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萍;饶先古丽;邢晏明
目的 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GM1)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确诊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56例早产儿分为GMl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另给予GM1治疗,动态观察头颅B超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 经头颅B超的动态观察,治疗组30例均较对照组好转,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GM-1可减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持续性病变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封云;周晓玉;黄志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OGTT检查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155名健康体检者分为正常糖耐量组(NGT)、糖耐量受损组(IGR)和2型糖尿病组(2DM),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和炎症因子,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IGR和2DM组接受3个月罗格列酮治疗.结果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伴随着ISI的下降同时出现,ISI和BMI、血压、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呈负相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adiponectin)呈正相关.IGR和2DM人群在使用罗格列酮3个月后各种炎症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脂联素有明显的增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也同时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随着NGT向糖调节受损到2型糖尿病的发展而逐渐下降,而一些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也伴随着同步出现,对于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应从早期开始.罗格列酮可以在临床中成为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征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选择之一.
作者:欣冰;陈晓倩;欧阳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时存在全身小动脉痉挛,表现为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随着病情恶化,继而可出现溶血(hemolysis)、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 enzymes)及血小板减少(low platelets),即HELLP综合征.一般认为HELLP综合征是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5年7月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HELLP综合征的患者12例,对其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降低母婴死亡率.
作者:杨艳瑞;商素洁;李晓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儿,女,14岁.主因右眼畏光,视物模糊10余天入院.患儿孕38周顺产,出生体重3 100 g,生后哭声响亮、无窒息,父母非近亲结婚,无遗传病家庭史.追问病史,患儿生后2个月始即反复中耳炎、角膜炎及口腔溃疡,每次经抗感染好转,7岁体格及智力发育停滞,伴有视力、听力下降,间断反复吸呼道感染.
作者:许冠英;张国平;骆金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静脉输液是给予药物重要的途径,静脉穿刺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我院对相关科室护士,以问卷形式进行了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的调查,现将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王凤成;丁文风;王素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单纯直肠粘膜下层网格状穿梭注射消痔灵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纯直肠粘膜下层网格状穿梭注射消痔灵液治疗直肠脱垂36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轻中度患者均经1次注射治愈,治愈率为100%;6例重度直肠脱垂患者4例治愈,治愈率为66.67%;2者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直肠粘膜下层网格状穿梭注射消痔灵治疗直肠脱垂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重复应用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且治疗轻中度直肠脱垂效果显著优于重度脱垂.
作者:邢国良;杜宗浩;钟怡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干眼(dry eye)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眼疲劳,异物感,干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眼红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加拿大所有验光诊所各30例连续非选择病人的问卷调查表明28.7%的病人有干眼症状.日本8个眼科中心2 127例连续门诊新病人的检查结果,患干眼(泪膜和眼表都异常)有359例(17%),美国65岁以上老人,15%的病人有干眼症状,干眼病人超过5000万.我国虽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单纯从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的干眼病人数量会更多.
作者:宋秀君;庞润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临床试验.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静脉滴注川芎嗪,肌肉注射甲钴胺,对照组肌肉注射VitB1及VitB12,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6%,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效果确切.
作者:张琪芳;林森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经典的运动神经元病是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变性疾病,其特征为既有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又有下运动神经元的受累.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起病隐袭,进行性缓慢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肌电图对该病的诊断非常关键.现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0例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统计报道如下.
作者:张凤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们经过几年来在民营医院建立病理科的实践经验,摸索了一套与大医院不同的、既经济省钱,又解决病理科开展的部分项目如:脱落细胞、常规病理标本检查和快速石蜡切片等.设备总投资不超过5万元,具体做法如下.
作者:黄志远;孙喜英;卢玲;陈国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支原体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体,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往往引起非淋病性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自发性流产、不孕等严重后果[1].为了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其临床药敏情况,并根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笔者对我院妇科门诊383例支原体阳性标本进行了药敏结果分析.
作者:孙士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乙型肝炎(乙肝)是传播途径广,流行较快,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由于其特定的病情,决定了他们表现出的是与其他患者所不同的特殊心理状态,正确把握好这类患者心态,可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搞好护理工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贾金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砷化氢中毒主要是职业性中毒,具有强烈的溶血毒性,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发生急性中毒,从而导致肾功能损害或衰竭并可合并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我院于2005年6月收治3例急性砷化氢中毒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云;李莉;殷春霞;蔡振奇;甄景琴;朱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复方双黄溶液对重度烧伤后大鼠免疫调节功能及肠粘膜局部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烫伤、自由进食水;烧伤组:烧伤前1 h胃饲1 ml生理盐水,烧伤后6 h第2次胃饲,4次/d;烧伤胃饲大黄组、烧伤胃饲双黄组在同等时间胃饲等量大黄溶液、复方双黄溶液.测定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肠粘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含量.结果 复方双黄溶液组大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肠粘膜分泌SlgA的量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及烧伤胃饲大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复方双黄溶液可调节严重烧伤大鼠机体免疫及保护肠粘膜局部免疫屏障功能.
作者:段九梅;仇树林;张培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急性白血病(AL)按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可分为急性淋巴系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或非淋巴系白血病(AML、ANLL)两大类;按病因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病因不明,后者继发于慢性白血病急变、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转化、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转化和治疗相关性(放疗、药物)所致,均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作者:林凤茹;张静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药物性重症肝炎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对10例药物性重症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及血糖的改变.护理措施包括治疗前做好相关健康教育,治疗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治疗后做好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结果 经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后高胆红素血症得到明显缓解,血液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肝性脑病缓解.结论 对药物性重症肝炎患者应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效果明显,而完善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作者:鲁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心血管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尽管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可以帮助我们确诊或除外心肌损伤,但仍需一些可预测未来风险的标志物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本文介绍一些与ACS相关的标志物及其特点和临床意义,仅供参考.
作者:吴瑞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患者,女性,39岁.主因头晕半年,皮肤出血点20 d于2005年6月3日第一次住院.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
作者:赵松颖;化罗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近6年来收治的5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手术患者中合并各种内科疾患者29例(55.7%),其中以心血管疾病多,其次为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本组痊愈50例(96.1%),死亡2例(3.9%).结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情重、合并疾病多,手术危险性增加,正确及时的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是问题的关键.
作者:卢现霞;吴玉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螺内酯和氯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早期愈合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2)与AMI组(n=48).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AMI大鼠模型.再将术后72 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AMI组、AMI+螺内酯组(S组)、AMI+氯沙坦组(L组)、AMI+螺内酯+氯沙坦组(SL组),用氯胺T法观察梗死区与梗死周围非梗死区的胶原含量,观察各组梗死周围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利用逆转录-PCR技术的方法,观察AMI早期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的表达.结果 组间梗死区与梗死周围区胶原含量差异并无显著性;AMI用药组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密度均高于AMI组;螺内酯和氯沙坦及2者合用组在心肌梗死后2周时MMP-13mP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螺内酯和氯沙坦及2者合用并不延缓心肌梗死后早期组织修复.
作者:刘焱;周晓东;刘刚;刘超;籍振国;刘坤申 刊期: 2006年第12期