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热敏灸对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欧阳八四;高洁;孙钢;浦明之;吴元建;范春;吉玲玲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慢性, 舒利迭, 热敏穴, 艾灸, 肺功能试验, 国际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 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
摘要: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的效应特点,比较其与舒利迭吸入剂的效应差异.方法:将57例入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热敏灸组(28例)和舒利迭组(29例).热敏灸组:取肺俞和膈俞两穴水平线之间的区域或前胸部第1肋间隙、第2肋间隙自内向外至6寸范围内区域的热敏化腧穴进行热敏灸,开始连续治疗8天,每日1次,第1个月内的后22天保证12次治疗,后2个月保证每月治疗15次(每日≤1次).舒利迭组:采用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舒利迭,每次1吸,每日2次.各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后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肺功能指标改变、中医证候、国际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的评分,进行组间和组内的比较.结果:两组均有效地改善了FEV1等肺功能指标(P<0.05,P<0.01);对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等的终改善效能相同(均P>0.05),但热敏灸对患者全身症状、寒热汗出情况的改善优于舒利迭组(均P<0.05),对呼吸道症状的改善舒利迭优于热敏灸(P<0.05).结论:热敏灸能起到改善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效应与公认的舒利迭治疗相当.
中国针灸杂志相关文献
  • 对穴位-针刺效应研究现状的思考

    就目前穴位-针刺效应机制研究中注重于腧穴特异性的现状展开分析,通过剖析穴位刺激方式及经穴自身属性之间的联系,提出基于“经络唤醒阈”的穴位刺激效应研究思路,以探讨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

    作者:林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承淡安针灸学术思想特点简析

    梳理了承淡安先生的针灸学术思想,认为承淡安先生的针灸学术思想有着明显的承故纳新、求真求实的特点.对于针灸学术理论与针灸用具,先生从临床出发重新阐释,加以改进,务求简明实用.同时,先生积极吸收解剖学与神经生理学的新成果,将之引入到针灸学术的教学与研究中,为针灸现代化作了重要奠基.

    作者:张树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转子围刺为主治疗髋关节慢性滑囊炎42例

    笔者20年来采用大转子围刺治疗髋关节慢性滑囊炎42例,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42例均来自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演武分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22例,女20例;35岁以下8例,35~45岁22例,45岁以上12例;病程3个月~3年13例,3+~7年21例,7年以上8例.临床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压痛、周围肿胀,甚则正常凹陷消失,有波动感,或可扪及囊性肿块,髋关节屈伸时疼痛加剧,“4”字试验阳性.经摄片、实验室检查排除腰骶椎、髋关节及股骨上段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和结核等骨病.

    作者:周然宓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微火针治疗肾阳虚证238例

    2009年3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微火针治疗肾阳虚证238例,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238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133例,女105例;年龄20~64岁,平均(48.6±3.7)岁;病程1~20年,平均(7.6±6.4)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头晕,面色胱白,神疲倦怠,喜卧嗜睡,形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尺脉偏弱.2治疗方法取穴:肾俞、足三里.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双侧肾俞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长25 mm不锈钢毫针用95%乙醇棉球点燃将针烧红至白亮,刺入穴位20 mm,留针5 min.再嘱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足三里,操作同上.每3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作者:陈国远;向科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幻肢痛案

    患者,男,57岁,于2011年3月23日就诊.病史:10年前因工伤导致右臂截肢,术后10年来,始终感觉肢体尚在,且呈屈曲状置于胸前,行走时有肢体摆动感,同时感觉幻肢自手腕部致肘部有撕裂样疼痛,每日疼痛数十次,每次持续数秒至十几分钟.西医曾给予氯胺酮治疗,但效果不显.近日疼痛感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夜间尤重,有时痛不能眠.诊断:幻肢痛.根据患者情况,导师王耀光教授采用眼针配合体针的治疗方法.眼针选取上、中、下三焦区穴、心区穴、肝区穴(按照彭静山眼针取穴方案取穴),以左手指压住眼球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所选穴区沿皮轻轻平刺2 mm或与眼球呈40°斜刺1~1.5 mm,不用提插捻转补泻;穴取印堂、神庭、百会,以及幻肢对侧肢体手阳明大肠经的三间、合谷、阳溪,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和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以上诸穴留针20 min,行针时患者自觉幻肢疼痛即消.二诊时即告知针后疼痛频数明显减少,痛势明显减轻.针之有效,治法不变.前4天每天针刺1次,以后2天治疗1次,经1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金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针药复合麻醉中不同频率电针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肺切除患者应激反应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肺切除术患者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各组均行全麻,并予单肺机械通气,全麻前30 min开始针刺,穴取后溪、支沟、内关、合谷,接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A组将无针体针灸针粘贴在穴位处,不开启电针;B组予连续波型,频率2 Hz;C组予连续波型,频率100 Hz;D组予疏密波型,频率2 Hz/100 Hz.监测术中麻醉药物追加量、心率(HR)、血压;术前、术后1天检测静脉血免疫指标(CDt/CD+8),入室后及出室前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E)及皮质醇(Cor)含量.结果:①术中芬太尼追加量,B、C组较A、D组少(P<0.05,P<0.01).②各组插管(T1)时刻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T0)均明显升高(均P<0.01),B、C、D组升高幅度较A组小(均P<0.01);A组T1时刻心率(HR)较T0时刻升高(P<0.05),其他组变化不明显(均P>0.05),B、D组变化幅度较A组明显减少(均P<0.05),其他时刻各组MAP、HR均较平稳.③术后A组CDt/CDt较术前降低(P<0.05),其他组变化不大(均P>0.05).④术后各组患者血浆E及Cor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1),D组E含量较A组增长较少(P<0.05);B、D组较A组,B组较C、D组Cor含量增长较少(均P<0.01).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可以在少用麻醉药或用量相同情况下减轻应激反应而保护脏器功能,并且减轻气管插管时血压、心率的波动,维持术后患者CD+/CD+的稳定,其中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效果较好.

    作者:马文;朱余明;周红;傅国强;潘红;沈卫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大陵透刺鱼际为主治疗急性踝扭伤

    笔者自2005年5月以来运用大陵透刺鱼际为主治疗急性踝扭伤6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6例均来自门诊,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5~80岁,平均36.5岁;病程1~15天.均为一侧损伤,其中外踝60例,内踝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剧,局部明显肿胀及皮下瘀血,关节活动受限.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为对侧大陵透鱼际;配穴:外踝扭伤取患侧昆仑透太溪,内踝扭伤取患侧太溪透昆仑.操作:嘱患者掌心向上半握拳放松,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华佗牌0.25 mm×60 mm一次性针灸针避开浅静脉,先直刺5~10 mm,得气后再退至皮下,针与皮肤呈30°~45°角向鱼际斜行进针约40~50 mm,要求针在大鱼际肌纤维间行进,患者有较强的酸、胀、麻等针感,得气后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先小幅度,后逐渐增加活动度,后嘱患者在扶持下行走,直至伤处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30~40 min.

    作者:陈建国;朱玉林;邵建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灵枢》针刺深度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目的:观察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均取章门、中脘、天枢、关元、期门、曲池、合谷、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按照《灵枢·经水》篇,针刺深度1~6分( 2~12 mm),行平补平泻手法,每周治疗2~3次,8次为一疗程.观察患者第1、第2疗程的疗效和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11/21),第2疗程为90.5%(19/21),第2疗程优于第1疗程(P<0.05).第1疗程IBS-SSS评分为143.58±70.15,第2疗程为115.98±72.6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第2疗程较第1疗程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运用《灵柩》针刺深度法在德国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作者:陆永辉;唐旭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阳脉理论演进及其意义

    从学术史角度重新审视阳脉相关理论内容,指出阳脉与脏腑关系的认识经历重大转变,影响阳脉的理论形式和意义指向;阳脉理论的解读,关系对经典经脉理论整体的理解;对经脉特性的认识,终将影响经脉辨证的正确把握.由此着眼,试对经脉表里形式、经脉脏腑关系、经脉辨证的特殊性、阳脉病候及腧穴主治变化等进行新的解读.

    作者:赵京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针灸行业供求变动影响因素探析

    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结合实际情况,从针灸对市场价格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及其影响因素、针灸服务的种类和性质、供给者基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经营理念、需求者的经济水平和购买意愿、针灸与其他疗法之间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以及影响针灸行业需求量和供给量变化的时间、地理因素等等不同角度,探讨针灸服务活动中供求关系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和规律性,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修订和改革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刘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针灸百会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56例

    笔者于2006年8月-2010年2月采用针灸百会穴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5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6例患者均来自我院中医科门诊,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小16岁,大49岁,以20~40岁者为多;病程3个月~2年;平均晕厥次数5.2次/年.经直立倾斜试验(TTT)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短暂、具有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的降低或消失,持续几秒种至几分钟自行恢复.

    作者:王雪梅;高希言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五输穴“补母泻子”法临床运用思考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早记载于《难经·六十九难》,后世针灸医家应用五输穴对该理论进行了临床发挥.目前,五输穴“补母泻子”的临床运用也是《针灸治疗学》总论讲授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历来的教材都仅就“肺虚、肺实,肝虚、肝实”加以阐述,给学生理解带来不小的歧义,笔者现将个人理解陈述如下,以做引玉之用.

    作者:刘世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电针腰夹脊穴与膀胱经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电针与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5例)、药物组(40例).电针组穴取腰夹脊穴以及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大肠俞、阳陵泉等,行电针疗法,每日1次;药物组口服附桂骨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和布洛芬(每次0.3g,每日3次).治疗2周后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4.4%(38/45),药物组有效率为65.0%(26/40),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电针组的积分下降幅度大于药物组(P<0.05,P<0.01).结论:电针腰夹脊穴和膀胱经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口服附桂骨痛胶囊和布洛芬.

    作者:单衍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艾灸带脉治疗顽固性荨麻疹48例

    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急性荨麻疹经过治疗或脱离诱因后数日即可痊愈,而一些慢性顽固性荨麻疹,往往很难找到诱因而无法避开,病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与个人体质有较大的关系.笔者采用艾灸带脉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8例患者均为2010年8月 2011年2月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21~58岁,平均38.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6年;其中伴过敏性鼻炎15例,月经前发作频繁3例,伴腹泻2例,伴腹痛1例,伴关节痛2例.

    作者:廖方容;傅春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电针与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回顾性研究

    目的:验证电针与针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疗效,并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将459例EPISBO患者分为电针组(355例)和针刺组(104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穴取足三里、上巨虚、太冲、公孙、悬钟,分别采用电针和针刺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结果:459例均获治愈,电针组平均治疗天数明显短于针刺组(13.5±7.5 vs 20.8±6.5,P<0.05);两组的治疗天数均显著短于文献记载的肠外营养与药物的治疗天数(32.0±7.0,均P<0.05).结论:电针和针刺在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电针的疗效优于针刺.

    作者:王新宇;熊志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热敏灸对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的效应特点,比较其与舒利迭吸入剂的效应差异.方法:将57例入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热敏灸组(28例)和舒利迭组(29例).热敏灸组:取肺俞和膈俞两穴水平线之间的区域或前胸部第1肋间隙、第2肋间隙自内向外至6寸范围内区域的热敏化腧穴进行热敏灸,开始连续治疗8天,每日1次,第1个月内的后22天保证12次治疗,后2个月保证每月治疗15次(每日≤1次).舒利迭组:采用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舒利迭,每次1吸,每日2次.各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后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肺功能指标改变、中医证候、国际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的评分,进行组间和组内的比较.结果:两组均有效地改善了FEV1等肺功能指标(P<0.05,P<0.01);对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等的终改善效能相同(均P>0.05),但热敏灸对患者全身症状、寒热汗出情况的改善优于舒利迭组(均P<0.05),对呼吸道症状的改善舒利迭优于热敏灸(P<0.05).结论:热敏灸能起到改善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效应与公认的舒利迭治疗相当.

    作者:欧阳八四;高洁;孙钢;浦明之;吴元建;范春;吉玲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哑门刺血结合语言康复治疗脑梗死单纯性运动性失语

    目的:探寻治疗脑梗死后单纯性运动性失语的有效疗法.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刺康组、刺血组、康复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刺康组予哑门刺血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刺血组予单纯哑门刺血,康复组予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分别采用《言语治疗学》中“说话能力分级表”和北京医科大学“汉语标准失语症成套测验(ABC)”法,对各组患者言语表达能力的临床疗效和失语症的信息量、流利性、复述、命名4个亚项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0天后,3组患者的言语表达能力明显改善,刺康组总有效率为90.6%(29/32),优于刺血组的84.4%(27/32)、康复组的75.0%(24/32)(均P<0.01),刺血组优于康复组(P<0.05).刺康组的言语信息量和流利性评分明显高于刺血组、康复组(均P<0.01),复述、命名评分高于刺血组、康复组(均P<0.05);刺血组的信息量、流利性评分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哑门刺血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单纯性运动性失语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刺血与单纯康复,特别是在言语信息量和流利度两个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作者:季兴;李红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针灸临床适应病证与未来展望

    针灸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针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

    作者:石学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电针干预对糖耐量受损患者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干预对糖耐量受损(IGT)患者餐后2h血糖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糖耐量受损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的干预方法,刺激干预6个疗程;空白对照组未做干预.观察患者电针干预前后及空白对照组同期空腹血糖(FBG)、75 g葡萄糖负荷2h后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疗效.结果:电针组进行6个疗程的电针干预后,总有效率为76.7%(23/30),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的16.7%(5/30),P<0.01,并可显著降低2h PBG[(7.08±0.74) mmol/L]及HbA1c [(5.74±0.35)%],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8.93±1.87) mmol/L、(5.97±0.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对患者正常的FBG水平不造成影响.结论:电针干预可以作为IGT人群的临床有效干预方法及糖尿病早期防治手段.

    作者:孟宏;翟煦;郝晋东;王宏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留针与否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留针与不留针对健康人心脏自主神经的生理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留针组和非留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直刺内关、间使,留针组留针20 min,非留针组不留针.观察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即R-R间期、低频峰(LF)、高频峰(HF)、交感-迷走比值(LF/HF).结果:与针刺前比较,留针组R-R间期在留针过程中和取针后均明显升高,尤以留针过程升高明显(均P<0.01);非留针组取针后5 min、10 min亦明显升高(P<0.01,P<0.05),随后立即恢复到针刺前水平;在10 min时,留针组较非留针组升高明显(P<0.05).与针刺前比较,两组在5 min时HF值明显升高、LF/HF显著降低(P<0.01,P<0.05),而LF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刺激内关、间使留针和不留针均能引起健康人心迷走神经短暂兴奋,然后针刺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心交感神经活动无明显变化.留针和不留针均可减慢心率,留针减慢心率的作用时间长于不留针.

    作者:罗丽平;沈仲元;余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针灸杂志

中国针灸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