的Fas mRNA表达明显增多和Bcl-2mRNA表达显著减少(均P<0.01)、EOS计数显著减少和EOS凋亡率明显升高(均P<0.01);哮喘针刺组与脾虚哮喘针刺组比较,Fas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均P>0.05),哮喘针刺组的EOS计数显著下降、EOS凋亡率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均可调整脾虚哮喘和哮喘状态下Fas mRNA和Bcl-2 mRNA表达的失衡状态,促进EOS的凋亡,从而抑制哮喘炎性反应的进一步发展;针刺“足三里”在调整脾虚哮喘EOS相关基因表达失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吴兆利;李春日;刘自力;张庆荣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考察民国时期医事制度的针灸管理政策,对当时针灸医生注册管理和针灸执业考试的文献史料进行梳理.民国时期参照西方医事管理制度,在中国开展针灸执业注册,规范了针灸医生营业,有关考试对针灸医生提出掌握解剖知识和卫生消毒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当时又限制中医执业者进行针灸和针灸执业者开药处方,则反映卫生行政部门对传统医学缺乏了解,未能真正推动中医全面发展.
作者:郑洪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电针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探寻急迫性尿失禁的有效针灸疗法.方法:48例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予电针神经刺激疗法进行治疗,穴取“腹四穴”和“骶四穴”,采用特殊针刺方法(针尖向特定方向)并加以电刺激兴奋阴部神经及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随访时(治疗结束后1年)的症状积分,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治疗前与随访时症状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98±5.18vs 3.04±3.76,11.98±5.18 vs 4.40±4.27,均P<0.01).治疗结束时有效率为81.3%(39/48),随访时为66.7%(32/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与随访时症状积分、改善率均呈较明显的回归趋势,分别建立回归方程,(Y)=0.978X+1.400(P<0.01,R2 =0.753),(Y)=0.975X-0.106(P<0.01,R2=0.695).结论:电针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皆良好,且远期疗效与近期疗效呈明显相关性.
作者:卢静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从针灸临床实践及理论出发,对假针灸是否名副其实、真假针灸的命题是否成立以及针灸效应是否等同于安慰剂作用3个方面做了阐述,认为将针灸的生物学效用和心理学效用相互分离的研究方法不符合中医“身心合一”的传统,也违背了当今“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没有理由继续在西方身心两分研究模式的困境中重蹈覆辙.假针灸作为对照方法尚不成熟,不宜作为针灸研究的标准模式,赞同《中国针灸》杂志提倡首选与现代医学疗法对照的做法,瞄准医学中公认的有效、先进的手段方法及结果作为对照,直接发现针灸的差距或优势,实际价值和意义更大.
作者:王永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的镇痛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筛选针药复合麻醉中的佳电针频率.方法:将163例择期行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B组(34例)、C组(32例)、D组(34例)和E组(32例).5组均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A组采用假针刺,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针柄连接电针;B组采用频率2 Hz电针刺激;C组采用频率2 Hz/100 Hz的电针刺激;D组采用100 Hz的电针刺激;E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频率2 Hz/100 Hz,均诱导30 min后行静脉诱导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电刺激至手术结束.观察术中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前1天、术中和术后1天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用量B组和D组较少,芬太尼用量B组、D组、E组较少.各组CD3+、CD4+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均P<0.01),E组和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3+、CD4+的降低(均P<0.05);各组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和D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CD4+/CD8+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不大(均P>0.05),E组、C组相比其他3组能较好抑制术后CD4+/CD8+的降低(均P<0.05).各组NK细胞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逐步增高的趋势(均P<0.01),各组对NK细胞的调节功能相当(均P>0.05).结论:经穴2 Hz、经穴100 Hz和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在镇痛方面效果佳.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和经穴2 Hz/100 Hz在免疫功能的调节方面作用佳.推荐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2 Hz/100 Hz,不仅能减少术中镇痛药用量,而且能明显改善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作者:樊文朝;马文;赵创;童秋瑜;沈卫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为能明确八脉交会穴概念内涵,准确定义术语,系统考查了古今相关文献.发现其术语几经变化,初名交经八穴,后称经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八法交会八穴等,简称八法交会、八法穴,简略如八会、八法、八穴等,异名众多,时见混用,亦或误为《难经》八会穴.今称八脉交会穴,则奇经由所交会经脉(对象)变为主体属性,八穴变为奇经交会的对象,概念已然变化.
作者:赵京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新英格兰中医学院是美国成立早的中医学院.本文从学校历史、学生及师资情况、课程设置、临床实习、科研等各个方面,对该校的教育情况做简单的介绍,并对中西方中医教育做简单的比较.美国的教学方式活泼生动,开放灵活,但对经典学习不够,临床实习不足.中西方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作者:杨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笔者采用针刺枕骨下缘反应点治疗偏头痛,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偏头痛患者均来自2007年2月-2010年12月航天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小18岁,大65岁;病程短12月,长26年;实证12例,虚证18例.临床均表现为头痛呈发作性、搏动性,部位多从一侧开始,可以蔓延至整个头部,持续时间为4~72 h,活动后加重,睡眠或休息后减轻,多伴有恶心、呕吐.
作者:熊会海;李妍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近年来,妇产科手术逐渐增多,术后切口并发症也纷呈而至,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就是常见的一种,它不仅拖延长了伤口的愈合时间,同时也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加大了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我科采用艾灸治疗38例妇产科手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凤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穴位侧性是指刺激不同侧同名穴位引起的效应不对等和中间环节的不同.穴位侧性研究是穴位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正确选穴、精炼选穴提供依据.同时,由穴位侧性研究导出的穴位关联性(对称或对称性破缺)可对穴位诊断和临床针灸治疗范式的改变提供借鉴.
作者:王广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运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澄江针灸学派10余位代表性人物的学术生平、思想与贡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学派的学术源流.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立足中医传统理论,接受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关注针灸临床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针灸的启发,是一个既注重承续中医理论体系,又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包容的中医学派.
作者:夏有兵;张建斌;王红云;张宏如;孙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远针近推疗法防治老年性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组(34例)和碳酸钙组(30例).针推组采用远针近推疗法,即针刺患者双侧下肢委中、太溪穴,同时在患者腰部进行推拿治疗,共治疗30次;碳酸钙组口服碳酸钙D3片,连续服用12周.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椎生物力学指标腰椎曲度、腰椎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腰骶角、L5椎体指数、L3椎体指数的变化.结果:针推组治疗后腰椎前凸指数和骶骨倾斜角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针推组腰椎前凸指数改善优于碳酸钙组[(19.59±19.16)mmvs(14.47±13.28)mm,P<0.05];治疗后碳酸钙组L5椎体指数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腰椎形态学改变产生的原因尚待研究分析.结论:远针近推疗法可以通过良性应力刺激调节腰椎生物力学结构,重建腰椎力学平衡,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彤;吴中朝;朱天荣;王文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介绍新安医学与新安医家对针灸理论发展的贡献.通过对杨玄操、吴昆、汪机、吴亦鼎、郑梅涧、徐春甫等历代数位著名新安医家的针灸学术思想和特色进行梳理凝练,分析其对针灸理论的阐述和学术传承的贡献,以期挖掘其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作者:胡玲;唐巍;吴子建;刘广霞;牛淑平;白良川;陈卫华;夏晓红;胡吴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